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朝鮮戰爭

第7章 艱難的抉擇

朝鮮戰爭 王树增 11246 2018-03-18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腹背受敵的人民軍立即調整部署:一方面,在洛東江防線上頑強地阻擊向北突破的美第八集團軍的進攻;另一方面,調動兵力向漢城增援,試圖“把敵人消滅在京仁地區”。 但是,除了在後勤補給上北朝鮮人民軍與聯合國軍相差懸殊外,在兵力上人民軍也處於絕對的劣勢。 9月中旬,聯合國軍的兵力已經達到15.1萬人,坦克500輛,各種火砲1000門以上,還有美空軍第五航空隊的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這時人民軍只有7萬左右的兵力,其中約一半的士兵還是為補充戰爭受損而徵來的新兵,其裝備也在戰鬥中損失嚴重,裝備率僅是編制的一半。 人民軍在北朝鮮前線指揮官金策大將的指揮下,在洛東江對峙線上頑強地堅持了整整六天,隨著人民軍在洛東江各條防線阻擊的不斷受挫,人民軍全線崩潰的徵兆已經顯露。從18日晚開始,人民軍第一軍右翼開始按秩序後退。 22日,在釜山狹窄的防禦圈內苦苦堅守了兩個月之久、差點被趕下大海的美第八集團軍終於突破了人民軍的防線,大舉渡過了洛東江。

在面臨重新構成防線已經沒有實現希望的形勢下,23日,金日成下達了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的命令。 金日成下達這個命令時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為僅僅在一個月前,全朝鮮統一的前景似乎已經是很明朗了,當時沒有人相信喪失鬥志的南朝鮮軍隊會死裡逃生,即使有美軍的連續不斷的支持。而那個狹窄的釜山防禦圈在一個月前還是汪洋大海中一個僅供苟延殘喘的小小的救生圈。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8月,麥克阿瑟確實曾經制定過一份從朝鮮撤退的詳盡的計劃,為此美國海軍已經做了大規模的準備。 可是現在,北朝鮮人民軍的撤退還是晚了。 27日,沿著京釜公路突進的美國第一軍與從仁川登陸的美軍會師。人民軍的退路已經被全線封鎖。

被包圍的人民軍部隊頑強突圍,很多部隊被打散,土兵們進入山區成為游擊隊員。到28日,美聯社以《北朝鮮軍隊行踪之謎,南部戰線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為題報導說:“北朝鮮軍隊如何擺脫了聯合國軍的追擊,是戰局中的一個謎。”當時日本的報刊也報導說:“北朝鮮軍隊煙消雲散,一兵一卒也沒抓到。”實際上,人民軍遭受的損失是巨大的和致命的。根據戰後資料的統計,7萬多人民軍真正撤退回三八線以北的不到3萬人。在損失的兵員中1萬人傷亡,1.2萬多人被俘,成為游擊隊員的有近2萬人。 而且,人民軍的重裝備幾乎全部丟失。 北朝鮮公開資料記述的人民軍的撤退如下:西部戰線的人民軍部隊,在咸安地區和洛東江左岸,一面展開英勇的反擊和果敢的襲擊戰,一面逐漸撤退到洛東江右岸有利的地點。於是,敵入在九月十八日至十九日付出莫大損失後渡過洛東江。九月十九日,敵人在我軍各聯合部隊的接合部突破了我軍的防線,攻入到我軍的背後,使我軍處於不利形勢。

東部戰線的人民軍各聯合部隊在慶州、浦項地區不分晝夜地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九月二十一日,敵人在這個地區突破我軍防線。當時敵人從北方威脅著漢城,洛東江戰線地區又被敵入突破,因此整個戰線的情況是緊張的。 美第九軍、第一軍和李偽第二軍、第一軍部隊在大批飛機的掩護下,二十二日突破我軍防禦……九月二十四日到三十日拂曉,歷時六天,我軍聯合部隊在咸昌、梨花嶺堅守陣地……安東、竹嶺地區展開頑強防禦,把敵人的進攻推遲了好幾天,有效地掩護了後方部隊的撤退。 但是,當時竊取在西部戰線地區我軍部隊負責地位的以金雄為首的反革命反黨宗派主義分子們,對最高司令部的作戰方針蓄意採取了消極怠工的態度,這些惡徒們沒有認真執行最高司令部鑑於敵人要在仁川登陸的企圖越來越露骨、為加強仁川——漢城地區的防禦而下達的關於把洛東江地區的部隊轉移到仁川——漢城地區的命令,又沒有執行鑑於其後戰線已經緊張的情況下而下達的關於把西線部隊迅速轉移到錦江以北的有利地區的命令。

