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作品集 冰心全集第八卷

第91章 《中國高中學生優秀作文選》序

冰心全集第八卷 冰心 4594 2018-03-20
中國青年出版社《小說》編輯送來了幾十份《中國高中學生優秀作文選》要我作序,還附來一本有蕭乾同志作序的《美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來供我參考。 這幾十篇中國學生的優秀作文,後面都已有名人作家的評語,講的都很透徹精闢,我就不必多贅了。先是參看了美國中學生的作文,我感到在中美兩國中學生之間,因為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教育的、政治的……種種的不同,他們對事物,人情等等的看法也因之而異。我近來的精力和時間彷彿越來越少了,我本想在匆匆地看過幾十篇作文之後,挑較為突出的,來提一下。 比如說寫遊記,這是老師常出的題目,也是學生愛寫的文學。池艾君的《南山寺散記》 就可算是一篇佳作。而陳麗璧的《荷蘭行》就另具一格,她於荷蘭花木的欣賞,那是在我意中的,但往下看去,她在繁華街市之中,注意到了“嬉皮士”,在人際關係之中,她又看到了“就是父母子女間也沒有很深的感情”卻“把狗當做'特權階層'來供養”,這一點我有過經歷,深有同感。當然她也不忘在篇末提到兩國人民的交誼,這是我們應當努力的人民外交。

談到人際關係,趙慧敏和王曉玲都在《我想把春天留住》的題目下,寫了她們對於病殘朋友的深情。黃朝輝的《被幽靈吞噬的人》寫她的同學小梅子因為家裡聽信算命先生的話,說她母親的病是她克的,因此她必須嫁給一個有殘疾的人,她母親的病才能痊癒。結果她卻和母親先後死了,是封建迷信“吞噬”了她。作者在篇末為千百個小梅子喊出一聲“救救孩子”! 尹明的《他這樣地走了》這是一出“人倫之變”! “他”是一個“有無限的忍耐力”,要強的大學生,在後母的歧視之下,備受父親的打罵,雖然“他”拚命地干家務,考上了大學,在每月的費用中還節省下錢來養家,而他自己卻病了,死了! “同學們哭了,老師哭了,樓裡的人都哭了”,而“他”的父母卻把“他”的屍體捐獻了,“於是他父母的大名在《人民日報》上佔了一角位置,受到了表揚”。結尾寫得很辛辣!

孫梅的《母愛呵,你該失去嗎? 》講的是一個“家庭分離”的故事。 “我,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多想對世上的父母說一聲:'願你們和睦,願每一個家庭美滿幸福,願永恆的母愛、溫暖孩子們的心!'”結尾這幾句話說得多好,為著許許多多不幸的兒童,我也願對現在的有些父母們,說“願你們和睦”! 張彤的《當金玲子泛黃時》也是一篇描寫父母離異的小說。金玲子是像徵親子之愛的甘甜的果實,珊珊看見過“爸爸摟著媽媽的肩笑”,後來爸爸竟然走了,“卡車載走了家裡一半的家具”!後來媽媽死了,爸爸竟然也來了“也還有幾滴眼淚,並且帶來了幾個金玲子,但那都是塑料的,假的”!珊珊摘下一個“真”的金玲子,“含進一粒火紅的果實甜甜的。

過後,淡了,淡了,漸漸泛苦,爾後澀味爬上了舌尖”。作者寫得隱晦而淒苦,我為這個失母女孩子悲哀! 謝凌雲的《書亭邊》寫一個考試不及格的姑娘,正在絕望苦惱之中,得到了一個病休在家的女大學生小玫的幫助,在夏天的悶熱中,小玫以“她清晰的解題思路,像一把小巧的鑰匙,慢慢啟開了我思維王國的大門”。但小玫卻在她“得了滿分的數學測驗卷”之前,“不在”了。這也是“人際關係” 的好典型。小玫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卻仍對媽媽說:“媽,我現在必須抓緊時間,盡力給小雲補課,幫助她鼓起生命的風帆。”使小雲明白一個“弱者不應是我們八十年代的中國青年。我要奮起,我要……”她不再感到“精疲力盡”了,這是多強的興奮劑呵!

