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無夢樓隨筆

第10章 《文史雜抄》-(71-80)

無夢樓隨筆 张中晓 1500 2018-03-20
(七十一) 僵化的人生關係和非理性的刺激,並不能反對精神的放縱和悲觀主義。經驗主義的心對於理性主義菜單的反應,那是一個絕對的不要。因為生活的嚴酷事實與宗教的虛構,現實的紛擾多樣和觀念的枯燥單調,對生活的行而上和與事實保持最親密的接近,它們之間是不調和的。 (七十二) 個人血肉的天性(任性),必須經過理性的改變外(外在教養、鍛煉……)才能成為具有現代水平的東西。但是中國的所謂玉不琢者,以抽象的理智(道德、倫理的枷鎖)來規定。自然性否定了,但人性也窒息了。它把人的血肉感情禁錮在一種僵化的人生關係的枷鎖上,而這人生關係本身卻是一種自然性的固定化,一種合法的自然性。 (七十三) 中國人的所謂心術,是一整套沒有心肝的統治手段,殘酷地進行欺詐和暴力行為。所謂“奸邪”與“忠正”,不過是美化自己和醜化別人的語言罷了。心術越高,而他心中的人性越少。如果他讓心術與人性共存,那麼,他是一個偉大的悲劇性格。他可能而且只能在他的關鍵性的時刻,毀滅自己。吳起殺妻求將,易牙殺子做菜,都是心術戰勝(消滅)了人性的例子。過河拆橋,等等,心術到家的例。人心之險遠超出山川,而心術,行險之道而,然中土古哲名之為大道。

(七十四) 韓愈厚道,:“……古之所謂正心誠意者,將以有為也”。韓癒的“正心誠意”則屈從與世俗的目的,即以封建統治為目的的對象。釋氏的“正心誠意”是以它本身為目的,即陷於無止境無結果的抽象、渺茫的世界。以滅絕它的靈魂為目的,對世俗的屈從和對世俗的逃避,使情慾牢縛在僵硬的人生關係(世俗倫理)的鎖鏈上和滅絕情慾,兩者都不是理性的精神。前者束縛於僵化的觀念,後者沉溺於滅絕的夢境。 (七十五) 《爭臣論》,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義,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兼以濟天下也。孜孜kuku死而後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對於人類的責任,道德原則的光輝,乃聖人賢士之所以為聖人賢士也。 《讀墨子》文,孔墨並列,認為“孔子必用於墨子,墨子必用於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並以為辯生於末學,後世之孔墨相爭者,“各另售其師之說,非二師之道本然也”。昌黎似一掃前人黨同伐異之爭,而在於為人類之道德原則基礎上對古代哲人進行新的估價,在此原則上確定其為聖為賢。然而,道德原則本身是一種主觀判斷,是以仍不免黨同伐異也。 (七十六) 為有錢有勢的人服務,辯護,粉飾,還是為真理鬥爭,這兩者的選擇是本於良心、正義感、人生態度。 “聞名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已而行道者,好義者也。” (七十七) 純道德行為者必後悔自己太吃虧,非義之財,多少產生內疚;犧牲自己,必得道德自慰;損害別人,不免有所不安。常人就在這交戰心情中過活,理想主義(道德教誨主義)和實際主義(功利主義)則把這兩者在思想邏輯上發展到了極端。

(七十八) 斯賓諾沙認為德性的基礎即在於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個人的幸福即在於他能夠保持自己的存在。這裡,個人主義還是個性解放?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合理的利己主義? (七十九) 保存自我的存在(生存)不是使我們的心靈完全孤立,不是做一個與世無涉的隱士,而是雜利己和利人的大海中游弋。假如有兩個本性完全相同的個人聯合在一起,則他們將構成一個個體,比較各人單獨孤立,必是加倍的強而有力。所以人與人團結,最為必要。當然這團結是建立在自我保持的基礎上的,凡是從事這類團結的人,他們都是工正忠誠而高尚。 (八十) 對待異端,宗教裁判所的方法是消滅它,而現代的方法是證明其係異端。宗教裁判所對待異教徒的手段是火刑,而現代只是使他沉默,或者直到他講出違反他的本心的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