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抽象的抒情

第22章 第三部分過節和觀燈第22節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

抽象的抒情 沈从文 1386 2018-03-18
說起過節和觀燈,每人都有份不同的經驗。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大國,地面廣、人口多、歷史長、分佈全國各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又不一樣,所以一年四季就有許多種節日,使用不同方式,分別在山上、水邊、鄉村、城鎮舉行。屬於個人的且家家有份。這些節日影響到衣食住行各方面,豐富人民生活的內容,擴大歷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團結的感情。一般吃的如年糕、粽子、月餅、臘八粥,玩的如花炮、焰火、鞦韆、風箏、燈彩、陀螺、兔兒爺、胖阿福,穿戴的如虎頭帽、貓貓鞋,作鬧龍舟和百子觀燈圖的衣裙、坎肩、涎圍和圍裙……就無一不和節令密切相關。較古節日已延長了二三千年,後起的也有千把年曆史,經史等古籍中曾提起它種種來歷和舉行的儀式。大多數節日常和農事生產相關,小部分則由名人故事或神話傳說而來,因此有的雖俱全國性,依舊會留下些區域特徵。比如為紀念屈原的五月端陽,包粽子、懸蒲艾、戴石榴花,雖然已成全國習慣,但南方的龍舟競渡,給青年、婦女及小孩子帶來的興奮和快樂,就決不是生長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像的!

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處,無論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舉行賽船。這些特製龍船多窄而長,有的且分五色,頭尾高張,轉動十分靈便。平時擱在岸上,節日來臨前,才由二三十個特選少壯青年,在鞭炮轟響、歡笑呼喊中送請下水。初五叫小端陽,十五叫大端陽,正式比賽或由初三到初五,或由初五到十五。沅水流域的漁家子弟,白天玩不盡興,晚上猶繼續進行,三更半夜後,住在河邊的人從睡夢中醒來時,還可聽到水面飄來蓬蓬的鑼鼓聲。近年來我的記憶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在一條六百里長的沅水和五個支流一些大城小鎮度過的端陽節,由於鄉情風俗熱烈活潑,將近半個世紀,種種景像在記憶中還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樣。 因此還可聯想起許多用“鬧龍舟”作題材的藝術品。較早出現的龍舟,似應數敦煌壁畫,東王公坐在上面去會西王母,雲遊遠方,象徵“駕六龍以馭天”。畫雖成於北朝人手,最先稿本或可早到漢代。此文寫於1963年,十年後(1973年)長沙子彈庫出土乘龍人物正反映了這個推測。其次是《洛神賦圖卷》,也有個相似而不同的龍舟,彷彿“駕玉虯而偕逝”情形,作為曹植對洛神的眷戀懸想。雖歷來當作晉代大畫家顧愷之手筆,產生時代又可能較晚些。還有個長及數丈元明人傳摹唐李昭道《阿房宮圖卷》,也有幾隻裝飾華美的龍鳳舟,在一派清波中從容蕩漾,和結構宏偉建築群相呼應。只是這些龍舟有的近於在水雲中游行的無輪車子,有的又和五月端陽少直接關係。由宋到清,比較著名的畫還有張擇端《金明爭標圖》、宋人《龍舟圖》、元人王振鵬《龍舟競渡圖》、宋人《西湖競渡圖》、明人《龍舟競渡圖》……畫幅雖不大,作得都相當生動美麗,反映出部分歷史真實。故宮收藏清初十二月令畫軸五月端陽龍舟圖,且畫得格外華美熱鬧。

此外明清工人用象牙、竹木和剔紅雕填漆作的龍船,也有工藝精巧絕倫的。至於應用到生活服用方面,實無過西南各省民間挑花刺繡:被面、帳簷、門簾、枕帕、圍裙、手巾、頭巾和小孩子穿的坎肩、涎圍,戴的花帽,經常都把“鬧龍舟”作主題,加以各種不同藝術表現,作得異常精美出色。當地婦女製作這些刺繡時,照例必把個人節日歡樂的回憶,作新嫁娘作母親對於家庭的幸福願望,對於兒女的熱愛關心,連同彩色絲線交織在圖案中。鬧龍舟的五彩版畫,也特別受農村中和長年寄居在漁船上、貨船上的婦孺歡迎,能引起他們種種歡樂回憶和聯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