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國學/古籍 本草綱目

第25章 25

本草綱目 李时珍 4623 2018-03-20
稻 釋名杜、糯。 (本草所指的稻,去指糯而言)。 氣味淘糯米水:甘、涼、無毒。 稻米:苦、溫、無毒(一說味甘)。 主治稻米 1、霍亂煩渴。用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 2、消渴飲水。治方同上。 3、下痢禁口。用糯穀一程式,炒出白花,去殼,以薑汁拌濕,再炒為末。每服一匙,開水送下。三服即可止痢。 4、鼻血不止。用糯米微炒黃,研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同時海外僑胞末少許入鼻中。此方名“獨聖散”。 5、自汗不止。用糯米、小麥麩同炒,研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或煮豬肉蘸末食。 6、白帶。用糙糯米、花椒等分,炒為末,加醋、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飯前服,醋湯送下。

7、胎動不安,下黃水。用糯米一合,黃芪、芎窮各五錢,加水一升煎成八合,分次服。 8、腰痛虛寒。用糯米二升,炒熱裝袋中,拴靠在腰痛處。另以八角茴香研酒內服。 淘糯米水: 益氣,止煩渴霍亂,解毒。 糯稻花: 陰乾後供擦牙、烏鬚的配方使用。 稻稈: 1、消渴飲水。取稻稈中心燒灰,每以開水泡灰一合,澄清後飲下。 2、喉痺腫痛。用稻草燒取墨煙,醋調吹鼻中或灌入喉中,吐出痰涎即愈。 3、下血成痔。用稻稈燒灰淋汁,熱2浸洗三、五度,可愈。 4、湯火傷。用稻稈灰冷水中淘七遍,帶濕攤傷處,藥幹即換。若是濕瘡,則將稻稈灰淘後焙乾,加油調塗。三、五次可愈。 附方 粳 釋名

氣味粳米:甘、苦、平、無毒。 淅二泔:甘、寒、無毒。 主治粳米: 1、霍亂吐瀉,煩渴欲絕。用粳米二合,研成粉,加水二碗,再研成汁,和淡竹瀝一合,一次服下。 2、自汗不止。有粳米粉代撲粉,經常撲身上,有效。 3、心氣痛。用粳米一升加水六升煮開六、七次服下。 4、胎動腹痛。用粳米五升、黃芪六兩,加水七升煎成二升,分四次服下。 5、疔腫。用粳米粉熬黑,調蜜敷塗。 淅二泔: 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 炒米湯: 益胃,除濕。 粳谷奴: 走馬喉痺。取粳谷取燒、研,以酒沖服一匙,立效。 禾稈: 解砒毒。用禾稈燒灰,淋汁濾清,冷服一碗,能將毒排出。 附方 秈

釋名佔稻、早稻。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溫中益氣,養胃和脾,除濕止洩。 附方 稷 釋名粢。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1、補中益氣, 用羊肉一腳,熬湯,加稷米、蔥、鹽,煮粥吃。 2、背癰。用稷米粉熬黑,加雞蛋白調勻,塗佈上,剪孔貼患處,藥幹即換。極效。 3、心氣痛。用稷根煎湯溫服。 4、難產。用稷根陰乾,燒存性,研為末,以酒沖服二錢。 附方 黍 釋名赤黍名門、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節距,一稃二米名痞。 氣味黍米:甘、溫、無毒。久食令人多熱煩。 丹黍米:甘、微寒、無毒。 黍莖和根:辛、熱、有小毒。 主治黍米:燒灰和油塗跌打傷,能止痛,不作瘢;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有效。

丹黍米:止咳嗽,退熱,亦治洩痢鱉瘕。 黍莖和根:利小便,止喘,去浮腫。 附方 蜀黍 釋名蜀秫、蘆、蘆粟、木稷、荻粱、高粱。 氣味(米)甘、澀、溫、無毒。 主治(蜀黍米)溫中,澀腸胃,止霍亂。 (根)利小便,止喘滿。 附方 玉蜀黍 釋名玉高粱。 氣味(米)甘、平、無毒。 主治(玉蜀黍米)調中開味,(根、葉)治沙淋。 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稱“玉米”,其花柱及柱頭稱為玉米須近年臨床上用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肝炎、膽道結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粱 釋名 氣味黃粱米:甘、平、無毒。 白粱米:甘、微寒、無毒。 青粱米:甘、微寒、無毒。 主治黃粱米:止霍亂下痢,利小便,除煩熱。

