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近乎佛教徒

第55章 後記

我企圖將佛教哲學的核心----四見地,以日常的語言提供社會各行各業的人了解。如此一來,我需要在詞彙的選擇上做艱難的決定。我想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至今對梵文及藏文的佛法詞彙,尚無真正終究共識的英文譯法。在佛教不同的派別中,如上座部、禪宗、密宗等,或甚至在藏傳佛教各派中,都有不同的意義和拼音。一個好的例子是Zag Bcas(音Zagchey,攘卸),在本書中我們譯成“情緒”,如同在“一切情緒皆苦”之中。這個詞彙的選擇令一些人認為太廣泛而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並非所有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然而,對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這不夠廣泛而不以為然,因為Zagchey比較精確的翻譯包含得很廣。 秋吉寧瑪仁波切(Chokyi Nyima Rinpoche)在他所著作的書《無可摧毀的真理》(Indistructable Truth)中所說,Zagchey一字直接的意義是“與掉落或移轉有關”。他又說:

《佛陀的啟示》(What Buddha Taught)一書作者Walpola Rahula 把第一法印翻譯為“一切有條件的事物皆是苦”。也有人翻譯成“一切染污或不淨的現像都有三苦之本質”。 Rangjung Yeshe 字典給了一個類似的解釋“一切會衰壞的皆是苦”。 我們還是可以爭論所有這些解釋都有太廣泛或都不夠廣泛。要認真的了解許多這些詞彙,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及解釋。基本上,任何受制於相互依存者就沒有自主性,它不以完全自我控制,而這種依賴性就製造了不確定性,而這也就是佛教徒定義痛苦主要的元素之一。因此用英文的痛苦(Suffering)這個字需要很多解釋。 然而我還是決定用“一切情緒皆苦”,目的是希望不要讓讀者向外找尋他們痛苦的原因。它是更個人化的----是我們的心和情緒。

另外,讀者需注意的是,在本書中所闡述的四法印是相當大乘傾向的。聲聞傳統如上座部,可能沒有這四法印。他們可能只有三法印。他們的三個就是在這兒的四個。因為這本書是做為一般性解釋之用,因此我決定說少不如說多,說一點不如說全部,然後以後就不需要再說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