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謀殺的魅影

第8章 諸神

謀殺的魅影 褚盟 7142 2018-03-20
諸神的戰爭決定了人類的命運。 關於偵探小說“黃金時代”與這個時代中天才作家的關係,就像討論“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一樣,不會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那些天才作家的傳奇經歷和他們留下的不朽傑作,是這個盛世最好的表象。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天才中的佼佼者,就像閱讀古希臘神話,必須要記住宙斯、阿波羅、雅典娜、赫爾墨斯一樣。 首先登場的自然是有“女王”之稱的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是“黃金時代”的開啟者,也是這個時代的最高成就者之一。 女王陛下1890年9月15日出生於英國德文郡託基小鎮,本名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父親是一位軍官,在一次騎馬時不幸墜馬身亡,母親將阿加莎和其他三個孩子撫養成人。

當時的英國盛行“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孩子沒有必要也不被允許進入正規學校接受教育。阿加莎的一切知識都是母親教授的。阿加莎的母親是一位思想開放的女人,很喜愛文學,信仰英國國教。她把不能上學的阿加莎留在身邊,給她講解世界名著中的故事,幫助她汲取文學營養。阿加莎年幼時最喜歡讀狄更斯和簡·奧斯丁的作品,這完全是受母親的影響。阿加莎可以說是文學素養最高的推理作家之一,這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母親。 16歲時,阿加莎進入巴黎一所女子學校學習音樂。 1914年她24歲時嫁為人婦,並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志願者救護傷員。白衣天使的身份使得女王有機會接觸大量醫藥學知識,這為她以後的偵探小說創作奠定了專業基礎。可以說,女王是所有偵探小說作家裡最擅長使用毒藥的一位。也是在這場戰爭的末期,阿加莎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推理小說。

這部小說就是上一節裡提到的。小說的出版過程非常不順利,被多家出版社退稿。即使在1920年作品得到出版,也沒有引發讀者太多的關注。阿加莎因此備受打擊,很長一段時間遠離了偵探小說的創作,寫出的幾部作品也遠遠算不上經典。 轉機出現在1926年。這一年,阿加莎更換了新的出版商,決定用一部前所未有的作品征服所有讀者。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部名為的偵探小說。這是一部無法描述的作品,除了親身體會,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了解其精妙所在。故事最後,當偵探指出真兇的一刻,所有讀者的眼睛一定摔得粉碎。 “怎麼可以這樣寫偵探小說!”——相信這是所有讀者發自內心的呼喊。阿加莎正是運用了這樣一種備受爭議的模式,一舉奠定了“偵探女王”的地位。

在現代社會,婚姻的坎坷往往與事業的成功是成正比的。而在阿加莎·克里斯蒂身上,這一有些八卦的定律似乎也很靈驗。 1914年,天真得有些幼稚的阿加莎嫁給了軍官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自此,“阿加莎·克里斯蒂”這個偉大的名字才正式誕生。 這次婚姻給兩個人都帶來了好運——阿爾奇(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的暱稱)不久便升任皇家空軍團團長;阿加莎也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 但好景不長。 1926年,阿加莎深愛的母親去世。接著,阿爾奇有了一個名叫蒂莎·尼爾的情人,意圖與阿加莎離婚。兩個最愛的人接連遠離自己而去,阿加莎的心情可想而知。在1926年12月,女王離奇失踪。 “國寶”丟失,英國上下舉國震驚。有500名警察出動尋找阿加莎的下落,就連柯南·道爾也親自出面參與了調查。在12天之後,警方終於在一家酒店找到了女王。阿加莎當時竟然使用情敵“蒂莎·尼爾”的名字登記入住酒店!後來她解釋,自己在那幾天患上了失憶症。也許完全的忘記是阿加莎對阿爾奇唯一能做的。我們在女王的許多作品裡,都能看到這樣一組人物關係:天真幼稚的少女、風流多情的丈夫、陰險狡詐的第三者。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段婚姻對阿加莎的影響。

