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覺悟之道

第3章 第一章太子出家

覺悟之道 那烂陀 5521 2018-03-20
為了千百萬眾生的裨益和幸福,出於對世界的悲憫;為了人天的喜益和快樂,稀有聖者應現於世間。何為此無上覺者?如來,世尊,圓滿覺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間的月圓日(2),當今尼泊爾和印度交界處的古邊毘羅衛國(3)的蘭砒尼(4),一位高貴的太子誕生了,他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導師。 他的父親是釋迦族(5)的淨飯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後的第七天不幸去世,他的姨媽,也是他父親的另一個妃子,波奢波提喬達彌收養了他,她把自己親生兒子難陀託付給其他人照看。 這位神異太了的出生,給人們帶來了無比的快樂。阿私陀尊者是淨飯王的國師,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證悟,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萬分,立即來到王宮,看望太子。但是,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嬰兒伸出一隻小腿,觸及到苦行僧頭頂上的髮髻。苦行僧馬上站起身來,以天眼觀看嬰兒的未來,預言他的前途,雙手合十行禮(7),淨飯王也跟著示以禮拜。

苦行僧起初時面露微笑,但過了一會兒,卻又現出悲傷的樣子。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arupaloka)(8),這樣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 太子出生後的第五天,他被取名為悉達多,意為一切願成,他的家族姓喬達摩。 (9) 根據印度古老的傳統習慣,許多滿腹經論的婆羅門被邀請至王宮,參加命名大典,其中八人最為著名。他們仔細觀察了太子的相貌特徵,其中七人伸出兩個手指,表示有兩種可能。他們說,太子將成為轉輪聖王或佛陀。但是其中最年經的婆羅門陳如(10),智慧超群。他注意到嬰兒前額的頭髮向右曲卷,只伸出一個手指,以肯定的口吻斷言,太子決定出家成佛。

在他童年時代,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智體驗。在他以後追求真理的這一體驗對他對覺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1)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國王組織部署了王耕節,這是全國人民的節日。無論是貴族成員還是平民百姓,都穿上盛裝,參加農耕慶典。這一天,國王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帶上太子和宮女來到一塊農田,國王讓人把太子安置在一張床榻上,用帷幕寶蓋保護好,擺在一棵安靜清涼的毗缽羅樹下。他令宮女小心看護,自己親自去參加王耕。當歡樂的慶典達到高潮時,宮女們也按捺不住,偷偷地溜走,跑去觀看王耕的盛大場面。 毗缽羅樹下寧靜、祥和的氣氛,與慶典的歡快娛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裡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靜下來,善於思考的太子,所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處,意念呼吸,當下就證得一心不亂的一摩地,獲得第一禪悅(12)。那些不負責任,不聲不響走開,前往觀看王耕的宮女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失職,趕忙跑了回來,她們驚奇地發現太子跏趺而坐,沉浸於禪定之中。國王一聽說此事,馬上急匆匆地來到現場,看見太子禪思的樣子,不禁向他行禮,說道:“親愛的孩子,這是我第二次向你行禮。”

雖然經典沒有詳細記載,但作為王家太子,悉達多一定受到應有盡有的良好教育。作為剎帝利種姓的後裔,他在武藝上得到特別的訓練。 16歲那年,他跟於他同齡,美貌的堂妹耶輸陀羅(13)完婚。在將近13年的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中,他享盡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對王宮以外的世界—無所知。他曾這樣描述過他的太子生活: “我嬌生慣養。在我父親的宮殿裡,有三座特別為我營造的蓮池,各生長藍蓮、紅蓮和白蓮。我用的全都是迦屍(14)出產的檀香木,頭巾和衣服全來自迦屍。” “無論白天黑夜,我總是在白色華蓋的保護之下,以防塵土、冷熱、樹葉乃至露水。” “我有三座宮殿,一座用於冬季,一座用於夏季,還有一座用於雨季。在四個月的雨季裡,我生活在雨季時宮裡,足不出戶,一天到晚由宮女陪同娛樂。一般人家的佣人或家丁吃的是稻糠和變質了的稀飯,但在我父親的王宮裡,傭人和宮女吃的是大米和美味佳餚(15)。”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明白了真理。善於思考的個性和無限悲憫的精神不允許他虛度時光,享受稍縱即逝的王官快樂。雖然他自己並沒有悲傷和痛苦,但是,他深探同情痛苦中的人類。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他認識到苦的普遍存在。 悉達多太子如是思索道: “我被生、老、病、死、憂傷、苦惱所束縛,但為什麼還要追求具有同等無常性質的事物?受縛於本質如須之物,我應如何去認識它們的利害關係。從而追求未曾證得的,無上圓滿的安樂涅槃。(16)家庭生活使人受到束縛和限制,是一掙扎不休助火坑,但是,出家人的生活如天空—樣廣闊。因而作為一個在家人,想要究競圓滿,清淨無染地修習梵行是非常困難的。(17)” 一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太子出宮出來到娛樂園,要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因此接觸到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在狹小的宮庭因子中,他看到的只是生活中的美好面,然而,人類命運所共有的黑暗面卻被有意識的遮掩起來;他第一次看到宮庭以外的真實生活,他所見到的正好與他以往的猜測暗合。在前往娛樂園的路途中,他善於觀察的眼睛捕捉到許多不同尋常的世相:老態龍鍾的老人、病人、死人和威儀整肅的出家人。 (18)第一二三相有力地證實了人生無常的本質和人類痛苦的普遍性,第四相像徵了戰勝生命痛苦,獲得寂靜安樂。此四種意想不到的世相增進了他厭離世間的緊迫感。

