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音樂小百科

第58章 徐上瀛/文武兼修的著名琴家

徐上瀛(約1582-1662),明代琴家。別署青山。太倉人。 徐上瀛有一身好武藝,本來是想以此報效國家的,但這一條路最終沒有走通。他年輕的時候,兩次參加武舉考試,都未考中。京師掌管禮樂的陸符來到江南,聽了他彈琴後大為驚異,認為遠比京師的琴家高明,問他是否願意去京城。徐上瀛回答說,我是武舉出身,有一身好武藝,到京城去正是報效國家的好機會。因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他還是未能成行。崇禎末年(1644年),他憑著有一身武藝欲參加抗清,但未有結果。 徐上瀛善彈琴,初從婁東著名琴家陳愛桐之子陳星源學習,後又向陳愛桐的入室弟子張渭川學琴。由於他虛心好學,琴藝提高很快。為了不斷增進琴藝,他又拜常熟人嚴澄為師,吸收了嚴澄的很多長處,得益非淺。後來他與陳星源、嚴澄、趙應良、陳禹道、弋莊樂等人結成琴川(常熟)琴社,人稱“虞山琴派”,其中大多為婁東人。徐上瀛經常與琴友們在一起探討琴學理論,切磋操琴技藝,並註意廣收博採,取長補短。經過他多年的實踐和總結,輯成了《大還閣琴譜》一書,共收琴曲三百二十二首,指法詳明,譜法自成一體。主張琴曲慢快並重,不可偏廢,強調音調節奏須有輕重緩急之致,急而不亂,多而不繁。因而將《雉朝飛》《鳥夜啼》《潞湘水雲》等因節奏急促而受到嚴澄輕視的優秀名曲收入該集。這是繼嚴澄的《松弦館琴譜》之後虞山琴派的又一重要琴譜。同時,他在嚴澄提倡的“清、微、淡、遠”四字琴學理論的基礎上,取諸家之長而別創一格,提出了“和、靜、清、遠、方、羶、恬、逸、雅、麗、亮、來、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的二十四字要訣,系統而詳盡地闡述了運指、用力、取音等彈琴要點和琴學的美學原則,豐富和發展了虞山琴風,被虞山琴派奉為準則,對後來的琴學理論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且他在表演上也糾正了嚴澄只求簡緩而無繁急的缺陷,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徐上瀛晚年隱居蘇州穹窿山,改名撕,號石帆。除著有《大還閣琴譜》外,還著有《溪山琴況》《萬峰閣指法箋》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