好在一切都將過去。 1928年,阿加莎與阿爾奇正式離婚。 1930年,她與考古學家馬克思·馬洛萬結婚,開始了第二次婚姻。 這次婚姻給阿加莎帶來了幸福和安定。她跟隨馬洛萬來到中東考古,開闊了視野,愉悅了心靈。以這些經歷為題材,阿加莎創作了、、《他們來自巴格達》等小說及遊記《情牽敘利亞》。但值得一提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這個筆名一直被女王使用,從未有過改變。 也許那個英俊的空軍上校,永遠在阿加莎內心的最深處佔據著最獨特的位置。 隨後,阿加莎一發不可收拾。 1930年的、1934年的、1936年的、1937年的、1939年的、1941年的等,都成為偵探小說史上的地標式作品,無數次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在這些經典作品中,阿加莎格外注重情節的安排、人物的刻畫、心理的描寫以及犯罪模式的創新。前面幾點保證了女王的作品擁有足夠的文學價值和閱讀價值,犯罪模式的創新則使得她的作品始終引領著“黃金時代”前進方向,將偵探小說推廣給更多的讀者。其中,首創了“暴風雪山莊”模式,成為了偵探小說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創作了80部推理小說、19部劇本、1部自傳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為筆名的小說。她的作品被翻譯為百餘種文字,銷售量累計超過20億冊,是僅次於莎士比亞的世界第二高產作家。 在80部偵探小說裡,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了若干青史留名的大偵探形象。其中,比利時小個子赫爾克里·波洛和英國老處女簡·馬普爾小姐無疑是最有名的。這兩位偵探是“黃金時代”偵探的縮影——安逸、和藹、遠離武力,喜歡用大腦裡的“灰色細胞”破解真相。此外,女王作品裡的巴特爾偵探、湯米和杜本絲夫婦、奧利弗小姐等人物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一起構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華麗家族。

1952年,她創作的劇本正式上演,空前火爆,久演不衰,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亮相,創下了世界戲劇史上空前的紀錄。 1971年,阿加莎被英女王正式冊封為爵士。在英國瑪麗皇太后80歲壽誕之時,她公開向BBC電台索要禮物:“請播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吧!” 1975年,英格麗·褒曼憑藉根據阿加莎小說改編的電影一舉奪得奧斯卡桂冠。而、等也是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對於前者,中國的讀者再熟悉不過,很多人因為這部電影才知道了“偵探小說”這個名詞。 1976年,女王永遠告別了熱愛她的讀者,享年86歲。 “黃金時代”起源於英國,發展於美國。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偵探小說的核心區域逐步由歐洲轉向了北美大陸。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偵探小說終於風光體面地回家了。

而在眾多美國創作者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無疑是埃勒里·奎因。 首先必須說明,埃勒里·奎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對兄弟在拼殺。 1905年1月11日,曼弗德里波夫斯基出生於紐約,同年10月20日,他的表弟丹尼爾·納森來到人間。兄弟倆自幼熱愛文學,尤其痴迷於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故事。 大學畢業後,兄弟倆都在曼哈頓工作,哥哥從事電影推廣工作,弟弟則以撰寫廣告為生。因為經常創作一些東西,兄弟倆都有自己的筆名。哥哥筆名是“曼弗雷德·班寧頓·李”,弟弟的筆名是“弗雷德里克·丹奈”。 1928年,兄弟倆決定參加由某雜誌主辦、獎金高達七千五百美元的偵探小說大獎賽。他們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創作出了一部長篇偵探小說。兄弟倆為這次聯合創作起了一個筆名——“埃勒里·奎因”,所有傳奇,從這一刻開始上演。同時,小說的主人公偵探也被命名為“埃勒里·奎因”,這是第一部作者和偵探使用同一個名字的偵探小說。

