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到死才說的話

第6章 名人奇言

到死才說的話 童亮 6394 2018-03-18
馮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舊志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兒不錯。”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RIP”是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的墓誌銘,許多人弄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最終這個謎由夢露研究會揭開,這三個數字是夢露的胸圍、腰圍和臀圍的英寸數,縮寫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長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愛美,她用數字將自己十分鍾愛的形體永久記錄了下來。

英國詩人雪萊的墓誌銘是莎士比亞《暴風雪》中的詩句:“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託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誌銘是他去世前夕寫的一首詩的最後十七個字:“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數學家馬克勞林是牛頓發現和培養的,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六個大字:承蒙牛頓推薦。 蘇聯科學家施萬維奇畢生研究蝴蝶身上的色彩和圖案。他的墓碑上刻著他心愛的蝴蝶翅膀花紋。 一個正十七邊形。德國數學家高斯因其發現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做法,死後在墓碑上刻上了這一圖形。

柯南道爾: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真實如鋼,耿直如鐵。 《讀者文摘》創始人德威特·華萊士:最完美的壓縮。 赫爾岑:他的母親和他的幼子乘船遇難淹死在海裡;他的夫人患結核去世;他十七歲的女兒自殺死去,他的一對三歲的雙生兒子患白喉死亡。而他就只活了五十八歲!但是苦難不能把一個人白白毀掉。他留下三十卷文集,留下許多至今像火一樣燃燒的文章,它們今天還鼓舞著人們前進。 大文豪蕭伯納:“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大作家海明威:“恕我不起來了!” 對任何一位畫家的讚美,又有什麼樣的語言,能勝過出現在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墓碑上的:“活著,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會死亡。”

法國作家司湯達:“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伏爾泰,這位《哲學通信》和史詩《亨利五世》的作者,順理成章地在專門迎葬偉人的先賢祠裡佔了一“席”,並受到這樣的讚美:“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並且使之懂得它應當是自由的。” 古希臘“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誌銘出自哲學家柏拉圖之手:“美樂女神要尋找一所不朽的宮殿,終於在阿里斯托芬的靈府發現。” 杰弗遜是和華盛頓、林肯齊名的美國三大偉人之一,美國的第三任總統。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寫的:“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亞大學之父。” 盧梭:“睡在這裡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馬克·吐溫:“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 愛倫坡:“烏鴉說,此人不再來。” 著名科幻小說家威爾斯七十三歲時,給自己寫了一句很短的墓誌銘:“上帝將要毀滅人類——我警告過你們。”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逝世前,已被耳聾的痛苦折磨了二十餘年。這位偉大的樂聖生前給人類創造了那麼多不朽的音樂,而他臨終前只留下這樣一句令人傷感的遺言:“我將在天堂裡聽到一切。” 法國著名戲劇家拉伯雷臨死之際,顫動著嘴唇,輕輕地說道:“拉下帷幕吧,喜劇已經結束了。”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已經來臨時,把他最後的思想表達在詩中:“我感到我的上面長滿野菊花。” 英國詩人拜倫已厭倦了生活,厭倦了戰爭,並且因發高燒及長久未進食而消瘦無力,他輕聲地說道:“現在我想睡了。”說完,他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英國作家戴·赫·勞倫斯在病床上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現在覺得心神舒暢。”因寫而名噪一時以至於惹上官司的這位英國小說家,曾被世人議論紛紛,而現在終於可以無憂無慮地告別紅塵了。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一直活到八十高齡,這位顯赫一世的君主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還顯得精神飽滿,他看到大家都圍在他身邊哭泣,便大聲說:“為什麼哭,嗯?你們以為我是長生不死的嗎?我原以為死亡要比這難受得多呢!”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死得很安詳,面對死神,他說:“我已經準備就緒。” 美國空軍頒發紫心勳章給麥洛維奇,表揚他在越戰中的英勇表現。後來他被發現是同性戀者,於是被解除軍職。其墓誌銘為:“當我在軍隊時,他們因我殺害兩個人給我一枚勳章,卻因我愛一個人解除我的職務。”