這些反革命反黨宗派分子這樣阻撓了最高司令部作戰方針的實現,從而幫助了敵人,給我軍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這樣,我軍一部分主力部隊還沒有從南半部地區撤完,敵人就搶占了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區,因此,前線處於嚴重狀態……我軍被切成兩段,主力部隊的大部分陷於敵人的包圍之中。 人民軍統帥金日成後來是這樣總結失敗原因的:一、美國動員陸、海、空的大兵力,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敵我兵力對比上敵人佔優勢。 二、潛入到人民軍內部的金雄等反革命反黨宗派分子和部分指揮人員,沒有及時貫徹黨和最高司令部的正確的戰略和作戰方針。 三、美李匪幫的屠殺政策和朴憲永(當時北朝鮮的外交部長,生於南朝鮮)、李承燁(當時北朝鮮的司法部長,生於南朝鮮)間諜集團的破壞。

除去政治上的說辭之外,金日成在他的總結中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軍事家們研究的,即:一、人民軍向南前進的時候,其推進速度和兵力投入都不理想,沒有達到當美軍還沒在釜山形成堅問的防禦時一鼓作氣地把敵人趕下海去的目標。而如果人民軍一旦實現了這個目標,佔領了朝鮮全境,聯合國的任何武裝干涉,都將會失去政治和軍事的依據。二、仁川登陸前的預測失誤和登陸後釜山防線的被突破以及對仁川方向沒有組織有效的阻擊,從而使南北美軍順利地會合形成了強大的夾擊攻勢。 從美軍的角度上看,仁川登陸的奇襲效果、空中力量和地面兵力上的絕對優勢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的第二週,即9月29日,聯合國軍佔領了漢城。美軍戰史中記載:“在漢城抵抗宣告結束時,敵人向議政府方向退卻了。北朝鮮軍隊想入侵南朝鮮是一場大賭博,並且邊唱凱歌邊進入漢城,至今恰恰是第九十天。”

9月29日上午10時,麥克阿瑟飛抵金浦機場。在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的漢城街道上穿過歡迎的人流,到達南朝鮮中央政府大樓國會議事堂。麥克阿瑟和李承晚夫婦一起進入會場,沃克和美國海軍軍官們坐在主席台上,“還都儀式”開始了。這個儀式沒有儀仗隊,原來指望的是美軍陸戰一師的樂隊,可他們的樂器留在了日本沒帶來,況且作為步兵參加戰鬥的陸戰一師很多樂手都受了傷。此時,還能聽到市區內零星戰鬥的槍聲。麥克阿瑟的祝詞是事先準備好的:總統閣下,以人類最大希望和靈感為基調而戰鬥的我們聯合國軍,在憐憫之神的保佑下,在此解放了南朝鮮首都漢城,現在,我把漢城交給你。 在麥克阿瑟說這番話的時候,大廳北邊殘破的玻璃在砲聲的震盪中掉下來,引起在場的所有人的一片驚慌,大家都以為是炸彈爆炸,只有麥克阿瑟一動未動,在他薄而固執的嘴唇上,玉米芯煙斗冒出的煙草氣味發出淡淡的香氣。他在碎裂聲和驚呼聲中抬頭看了看他的頭頂,那裡飄揚著一面美國的星條旗。

儘管美國國內輿論說那面星條旗在整個儀式中“位置大顯眼”,會讓人產生“美國占領了朝鮮”的聯想,但麥克阿瑟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的個人威望,在這一時刻毫無疑問地達到了頂點——後來的歷史說明朝鮮戰爭發展到現在僅僅是序幕的序幕,但麥克阿瑟卻在序幕中走到頂點了。 頂點,意味著再往後走就是下坡路了。 接著是李承晚的感謝詞。全世界的人都從那一天的報紙上看到了這個老頭子“泣不成聲”,他說:“我本人的永遠感謝和南朝鮮國民的感謝心情,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才好……”應該說,李承晚當時確實是“百感交集”。戰局的發展趨勢以及他個人政治前途的轉變竟然如此迅速,彷彿命運在故意折騰這個老頭子一樣,讓他在短短的幾個月中恍惚如夢。

當天,聯合國軍的先頭部隊到達三八線。 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國慶日。 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國慶日,全國各地都舉行了慶祝活動。 北京的大街小巷到處紅旗招展。從清晨起,穿上節日服裝的工人、市民和學生就已經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上午10時,毛澤東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和幾十萬群眾一起觀看了盛大的閱兵式,接著就是沸騰的群眾遊行。入夜,五彩的焰火騰空而起,廣場上的人民載歌載舞,歡樂的場面延續到深夜。 但是,在這一天,歡樂的中國人還不知道,一個巨大的戰爭陰影正向他們籠罩而來。朝鮮戰爭的消息雖然已可以在報紙上看到,但大多是北朝鮮人民軍勝利的消息,即使有一些不妙的跡象,普通的中國人也不會關心的,百姓認為戰爭離他們很遙遠。