白粱米: 1、胃虛嘔吐。用白粱米汁二合、薑汁一合,和勻服下。 2、霍亂不止,用白粱米五合,加水一升,煮粥吃。 3、手足生疣。用白粱米粉炒紅,和唾液塗搽。 青粱米: 1、脾虛洩痢。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 2、冷氣心痛。用桃仁二兩,去皮,加水研磨,絞取汁,倒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吃。 3、老人血淋。用車前五合,棉裹煮汁,加青粱米四合粥飲汁此方亦能明目。 附方 粟 釋名 氣味粟米:咸、微寒、無毒。 主治粟米: 1、胃熱消渴。用陳粟米煮飯吃。 2、反胃吐食(脾胃氣弱,食不消化)。用粟米半升,搗成粉,加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取七枚煮熟,放一點鹽,連汁穿梭心吞服,或加少許醋吞下。

3、鼻血不止。用粟米粉小煮服。 4、湯米傷。用粟米焦,投不中,澄取汁,濃煎如糖,頻搽傷上,能止痛,滅瘢痕。又方:粟米,半生半炒,研為末,酒調敷傷處。 粟泔汁: 1、眼熱赤腫。用粟泔汁(淘粟水)發酸的沉澱,加生地黃等分,研勻攤天布上,方圓約二寸,貼目上熨熱。藥幹即換。 2、疳瘡月蝕。用粟泔汁沉澱敷塗。 附方 秫 釋名 氣味鹹、微寒、無毒。 主治 1、胃熱消渴。 2、反胃吐食。 3、鼻血不止。 。 4、湯火傷。 附方 參子 釋名龍爪粟、鴨爪稗。 氣味甘、澀、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厚腸胃。 附方 稗 釋名 氣味(稗米)辛、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稗米)益氣,健胃。 (苗、根)搗敷或研末,可治刀傷出血。 附方 薏苡仁 釋名解蠡、芑實、莘米、回回米、薏珠子。 氣味(仁、根)甘、微寒、無毒。 主治1、風濕身疼,日暮加劇。用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 2、水腫喘急。用郁李仁二兩,研細,以水濾取汁,煮薏苡仁飯,一天吃兩次。 3、沙石熱淋。用薏苡仁(子、葉、根皆可)水煎熱飲(夏月次飲),以通為度。 4、消渴。用薏苡仁煮粥吃。 5、肺痿咳嗽,有膿血。用薏苡仁十兩,搗破,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以酒少許送服。 6、癰疽不潰。吞服薏苡仁一枚。 7、蟲牙痛。用薏苡仁、桔梗研末點服。

8、疝疾。用薏苡(以東壁黃土炒過),加水煮成膏服下。 9、黃疸。用薏苡根煎湯頻服。 10、殺蛔蟲。用薏苡根一斤,世細,加水七升煮成三升服下,能將蟲殺死打出。 11、月經不通。有薏苡根一兩,水煎服。 12、牙齒風痛。用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 附方 罌子粟 釋名米囊子、御米、象谷。 氣味(米)甘、平、無毒。 (殼)酸、澀、微寒、無毒。 主治1、反胃吐食。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錢、生山芋五寸(切細),加水二升三合,煮成六合,再加生薑汁及鹽少許,和勻分服。 2、赤白痢。用罌粟米(炒)、罌粟殼(炙),等分為末,加煉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3、熱痢便血。用粟殼(醋炙)一兩、陳皮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烏梅湯送下。

4、久痢不止。用粟殼(醋炙)為還想,加蜜成丸了,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碗、姜三片,煎至八層溫服。又方: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蜜炒,一分生用,並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又方:用粟殼(蜜炙)、厚朴(薑製)各四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忌食生冷。 5、水洩不止。用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 6、久咳不止。用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送下。 7、久咳自汗。用粟殼二兩半,去蒂膜。醋炒,取一兩與烏梅半兩焙乾研末。每服二錢,臨臥時開水送下。此方名“百勞散”。 附方 阿芙蓉