雨果:“希望我的墳墓和她一樣,這樣,死亡並不使人驚慌。就像是恢復過去的習慣,我的臥室又靠著她的睡房。” 牛頓臨終前曾說:“我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孩。”然而,大異其趣的是,鐫刻在這位英國大科學家的墓碑上的,卻是:“死去的人們應該慶賀自己,因為人類產生了這樣偉大的裝飾品。” 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曾長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國。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黃熱病病源,聲譽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眾議,毅然決定親自深入疫區,終於殉職。在紐約烏茲德倫墓地上的他的銅板墓碑上,刻的是:“生於日本豬苗代,死於非洲哥爾多克斯,獻身科學,為科學而生,為科學而死。” 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生前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他的墓碑上只寫著他發現的公式“S=KlnΩ”。

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對自己遺骸、“陰宅”的珍愛,似乎並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庫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語:“不論是誰騷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冀'將在他頭上降臨。”而莎士比亞的墓誌銘,據說是他自己撰寫的:“看在耶穌的分上,好朋友,切莫挖掘這黃土下的靈柩;讓我安息者將得到上帝祝福,遷我屍骨者將受亡靈詛咒。” 曾經“捕捉”天上雷電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墓碑上刻的卻是:“印刷工富蘭克林。”他至死不忘,並引以為自豪的,正是他青少年時代擔任的印刷工。 有一個人,生前並不算名人,但死後,卻因墓誌銘而成名。名不見經傳的“卑賤者”,美國人約翰·特里奧的墓碑,被他的相同國籍的作家納撤尼爾·霍桑在“陰暗潮濕的一隅”發現。作家在看了刻在碑上的“淒涼的詩句”後,哀痛地說:“要想用更精練或者更感人的語言,來描述這個使人寒心的不幸的生死與埋葬的故事,不是容易的事。”他的墓誌銘是:“可憐地生活,可憐地死去,可憐地掩埋,沒有人哭泣。”

在英國最古老的建築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一段非常著名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於是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便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會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最令人好笑的是有人竟把墓誌銘當作“徵婚啟事”,以下這則墓誌銘大約出自一位風流寡婦之手:“他死於1800年8月6日,他24歲的寡婦,住在榆樹街7號,具備一切賢妻的品質,而且渴望得到安慰。”

美國許若夏普地區的一處教會墓園裡,有一則碑文,令人懷疑是出自一個向死者求愛未遂的粗魯男子之手:“驕傲而又矜持的瑪莎恩,總是神聖不可侵犯,她拒絕給予男人的,現在都給了蛆蟲。” 俄國19世紀大詩人普希金的墓誌銘,是他十六歲時為自己寫的《我的墓誌銘》詩:“這兒安葬著普希金和他年輕的繆斯,還有愛情和懶惰,共同度過愉快的一生;他沒做過什麼好事,可就心情來說,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大衛·奧格威是一個富於創新的商界鉅子,是世界十大廣告公司之一的奧美廣告的創辦者。 “他曾經沒有錢,沒有學歷,但他擁有過人的才智、天分和創造力。他成為廣告人最完美的典範。從勞斯萊斯汽車到美林證券,從IBM到英國、法國、美國政府,都在他的客戶名單上。”