只有中國的領導人面對歡樂的場面心中暗存憂慮。隨著仁川登陸作戰成功和聯合國軍已經進至三八線,隨之而來的令世界矚目的問題產生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否會越過三八線繼續北進? 朝鮮戰爭爆發以來,如果把6月25日戰爭爆發當做一個焦點的話,那麼,聯合國軍的介入是第二個焦點,9月匕日的仁川登陸是第三個焦點,第四個焦點就是“越線”問題。 如果說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是外來勢力介入朝鮮內戰,那麼,如果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朝鮮戰爭的“內戰”性質就不存在了,聯合國軍武裝進入並且明確要征服的是北朝鮮這個國家,朝鮮戰爭將完全國際化。關於這一點,世界東西方兩大陣營都十分明白。 在最能體現各國政治立場的聯合國安理會上,反對“越線”和讚成“越線”的國家唇槍舌劍。

南朝鮮的立場不言而喻。李承晚在9月19日就曾說過:“萬一聯合國軍停下來,南朝鮮軍隊也要前進。”南朝鮮的外交部長到處散佈他們“有進攻到鴨綠江的決心”,南朝鮮國會甚至在9月30日通過了南朝鮮軍隊北進的“決議”。南朝鮮軍方高級將領們的情緒更加激動,在兩個多月的連續潰敗中一直受到輿論抨擊和感到屈辱的南朝鮮軍隊,在“復仇”時刻到來的時候所表現出的“不殺到鴨綠江邊不罷休”的情緒,甚至令美國人都感到不安。 美國的態度是矛盾的。在朝鮮戰爭爆發後6月27日的聯合國安理會上,美國解釋它介入朝鮮戰爭的目的是“把北朝鮮軍隊從韓國趕出去”,現在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可是,誰都知道,美國大規模介入朝鮮戰爭的真實目的並不在於一個遙遠的南朝鮮,而是在於美國在整個遠東的利益和與蘇聯冷戰對峙的需要——美國不希望有北朝鮮這個存在。本著利益與時局的這兩種需要,在“越線”問題上,美國國內分成了“鷹派”和“鴿派”兩種態度。 “鷹派”堅決主張聯合國軍一舉越過三八線,理由是:北朝鮮軍隊雖然潰敗,但是具備捲土重來的條件,如果不徹底消滅北朝鮮軍隊,朝鮮問題將永遠存在。而聯合國軍長期在朝鮮待下去是不可能的,不超過三八線,就意味著這條線將成為永久的國境線;既然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是“為了朝鮮的統一”,那麼三八線實際上已經不存在,戰爭中聯合國軍的空軍已經“越線”攻擊,於是,沒有地面部隊不得“越線”的理由。因為有聯合國6月27日安理會決議的限制,“鷹派”抓住菲律賓代表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在解釋聯合國決議中“那個地域”這個詞時,將英文“THEAREA”中的“THE”解釋為代表著“全韓國”的意思。在這樣的解釋下,如果聯合國軍突破三八線,繼而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就成為聯合國決議授權的了。美國“鴿派”的態度在“消滅北朝鮮政權”這個根本問題上與“鷹派”沒有分歧,分歧是對戰爭一旦進入北朝鮮領土,蘇聯和中國是否干涉的後果存在異議。當時普遍的輿論認為,一旦蘇聯和中國干涉,第三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就算是爆發了。杜魯門政府的最大顧慮正在於此。所以,在給麥克阿瑟下達北進的命令時,美國顯得格外謹慎。 西歐各國本來是不贊成“越線”的,他們關心的是歐洲的安全,尤其是怕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希望朝鮮戰爭趕快結束。但是,由於英國的“如果不超過三八線,就不可能在聯合國的管理下在全朝鮮實行選舉和統一”這個立場的影響,加上美國在二戰中是歐洲的“救星”,現在歐洲的安全還指望著美國,因此西歐的立場最後形成一邊倒的局面。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泛太平洋國家站在美國“鷹派”的立場上。 只有蘇聯的立場一直令人捉摸不定。蘇聯從朝鮮戰爭一爆發就始終處在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中。當6月27日聯合國的出兵決議表決時,蘇聯代表出人意料地“缺席”了,這使批准聯合國武裝干涉朝鮮事務的決議順利通過。當美國開始出兵進入朝鮮時,杜魯門依舊擔心蘇聯會反對甚至也採取出兵態度,但是,蘇聯外長的一個“外國勢力不得乾涉朝鮮”的表態式的聲明給了杜魯門“蘇聯不打算介入朝鮮事務”的信號,杜魯門這才完全放心地讓麥克阿瑟指揮美國軍隊進入了朝鮮。