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我們的荊軻

第29章 一解密《我們的荊軻》

我們的荊軻 莫言 2699 2018-03-20
8月20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出爐,莫言以作品折桂。對於一位扛鼎中國文壇又蜚聲國際的作家,這個獎似乎來得併沒有多大懸念。讀者的期許,業界的認可,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不乏關注。而今年的這個秋天,他的名字則定要被更多次地提起。這一廂,摘得茅獎,那一廂,他的首部大劇場話劇作品也已進入最後的合成階段,8月31日正式亮相於北京人藝的舞台。在獲獎後一直鮮于接受采訪的莫言比起獲獎感受還是更喜歡談自己的作品。從文學到戲劇,莫言與我們的談話無不圍繞著這部他的大劇場處女作,不提獎項只談創作,他似乎更加游刃有餘,而最後在我們不斷地追問下,他乾脆對這部充滿了隱喻和懸念的話劇來了個劇透式的大揭秘。 荊軻刺秦的真相——為天下?為諸侯?為報恩?為俠士之名?

問:您當初為什麼會寫這個話劇?又為什麼會選擇荊軻這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來作為自己故事的主角呢? 答:寫戲的動力,一是興趣;二是內心深處有話要說。這個戲題材的選擇是有挺大偶然性的。我曾經給空軍話劇團寫過一個小劇場話劇,演出後獲得很大成功,由此也激發了我寫歷史劇的熱情。空軍話劇團在那之後也希望再排歷史劇,請了一位編劇寫荊軻的故事,話劇團希望我參與改編。我看了之後覺得人家寫得挺好,但是我不想按照傳統歷史劇的套路來寫這個故事,我希望能夠解構它,並且上升到一個哲學層面來討論它。於是,在非典時期,我悶在家裡一個星期,寫出了這個劇本。後來部隊整編,這個劇團不存在了。這個劇本就閒置了,直到人藝的任鳴導演看中了它。

問:無論是文學界還是史學界,對荊軻刺秦這一事件都有很多版本在討論,您到底怎樣解讀這個故事,或者說您筆下的荊軻到底為了什麼而刺秦? 答:這個故事是個幾乎全民熟悉的故事,無論來源是《史記》、野史或者戲劇戲曲。對我來說這是個優勢,也是個難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荊軻,我怎樣用嚴密的推演,把我心中這個故事講出來,讓別人看了能夠理解和接受,這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 裡,荊軻最初顯然是為了遵循一個很常規的俠客道的規則,包括各種明的和暗的規則而被捲入刺秦這件事。他對刺秦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很模糊。他也在不斷尋找自己行為的支點,為自己構建一個刺秦的目的。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每一個理由都難以說服自己。為了人民不成立、為了正義不成立、為了公道也不成立……於是他尋找到一個千古流芳作為自己刺秦的意義,一個看似激動人心的意義。然而隨著刺秦時刻的接近,隨著他與燕姬之間溝通的逐漸深入,千古流芳的意義其實也被消解掉了。最後,荊軻刺秦只是成為了一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事。根本沒有目的!自然也沒有意義。

問:您怎麼界定荊軻的最後的刺殺行為,悲劇或者鬧劇? 答:這是一個以我們目下的戲劇觀念很難定性的戲。它有悲劇成分、有喜劇成分、有鬧劇成分,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正劇。但我覺得以古希臘概念的悲劇(而不是以當下被作為喜劇對立面的悲劇)來界定這個戲,還是可以算是比較準確的。 問:燕姬的真相——杜撰抑或史實?燕姬是您為劇情需要創造出來的人物嗎?她有歷史原型嗎? 答:《史記》上記載燕太子丹確實給荊軻送過“美人”,也可以算是有原型吧。只是當時是不是就送了這麼一個,而且是他自己的姬人,而且還是一個當初嬴政送給他的姬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問:關於燕姬,您最後為什麼給了他和荊軻如此出人意料的結局? 答:我不知道。最初並不是這樣設計的。寫到這裡就覺得,應該是這樣,於是我的筆就變成了刀。也許是因為“你知道得太多了”,也許是因為“她是不是愛著秦王”,也許是因為“西施和范蠡的故事太不可能了”,也許是因為“我看見你就像看著鏡子”……這是個開發式的設計。不管觀眾認為是為什麼我都覺得是對的。