他認識到追求世人珍惜的物質享受毫無意義,智者以捨離為樂,這才有真正的價值。因此,他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恆的安樂。 經過一番激烈的深思熟慮之後,他終於作出了最後決定。在準備離開娛樂園時,他得知他的兒子出世了。與人們所想像的恰恰相反,他並不感到高興,他把這第一,也是唯一的後代看成是一個絆腳石。一般做父親的聽到這個消息後,都會興奮不已,但是悉達多太子,這位超凡脫俗的父親,卻喊道:“束縛(Rahu)產生了,枷鎖產生了。”這樣,淨飯王即把小孩起名為羅候羅。 (19)王官大院不再是敏於思考的悉達多太子適意之所了。 ?無論是年輕貌美的妻子,還是那惹人喜愛的兒子,都無法使他改變出家的念頭,他決定要肩負起比丈夫、父親乃至國王之國王更重要、更有益的使命。宮庭的誘惑不再是他珍惜的快樂,離家出走的時候到了。

他命令好友車匿備好駿馬犍陀,自己最後一次來到王妃居住的寢宮。他打開房門,站在門檻上,平心靜氣地望著熟睡中的嬌妻和愛子,在此分離時刻,他內心充滿了對這兩位親人的無限悲憫和感傷。但是,他對在痛苦中掙扎的人類更具廣大的悲憫。他不再為母子倆的未來世間生活擔心,因為,她們應有俱有,而且也會得到很好的保護。他的出走不是他對她們愛的減少,而是他對人類愛的增廣。 午夜時分,他把一切拋在腦後,懷著一份輕鬆的心情,悄悄地離開了王宮。在忠誠的車匿陪同下,他跨上駿馬,衝進黑暗之夜,然後獨自一人,身無分文,踏上了追求真理和安樂的道路。他出家了。這不是一個飽經世間滄桑老人的出家,也不是一個一無所有之貧者的出家。這是一個風華正茂,享受著人世間榮華富貴之人的出家。這在歷史上最無人能之與之比擬的。這年,悉達多太子29歲。從此,他開始了歷史性的旅程。

他越走越遠,穿過阿那姆河,然後在岸上作了短暫的休息。在這裡,他剃除了鬚髮,脫掉華麗的衣服和首飾,把這些交給車匿帶回王宮,自己披上苦行僧簡樸的黃色袈裟,開始了甘願貧窮的乞討生活。 過慣了富裕生活的悉達多太子,現在成了身無分文的流浪者,依靠行善之人量力布施所獲得的一點施捨為生。 沒有固定的住處,濃郁的樹蔭下,孤靜的山洞中,他度過了日日夜夜,赤著腳,光著頭,頂著炎熱的烈日,冒著凜冽的寒流四處行化,除了一隻乞食的飯缽和僅能裹體的袈裟外,其它一無所有。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於探求真理之上。 就這樣,作為一遊化僧,一個探求至高安樂和美好的追求者,他來到苦行僧阿羅羅邊羅摩仙人居住的地方修習梵行。兩人見面後,他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我希望在你的教法之下修習梵行。”阿羅羅迦羅摩仙人應允道:“尊者,你可以和我共住,我的教理就是這樣,智者不久將可以通過如實智,了悟其導師的法教,以所證之法為住。”

不久,他就精通其法,但這並沒有能使他認識最高真理。 他想:“當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說,通過內在智慧了悟法教,樂住所證之法,這不會是僅僅因為要人相信而已吧。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肯定明白了這一法教,並以此為住。”所以,他來到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跟前,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你以內在智慧認識、獲證的法到底有多高深?” 於是,阿羅羅迎羅摩仙人教了他更高層次的禪定,即空界禪(Akincannayatana)。 他又想:“不單單是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具有信勤念定慧,我也具備同樣的功德。如果我現在精進修習,了悟仙人所證,並以此法為住,那又將會怎樣?” 不僅,他通過內在智慧了證仙人的法教,並安住所證之法。但是,這也沒有使他認識最高真理。

因此,他又一次來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前。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難道這就是你說的,通過如實智悟證而住之法的全部內涵嗎?” “不過,朋友,我的悟證已超越了此法,並能安住所證。” 襟懷開闊的老師聽說他優秀學生獲得了成功,非常高興,讓他與自己平起平坐,以示尊敬。他讚美道: “快哉,朋友,看到像你我樣如此值得尊敬的同修者,我們非常高興,我通過智慧悟證並宣說的同一種法,你通過你的智慧也獲得了。你通過智慧悟證並安住之法,就是我通過智慧悟證並宣說之法。這樣,我所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你所知道的法,我也知道。我是什麼,你也是什麼,你是什麼,我也是什麼。來吧,朋友,讓我們倆人共同領導這群苦行僧吧。”