奧格威年幼時在英格蘭飽受貧困之苦,青年時代在巴黎當過廚師,在蘇格蘭向修女賣過爐子,如今攀登到了廣告世界的頂峰。奧格威說,他對天堂的想法和濟慈一樣:“給我書本、水果和法國酒,以及好天氣。” 在赫瑞斯提前為他撰寫的墓誌銘裡,這樣寫道: 這是個快樂的人, 而且是個獨樂的人。 這個人可以說今天是他自己的, 內心無憂無慮的人, 能夠說: 讓他們明天倒霉去吧, 反正我活過了今天。 在俄羅斯,有一位年輕的漢學家叫彼德羅夫。他研究魯迅、瞿秋白、巴金、老舍、鬱達夫……他一直是個講師,連副教授也沒有做到。逝去之後,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漢字:“夢”。 英國世界輕量級拳擊冠軍瓊瓦特墓誌銘:“這次不管你數到幾,我也不起來了!” 蘇格蘭的設得蘭群島愛什內斯墓園中一條墓誌銘寫道:“唐納爾德·羅博森,生於1785年1月14日,死於6月14日,享年63歲。是個平和、安靜的男人,並且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死非常令人惋惜。死因是由於勞倫斯·塔洛克愚蠢行為造成的,他將硝酸鉀誤當作瀉鹽賣給了他,而他正是在五小時後服了一劑這種硝酸鉀死去的。” 巴恩斯利的達菲爾德萬聖教堂中一則墓誌銘,上面簡單地寫著:“這里長眠著羅博特·彌爾索普的遺體。他死於1826年9月13日,英年19歲。他的死因是由於在為詹姆士·雷伍德或阿德斯里服務時,不小心將這塊石頭砸到了自己身上。為了紀念他,雷伍德將石板豎在這裡作為他的墓碑。” 德國柏林市郊的一個農場墓地,有一對父母為其夭折的嬰兒刻了這樣一段墓誌銘:“墓碑下是我們的小寶貝,他既不哭也不鬧,只活了二十一天,花掉我們四十塊錢。” 還有一則在貝斯地區發現的墓誌銘,雖然讀起來很“陰暗”,但卻發人深省——“當你路過時,我看到了你。你就像當年的我一樣,而你,也必然如我今天這般,所以,請準備好隨我而來。” 格斯:“終於,真正的冒險開始了。” 夭爾夫:“我正在為寫自己的墓誌銘犯愁。我的妻子說,我活著的時候從來不在花園里幹活兒,所以我被安置在這個堆肥的櫃子裡,死後要永遠在花園里幹活兒。也許墓誌銘會這樣寫:還要幹活兒!” 保羅·巴斯蒂爾:“如果生活是一場盛宴,我已經填飽了。” 特雷西·韋恩:“我沒有兄弟姐妹,但這個男人的父親的兒子是我父親的兒子。” 簡·蕭:“在一場討厭的流感過後,我曾寫下自己的墓誌銘,那時才六歲。是這樣寫的:簡在流感後飛走了,房子又恢復了平靜。” 巴里·契布曼:“我的墓誌銘會這樣寫:哦,你在看什麼啊?” 安:“這裡躺著本地的議員。他一生都在說謊,如今他依舊是躺著的(英文“說謊”和“躺著”是一個單詞)。” 道格拉斯·米勒:“現在你看到,而我卻看不到。” 理查德·洛敦的碑文(說明死因): Here lies the bones of Richard Lawton Whose death,alas! Was strangely brought on. Trying his corns one day to mow off, His razor slipped and cut his toe off, His toe,or rather what it grew to, An inflammation quickly flew to. Which took,alas! To mortifying, And was the cause of Richard's dying. Moreton-In-Marsh Gloucestershire 這裡埋葬的是理查德·洛敦的遺骸。 提起他的死來,唉,實在有點兒稀奇古怪。 他用刀片修割腳上的雞眼, 不料失手把腳趾切下來。 那腳趾,或者說它刀切的部位,很快就發炎變壞。 後來,唉,竟引起了壞疸, 而理查德也就因此遭死亡之災。 格羅斯特郡莫里頓沼澤 珍妮·史密斯的碑文(兼做廣告): Here lies Jane? Smith,wife of Thomas? Smith,marble cutter. This monument was erected by her husband as a tribute to her memory and a specimen of his work. Monuments of this style 350 dollars. Springdale,Ohio 這里長眠著珍妮·史密斯,她是石匠托馬斯·史密斯之妻。