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溫文爾雅

第17章 安不忘危,治不忘亂

溫文爾雅 汪龙麟 1662 2018-03-20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 ——《周易·繫辭下》(節選)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會後,溫家寶總理應大會邀請,會見了中外記者並回答有關提問。針對中央電視台記者關於2003年的“非典”以及對2004年的工作展望等問題,溫總理首先肯定了抗擊'非典'取得的成績,接著說:“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經驗、教訓和啟示。對今年的工作,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要有憂患意識,看到前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溫總理在上文中提到的“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出自《周易·繫辭下》,對於這句話的含義,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危者,安其位者也',言所以今有傾危者,由往前安樂於其位,自以為安,不有畏慎,故致今日危也。'亡者,保其存'者,所以今日滅亡者,由往前保有其存,恆以為存,不有憂懼,故今致滅危也。'亂者,有其治'者,所以今有禍亂者,由往前自恃有其治理也,謂恆以為治,不有憂慮,故今致禍亂也。是故君子今雖復安,心恆不忘傾危之事;國之雖存,心恆不忘滅亡之事;政之雖治,心恆不忘禍亂之事。”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處境危殆的正是那些自恃地位安穩的人,遭遇滅亡的正是那些自恃保持生存的人,陷入禍亂的正是那些自恃擁有太平治世的人。所以君子在安穩的時候不忘記危殆,在生存的時候不忘記滅亡,在太平治世的時候不忘記禍亂,這樣就會自身平安而國家可保了。

這一思想是周易中多個辯證思想的一種,充分地表現了這部古老著作的治世智慧。 “安、危”、“存、亡”、“治、亂”都是互相對立、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它們既對立又統一,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在“安”、“存”、“治”中,包含著“危”、“亡”、“亂”的因素。它明確地告誡天下所有統治者:安全時,不要忘記危險的存在;順利時,不要忘記有滅亡的可能;社會安定時,不要忘記何以會天下大亂。 “居安思危”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善於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中主動尋找危險的苗頭,隨時警惕危難的徵兆。大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到每一個人的生存、發展,“居安思危”都是一種必須具備的潛在素質。這種素質可以使一個國家不斷走向強大,使一個社會日益進步,使一個民族保持長久興旺,使每一個人永遠保持樂觀向上之精神,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這一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對上古時代先民們普遍智慧的總結。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已經懂得安危相繼的道理。 《尚書·說命》中就有“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的記載。 《左傳·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說法。到了後世其影響則更大。東漢馬融在上鄧太后的《廣成頌》中提出“蓋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道在乎茲,斯固帝王之所以曜神武而折遐衝者也”的主張,旨在反對當時的俗儒們提出的“文德可興,武功宜廢”,“寢蒐狩之禮,息戰陳(陣)之法”的建議(《後漢書·馬融列傳》)。據《貞觀政要·慎終》記載,太宗也經常對大臣說:“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也。”而魏徵也經常進諫太宗:“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新唐書·魏徵傳》)《宋史·張昭傳》亦載張昭向明宗上疏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先儒之丕訓。”元代中統二年(1261),李昶進諫忽必烈時也說:“患難所以存儆戒,禍亂將以開聖明,伏願日新其德,雖休勿休,戰勝不矜,功成不有,和輯宗親,撫綏將士,增修庶政,選用百官,儉以足用,寬以養民,安不忘危,治不忘亂,恆以北征宵旰之勤,永為南面逸豫之戒。”(《元史·李昶傳》)這些記述表明,“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的思想,已經成了歷代明君賢臣治理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目的的共識,成為一種理念,深深浸透在他們的治世思想中。

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這句名言,表明了在成績面前不驕不躁的謙和態度,更重要的是,藉這句名言,溫總理強調了自己對目前存在的種種困難和問題的清醒認識。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