埃勒里·奎因的天賦毋庸置疑。在頒獎之前,他們已經非正式地被告知獲獎。兄弟倆非常高興,在沒有拿到獎金之前便大肆慶祝了一番。 但是,該雜誌社在頒獎之前破產倒閉,而下一任東家希望雜誌可以吸引更多的女性讀者,因此把獎項授予了另外一部女性小說,奎因兄弟沒有拿到一分錢。不過,這本小說還是在1929年出版,這就是埃勒里·奎因的處女作、大名鼎鼎的《羅馬帽子之謎》。 出戰告捷令兄弟倆信心倍增,聯合創作的模式也一直被沿用下來,持續了整整半個世紀。李和丹奈的合作形式非常奇特:丹奈負責構思核心詭計;李則負責塑造人物和故事,將丹奈想出的詭計衍生為好看豐滿的小說。 儘管他們創作出了數本20世紀最好看的偵探小說,然而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兄弟倆都是天才,兩個天才想達成一致是很困難的。 1967年當他們接受專訪時,李說:“基本上,我們對於偵探小說的看法並不相同。”丹奈則補充道:“其實,不止偵探小說,我們對任何人和事的看法根本都不相同。”

從1929年到1935年,兄弟倆陸續創作了《羅馬帽子之謎》、《法國粉末之謎》、《荷蘭鞋之謎》、《希臘棺材之謎》、《埃及十字架之謎》、《中國橘子之謎》、《暹羅連體人之謎》、《美國槍之謎》和《西班牙披肩之謎》9部以“埃勒里·奎因”為主人公的作品。因為作品的名字裡都含有一個國家,這個系列因此被稱為“國名系列”。 這個系列使得埃勒里·奎因由新人蛻變為全世界最好的偵探小說作家,其中的《希臘棺材之謎》更是被評價為史上最好的偵探小說。身為紐約警局探長之子的主人公奎因在這幾部作品中屢屢上演精彩的邏輯推演,將推理的魅力和年輕人熱烈狂放的性格結合得淋漓盡致,一舉奠定了自己在諸多神探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1932年,當埃勒里·奎因憑藉一部《希臘棺材之謎》登上了邏輯解謎的巔峰時,一個名叫巴納比·羅斯的人跳了出來,毫無顧忌地指出奎因的作品粗淺幼稚,邏輯推理漏洞百出。同時,羅斯將自己的處女作《X的悲劇》發表,聲稱這才是最好的偵探小說。讀者在驚異中迫不及待地讀完了《X的悲劇》——這果然是一本足以超越《希臘棺材之謎》的好書。