那麼,歷史的真實又是什麼呢?連杜魯門都沒有想到,在西方世界看來具有強大軍事威脅能力的蘇聯對美國竟存在著從不曾流露過的恐懼。這一點在不久以後中國領導人艱難抉擇的時刻裡將顯露出來。 9月19日,聯和國大會開幕。蘇聯外長維辛斯基提出了以三八線停戰為內容的“和平宣言”,但沒有獲得通過。安理會提出一個“八國提案”,但這次蘇聯使用了否決權。為了躲開蘇聯的否決,29日,“八國提案”被直接交到聯合國大會。 “八國提案”,是由英國、澳大利亞、菲律賓。荷蘭、挪威、巴西、古巴、巴基斯坦八國聯合署名的提案,主要內容是:一、聯合國為確保安全,採取一定的適當措施;二、為建立統一的民主政府,在聯合國的管理下實施普選;三、實現韓國的迅速復興;四、除完成第二項工作外,聯合國軍不得在韓國駐紮;五、為了韓國的統一複興,任命新的聯合國韓國委員會;顯然,這是一個默許聯合國軍進入北朝鮮的文件。 整個聯合國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辯論旋渦中。中國人對聯合國軍一旦越過三八線將做出的反應是辯論的焦點。儘管對中國是否武裝干涉的各種情報不斷傳來,儘管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繫的印度不斷把來自中國的警告明確地提到聯合國的大會上,歷史的不幸卻是:中國的警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9月27日,麥克阿瑟在漢城接到來自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訓令:聯合國軍總司令官的任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可能的話在朝鮮建立統一的民主國家。為達此目的,你可以指揮在朝鮮的三八線以北進行地面作戰。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已經批准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於九月二十七日傳達給麥克阿瑟的新指令。” 這是聯合國軍突破三八線的決定性行動依據。 麥克阿瑟立即提出了北進的具體計劃:1.命令第八集團軍以現在的編成北進,向平壤進攻。在攻占平壤時,令第十軍在元山登陸,同第八集團軍一起實施夾擊。 2.第三步兵師為總司令部的預備隊,控制在日本。 3.在安州一寧遠一興南相連之線作戰,只限於南朝鮮軍隊。 4.第八集團軍發起攻勢(突破三八線)的時間,定為十月十五日一三十日之間為適當。 美軍的這個決定是在“八國提案”還沒有在聯合國通過的情況下做出的。儘管這樣,麥克阿瑟還是非常不滿意,原因是給他的北進加上了很多限制。按照他的想法,即使蘇聯和中國參戰,也要把戰爭打下去,以此“把亞洲處在萌芽狀態的共產黨政權通通消滅掉”。 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麥克阿瑟在東京通過廣播電台向北朝鮮軍隊的總指揮官金日成發出了要求人民軍投降的敦促書。 艱難的歷史抉擇終於擺在10月1日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新中國的領導人面前了。 早在美軍仁川登陸的第二天,金日成就派他的次帥、內務相樸一禹火速趕到中國境內的安東,向已經集結在那裡的中國第十三兵團的軍事領導們通報了人民軍面臨的嚴重形勢。對於仁川登陸後人民軍到底面臨著什麼局面、各部隊的位置、戰鬥力和應變措施等等,樸一禹已經無法說清楚。他只知道現在部隊正在北撤,公路、鐵路都被破壞,而敵人正在急速地北進。 樸一禹向中國轉達了金日成的請求: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這是北朝鮮方面第一次正式提出這個請求。 金日成在接到麥克阿瑟發出投降敦促書的當天,緊急召見了中國駐北朝鮮大使,堅定地表示了北朝鮮人民軍決不投降的態度。這個態度在金日成發表的回答麥克阿瑟通蝶的講話中闡述得更明確,他號召北朝鮮人民“用鮮血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如果不得已必須後退的時候,要把一切物資和運輸工俱全部運走,哪怕是一台機床、一節車皮、一粒米,都不能留給敵人”。 10月3日,帶著金日成給毛澤東的急信,樸一禹到達北京:毛澤東同志:……在美國侵略軍登陸仁川以前,形勢不能說不利於我們。敵人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被我們擠壓在朝鮮南部狹小的地區內,我們有可能爭取最後的決定性勝利,美帝國主義的威信極度地降低了。