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102章 決策心理學:任何決策的背後,都是決策者的“個人需求”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1748 2018-03-20
這種需求,可能是個人和小集團利益,可能是個人抱負,可能是某種情緒,可能是某種焦慮,某種心結,某種心理陰影。都有可能。一定要從他個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決策。而自己在決策的時候,則要有“無我”的意識,把自己的個人因素、情緒因素,從決策中剝離出來,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塗有所不由。 “塗”,同“途”。道路有的雖可以走,但不走。反過來,有的不可以走的,也可能走。這就是變。 李筌註解說:“道有險狹,懼其邀伏,不可由也。”險狹之地,怕有埋伏,所以不走。 曹操註解說:“險隘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不該走的地方,有時候不得不走,這也是變。 前面學過幾遍的韓信破趙的戰例,就有一條不該走的行軍路線——井陘口。韓信得到諜報,陳餘不用李左車的計策,沒有分兵在井陘口設伏,才敢通過。如果有伏,如他後來俘虜了李左車後對他說:“陳餘如果用您的計策,那我就被您擒了。”

漢伏波將軍馬援,最後一戰,討伐五溪蠻苗族叛亂,就敗在走錯一條路。 馬援和副將耿舒出兵,初戰得勝,蠻兵躲入山林,馬援要去搗他老巢。有兩條路選擇,從充縣走,路好走,但是路途遠;從壺頭走水路,則路近而水險。 馬援認為走充縣陸路,路遠費糧,不如走水路,直搗匪巢,則充縣不攻自破。 耿舒堅決不同意,說陸路雖然遙遠,但比較安全,即使不能攻入苗境,撤退也方便。水路則太危險,除非能神不知鬼不覺摸到敵人老巢。否則,一旦被敵人發現行踪,兩岸據險而守,居高臨下,官軍插翅難飛,山高水窄,那是真真正正的死無葬身之地! 馬援不同意,陸路也不那麼安全,到處都可能有埋伏。兩人爭執不下,上書朝廷,光武帝劉秀支持了馬援的意見。

於是,漢軍乘船逆流而上,進軍壺頭。形勢發展果如耿舒所料。苗人很快發現漢軍意圖,乘高守隘。沅江水疾,船不得上,加之夏天暑濕,軍中起了瘟疫,士卒大批死去,馬援自己也病死軍中。 馬援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 首先陸路也不一定對。我們都是從事後結果來論“對錯”,實際上“對”不一定對,“錯”不一定錯。 但是,水路是條險路,風險更大,是毫無疑問的,馬援這是捨命一搏。他為什麼捨命一搏?馬援出兵之前,他的心理、他的情緒,就已有徵兆。 馬援出征時已六十二歲。 五溪蠻搶掠郡縣。光武帝遣武威將軍劉尚征討,“戰於沅水,尚軍敗歿”。次年,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征討,仍無戰績。馬援請求將兵征討,光武帝擔心他年事已高,不許。馬援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令他試騎。馬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光武帝笑道:“矍鑠哉是翁也!”遂令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帶領四萬餘眾征討五溪蠻。

馬援夜與送者訣別,對友人杜愔說,我已年老,“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 馬援素有烈士之志,大家都熟悉的成語“馬革裹屍”,就是他的典故,他的原話:“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他就想死在戰場上,不想死在家裡床上。 出征平苗叛的時候,他已經老了,六十二歲了,對死亡無所謂了,而這是最後一次為國家建立奇功的機會。水路之險,他如何不知?打了一輩子仗,當然一清二楚。但仗已經打了兩年,換了三撥將領,陸路無非是方便撤退,利於自保,並非利於得勝。 這是我最後一仗了,再不建功,就沒機會了,馬援決定賭上一條老命。 而年輕人怎麼願意跟老傢伙賭命呢? 漢軍被困在河谷之中,進退不得,瘟疫橫行,每天都一批一批死去。耿舒焦慮萬分。人微言輕,皇上也不聽他的。沒辦法,給他哥哥耿弇寫信,述說情況,說你去跟皇上說。

耿弇感覺事態嚴重,即刻上奏皇上。耿弇的話分量不一樣,加之軍情確實緊急。劉秀派梁松去責問馬援,並代理監軍事務。梁松到時,馬援已經死了。 這一仗的最後結局,不是打贏的。還是用計誘降,苗人自己殺了首領來降,叛亂平定。 馬援賭命,賭得一個“馬革裹屍”的千古美名,但被他所誤,馬革裹屍的,還有千千萬萬的漢軍將士。對他決策的心理分析,或許是我的臆斷。但是—— 任何決策的背後,都是決策者的“個人需求”。 這種需求,可能是個人和小集團利益,可能是個人抱負,可能是某種情緒,可能是某種焦慮,某種心結,某種心理陰影,都有可能。一定要從他個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決策。而自己在決策的時候,則要有“無我”的意識,把自己的個人因素、情緒因素,從決策中剝離出來,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無我,是客觀的基礎,決策的保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