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佛法概要

第30章 第一節三藏聖典的結集

佛法概要 明旸法师 3804 2018-03-20
(一)第一次結集 結集二字包含有編輯的意思:而古來翻譯法師使用“結集”的詞語,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會誦佛說過的遺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還沒有文字記錄,只能用語言把回憶的知識,通過師承傳誦保存下來。 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許多佛的弟子請求摩訶迦葉尊者,把佛一生所說的教法,用會誦的方式,統統把它結集起來,以作後世人天眼目,大迦葉接受了請求,就派人到彌盧山頂上,撞鐘集眾,一下子就召集了四百九十九位羅漢聖眾,無學長老。在摩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西邊的大迦葉居住地方畢缽羅窟,也就是七葉窟,邀請阿闍世王為護法,在這裡結集了經律論三藏的教法。先請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當時阿難尊者,在修證上還是初果須陀洹有學的果位,大迦葉認為這次結集,參加法會的,全是羅漢、辟支佛,無學聖人,因此剛開始,就不讓阿難參加大會。阿難尊者感到非常慚愧,就發憤圖強的跑到山林中間,勇猛精進修習禪定,把煩惱殘餘結縛斷盡,得證阿羅漢果位,就再來扣打畢缽羅窟的大門,要求參加大會。大迦葉說:阿難,你如果真正得到無學果位,那麼你自己就由門縫進來吧!當時阿難就從門縫進來。向大眾頂禮,要求參加大會。大迦葉請阿難尊者高升法座,結集經藏。正當阿難升座的時候,蒙佛加被,頃刻之間,居然與佛一樣的相好莊嚴,與會全體大眾,產生了三種懷疑。第一,難道是釋迦牟尼佛復活了嗎,第二或許是他方世界的古佛再來吧,第三是不是阿難尊者已經成了佛的果位?全體大眾聽到阿難尊者,根據佛臨終最後的遺囑,開口結集,首先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多少弟子等六種成就。使在會大眾的三種懷疑,頓時得到消除。阿難既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聞佛說,那麼自然不是釋迦再來說法,當然也不是他方佛來說法,更不是阿難已成佛了。阿難說的如是我聞這幾句話,這就是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大迦葉尊者,他為什麼一定要請阿難來口傳結集經藏?因為阿難是佛的堂房弟弟,是多聞第一,他是十二月初八日佛得道那一天誕生出世的,能夠對佛所說教法記憶不忘。他結集佛法,真是如瓶瀉水一樣,點滴不漏,絲毫不錯。阿難尊者,還能夠憶持十方諸佛所說的清淨妙理,絲毫不忘,所以大迦葉非請他來結集經藏不可,也只有阿難,才能擔當這一偉大而光榮的任務。

其次,大迦葉又請了優婆離尊者,用口傳方式來結集律藏。這位尊者,在未出家以前,在悉達多太子身邊做理髮師。他隨佛出家以後,精進修行,特別是專精於佛所製定的許多戒律。佛在僧團中,所製定的清規戒律,一條條一篇篇都能記憶在心,不會忘記。他在佛弟子中,持戒第一。所以大迦葉尊者,就請他來結集律藏。 摩訶迦葉,在佛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有一次,佛告訴大眾說:我們佛法中,都像大迦葉那樣,就能夠使正法久住於世界之中。這就說明他所修的頭陀苦行,真是我們佛教最最主要的根本行門。所以佛滅度以後,所說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就靠大迦葉來發起,邀集了許多弟子,把它結集下來。使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直到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仍舊傳播於世界各國。特別中國和南亞、東北亞、東南亞許多國家的佛教,是非常興盛。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虔誠恭敬的在那裡研究佛學,依教修持。佛教之所以能夠得到世界上許多人民大眾的信仰和崇敬,自然是它閃光的真理,能夠久經考驗而不衰,屹立萬古而常存。

當時除了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優婆離尊者等阿羅漢在畢缽羅窟裡結集三藏教法外,還有比丘長老在跋波尊者的帶領下,在摩竭陀國王舍城七葉窟外面不遠的僧團裡,進行會誦結集。這就出現窟內、窟外二個部分的結集。但是這兩處所結集的三藏教法,都是屬於小乘的範圍。 關於大乘三藏教法的結集,據說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帶領了許多菩薩和阿難尊者等,在鐵圍山中結集的。鐵圍山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根據《法界安立圖》:我們這個小世界,是一個大海。在大海中間屹立著一個須彌山。這個須彌山有十六萬八千由旬高。每一個小由旬,有二十里的遠;每一個中由旬,有四十里之遠;每一個大由旬,有八十里之遠。以須彌山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分有四大部洲。東方:東勝神洲。南方:南瞻部洲。西方:西牛賀洲。北方:北俱盧洲。在須彌山的外面,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金山:一、雙持山,二、持軸山,三、擔木山,四、善見山,五、馬耳山,六、象鼻山,七、持地山。在七金山的外面是鹹水海。鹹水海邊上,有一座山叫鐵圍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和阿難尊者等許多菩薩,就在這裡結集了大乘教法。