於是,美帝國主義為挽回威信,為實現將朝鮮殖民化與軍事基地化的目的,急速調動駐太平洋方面陸、海、空軍的差不多全部兵力,於九月中旬以優勢兵力在仁川登陸,繼而佔領了漢城…… 目前戰況是極端嚴重的。我們人民軍雖對登陸的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處於前線的人民軍已面臨著很不利的情況。戰爭以來,故人利用約千架各種飛機,每天不分晝夜地任意轟炸我們的前方與後方,在對故空軍毫無抵抗的我們面前,敵人則充分發揮著其威力。各條戰線上,敵人在其空軍的掩護下,地面機械化部隊瘋狂向我進攻,我們受到的兵力和物資方面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後方的交通、運輸、通訊與其他設施大量被破壞。同時,我們的機動力則更加減弱了。敵人大量部隊與南線部隊已經連接在一起,切斷了我們的南北部隊。結果,使我們南部戰線上的人民軍處於被分割的不利情況裡,得不到武器彈藥,失去聯繫,甚至有一部分部隊則已被敵人分散包圍著。我們估計,敵人可能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攻。如果不能繼續改善我們的各種不利條件,則故人的企圖是很可能會實現的。要保障我們的運輸、供給以及部隊的機動力,則必須具備必要的空軍,但是我們沒有準備好的飛行師…… 我們必定要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化和軍事基地化,我們必定要決心不惜流血,流盡最後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鬥爭到底!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起在南部的十餘萬部隊,於作戰上有利的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 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的嚴重危機,不給我們時間,如果決心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情況下,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我們謹向您提出以上意見,請予以指教。 金日成天安門夜空的焰火還沒有熄滅,中南海頤年堂裡的氣氛嚴肅而緊張。毛澤東親自主持了中央書記處會議,對朝鮮目前的局勢和金日成的請求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討論。 中國政府一直密切關注著朝鮮戰爭的局勢。至於“聯合國軍隊如果'越線'進攻北朝鮮,中國將不能不管”這樣的警告,中國政府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做了明確的表態。就在美軍在仁川登陸後不久,當中國軍隊的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召見印度大使潘尼迦時,印度大使曾隱晦地用麥克阿瑟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南京時的那句“給我五百架飛機就可以摧毀他們”提醒中國領導人,如果介入朝鮮戰爭,“中國的工業將遭受破壞”,“中國的建設將拖後十年”。而聶榮臻的回答是:“一旦戰爭起來了,我們除了起而抵抗之外,是別無他途可尋的。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帝國主義有它自己的弱點,因此我們今天的任務是爭取和平,制止戰爭的發生和發展。”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重要演說,這個在後來的歲月裡被反復引用的演說被稱之為中國方面發表的闡述中國原則立場的重要文件。周恩來總理說: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遠不怕反抗侵略的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誰要企圖把中國近五萬萬人口排除在聯合國之外,誰要是抹殺和破壞這四分之一人類的利益而妄想獨斷地解決與中國有直接關係的任何東方問題,那麼,誰就一定要碰得頭破血流。 決不能“置之不理”,這就是在明確地告訴聯合國,中國不會任局勢發展而沒有動作。 但是,中國領導層一開始在是否出兵朝鮮參戰的問題上也出現過分歧。