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詩歌戲曲 歷代帝王詩詞鑑賞辭典

第10章 吳烏程侯——孫皓

孫皓(242—283)一名彭祖,字元宗、皓宗,孫權之孫,孫和之子。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暴君,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後期寵信奸佞,整日飲酒作樂,朝政昏暗。 280年西晉王濬率水軍直逼吳都建業,孫皓無力抵抗,出城投降,東吳至此滅亡。晉軍將其押至洛陽,被晉武帝司馬炎降封為歸命侯,閒居洛陽,直至病死。孫皓史稱末帝,亦稱歸命侯。 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
“爾”和“汝”都是“你”的意思。古人往往用來稱呼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關係最親密的人,對於尊者或平輩,一般不能使用。所以杜甫在《醉時歌》中,曾有“忘形到爾汝”之句,以顯示自己和鄭虔的關係親密。 《爾汝歌》這種歌,據說在三國以前就流行於南方。關於這首歌,史載為晉武帝司馬炎在平定吳國之後,俘虜了吳國末主孫皓,封他為歸命侯。有一次在宴會上,司馬炎對孫皓說:“聽說南方人喜歡唱《爾汝歌》,你能作嗎?”孫皓當時正在喝酒,就舉杯向司馬炎敬酒,並唱了這個歌。因為此歌頗有調侃之意,司馬炎覺得失了身分,頗有些後悔。根據這種說法,《爾汝歌》大約在此以前即已流行。但現存的歌辭以此首為最早。其後作者還有南朝宋人王歆之。據說,王歆之早年曾為南康侯國相,根據當時的製度,要對南康侯劉邕稱“臣”。後來這種制度被取消了。有一次在宴會上,劉邕對王歆之說:“你從前對我稱臣,現在不能敬我酒嗎?”王歆之就作歌說:“昔為汝作臣,今與汝並肩。既不勸汝酒,亦不願汝年。”據《宋書·劉穆之傳》說,此歌就是仿孫皓的歌而作。可見這種《爾汝歌》一般都有調侃甚至輕蔑的用意。司馬炎當時大約對《爾汝歌》的內容並不了解,所以才招致孫皓那一段調侃。

孫皓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在政治上自然並無多少建樹。但比起蜀後主劉禪來,他的口才似乎較勝。劉禪所說的“此間樂,不思蜀”傳為千古笑談;但孫皓入晉以後,對晉朝的君臣,口頭上從不讓步。有一次司馬炎的大臣賈充問他:“你在南方時何以喜歡剝人的面皮”?孫皓回答說:“那是因為恨他的臉皮厚!”這話實際上是譏笑賈充當年幫助司馬昭殺死魏高貴鄉公曹髦的事。這次他唱《爾汝歌》,也充分錶現了他這個特點。孫皓作為戰敗被俘的吳主,奉征服者之命來作歌,在字面上當然不能過於露骨,還是要以祝頌的口吻說話。但從全詩的內容看來,則對司馬炎並無敬意。 “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兩句點明自己身份的變化。儘管承認自己現在已經對司馬炎稱“臣”。但臣對君主本來不能以“汝”相稱。只是他現在奉對方之命來作《爾汝歌》,所以免不了用“汝”去稱呼帝王。司馬炎對此也明知受了揶揄,卻又不好發作。後面兩句似乎在敬酒,並祝頌對方“壽萬春”,但仍是玩世不恭的態度。因為給皇帝敬酒,祝頌“壽萬春”本應很恭敬,卻連用四個“汝”字,全是尊者對卑者的稱呼。尤其“令汝壽萬春”一句,對帝王使用“令”字,也同樣帶有揶揄之意。因為“令”字既可以釋為“使”,也可以包含“命令”的意思。在給皇帝敬酒時,忽然使用這種口氣,不免使人感到矛盾和滑稽。這是因為孫皓作這首歌時,本來意在調侃,並非真心祝酒。當時孫皓既已臣服晉朝,而在這種場合,出口成章,唱出這首歌來,多少表現了他敏捷的口才。

這首歌的形式是五言四句,在文體上和後來南方的《子夜歌》等民歌相近。再看三國時吳地童謠如《寧飲建業水》、《阿童复阿童》等,其文體亦與此歌相近。大約這詩在形式上本是模仿南方的民歌。孫皓其人對南方民歌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另外,他也還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力,又從《三國志·吳書》注所引他給他舅父何植所寫的信看來,他對一些典籍還很熟,文字水平也較高。因此能口占這首歌也並非偶然的。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