悉達多並不滿足於此,這僅僅導致思維的較高境界,但不能趨於厭離、苦滅、寂靜、智慧、覺悟和涅槃。他也不熱心於領導這一群苦行僧,在自己沒有首先覺悟之前,即使是與自己俱有同等修證,精神豁達之師合作,也還有盲人引導盲人。此法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因此,他禮貌地告辭了。 在那特殊歷史時代,沒有政治上的動盪不安。印度當時的知識分子致力於對各宗教系統的研究和談釋。根據各自的性格,人們向以梵行為生的隱土們提供一切方便。大多數這樣的宗教導師都有大批自己的信徒。因此,苦行僧悉達多很容易就找到比前者更為合適的宗教大師。這一次,他來到優陀伽羅摩於的住處,表示希望在他的座下修習梵行。優陀伽羅摩子欣然接受他的請求。 不久,才智超人的苦行僧悉達多掌握了老師所教之法,獲得思維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n' evasannanasannayatana)(20),這是世間撣的最高境界。當意識達到如此微妙、清淨時,就談不上意識的存在與否,在精神發展的範疇裡,過去印度的聖哲都無法更向前發展。 品格高尚的老師聽說他傑出的學生又成功了,極為高興,與前一位老師不一樣,這次,優陀伽羅摩子請他做其學生的導師,引導大眾,以此來表示對他的尊敬,他說:“快哉,朋友,看到你這樣的同修者,真讓人高興。優陀伽羅摩子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了;你知道的法,優陀伽羅摩子也是什麼。來吧,朋友,從此之後,你來引導這群苦行僧吧。” 但是,他仍然感覺到,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還沒有實現,他的意識雖能完全自在,但距離最終日的還很遙遠。他所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的涅槃,徹底的苦滅,各種貪欲的滅除。他在此法中也同樣得不到滿足。因此,他就告辭了。 他終於認識到,他的精神追求已遠遠超過他所學習之人,沒有人能夠傳授他希求的最高真理。同時,他也意識到,人們只有潛入內心,才能發現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尋求幫助了。 [注] (1)不同於基督紀元,佛教紀元是從佛陀涅槃之日計算(即公元前543),而不是誕生之日。 (有關佛陀涅槃日的問題,學術界有過爭論,大多數人認為是公元前486年。斯里蘭卡傳統的說法給佛教紀元提供了基礎)。 (2)巴利語-Vesakha,梵語Vaisakha,僧伽羅語Vesak。 (3)迦毘羅衛國遺址已被發現,它位於波斯堤邦,離本格爾和跋布火車站約三英里。 (4)為了紀念這一聖況,阿育王在此樹立了石柱,並保留至今。 (5)請看家譜表。 (6)喬達摩是一家姓,釋迦為佛陀屬於的一族姓。 傳統認為,大日族奧卡柯的兒子由於繼母的陰謀而被放逐。在被流放過程中,這些王子們來到喜瑪拉雅山。在這裡,他們遇到隱士迦毘羅。在他的勸導下,他們在這裡建造城市,以隱士的名字命名,取名迦毘羅衛國。國王說此事後,高興不已,說:“高貴的王子們真是能幹sakya vata bhorajakumara。”因此,王子們的族姓和王國就被起名為釋迦。釋迦族王國座落在南尼泊爾,延伸到現代的噢達地區。 (見湯姆斯的《佛陀傳》,第6頁。) (7)見活淪,《佛教在傳譯中》,第49頁,以及《<本生故事>注疏》。 在阿私陀的建議下,他的倒兒那羅伽拋棄了世俗生活。正如希望的那樣,當太子獲證菩提後,他聆聽了佛陀的教導,成就阿羅漢。 見《經集》,第三品,《那羅伽經》。第131頁。 (8)無色界為非物質世界,成就無色界禪定之人往生此界。 (9)梵語Siddhartha Gautama。 (10)聽說悉達多太子出家後,陳如同其它七位婆羅門的四位兒子一起拋棄了世俗生活,跟隨他的左右。他們就是最初五比丘。見下面第六章。 (11)《中部》。第一卷,第三十六經,《摩訶薩遮經》,第237頁。 (12)禪那是一種思惟高度集中而獲得的一種意識境界。 (13)她也被稱為跋達訶車那,頻巴,或羅候羅之母。 (14)以絲綢而聞名的中印度一個省,現代波羅斯為其首府。 (15)《增支部》。第一卷,第三,四經。英譯《增支部》,第一卷,第128頁。 (16)《中部》。第一卷,第二十六經,《羅摩經》,第163頁。 (17)《中部》。第一卷,第三十六經,《摩訶薩遮經》,第237頁。 (18)“見四相,即乘馬出走。……”《佛種姓》。第65頁。 (19)原意為被伽鎖(rahu)束縛,或執取。 (20)第三無色禪。 (21)第四無色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