她丈夫立起這塊墓碑,一則為悼念亡妻,同時也作為樣品展示:此種規格式樣的墓碑售價350美元。 俄亥俄州泉谷 以上多是外國名人的墓誌銘,現在來看看中國詩人的墓誌銘。 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九月,也就是公元427年,陶淵明在自己逝世前的絕筆《自祭文》中寫道: “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巴蜀鬼才”魏明倫曾經為自己寫了一篇墓誌銘:“沒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 陶老先生時年六十三歲,在秋風瑟瑟大限將至的時候,把人生看成了寄居的旅店,說自己就要回老家了,堪稱達觀和安然。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總結自己可以無憾而逝,也算心安了。他再次重申自己不看重生前的稱譽,當然更不在乎身後的詠歌。老人家最後發出一個大感慨,說人既然活得這樣艱難,死又能怎麼樣呢?有一點兒“我都不怕活著,難道還要怕死嗎”的略帶淒涼的豪氣了。 青島市人民政府重新為康有為建墓,葬於浮山西麓之茅嶺,背山面海,氣勢開闊。 1985年正式舉行了遷葬儀式。由康有為弟子、九十歲高齡的藝術大師劉海粟重新撰書墓誌銘。銘文最後寫道:“公生南海,歸之黃海。吾從公兮上海。吾銘公兮歷滄海。文章功業,彪炳千載!”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作等身的作家蕭乾自撰墓誌銘如下: “死者是度過平凡一生的一個平凡人。平凡,因為他既不是一個英雄,也不是一個壞蛋。他幼年是從貧困中掙扎出來的,受過鞭笞、飢餓、孤獨和凌辱。他有時任性、糊塗,但從未忘過本。他有一盞良知的燈,它時明時暗,卻從沒熄滅過。他經常疏懶,但偶爾也頗知努力。在感情漩渦中他消耗、浪費了不少精力。中年遭受過沉重打擊,如晴天霹靂。他從不想做官,只想織一把絲,釀一盅蜜。歷史車輪,要靠一切有志氣的中國人來推進,他也希望為此竭盡綿力。這是一個平凡人的平凡志向。他是微笑著離去的,因為他有幸看到了惡霸們的末日。” 北京師範大學前校長陳垣的高足,北師大教授、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早在1978年他虛歲六十六之時,就為自己預撰了自傳式的墓誌銘。原文是:“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如果要說世界上最奇特的墓誌銘,那就應該屬於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了。他的墓碑上刻著一道謎語般的數學題:“過路人,這座石墓里安葬著丟番圖。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時期。又過了生命的1/7他才結婚。婚後5年有了一個孩子,孩子活到他父親一半的年紀便死去了。孩子死後,丟番圖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結束了塵世生涯。過路人,你知道丟番圖的年紀嗎?”那麼,丟番圖的年紀究竟有多大呢?設他活了X歲,依題意可列出方程。這樣,要知道丟番圖的年紀,只要解出這個方程就行了。這段墓誌銘寫得太妙了。誰想知道丟番圖的年紀,誰就得解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而這又正好提醒前來瞻仰的人們,不要忘記了丟番圖獻身的事業。而在丟番圖之前,古希臘數學家習慣用幾何的觀點看待遇到的所有數學問題,而丟番圖則不然,他是古希臘第一個大代數學家,喜歡用代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現代解方程的基本步驟,如移項、合併同類項,方程兩邊乘以同一因子等等,丟番圖都已知道了。他尤其擅長解答不定方程,發明了許多巧妙的方法,被西方數學家譽為這門數學分支的開山鼻祖。遺憾的是,關於他的生平,後人幾乎一無所知,既不知道他生於何地,也不知道他卒於何時。幸虧有了這段奇特的墓誌銘,才知道他曾享有八十四歲的高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