問:她是這個劇中唯一的女性,您讓這個唯一的女性作為最清醒的存在有什麼深意? 答:當荊軻刺秦這件事運轉到一定程度時,這個女人成為了最大的情節推動者。我的作品裡經常是女性很偉大,男人反而有些窩窩囊囊的。我一直覺得,男人負責打江山,而女人負責收拾江山,關鍵時刻,女人比男人更堅韌,更給力。家,國,是靠女人的縫縫補補而得到延續的。 問:燕姬在與荊軻對話時,曾提出擔任刺秦副使,這是否意味著她也未能免俗呢? 答:人總是在互相改變的。荊軻無疑在被燕姬改變,但燕姬很可能也在被他改變,或者被他們兩個所討論的東西改變。不過我覺得,她也有可能僅僅是為了逃離燕國,她被自己謀劃的西施與范蠡的遠景吸引了。就算她是清醒的,誰說最清醒的人,就一定能夠免俗呢?

燕太子丹的真相——為國仇還是私怨? 問:您對燕太子丹的塑造更多的來源於歷史還是演繹?這個人物似乎與以往我們印像中的不太一樣,甚至有點跳梁小丑般滑稽,是您的初衷還僅僅是舞台呈現的效果,您為什麼這樣處理這個人物? 答:我說過,這個作品裡沒有純然的壞人或是好人。燕太子丹這個人物在歷史上就沒有定位,沒有對這個人物心理的刻畫。這個人作為在秦的人質,居然從秦王手中成功遁走,又組織了這場功敗垂成的刺殺案例,在人們心中,這個人物必然是有城府的。我還沒有看到演出,儘管我不知道他還能很滑稽,但是我至少能明確我沒有把它設計成陰險毒辣,二次創作讓這個人物呈現這種效果,我是很能認同的。算是個意外收穫吧。 問:您認為燕太子丹組織這樣一場刺殺的目的何在?

答:我覺得在這一干人中,太子丹刺秦的目的應該是相對單純也相對明確的——就是救燕。他的救國之心肯定是真誠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以他統治者的身份,救國就是救自己。國仇和私怨在他而言,難以割裂。 莫言的真相——從“我們都是荊軻!”到“我就是荊軻!” 問:您說過“這部戲裡的人,其實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或者就是我們自己。”是否傳遞出了您自己的某種價值觀?是否有您自己的影子? 答:肯定是的。我自己經歷了這種過程,之後發現,名利皆虛,“神馬都是浮雲”。但是總要有一種東西支撐我們活下去,人都是有缺陷的,你不可能達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純粹。我在寫這個劇本時,前幾稿都在追求共性,我希望表達“我們都是荊軻!”改到最後這一稿,我放棄了之前的立場,我只是表達清楚“我就是荊軻!”。我的目光也從外部轉向了內心,這也使我的創作從復雜轉向單純。

問:您也說過“我們對他人的批判,必須建立在自我批判的基礎上。”那麼您是以批判的態度來創作這個戲的嗎? 答:批判是肯定有的,但是同時也有歌頌。批判過度的慾望,歌頌人的覺醒。就像戲裡說的,每個人既是英雄,也是懦夫;既是君子,也是小人。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這麼看的。當荊軻持圖攜劍走上刺秦之路時,他依然是個小人;但當他在易水河邊呼喚“高人”,看到了螻蟻樣的自己時,他已經成了英雄。他沒有等到來自於他力的拯救,但是他已經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這種覺醒,是值得我們欽佩和歌頌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