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當代小說 霜紅室隨筆

第34章 木簡和我國的書籍式樣

霜紅室隨筆 叶灵凤 929 2018-03-19
木簡和我國的書籍式樣 在抗戰時寄存到美國,至今仍未歸還的那一批居延木簡,拋開簡上所記 載的那些有關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貴重史料不說,僅就這些木簡本 身來說,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已經有了不起的價值,因為木簡乃是我國最古 的書寫工具之一,是我們今天所讀所用的書籍的老祖宗。 我們時常見到今人所畫的關公讀春秋圖覺得好笑,因為這些畫家們所畫 的關公手中所拿的那本《春秋》,竟是我們今日常見的線裝書模樣。其實, 在三國時代,那時候大家所讀的書,不論是《春秋》也好,也好, 當時的書籍形式還未進化到我們今日所用的線裝書這樣,而是像我們今日的 手捲那樣,是寫在一幅長而狹的紙或是絲織品上,然後捲成一卷的。有時,

它也會像今日的佛經或是裱好的碑帖那樣,折成一疊一疊的。關公當年在燭 光下所讀的那本《春秋》,多數是這模樣,因為三國時代的書籍還是這種樣 子的。 不過,若是關公所看的是一本古本《春秋》,那就可能還是像居延木簡 那樣,是用一片片的木片貫穿起來的書籍了。因為我國書籍形式的進化程序 是這樣的:先有寫在木片竹片上的"簡冊",然後才有寫在紙張和縑帛上的 "卷子"。等到紙張的生產普及而且價廉了,就配合著那時發明的雕板藝術, 出現了我們今日稱為古書的宋板書那樣的書籍形式。 所以在書籍形式進化過程上來說,木簡正是我們的書籍老祖宗。 這種木簡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使用,一直用到東漢(公元二世紀),才

漸漸的被那時新發明的紙張所淘汰。木簡是用木片削成的,有一尺多長,寬 則不到一寸。有時也有用竹片削成的,就稱竹簡。字就寫在這上面。那時所 用的"筆",較今日的毛筆較硬,"墨"則是漆一樣的東西。所寫的字體則 是介乎篆隸之間的,有時匆促之間,也會來幾筆"急就章",在書法上說, 這就是我們今日行草的起源了。 木簡因為狹長,能容納的字數不多。一張便條,或是一筆賬目,固然可 以用一枚簡片寫完,但是如果是一篇公文,一篇契約,或是要抄錄一段著作, 那就要用好幾片或是數十片木簡才夠應用了。這時這些木簡就要在上下穿幾 個洞,用牛皮索或是草繩貫穿起來,疊在一起,稱為"簡冊"。 "冊"字是

象形的,象徵許多木片穿在一起的情形,因此我們至今仍稱一本書為一"冊"。 所以木簡實在是我們書籍形式的老祖宗。僅是這一點,它在我們文化發展史 上就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