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尼采的智慧·尼采自我哲學解讀

第76章 無私的先生


之所以將一個人的美德稱為“善”,並不是那德行對其自身有什麼好處,相反是因為那德行如我們所期許,並對我們及整個社會有好處。 當我們近似於有點媚態的讚美那些美德時,每個人多少要有一點不自私及“非自我本位”的心態!因為倘若不是如此,那些美德(如:純潔、勤奮、忠實、同情、公正等)對具有它的人早就造成不小的傷害,就如同在他身上一些太過強烈的刺激不能和其他理性的刺激相協調一樣。假如你有一種美德,一種完美而積極的美德,而對這項美德並非只有一種刺激在針對它,這樣一來,你便會成為這項美德的犧牲品!當然,無論如何,別人還是會讚揚你的美德。一個勤奮的人儘管會因為他的勤奮而損害到他的見地或精神上的清新與創意,但是,他依然會受到褒獎。

年輕人對他份內的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是可敬,可佩的,同時也是可惜的,因為他不知道,“對個人來說,固然是死不足惜。但對整個社會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對此種犧牲我們當然感到惋惜!而更大的惋惜是,還有人持另一種想法,即認為他自身的保證與發展比他服務社會的工作還重要!”我們之所以惋惜這類青年,並非因他本身的緣故,而惋惜他是一個奉獻的“工具”,沒想到自己所謂的這個“好人”,因他的死而使社會蒙受損失。或許我們會緊跟著想到另一個問題,即假如一個人在工作時對自己多照顧一點,使自己能生存得久一點,是否對社會的利益比較大呢? ——事實上,我們時常會很輕易地承認某個利益,但我們也尊重別人的利益,換句話說,既然有犧牲的造成,那麼就很明顯地證明了人類是具有犧牲精神的。這樣看來,從一方面來講,當一種美德被稱讚時,我們是在稱讚那美德中有裨益的性質;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各種美德中的盲目與控制的刺激不願被局限在個人一般利益的界限內,簡單來說,我們所稱讚的是美德的非理性部分,基於這個非理性,個人才允許自己化成“整體中的一個機能”。稱讚美德便是稱讚對個人私下的傷害,也是稱讚剝奪個人最高貴的自我情操與細心照顧自己的權力的刺激。

美德對個人的影響已昭然若揭,這也表明了美德和個人利益之間是有著密切的關係——事實也有此關聯!一種工具的典型美德,例如盲目地一味勤奮,表明了致富與榮耀之道,亦產沉悶和情慾的有利解藥,但我們卻漠視它的危險,一個非常大的危險,教育始終用一連串的利誘去鑄造個人的思想與行為或某種模式,當這種模式變成一種習慣,刺激及情慾時,它便控制了這個人,使他處於和自己的基本利益相對的立場,只是“為了大家好”。我們時常能看到盲目地一味勤奮的確能創造財富和榮耀,然而,其它許多高雅的器官也同時被這能創造財富和榮耀的美德給剝奪了。所以那才是抗拒沉悶和情慾的主要權宜之計,同時使感覺遲鈍,使執拗的精神接受新的刺激! (在所有時代中最為忙碌的我們這個時代裡,除了更多的財富和更加的勤奮之外,我們根本不知道該怎樣從這偉大的勤奮和財富之中去製造一切:甚至我們需要更高的天才去拋棄財富甚於獲得它——如此,我們才能“綿延後代”!)倘使這種教育成功的話,那麼個人的每項美德便都成了“公用設施”,且個人的不利也將乾涉他的最高目的。也許某些心理分析美學會阻礙成長,或者甚至導致早死。以同樣的觀點看,我們可以想到其他服從、純潔、公正、同情等美德皆如此。

假使我們去稱讚一個有自我犧牲和無私之美德的人——他將不會耗費他的所有精力與理智去謀求個人權力的保持、發展、提升及擴張,而自覺活得謙虛、冷淡——這個稱讚絕對不是來自無私的精神! “鄰人”倘若稱讚無私,那是因為他們能“從中獲得利益”!假使這些鄰人是“無私的”,就會拒絕去破壞他的權力,傷害他的利益,他們一定會阻止這種自私的出發點,更為重要一點的是他們會以“不濫加善名”來表明他們的無私!在此,有必要指出那個目前高高在上的道德概念一個基本上的矛盾:此類道德的動機與它的原則剛好背道而馳!道德既想以此來證明它自己,卻又以道德的批判來反駁它! “你當捨棄自己,並將自己當作犧牲品一樣地奉獻出來。”這句箴言,為了不與其自身的道德概念相矛盾,便應該,也只能由自己捨棄本身利益的人來宣告,而那個人也許在作個人自我犧牲的要求中便導致他自身的崩潰。

不管怎樣,一旦當“鄰人”為了其“公用利益”而讚許利他主義時,那麼與之相反的主張“你應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犧牲別人亦在所不惜”就會在第一時間內被提出來應用。如此說來,“你應該”和“你不應該”其實都是出自同一口吻的說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