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作品集 冰心全集第五卷

第96章 一出有利於民族團結的好戲——越劇《文成公主》觀後

冰心全集第五卷 冰心 2203 2018-03-20
在中國歷史上各民族關係之間,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即今西藏)是一個十分美麗而又很有意義的故事。這段漢藏兩族血肉相連的美好姻緣,和與這婚姻有關的文化交流的深遠巨大的影響,都神話般地記載在西藏書籍上。桑布扎所著的《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記》和《西藏政教史》的文成公主篇,描述的松贊乾布請婚的前前後後,和文成公主的豐盛的嫁妝等等,都比唐書吐蕃傳詳盡得多。 《文成公主》是藏戲中的傳統劇目之一,西藏的民歌中對於文成公主更是充滿了親切和崇敬的感情。在布達拉宮有鬆贊乾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宮內還保存著他們結婚的洞房遺物。拉薩的大昭寺,據說是文成公主手中建造的;門前還有兩棵公主柳,據說是公主手植的,還有傳說說那是公主的頭髮長成的……。總起來說,在西藏幾乎佈滿了通過文成公主而遺留下來的漢藏兩族牢不可破的友誼,和密切的文化交流的珍貴的痕跡。

在唐朝統治的三百九十餘年中,遠嫁到邊疆各民族的公主,不止文成公主一人,如弘化公主遠嫁諾曷缽(吐谷渾),寧國公主遠嫁葛勒可汗(回紇),安化長公主遠嫁隆舜(南詔),金山公主遠嫁默啜可汗(突厥)等等,但是文成公主之嫁松贊乾布,她對唐蕃之間的團結和文化交流的巨大貢獻,是昭昭地記在唐蕃的文獻上,較其他公主更為卓著。被西藏人民敬愛地尊為“通明經卷之主”,深明大義、眼光遠大的文成公主,是特別值得我們歌頌的。 這些年來,我總希望能看到一本近人創作的關於文成公主的歷史小說,或是把文成公主遠嫁的故事,搬上舞台。直到前幾天我才看到了第一次用漢語演出的文成公主,這是年輕的天津市越劇團,為了慶祝建國十週年而創作上演的。看過了我很高興,我認為它是一出有利於民族團結的好戲!

《文成公主》劇本的編寫,是很細緻的,作者把一切有關於文成公主遠嫁的漢藏兩族的記載與傳說中美麗而精彩的部分,都融會進去了。就是美術,音樂,服裝,我聽去看去,覺得也有許多參考藏族的風俗習慣的地方,比如說在“河源相會”那一幕,迎親的隊伍旗幡衣帽,都是參照了藏劇服裝道具而設計的,顯得加倍真切。 常言說“無巧不成書”,沒有矛盾也就不成戲。這齣戲裡,漢藏兩族間友好團結的氣氛,像一條紅線,一直貫穿下去。在吐蕃方面,是熱烈地請婚,唐朝方面是欣然地許婚。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是一個願娶,一個願嫁,任何挑撥離間都不能破壞他們的婚姻的。這齣戲裡的矛盾是放在野心家吐蕃副相支恭頓對於這段姻緣的百般阻撓上,放在支恭頓毒害贊普和公主的陰謀上,而以陰謀被揭破,奸賊被除,大快人心為全劇的終點。

劇中除了文成公主和松贊乾布之外,吐蕃大相祿東贊是被突出表現的人物。這位大相,在藏族的文獻中,是個聰明才智的使臣;在這齣戲中,他更是少年英俊,吐屬不凡,處處以“唐蕃永世萬年好”為重,在“試使”和“送別”這兩幕裡,他對文成公主所說的,都是忠心耿耿有利於友誼團結之言。至於舞台上的松贊乾布,真是雄才大略之主,他對於唐朝,有無限的嚮往。在提到文成公主時贊普唱道:萬物叢生百花鮮彩鳳如降吐蕃地野山荒原變良田這一段唱詞是根據西藏民歌“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中對於公主帶來豐足的糧食,牲畜和巧匠的歌頌而寫的。在“親迎”一幕中,雄姿英發的讚普,揚鞭躍馬,在草原和河流上飛奔而過的舞蹈,很能表現出他興奮、快樂、焦急的心情。這樣爽朗豪邁的男主角的風格,在越劇的傳統表現中,是少見的。應當說這是可喜的創造。

文成公主,不消說,是劇作者和觀眾一同集中註意的人物。她是:彩蝶翩翩繞身旁誦罷經書離佛堂輕煙依依伴紅妝這唱詞也是根據西藏文學作品中關於公主的美麗的傳說,和“通明經卷之主”的稱頌而寫的。當奸相支恭頓利用唐朝送親的江夏王李道宗的自大,讒言贊普失約,李道宗正要中計的時候,公主毅然地挺身而出對李道宗說:草率行事定有患倘若為此失和睦喜事反倒成仇冤這義正詞嚴的話,使得支恭頓悚然退卻,不得不暫時改變奸計。這一段劇情充分地表現了公主的當機立斷,才慧過人。 在故事和矛盾的發展中,有幾個很緊張的“懸望”場面,如“試婚”一幕中祿東贊在一百個蒙面的少女中,要認出文成公主;又如“除奸”一幕中,支恭頓下過藥的毒酒,已經倒到贊普的杯裡,贊普幾次舉杯欲飲,卻又遞到公主手中;公主也是幾乎飲下了,中間忽然祿東讚的夫人段蕙英從長安來到,這杯毒酒又遞到段蕙英的手裡,最後,那撞見支恭頓下毒而被他打昏的宮女,從屏風後醒來走出,觀眾才一塊石頭落了地。這一段的處理也是好的。

扮演文成公主,松贊乾布,祿東贊和支恭頓的幾位演員,都能唱能做,恰如其分。其他的演員也都不鬆懈,使得全劇很渾圓緊湊。 看完戲回來的車上,同一位朋友談起:要在三小時以內演完的一齣戲裡,表現出文成公主在漢藏文化交流上的重大貢獻,和她所帶去的永遠為藏族人民所感念的,浩大的文化技術的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忽然憶起在日本看過的一出歌舞伎裡,好像我們崑曲裡的“胖姑學舌”的故事,兩個人在台前談論形容著過去的盛況,在舞台後部有一個長長的走不斷的隊伍,不是人扮而是紙剪或是木製的,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地走過,這隊伍裡有人物,也有牲畜,使得這場面十分熱鬧而生動。我想,假如在“送別”一幕中,也採用這個藝術處理,在台前唐太宗和文成公主依依惜別,又唱又做的時候,後面不妨也走過一個壯麗不斷的隊伍,和以遠遠的樂聲,或許更能使觀眾感受到唐蕃和好、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我對於舞台藝術,真正是一個門外漢!不過把我所看見過的說出來,不知道在這齣戲裡,能不能用上?一九六○年一月十五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