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官場小說 官方車禍

第23章 後記

官方車禍 高和 1133 2018-03-20
因為是高和“官場反腐”題材的“封筆之作”,便想寫上幾句附在書後——是個小結,也算個解釋。 高和發表第一部中篇《貴金屬》是1992年,還獲得了“甘肅省飛天文學獎”。但是讓他成為知名作家的,卻是2005年出版的官場反腐長篇小說。因為這本書,當時還流行了“亞腐敗”一詞,並流到了“兩會”上,成了“代表”“委員”們的話題。 2006年出版的是他同類題材的第二部長篇,賣得也很好。今年又有了這部。 既然以官場反腐小說而知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又都很好,為什麼要就此題材而封筆呢?排除了高和江郎才盡、市場不好、素材枯竭等原因,就只得把封筆的原因歸於“失望”了。別看失望這個詞兒有點虛,力量卻很大,經常能把人變得很決絕。失望向前跨一步,就是絕望。 “文革”中那些不堪辱而自殺的知識分子,大都是由失望走到了絕望的境地。而王國維的死。據說也與絕望有關。

失望的根源大致可歸於“願望的是無法達成”。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願望應該是:在人格獨立、意志自由、思想自由、表達自由的前提下,以文化藝術的形式探究真理、批評社會、監督政府。如果他們長期無法實現這種願望,甚至還要因這樣的努力而招致屈辱、迫害,便難免失望、絕望。古往今來,中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有著更多的失望,更多的絕望。 就官場反腐這個題材的封筆,既包含著高和創作方面的失望,也包含著他社會現實層面的失望。 創作層面的失望,可以做以下的分析。高和的三部官場反腐小說雖然好看、好賣,但是小說所反映的,卻在深度和廣度方面與實際情況有著很大的差距。高和就此題材的寫作歷程,實際上是備受隔靴搔癢、淺嚐輒止折磨的歷程。試想,一個文藝家有著十分的深刻要表達,卻只能表達三分;有著十分的激情要抒發,卻只能抒發三分,這將是怎樣的滋味?不僅如此,讀者和歷史還有可能誤解作者,認為這不是他的三分,而是他的十分,進而使他的形像大打折扣。甚至會被歷史歸類於“投機文人”。也許有人會說,即使是三分,也比封筆、一分不分好吧!我想這應該是“玉碎瓦全”的問題,沒有多少探討的意義。

社會現實層面的失望,要更加複雜,更加難言。這讓我想起了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良知未泯的著名詩人、雜文家邵燕祥先生。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在收音機中聽到了他“不再寫反腐雜文”的報導。前幾日問他當時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回答是:能夠知道的腐敗信息又少又淺,很難寫得真切,寫得徹骨,而且寫了也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呢?我想不能公示腐敗真相和腐敗根源的反腐文章,確實很難有多大的反腐作用,況且即使公示了,又能怎樣?大概高和也會有同感的。 封筆不是斷筆,失望不是絕望。我們但願失望變成希望,而不要變成絕望。我們等待著“官場反腐之筆”開封的日子。好在高和封的只是官場反腐之筆,他的和同樣很好看,還有即將出版的、好看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