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第一哲學沉思集
第一哲學沉思集

第一哲學沉思集

笛卡尔

  • 宗教哲學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69932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笛卡爾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第一哲學沉思集 笛卡尔 3523 2018-03-20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於1596年生於法國西部圖蘭省和布瓦杜省交界處的拉埃鎮(今名拉埃—笛卡爾鎮)的一個紳士家庭,他父親是布列塔尼省的參議員。一歲時他母親在生第五胎時死去,他父親又和一個布列塔尼省的女人結婚,老夫婦長期住在布列塔尼省的雷恩。勒內·笛卡爾自幼失去母愛和父親的關懷,這也許是他生性孤僻的一個原因吧,加上他身體孱弱,給他一生帶來深重的影響。雖然如此,他居然成為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人(英國的培根可以說是歐洲近代哲學的預示者,儘管這種看法對於有些人說是有爭議的)、法國人的驕傲,這固然是由於他一生勤奮好學的緣故,但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與他在青年時期就走出書齋到社會上去接受時代的影響分不開的。

我們知道,十七世紀的西歐形勢正處於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崩潰,而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正在萌芽的時代,近代科學正在興起,天啟神學已經解釋不了自然科學的成果,壟斷整個中世紀思想的經院哲學已經成為令人厭惡的東西。所有這些都在青年笛卡爾身上發生巨大的影響。 他在八歲時(1604年),被送到法國國王亨利第四創立並由耶穌會神父們經辦的歐洲當時最有名的學校之一——拉夫賴公學,在那裡學習拉丁文、希臘文、詩學、物理學、數學、邏輯學、道德學、形而上學等等課程。耶穌會神父們給他的教育在當時可以說是全面的、高級的,這給他一生的學術生涯打下了穩固的基礎。當然,在宗教信仰的教育方面,耶穌會神父們對他也從來沒有放鬆過,而他一生也始終不渝地以一個忠實的天主教徒自居,即使在他後來長期居住在新教國家荷蘭,他也非常驕傲地自稱“我是天主教徒,身上流著法國人的血”。

笛卡爾於1616年被授予法學碩士學位。他雖然學了很多書本知識,但不滿足,他要走出去學學“世界這一本大書”。機緣湊巧,正值尼德蘭北部的幾個省(即荷蘭)聯合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爆發。 法國是荷蘭的同盟國,同盟軍由莫里思·德納索親王率領。 1618年,二十二歲的笛卡爾和當時許多貴族青年一樣,帶著一個僕人,自費到荷蘭從軍,當了一名軍官。 1619年笛卡爾脫離了新教徒德納索的軍隊,又參加了巴伐利亞公爵的天主教軍團攻打波希米亞國王的戰爭。他好像並沒有實地作戰過,不過借從軍的機會走了很多地方。脫離軍隊後,他又到處旅行,幾乎走遍了當時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在內的全部德國。他到過匈牙利、奧地利、波希米亞、丹麥、英國,後來又到瑞士、意大利,最後定居於荷蘭。旅行中,他結識了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都給過他很多啟示和幫助。

十七世紀初歐洲雖然仍處在極權主義的封建統治之下,經院哲學仍控制著哲學思想,但自然科學已初步掙脫了宗教的桎梏,逐漸走上發達的道路,構造比較簡單的機器已不斷地被創造出來,並且在使用方面逐漸得到推廣。伽利略於1611年製成了天文望遠鏡,初次看到了以前用肉眼看不見的許多天體星像,進一步證實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刻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個定律。哈維創造了血液循環理論,把醫學、解剖學和生理學大大推進一步。而笛卡爾的朋友中也多是科學家,比如比克曼(Beeckman),麥爾賽納(Mersenne)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惠更斯(Huyghens)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笛卡爾自己則研究過物理學、光學、天文學、機械學、醫學、解剖學等,而以數學方面的成就最為著名,把代數用於幾何學而發明解析幾何的就是他。從1629年到1633年,他總結了這些年來他的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開始撰寫《論世界》(包括《論光》和《論人》),在這本書裡他打算一步步地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比如行星的形成、重量、潮汐、人體等。但就在1633年,伽里略由於發揚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主張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監禁,笛卡爾被嚇住了。終於不敢把《論世界》拿出來問世,一直到笛卡爾死後二十七年才出版。 1648年他又寫了論人體的描述,於1664年由他的朋友克萊爾色列以《論胎兒的形成》之書名出版。 《論人》和《論胎兒的形成》都是關於生理學的書。在這兩本書裡,他把人體完全看成是機器,人的五臟六腑就同鐘錶裡的齒輪和發條一樣,撥上弦它就能動,而血液循環就是發動力,外界所引起的感覺由神經傳到大腦,在松果體裡告知“動物精氣”(也稱“動物靈魂”),由動物精氣發布對付的命令。

