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無夢樓隨筆
無夢樓隨筆

無夢樓隨筆

张中晓

  • 宗教哲學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41284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王元化:序

無夢樓隨筆 张中晓 2636 2018-03-20
本書是根據中曉遺留下來的札記由友人編選而成的。這些札記用毛筆或鋼筆寫在一些零碎的紙張上。中曉生前將它們裝訂成整整齊齊的三個本子,分別題以集名。本書的寫作時間,大約是五十年代末至文革前兩年。 一九五五年,中曉在胡風案受審期間,舊疾復發,咯血不止,被允准保外就醫,回到紹興鄉下。自然收入沒有了,甚至連購買戶口米的糧票也沒有了,他只得依賴在當地郵局做小職員的父親苦撐度日。大躍進三年災害時期,有一天我的妻子張可收到一封寄至上海戲劇學院的信。拆開未,其中還套有另一封密封的信,這是中曉寫給我的。他不知我也被定為胡風反革命分子,日子很不好過。他在信中說:"你的情況大概還好,我很困難,活不下去了。但我還想活……"他期待我伸出援助的手。讀了他的來信,我心中為之慘然,思緒萬千。中曉進新文藝出版社,我有引薦的責任。當時他剛剛二十出頭,至今我還記得他那雙閃閃發亮似乎永遠在追尋生活奧秘的大眼晴,是那樣澄澈、坦誠…"。當時我聽了友人的介紹,寫信邀請這個不相識的青年到新文藝來工作。他很少講話,總是默默地傾聽著。一開始他就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從道義上說,我不能對他的來信置之不理。可是,我當時的處境又能為他做些什麼呢?信件來往在胡風案件中曾構成嚴重的問題,令人心有餘悸。我拿著他的信,心中忐忑不安,害怕再惹禍事。在作為定案準則的《胡風反革命集團三批材料》中,中曉被說成是最反動的。他的一些直率言詞,被解釋作具有特殊的"反革命敏感"。這種說法經過大肆渲染,張中曉"已成為令人毛骨聳然的名字。直到六十年代,在一本指定作為學習文件的小冊子中,仍在重複這些說法。我和中曉的交往曾成為我在審查中的一個問題。一九五七年年初,組織派兩位和我共過事的老作家來找我談話,我為中曉申辯,說他是一個純樸的青年,當即受到其中一位嚴厲的呵叱。後來我被指為對抗審查,這也是證據之一。由於這些事記憶猶新,我拿著中曉的來信,其不知怎麼辦才好。那時朋友中還有一位和我往來,他是我深深信賴的柏山。我去和他商量,他經過考慮,認為還是不妥聲張為妥。我把信壓了下來。但是不久,中曉又寄來了第二封信,他在信中再一次發出呼籲,訴諸我的良知,企圖喚醒我由於權衡利害逐漸變得麻木而凍結起來的同情心。我不知道其他處境相同的人是否像我一樣經過如此劇烈的心靈交戰?我在審查時期曾有好幾次經過了這樣的精神危機。也許勇者是不會這樣的,可是我的內心中蘊含著一些我所不願有的怯懦成分。這一次我克服了自己的怯懦,但是應該承認,我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這一步的,我通過羅蓀把中曉的信反映給主持上海文教工作的石西民。他曾向我表示過,可以向他反映自己的困難,包括其他受到處分的人,哪怕關在牢裡的也一樣。我和石西民素不相識,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我並不敢深信,但後來證明他是其誠的。在那可怕的歲月中,多虧有這樣一些人,中曉總算有了一線生機。可是他沒有活多久就逝世了。