釋名阿片。俗作鴉片。 氣味酸、澀、溫、微毒。 主治1、久痢。用阿芙蓉如小豆大小,每日 空心服一次,溫水化下。忌食蔥蒜等物。 2、赤白痢下。用阿芙蓉、木香、黃連、白 術各一分,共研為末,加飯做成丸子,如小 豆大。每服壯者一分,老幼半分,空心服, 米湯送下。忌食酸物、生冷、油膩、茶、酒 、面。又方;罌粟花未開時,外有兩片青葉 包著。花開即落,收取研末。每服一錢,米 湯送下。赤痢用紅花的包葉,白痢用白花的 包葉。 附方阿芙蓉現已通稱阿片或鴉片,普遍用為 鎮痛劑、止瀉劑、催眠劑及鎮靜劑,常用於 止前、止瀉及鎮咳。製劑有阿片粉、阿片流 浸膏、阿片酊等。 大豆 釋名菽。角名莢,葉名藿,莖名萁。 氣味黑大豆:甘、平、無毒。 主治黑大豆 1、中風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經過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蓋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產後亦宜照此服藥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2、熱毒攻眼,紅痛、臉腫。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交替著熨患處。 3、身面浮腫。用烏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不愈再服。又方:用烏豆煮至皮幹,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薑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過)、白朮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為末,熱酒淋過,去豆飲酒,極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湯中微浸,炒熟去皮,研為末,加煉豬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湯送下。 8、折傷、墮墜、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9、牙齒疼痛。用黑豆煮酒,頻頻漱口。 10、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大豆皮: 生用,治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 附方 大豆黃卷 釋名豆蘗。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1、頭風濕痺(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澀)。用在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飯前服,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2、水病腫滿、喘急、大小便澀。用大豆黃卷(醋炒)、大黃(炒),等分為末,以蔥桔皮湯沖服二兇,黎明時在小便通暢,即為有效。 附方大豆黃卷是大豆的干燥發芽種子。種皮多裂開,黑棕色,有時脫落,露出兩片子葉。胚根細長,伸出種皮外。功能為發表、利濕、清熱。 黃大豆 釋名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研末,調熱水,塗痘後癰。 附方 赤小豆 釋名赤豆、紅豆,葉名藿。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1、水氣腫脹。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一起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慢慢飲汁令盡,腫立消。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極爛,取汁五升,乘熱浸泡腳和膝。若腫已到腹部,只須吃小豆即可。 2、痢疾。用小豆一合、熔蠟三兩,一次服下,有效。 3、腸痔下血。用小豆三升、苦酒五升,煮熟曬乾,再浸至酒盡乃止,然後研豆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4、牙齒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加阿青少許。一方:加花咸少許。 5、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飲之。 6、前疽初作。用赤小豆末調水敷塗。 7、肋頰熱腫。用赤小豆和蜜敷塗,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更好。 8、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調雞蛋白,隨時敷塗。 9、小便頻數。用小豆葉一斤,在豉汁中煮成湯吃下。 10、小兒遺尿。用小豆葉搗汁服下。 附方 綠豆 釋名 氣味綠豆 甘、寒、無毒。 綠豆粉 甘、涼、平、無毒。 豆皮 甘、寒、無毒 豆芽 甘、平、無毒。 主治綠豆 1、小兒丹腫。用綠豆五錢、大黃二錢,共研為末,加生薄荷汁和蜜,調勻敷塗。 2、赤痢不止。用大麻子大水中三末濾汁,煮綠豆吃,極效。 3、消渴。用綠豆煮粥吃。 4、痘後癰毒。用綠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為末,醋調勻時時掃塗患處。此方名“三豆膏”。 5、水腫。用綠豆二合半、大附子一隻(去皮臍,切作兩片),加水三碗,煮熟,臨臥時空心食豆。次日將原附子兩片又各切為二,另以綠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照第一日,第四日照第二日食豆。水從不便下,腫自消。未消可多吃幾次,忌食生冷、毒物、鹽、酒。 綠豆粉 1、霍亂吐利。用綠豆粉、白糖各二兩,新汲水調服即愈。 2、解砒毒。用綠豆粉、寒水石等分,加藍根汁調服三至五錢。 3、署天痱瘡。用綠豆粉二兩、滑石一兩,調勻撲患處。藥中亦可加蛤粉二兩。 4、腫毒初起。用綠豆粉炒成黃黑色,加皂莢粉一兩,醋調敷。皮破者。用油調。 豆皮:解熱毒,退目翳。 豆芽:解酒毒、熱毒,利一焦。 附方 豌豆 釋名胡豆、戎菽、回鶻豆、畢豆、青小豆、青斑豆、麻累。 氣味甘、微辛、平、無毒。 主治消渴、吐逆,止洩痢,利小便,不乳汁,消癰腫痘瘡。 附方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