笛卡爾在這一點上無疑是曾寫過《人是機器》一書的法國十八世紀唯物主義者拉美特里的先驅。 笛卡爾的時代是奧古斯丁的經院哲學佔學術界統治地位的時代,奧古斯丁哲學雖然反對亞里士多德哲學,因而也與阿奎那的哲學對立,但無論如何,天主教神學究竟是與科學水火不相容的。拉夫賴公學為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而舉行的狂熱慶祝活動給青年笛卡爾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月球並不是像肉眼所看見的那麼平坦,而是凹凸不平的山川河谷,同時也看見木星的衛星、太陽的黑子,以及一大片從來沒有看見的天體。這使得青年笛卡爾為之歡欣鼓舞。但是,過去認為幾十丈以上的上空就是上帝所在的天堂,而今地球圍繞太陽這一轉動,轉得天翻地覆,天堂、地獄哪裡去了?賞善罰惡的人格上帝居於何方?主張無神論嗎?不行。 1633年伽里略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嚴厲處分無異是給了笛卡爾一個嚴重警告。當年7月22日給他的好友麥爾賽納神父的信中說:這個事件“使我大為震驚,以致我幾乎決定把我的全部手稿都燒掉,或者不拿給任何人看。……我承認,如果〔地球是動的〕是錯誤的話,那麼我的哲學的全部基礎也都是錯誤的,因為這些基礎顯然都是由它證明的,而且它和我的論文是緊密相連的,去掉它則其餘部分都將不成體統了。”笛卡爾曾下定決心不再發表任何論文;但由於麥爾賽納以及其他朋友們的敦促,他又於1635年開始寫《折光學》、《大氣現象》和《幾何學》,於1636年12月寫完,由於出版商的催促,匆忙地寫了一個序言,幾經斟酌之後,定名為《談為了很好地引導其理性並在科學中探索真理的方法,外加折光學、大氣現象和幾何學,它們是這個方法的實驗》。由於書名太長,簡稱《談方法》作為三篇文的序言,出版於1637年。麥爾賽納曾勸他把書名用“論”(Traite)好,笛卡爾說該書只是個“意見”(Avis),不敢稱“論”,最後決定取名“談”(Discours)。

笛卡爾於1628年到荷蘭定居。在他去荷蘭之前,曾用拉丁文寫了《指導精神的規則》(簡稱《規則》)。該書一直到他死後五十一年(1701年)才出版。 1629年他寫了關於形而上學的小冊子,沒有寫完就中斷了。 1639年11月至1640年3月他用拉丁文寫了他的一本主要哲學著作《第一哲學沉思集,其中論證上帝的存在和靈魂的不滅》,但書中沒有講到靈魂不滅,只談到靈魂與肉體是有分別的。麥爾賽納勸他把書名改一改,笛卡爾沒有同意,認為這個提法會引起巴黎神學院的重視,直到1642年再版時才把“靈魂不滅”改為“靈魂與肉體的區分”。書成後,他先後接到哲學家們和神學家們六組反駁意見,笛卡爾都一一做了答辯。六個沉思和六組反駁及答辯於1641年出版。據笛卡爾自己說,這本書雖然是有關形而上學的,但他的全部物理學原理都包含在內。

1642年,笛卡爾開始用他未出版的《論世界》的內容寫了一本哲學大全,獻給被推翻了的波希米亞國王菲德利克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於1644年用拉丁文出版,書名《哲學原理》,一部分是他自己翻譯的,一部分是別人翻譯由他審閱過的法文翻譯本於1647年出版。 《哲學原理》本來打算包括六個部分:《知識原理》(即形而上學原理)、《物理性的東西的原理》(即物理學原理)、《天》、《地》、《植物和動物》、《人》,最後只寫了前四個部分,後兩個部分因缺乏材料沒有寫成。 笛卡爾在《哲學原理》裡把人類全部知識比做一棵樹,樹根是形而上學,樹幹是物理學,樹枝是分門別類的各種科學。因此他一反經院哲學的慣例,先講形而上學。

1649年又出版了《論靈魂的激情》,獻給伊麗莎白公主。這是他最後的一部著作。 這時笛卡爾的哲學學說早已轟動一時,但終於因為與基督教會的宗教哲學不合而遭到禁止,他的書也被羅馬教廷列為禁書。笛卡爾在荷蘭定居達二十一年之久,一方面為了隱居,同時也是避難。他在荷蘭曾遷居過二十四次,換過十三個城市,他的來往信件都由他在巴黎的好友麥爾賽納轉寄。布魯諾的結局和伽利略晚年的遭遇嚇壞了他,因為不但在科學方面他是天主教義的敵對者,即使是在哲學方面他也是教會御用的經院哲學的叛逆者。 由於瑞典女王克麗斯蒂娜(當時二十歲)三番五次的邀請,笛卡爾於1649年9月1日登舟去瑞典,得到克麗斯蒂娜的盛情款待;但由於要清晨很早上朝,違反了他清晨睡覺的習慣,而瑞典的冬天的氣候又太冷,他著了涼,不幸病倒了,於1650年2月11日死於肺炎,終年僅五十四歲。

譯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