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日本科幻小說史話:從幕府末期到戰後

第64章 第十二節阿波羅11號、大阪世界博覽會、國際科幻研討會

這時候,成為世人廣泛關注科幻的契機的事情出現了。 1969(昭和44)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人類第一次站到月球上。科幻作家一時成了電視、雜誌爭奪的人物。遠藤周作開玩笑說:“人類已經站到月球上,假如沒有幻想的空間,那麼科幻作家就沒有飯吃了吧。”不過,文學人士中也有照著字面理解的人。 當時,遠藤周作是《三田文學》的總編,該雜誌在昭和45(1970)年10月號上邀請星新一和福島正實就“SF與文學的相遇”展開對話。然而該雜誌的編委在言語中固執地否定科幻:“公害可以成為文學嗎?(中略)為什麼文學一定要拘泥於那種東西?”“我認為喜愛那種東西不能成為文學。”對此觀點,星新一回應說:“(你)是居住在把現實沒有發生的問題應該排除在思考之外的星球吧?我還不知道文學是否定想像力的東西。”或許這位編委是把遠藤周作的玩笑話當做真話來接受,才懷有一種奇妙的使命感。

由於科學的進步,科幻失去魅力的主張與科學不能是小說的主題的議論一樣,很早之前就反复爭論過。不過,戰後日本的科幻小說不僅僅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語言試驗、思維試驗的重要主題,也許其拓展空間並不是無限的,但是至少不是容易枯竭、達到極限而沒有深度的東西。 昭和45(1970)年,世界博覽會(EXPO'70)在大阪舉行。被任命為主題館綜合設計師的岡本太郎設計了“太陽之塔”。受梅棹忠夫委託擔任副設計師的小松左京製作了塔中的展示內容。大阪世博會除了有77個國家地區參加之外,一些日本企業也積極參加並在展館中展出展品,其中,有多位科幻作家參與了概念製作。在世博會舉辦期間,受媒體之託取材創作的科幻作家也很多。大阪世博會由此而成為科幻式的思考普及滲透的契機。荒卷義雄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如果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話來說,科幻小說的第一階段是以冒險為主流;第二階段是以科學技術為主流;其後的第三階段是以社會科學為主流的科幻繼續發展。日本現代科幻小說大概從第三階段開始,與大阪世博會像徵的我國高度成長期完全吻合《仿真小說的發現》。”

與大阪世博會配合,國際科幻小說研討會也在日本舉行。除了英國的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布賴恩·奧爾迪斯、美國的弗雷德里克·波爾、加拿大的朱迪思·梅瑞爾來日本參加會議之外,蘇聯也來了4位作家參加。這也是東西方陣營的科幻作家聚會的初次機會(另外,在昭和42年,福島正實和安部公房曾有邀請海因萊因、克拉克、萊姆、阿卡迪·斯特魯加茨基來日舉行國際科幻作家會議的計劃,儘管4位作家都答應了,但是由於經費的困難,沒有實現)。大會主席是星新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小松左京、副委員長平井和正;邀請海外作家的工作由事務局長大伴昌司負責;會議現場主持人由當時還在富士電視台的野田昌宏擔任;文字翻譯、口譯由齋藤伯好、袋一平、深見談等擔任。

國際科幻小說研討會在東京、名古屋、大津三地舉行,就如何描繪未來的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大會閉幕時發表的《國際科幻小說研討會共同宣言》中寫進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通過科幻建立了聯繫,感覺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堅信擁有基於人類愛心的信念,科幻小說為了世界和平、為了未來和人類,一定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日本科幻小說完成了羽翼豐滿的成長。或許可以說日本社會終於理解了科幻小說,社會需要科幻小說的目標實現了。在昭和48(1973)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作品出版了,就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