徐芙蓉的《假如我當媽媽》看了使我微笑。我有當媽媽的經驗,我知道其中的甘苦。把孩子放在黑暗屋子睡覺,哭了,不理;走遠路不背她抱她……等等,都是為了“要讓她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了,對他們的德、智、體、美的教育,更是要“以身作則”,還一定要做到“我們是母子,但也是朋友”。能夠做到使子女對你無話不談的時候,你這當媽媽的,就算盡到了責任!我希望還沒有當媽媽的人們,都讀讀這篇《假如我當媽媽》! 楊文冰的《夏天裡的第一場雨》是寫師生關係的。成績差一些的學生往往很敏感,覺得老師對成績好的同學特別照顧和關心。這使得他們產生一種自卑和“被人冷落的孤獨感”,而雨中的“她”看見了老師把傘給了同學而頭上只“蒙著一張塑料薄膜,右手中指上印著鮮紅的墨水印”,她卻心裡一熱,把手中的傘遞給了老師。這孩子是自覺地克服自己的“小心眼”。我認為做老師的也應該自覺地常常特別關心和誘導成績差一些的同學。

褚文英的《私塾先生》講的是他爺爺,被自己的子孫認為“沒有真學問”“是騙人的”,他自己卻很頑固而且拒受新事物,如不肯讓孩子上學堂和戴花鏡看書等等,但是最後還是被事實說服了。篇末的“這必然是一個不小的痛苦,然而,這不正是時代賦予每個人的必然嗎?”是畫龍點睛的句子。 西早的《駝背的父親》看了使我的眼睛濕潤了!那麼一個高小水平,而卻當了二十六年的教師,做了十八年校長的老者,是那樣地熱愛孩子,把兒子辛苦擔來的柴,給鄰居幾個孩子做陀螺。這使他的“稍有學識的中學生”的兒子恨他,瞧不起他,雖然他多次出席了縣、地先進代表會。他是民辦教師,要轉正,可就在轉正的通知來到的那一天,他卻因為修補學校的屋頂,摔下來死了。他的大哥和二哥把他放進棺材裡的時候,用力把他壓到了棺底,壓斷了他的脊骨和身體,使駝了一輩子的背的他,終於挺直了。一直和他說不到一起,又瞧不起他的兒子,這時才“大聲悲哭起來”留給做兒子的是“深深的懺悔和永遠不可平復的痛苦”。我痛快地感到這兒子的痛苦是該受的!

李晶的《獵獵》和李棣的《阿黃》都是寫狗的,這和美國中學生特里·克拉克寫的《我的狗》有很大的不同。特里注意描寫的是他的狗的毛色、身材、動作、習慣,對於它受傷時的醫治,對於它失伴時的同情,而我們中國的學生寫得更多的是狗和主人之間的情感和它為主人們做了什麼。比如獵獵拿腦袋去頂因為要抱它而站不起來的弟弟;給爺爺的客人叼煙袋和火柴;每天晚上送媽媽去上課;咬著小主人的褲角,拖著他去救一個在荒地上躺著的病婦;可惜的是它被一個賣狗肉的禿老頭看上了,而終於不見了。阿黃是只會保護母雞,使得黃鼠狼不敢來偷雞,使得母親能“每隔三日五日的”能以賣些雞蛋給家裡“換回油鹽之類的小東西”,或給作者“買幾支鉛筆或幾個本子”。阿黃的死,是因為縣上有一個乾部到他們村里蹲點,派飯到了作者的家,他母親“東家借一瓢面,西家討一勺儿油,還宰了一隻大公雞”,不料已拔光了毛的雞,卻被一隻狗叼走了,他母親卻誤信人言,以為是阿黃偷的,把它打得“奄奄一息”。但“阿黃不叫也不跑,老老實實地伏在地上”,當天夜裡“雞窩裡傳來了雞的慘叫”,“十五隻大母雞被黃鼠狼咬死了”。第四天阿黃蹲在門口,又搖尾,又伸舌,母親含淚端出一隻煮好的雞,給阿黃吃,阿黃卻不張嘴,“把頭歪向了一邊”,“母親泣不成聲”,“阿黃終於吃一口,僅僅一口”“這天夜裡,阿黃死了”。抄到這裡我落下了眼淚,我一直喜愛忠實而友好的小動物!我不明白,為了一個縣里下來蹲點的干部,為什麼必需:借面,討油,殺雞備飯?蹲點幹部為什麼不能和人民同吃粗茶淡飯?阿黃死得太冤枉了!