現在已經沒有人說得出中曉離開世間的確切年月了。可以知道的是,他偏偏多活了一些時日,偏偏還再經歷一次文革的浩劫。這究境是命運的播弄?還是天地不仁,必須使他盡歷人間的苦難?那時他隻身蟄居上海,在新華書店做些寄發書刊的雜活,勉強糊口。 "文革"一來,苦難和疾病把他拖垮了。據估計,他死於一九六六年尾或一九六七年初,享年三十六七歲。當中曉能夠苦撐著生存下來的時候,他是相信未來,相信知識的力量的。他 決不苟且偷生,能活一天,就做一天自己要做的事,這本就是一個見證。書中生動地表明他是怎樣在困厄逆境中掙扎,怎樣處於絕地還在內心深處懷著一顆不滅的火焰,用它來照亮周圍的陰霾和苦難。當時他的貧困是難以想像的。我們從他的札記裡時常可以談到:"寒衣賣盡"、"早餐闕如"、"寫幹咯血後""…·之類的記載。據說他曾把破舊外衣補補縫縫改為內褲。他就是在這種極端艱難困苦中,一筆一筆寫下他那血淚凝成的思想結晶。

當編者把書稿交給我囑我寫序的時候,正是我即將動身到南方去的前夕。在這短短幾天內,我讀了經過整理的書稿,又藉來中曉那三本札記。一邊讀,一邊心潮隨之起伏激盪。我還來不及細細咀嚼,借來的書稿和札記都得交還了。我寫這篇序的時候,總覺得未能較深體會這些平凡而又極不平凡的文字的深意。我驚訝地發現,經過一九五五年事件,痛定思痛,我們在許多方面幾乎有著同樣的內心體驗和精神歷程。這首先表現在完全出於痛苦的反思上。這種反思是痛苦的,但它是以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來進行的。人的尊嚴愈是遭到凌辱,人的人格意識就愈是變得堅強起來。這是施加暴虐的人所無法理解的。在那些年代裡,中曉以旺盛的求知欲讀了他所能得到的書箱。在哲學方面,除馬思著作,主要是康德和黑格爾。他也是黑氏(小邏輯)一書的熱心讀者。札記摘錄了大量《小邏輯)的文字,使用的都是賀譯。此外,他為了拓廣視野,補足自己知識的不足,還讀了不少古書。我發覺他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予以特殊的注意,這似乎在糾正過去用唯物唯心劃線,和輕視思辨哲學的偏頗。札記中還用了不少篇幅來摘錄《周易)的文字,可惜很少據以引申出自己的見解。中曉摘錄這些文字,一定有他的想法,可惜我們無法懸揣。札記中還摘錄了不少基督教聖經新舊約中的文字。這方面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札記曾摘錄(舊約箴言)的話,"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顯然就是和他當時處境與心情密切相關的。

以上是我勿匆讀了中曉的札記手稿後的一點印象。這本書的不平常處,就在於它的作者沒有想到能發表供人閱讀。他那隱閉著的心靈沉思,我們從這本選編而成的中,只能窺見一斑。要理解他在飽經忠難中所留下的心路歷程,即便讀了他的全部札記,恐怕也還不能輕易揭開那扇隱密的心扉。因為在當時處境下,縱使寫給自己看,也還不能直言無忌。札記中有一些隱話,一時是不容易明白它的含意的。札記中也有一些觀點是在反思中出現而尚未成型的看法,記下來可能是為了備忘,以待日後進一步思考。但我覺得,如來我們仔細去體會,就可以從那些斷斷續續記下來的一鱗片爪的思想軌跡,去探索他的思想變化、心理活動和精神歷程。他在歷經磨難艱苦備嚐的逆境中,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始終懷著一顆在知識中尋求力量的赤子之心,這不是每個中國知識分子都可以做到的。

中曉把他的下榻一隅叫做"無夢樓”,也因此得名,這使我想起不久前出版的顧準的著作《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他們都命運坎坷,並不是為了立言傳世而著書立說,只是由於不泯的良知寫出自己的內心獨白。中曉的"無夢",我想大概也含有拋棄夢想,向烏托邦告別的意思吧。 一九九二年除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