上面所講的小乘三藏教法,與大乘三藏教法的結集,都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不久的一個時間裡結集的。 (二)三藏十二部 一、三藏:這經律論,為什麼稱為三藏呢?因為藏字意義就是我們古時一種可以盛放東西使用的篋子,而佛教經、律、論三藏能夠把佛一代所講的戒、定、慧三種無漏學的教法,統統把它收藏在三藏之中。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十九年教法,總稱為經、律、論三藏聖教。三藏裡面所講的就是戒、定、慧三種無漏學的道理,凡是佛弟子能發心修行戒定慧,就可以不漏落於生死輪迴受諸苦惱,所以稱為三無漏學。第一經藏:是記述定學的道理,它把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上上禪定的道理,統統都包括收集在經藏裡面,這叫經傳定學藏。第二律藏:律是記述戒學的道理,它把所有的小乘戒法,就是優婆塞、優婆夷的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學戒女的六禁法,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以及大乘戒法《梵網經》的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法,統統都收集在律藏裡面這叫做律傳戒學藏。第三論藏:論是記述慧學的道理,它把所有諸大菩薩,諸大論師所做論學的道理,統統都收集在論藏裡面,這叫做論傳慧學藏。將經、律、論三藏歸納為戒定慧三學,是從正不從兼,從多份不從少份,雖然經藏中間,也說律學與論學,但主要是說定學。在律藏中間,也說經學與論學,但主要是說戒學。在論藏中間,也說經學與律學,但主要的說慧學。另外還有菩薩藏、聲聞藏和戒律藏,叫做三藏。這個三藏教法是在印度都是用巴利語和梵語結集的。

二、十二部: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稱,什麼叫十二部呢?即是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每一部經,每一部律、每一部論裡都具有幾部、甚至十二部完全都具足。把三藏教法分門別類,劃分為十二部類,使人一看,就容易提綱挈領,便於研究和探討。 十二部的內容,第一長行:就是每一部經、律、論的正文,從頭到尾,都是一行一行的連續下去,故叫長行。第二重頌:分為二種,一是追頌,即經中道理,上面已經講過,恐怕人們不注意,重新把它再來追頌一下,等於再聽一次,使人更加清楚。二是超頌,就是經文中,沒有講過的道理,現在利用偈頌先來敘說一下。第三授記:即是《金剛經》中說的燃燈佛與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道理。或者是佛與諸大弟子授記當來作佛:即《法華經》所講的佛為許多弟子授記。第四孤起:這就是在經文突然間孤立提起某件事,像這種孤起情況,在經文中是經常看得到的。第五無問自說:在一般經文中,佛每次說法都有菩薩或羅漢等發起因緣。可是如沒有人問法和請法,而是由佛大慈悲心中,說出來這個淨土法門。第六因緣:有許多經典裡面講有因緣和因果的道理,如《賢愚因緣經》,《三世因果經》等。第七是譬喻:有些經文裡面佛說了許多譬喻,因為有些道理高深,不容易聽得懂,所以佛引用使人容易明白的事情來作譬喻。通過譬喻,就會了解。如《百喻經》等。第八本事:指佛說自己或其他古佛和弟子們過去生中的歷史本事,如《法華經》說:“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定當說法華”。又說,過去有十六王子,隨妙光法師出家的故事。阿彌陀佛就是第十一個王子,釋迦牟尼佛就是第十三個王子。第九本生:在經中也看到佛說他的本生的事情,《釋迦譜》和《釋迦如來應化事蹟》裡引用的許多故事。第十方廣:如指經中講的高深玄妙不可思議,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圓覺經》等。第十一未曾有:指經中說到未曾有的事情,如《金剛經》說的希有世尊者。 《楞嚴經》說的“法筵清眾,得未曾有”。第十二論議:指許多經中所說的論議,佛與弟子或菩薩的互相辯論玄妙的道理,也有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問題。以上是簡單介紹十二部經的內容。

古人對十二部經曾經作了六句偈子:“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具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對十二部予以高度概括。大迦葉就把佛對弟子們所講的許多論議,對於佛教理論中一些重大課題,加以解釋和研究的很多論說,完全結集起來,這叫做論藏。上面所講的,就是阿難、優婆離、摩訶迦葉三位大德長老,在畢缽羅窟所結集的三藏聖教,這都是佛滅度之後,第一次開始所結集的情況。 (三)第二次和以後幾次結集 在佛涅槃一百十年之後,有一位耶舍長老就召集了七百位德學兼優的比丘。在毘舍離城一個僧團寺廟之中,對於佛教戒律上的許多有爭議的論點,進行了一次評定。這就是對十事問題,究竟是否非法,進行評定。這是第二次的結集。

根據南傳佛教記載:佛逝世後二百三十五年,在印度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以國師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為首的,有一千比丘在波叱利弗城,會誦了三藏的教義。這是第三次結集。 在佛涅槃四百年左右,以世友菩薩為首的五百比丘,在大月氏國,大家共同來造論,解釋經律論。其中有一部就是《大毘婆沙論》。這是論藏中間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這是第四次結集。 乃至在九十多年前。緬甸的明頓王邀集了許多比丘,校勘了一部巴利文的三藏,今人稱之為第六次結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