隨後,巴納比羅斯先後出版了《Y的悲劇》、《Z的悲劇》和《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三部作品,和《X的悲劇》構成了“悲劇系列”,讀者完全被羅斯的故事征服。這個系列的主人公名叫哲瑞·雷恩,是一位退休的舞台劇演員,一生從事莎士比亞戲劇的表演,是一位內涵豐富的老帥哥——唯一的缺陷是,雷恩是一位聾人。 心高氣傲的埃勒里·奎因怎能居於人下!他開始了反擊,指出“悲劇系列”同樣漏洞百出,根本無法和自己的作品相提並論。於是,一場史上最著名的論戰開始了。兩位天才到處發表文章,戴著面具四處講演,針鋒相對,欲將對方“置於死地而後快”。讀者就像觀賞一部懸念電影,給予了雙方最高的關注。 論戰持續了好幾年,直到1936年,真相大白:奎因就是羅斯,羅斯就是奎因。表哥李是奎因的代言人,而表弟丹奈是羅斯面具背後的操縱者。天才的智慧被演繹到了極致,偵探小說史上留下了最華彩的一章。 “國名系列”和“悲劇系列”是典型的“黃金時代”作品。如果說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努力將偵探小說化,那這個時期的埃勒里·奎因則是拼命把小說偵探化。奎因的作品深得邏輯學精髓,邏輯推演是所有偵探小說中最為嚴密的。他的小說通常不把“感官盲區”作為賣點,也不怎麼設計過分誇張的詭計,而是“貨真價實”地把所有線索和道具都擺在讀者眼前,完全依靠推理征服讀者。 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期,奎因的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一方面,奎因越發迎合大眾市場,創作了許多帶有強烈戲劇感,尤其是好萊塢風格的作品。大量作品被拍成電影和刊登在時尚雜誌上就是最好的證明。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奎因的作品愈發深刻,變得富有思想性和責任感,從單純的智力遊戲昇華成為哲學思考。 1942年出版的《災難之城》是這一轉變的開端。 埃勒里·奎因沒有把偵探小說僅僅置於書本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影視化之外,兄弟倆錄製了廣播劇、製作了漫畫,還在1941年創辦了《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EQMM)。廣播劇和漫畫獲得了空前成功,雜誌則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偵探期刊,時至今日仍在發行。我們耳熟能詳的勞倫斯·布洛克、邁克爾·康奈利、愛德華·霍克、比爾·普羅奇尼等作家,都是藉《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登上舞台的。 埃勒里·奎因並不是單純的王者,而是一個王朝的代名詞。如果沒有阿加莎·克里斯蒂或其他什麼知名作家,偵探史上將缺少一些經典作品;而如果沒有埃勒里·奎因,偵探史本身就會面目全非,不可想像會變成什麼樣。從這個角度講,埃勒里·奎因是“黃金時代”最偉大的偵探小說作家,沒有“之一”。 1971年4月3日,曼弗雷德·班寧頓·李去世;1982年9月3日,弗雷德里克·丹奈在紐約長眠。但是,“奎因”未死,經典永存! 一直以來,“黃金時代”都有“三巨頭”的說法。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埃勒里·奎因無疑佔據兩席,而和兩人齊名的是美國人約翰·狄克森·卡爾。和克里斯蒂和奎因相比,卡爾是一位劍走偏鋒的怪才。 前面提到過,史上第一篇偵探小說《莫格街兇殺案》屬於密室殺人,這是一種不可能犯罪模式,這種模式的偵探小說創作難度極大。而卡爾偏偏不以為意,終其一生書寫著一部又一部的不可能犯罪小說。關鍵是,他還做得非常不錯。就像談起英國文學不能不提莎士比亞,談起中國文學就不能不提起曹雪芹一樣。談到不可能犯罪,誰也無法忽視約翰·狄克森·卡爾。 卡爾1906年11月30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父親是眾議院議員。卡爾是個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11歲時便開始為報紙撰寫犯罪類文章。後來卡爾曾說過:“在我11歲的時候,大腦裡已經有了120個詭計手法的構思。” 1925年,卡爾進入哈維佛學院(注意,可不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學,也不是一所佛學院),在校期間任學校文學雜誌編輯。 1928年從學院畢業後,卡爾又前往法國巴黎求學。也是在那時,卡爾對巴黎這座城市產生了感情,後來他在戀愛時,還曾經說自己是一個法國人。 在求學期間,卡爾創作了第一篇偵探小說,名為,是個短篇不可能犯罪小說,主人公是法國警探亨利·貝克林。