雖然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初步提出了出兵的意向,鑑於當時林彪有病無法出任東北邊防軍總指揮,會議達成立即讓彭德懷進京商議的決定。而最後是否出兵參戰,會議決定於10月4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再進行討論。 就在這天晚上,南朝鮮軍隊越過了三八線。 10月3日凌晨,周恩來再次召見印度大使潘尼迪,通過正式的外交途徑對美國政府明確表示:“如果美國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我們不能坐視不管。” 應該說,中國在未來的朝鮮戰爭中出兵參戰,事先是沒有保密的,可惜對於中國方面的一再警告,美國方面竟然當做是一種“口頭上的威脅”,是一種外交上的“姿態”。拿被稱為“中國通”的麥克阿瑟的情報處長查爾斯。威洛比的話說是:“最近中共領袖聲稱,如果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他們將進入北朝鮮,這不過是外交上的一種勒索。” 中國的出兵就在美國人以為的“姿態”中開始了。 1950年10月4日,一位在未來的朝鮮戰爭中令世界矚目的中國高級將領出現在北京,他是彭德懷。 彭德懷,這個八歲時就失去母親的貧寒農民的兒子,現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他個人的歷史幾乎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建立自己的武裝直至取得全國勝利的歷史。紅軍時期他任紅軍三軍團軍團長,在艱苦的反擊蔣介石的“圍剿”中戰功卓著。 紅軍長征時,他的軍團血染湘江,突破烏江,使幾乎覆滅的中國紅軍得以轉危為安。走過沒有人煙的草地後,在紅軍的陝甘支隊中,他和毛澤東一個是司令員,一個是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他指揮的“百團大戰”震驚世界。在和蔣介石軍隊的最後較量中,他率領的野戰軍所向披靡,收復了中國西北部的廣大地域。毛澤東有專門為他寫下的詩句:誰能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時任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彭德懷正致力於發展西北地區經濟的工作。雖然他的辦公室裡自從朝鮮戰爭爆發後就掛上了朝鮮地圖,但是,他更為關心的還是中國西北地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那通過血肉的拼殺建立新中國的理想已經實現,現在,他夢想的是讓腳下的土地多產糧食,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為此,他親自主持了發展大西北的經濟計劃,包括石油的開採,農業的灌溉以及在交通不發達的西北地區建立起交通網。但是他接到了立即去北京開會的通知,並且中央的專機此刻已經停在了他所在的城市西安。彭德懷上飛機的時候,還不知道中央會議要討論的是什麼,於是他囑咐秘書,把他的大西北建設計劃帶上。他說,說不定中央要聽的是他關於迅速恢復經濟的匯報。至於朝鮮戰爭,還是在8月的時候,那時朝鮮人民軍進攻順利,他曾接到毛澤東的電報,電報說:“為了應付局勢,現須集中十二個軍以便機動(已經集中了四個軍),但此事可於九月底再做決定,那時請你來京面商。”如果此次進京是為戰爭的事,彭德懷也沒有料到會是讓他率領軍隊上前線。第十三兵團去東北集結以及東北邊防軍的人事任命他是知道的,但即使真的因為戰爭需要,第十三兵團,這支大部是由第四野戰軍組成的兵團一旦出動,統帥理所當然應該是林彪。 彭德懷把沒有的事都想到了,而真正出現在他面前的事是他沒有想到的。 彭德懷到達中南海時,討論是否出兵朝鮮參戰的會議正在進行,他立即感受到了氣氛的沉悶。中國領導層在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上分歧明顯。反對出兵的理由是:新中國急切需要的是醫治戰爭留下的創傷,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緩和嚴重經濟困難給這個新生政權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中國的全境還沒有完全解放,一些邊遠地區和島嶼上還殘留著百萬以上人數的國民黨部隊,一些地方的社會遠沒有安定,新政權正艱難地建立著。由於還有很多地區土地改革沒有完成,建立起來的新政權還不鞏固。