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41章 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934 2018-03-20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這裡總結“謀攻”,謀攻就是謀全,全利原則,自己不損失,敵方資產也不破壞,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戰,非攻,非久。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戰而毀人之國。 孫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考慮利益。 有兩樣東西最能驅使人犯錯,一是利益誘惑,二是焦慮。 人們常說見利忘義,其實更普遍的情況是“見利忘害”,見到利益,就難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見小利而亡命。 焦慮也害人出錯,為什麼呢,人一焦慮,就想有所動作。你要他非戰、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麼能等,怎麼能忍呢?戰場上的統帥,生死存亡之間,沒有一刻不焦慮,這就特別容易出錯。

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考慮問題。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以成功為假設前提,因為我做一件事,是為了把它干成。那我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如何能成功,這不很自然嗎?不教我們這個,那還叫兵法嗎? 《孫子兵法》的出發點則不是這樣,他是處處以失敗為假設前提,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用計、等待,等待一戰而定。 經營也是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能專注,堅持,默默無聞,二十年磨一劍,最終成為行業領袖。而另一些人東一頭,西一頭,今天干這,明天干那,始終過著波瀾壯闊的創業人生。其根本都是“思維性格”的差異,前者不一定是特別大智慧,而是一個“失敗前提思考者”。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覺得是風險,他首先假設幹不成,只有他已經乾成的那件事,他才認為能繼續干成,最後他就成了集大成。後一種人呢,他是“成功前提思考者”,聽到什麼都覺得是機會,是大機會,是不能錯過的機會,最後他就成了終身創業者。

李嘉誠說:“做任何事情先考慮失敗。”這就是兵法智慧的根本。什麼叫大師,大師就是知道自己跟別人一樣,上手去幹,多半是大敗虧輸,所以特別謹慎。吹噓自己戰無不勝,那不是大師,是大“失”,大失所望。 “非戰”“非攻”最後還強調一個“非久”。什麼意思?是動作要少,關鍵時候,就來那麼一下,最忌諱天天研究,頻頻動作,反复折騰,做多錯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