方潔的《我和書》是篇很好的作品,最後她總結了“自己的知識還很貧乏……所以我還要努力地去讀書,讀書,再讀書”!但我注意的不是這些,而是在她出生不久,父母讓她“抓周”,她沒有去抓點心或玩具,卻抓了“一套精美的《看圖識字》”,這“抓周”是中國獨有風俗,在孩子出生周歲的時候,在他面前放上一盤刀、尺、筆、書之類,來“預測一下”孩子的將來。這雖是一種迷信,卻也是一種笑話。古人傳記里和小說上往往有這種記載,裡的賈寶玉不是就抓些脂粉來玩嗎? 霍德馨的《秋日的蘆葦蕩》和傅輝《城裡有這一條小巷》都是回憶童年和故鄉之作,蘆葦蕩的作者想到的鄉村,村外的河,河裡的水鳥,和捉鳥的全叔,和怎樣吃水鳥的蛋。傅輝講的是回憶童年居住過的一條小巷裡的趙家奶奶、黃爺爺、王叔叔、李家姐姐、宋家哥哥、張家阿姨、小朋友小翔。這敘述裡,人物多於風景。十幾年後他再回來,一切都變了,老的死了,青年有的就業了,有的成名了,有的結婚了,有的脾氣和愛好也變了,“人情味濃得化不開的小巷”,如今也有了電視機、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 “馬路被拓寬了”,“大廈如林”,“城市換下了磚紅色的外衣……”但是作者並沒有慨嘆,他是跟著時代走的。

“小巷,我愛你,但我更希望你成為歷史,更希望在你的原地上立起一座摩天大廈”。我想這是八十年代的青年共同願望吧。 楊波的《那年我九歲》這恐怕是美國中學生所不能理解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一個九歲的孩子,要強,好學,應該得到三好學生的獎狀,雖然期末“以一致通過的票數,被選為三好學生”,終於因為他外祖父的政治問題,只得了一張和別人不同的、用墨筆寫的而不是印的獎狀,是老師們特為這個要強的孩子創造的!他說:“要不是後來粉碎了'四人幫',除去了唯成份論的觀點,我還進不了重點中學,還沒有機會坐在這裡參加作文競賽呢?”對“十年浩劫”記憶猶新的人,說“那發生在我九歲那年的事,我永遠忘不了”的人,絕不止本文作者一個!

華東的也會是美國中學生所不能理解的。一個女學生得到男同學的一封詢問一位老師名字的信,她竟然先不敢打開,又想應該交給班主任,又想退給那個男同學。是什麼緣故使她這樣恐慌呢?舊中國不是講“男女大防”嗎? “男女授受不親”嗎?班主任不是說過“高中了,男女生都應該自重一些”嗎?把信交給了班主任,她不成了“新聞人物”了嗎? 她“陷入了沉思”,不寫回信了,“輕輕地放下了手中的筆”。這篇寫得很傳神,但是我覺得八十年代了,男女同學通信,還有這些顧忌嗎? 高玲的《從掛簾子、安窗紗想起的》作者從掛簾子、安窗紗聯想到目前的對外開放政策。從小事想到大道理,一種政策,必然有“利”“弊”兩方面,執行者要好好掌握,“使我國的兩個文明建設迅速地、健康地向前發展”。作者是個當編輯寫評論的材料,我認為!

陳志剛的《小談“文憑熱”》這篇文章可供一些單位選拔人材的領導們的參考。 “對於文憑,有的熱得發狂……甚至失去理智”“寧願三年不上班(停薪留職)也要一張護身符——大學文憑”。一個學生到了“吃文憑”的地步,的確像作者所說的“荒唐”!作者“無意全盤否定文憑熱”,但要用“能力熱”來取代,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肖東的《我是青年》是值得現在的青年們去用心閱讀的! 現在的青年的確有這兩種,一種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要努力衝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幾個考試難關,然後捧起一隻鐵飯碗,做一個平凡的公務員。一種是趨向另一個極端,據說有許多被稱為“衙內”的,整天在他們的大院裡吃吃喝喝,聽歌跳舞,反正他們不愁將來沒有吃飯的地方。難得的是像作者所稱道“像當年的魯迅、周恩來尋求'救國之道'一樣”去創造、去開拓,“那怕我們追求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完不成,我們也願為後代作鋪路石,我們的生命永遠年輕,我永遠是青年。”這是一篇正面說理的好文章。 黃素美的《有情世界》講的是家人骨肉間的愛,以及引用“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的俗語,彷彿有一些“置身於龐大復雜的”台灣的“社會”裡的一種畏怯的表示。 “給別人愛,別人才會對你產生情”,這話很天真,也有道理。 我沒有想到我竟然把這篇序寫得這麼長。因為在我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我的心情,忽然回到半個多世紀以前,我教大學一年級國文的時代。我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很深的情感,我不知不覺地看得很細,也批得很多。這篇序拿起筆來一直寫下去,沒有起稿,希望得到編輯的諒解! 1987年5月25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