卡爾從這篇作品裡獲得了自信,堅定了不可能犯罪小說的創作。 1930年,卡爾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主人公依然是貝克林,稿酬僅為300美元。但此書出版後大受好評,在兩個月內重印七次。約翰·狄克森·卡爾開始嶄露頭角。 1932年,卡爾與英國姑娘克拉麗斯·克里弗斯結婚,並在英國正式定居。美滿的生活令卡爾在創作上游刃有餘。在出版後的兩年裡,卡爾先後創作了5部長篇小說,其中的4部皆為亨利·貝克林系列。 1933年,卡爾的新作出版。他精心塑造的大學教授基甸·菲爾博士首次登場。菲爾博士的原型是卡爾最崇拜的作家G. K.切斯特頓(又是他)。和切斯特頓一樣,菲爾博士身材肥胖結實,抽煙斗,留著怪異的鬍鬚,走起路來猶如大像一般令人不安。 1934年,卡爾使用筆名“卡特·狄克森”創作了《瘟疫莊謀殺案》,神探亨利梅里·維爾從男爵登場亮相。梅里·維爾是沒落的英國貴族,他外表古怪、性格暴躁、傲慢自大、口無遮攔——一句“滾開”是男爵最常見的口頭禪。梅里·維爾很像英國首相丘吉爾,但他不像菲爾博士那樣有學究氣,是個舉止略顯粗俗的壯漢。他早年就職於英國情報機關,後來是律師兼醫生。梅里維爾經常會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大罵政府無能,比如情緒激動下不慎造成褲襠撕裂……但誰也無法否認他的推理才能。 1935年,基甸·菲爾系列作品的出版,這是密室推理小說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在書的第17章,卡爾借助菲爾博士之口,發表了經典至極的“密室講義”,把自偵探小說誕生以來的所有密室一一剖析,歸類總結。這篇講義是不可能犯罪小說極盛的標誌,至今無人逾越。 在這之後,卡爾又陸續發表了、、、等優秀作品。 在卡爾一生創作的80餘部作品中,總共設計了50餘種密室,這是後人無法想像的。著名評論家朱利安·西蒙斯說過:“今日小說在詭計設計上,沒人可與克里斯蒂和卡爾比肩。”卡爾的密室不局限於機械密室或心理密室,而是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復雜機械佈局的背後,利用人的心理盲區,製造最不可思議的密室。 除了密室以及其他不可能犯罪之外,卡爾的作品也集中地體現出了“黃金時代”作品的風采。卡爾的作品雖然離奇詭異,卻從來不失公平,不向讀者隱瞞線索,在平等的鬥智中令人輸得心服口服。 卡爾的作品充滿了哥特式風格,浪漫、風趣、詭異,甚至有些恐怖。但這些全部和小說主題很貼合地表現出來,從來不給人突兀、生硬和故弄玄虛的感覺。卡爾的作品還隨處可見電影元素,時間、空間的轉換,人物的切換、長鏡頭的使用、蒙太奇的應用……這些都在邏輯推理的基礎上,為小說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更令讀者欲罷不能。 出版商曾經將卡爾的小說自第210頁後封死,聲稱如果有誰可以在讀完前面部分而堅持不讀結局,可以將封條完好的書交回出版社,換回購書花費。結果,有這樣意志力的人鳳毛麟角,這種封條保存完好的書今日成了價值數千美金的收藏品——卡爾魅力,可見一斑。 卡爾還是福爾摩斯學研究者,他與柯南·道爾的小兒子阿德里安·柯南·道爾合著的《福爾摩斯的成就》和《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的一生》都是福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1936年,名滿天下的卡爾加入英國偵探俱樂部,成為第一位加入此俱樂部的非英籍人士。 1948年,卡爾不滿美國工黨執政,返回美國居住,在1953年工黨下野後又回到英國。 1951年,卡爾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到1953年,病情十分嚴重,直到1954年才基本康復。 1963年,卡爾突然中風,左手幾乎喪失了生活能力。 1965年,卡爾回到美國,在南卡羅來納州度過了余下的12年。 1977年2月27日,有“密室之王”稱號的約翰·狄克森·卡爾病逝。 除了“三巨頭”,“黃金時代”出類拔萃的創作者數不勝數—— 多蘿西·塞耶斯——僅次於阿加莎的女王;S. S.範達因——“黃金時代”戒律的製定者;羅納德·諾克斯——創造了偵探小說的“十誡”;安東尼·伯克萊——英國偵探俱樂部的出資人,經典作品《毒巧克力命案》的作者;雷克斯·斯托特——美國最知名的偵探作家,塑造了史上最胖的偵探尼祿·沃爾夫;約瑟芬·鐵伊——偵探史上最富文學氣息的作家……這些作家好像居住在聖地的諸神,俯視著人間百態,不時拋出一部經典,讓世人頂禮膜拜。 毫不誇張地說,“黃金時代”的歷史,就是諸神的私生活史。 那麼,既然為神,就免不了製定一些“清規戒律”,來約束凡人的世界觀。關於這點,我們在下一節要仔細探討一下偵探小說創作中的“費厄潑賴”精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