更重要的是,如果出兵參戰,對手是強大的美國,戰爭最終打的是國家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工業實力,至少從工業力量和軍隊裝備上講,我們與對手相差很遠。另外,中國軍隊中因為和平的到來對戰爭的厭倦思想不能不予以重視。對此,聶榮臻說:“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打這一仗。”贊成參戰的意見主要認為:一旦聯合國軍隊打到鴨綠江邊,對新中國將形成巨大的威脅。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唇亡齒寒”這個中國婦孺皆知的古老故事,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地成為一條維護自身安全的基本原理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一條充滿務實精神的安全準則。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的講話證明了這一點:“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的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 彭德懷在會議上沒有發言。會後,毛澤東給了這位性格耿直的將軍一夜的考慮時間。 當夜,彭德懷一夜未睡。 美國無疑是世界第一強國。國力不支怎麼打仗?但是,不打結果又會怎樣? 10月5日上午,毛澤東派鄧小平把彭德懷接到中南海,毛澤東現在迫切需要知道彭德懷在這個問題上的見解。 彭德懷毫不猶豫地說出了自已經過一夜深思的意見:立即出兵到朝鮮作戰。 在下午繼續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爭論仍然很激烈。 高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東北局書記、東北軍政委員會主席,還是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他的態度極為重要。 高崗認為:中國剛剛打完戰爭,再打仗經濟上負擔不起。軍隊裝備太落後,與美國人打仗,一旦頂不住退下來,後果不堪設想,還是在東北地區防守為好。周恩來對高崗的“防守”立即算了一筆賬:鴨綠江1000多公里邊防線,如果防守,得需要多少部隊?年復一年的防守將是多麼被動的事?彭德懷接著陳述了自己主張出兵的理由。彭德懷後來在含冤時的“交代材料”上記述道:“第二天下午又在頤年堂開會,在其他同誌發言後,我講了幾句: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如讓美國擺在鴨綠江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如等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這樣對國內外的反動氣焰和親美派也是個沉重打擊。” 毛澤東對彭德懷的觀點極其讚賞。毛澤東認為中國當前存在著一些困難,這是事實。但是現在美國在逼著中國打這一仗。 中國祇有一條路,就是在敵人進占平壤之前,不管有多大的困難,立即出兵朝鮮。毛澤東提議由彭德懷同志率領部隊入朝,協助人民軍抗擊敵人。 與會的人相繼走到彭德懷面前與他握手,彭德懷出兵朝鮮的使命就這樣確定了。 彭德懷時年50多歲,長期的戰爭生涯令他的身體已經患上不少疾病,更重要的是,他將面臨的戰爭是一場極其艱難甚至是極其危險的戰爭、將軍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面對非難時寫道:“主席決定我去朝鮮,我也沒有推諉。” 中國出兵朝鮮已成定局。 聯合國對此完全不知。 10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47票同意、5票反對和7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八國提案”。麥克阿瑟立即向金日成發出了敦促投降的最後通牒:“為了以最少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貫徹聯合國決議,我作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最後一次要求你們及你們指揮的軍隊,不管位於朝鮮的什麼地方,都放下武器,停止敵對行動。”同時,由美軍騎兵第一師和第二十四師、英軍第二十七旅。 南朝鮮第一師所組成的部隊超過三八線,開始向北朝鮮進攻。 顯然,中國希望在三八線停火併和平解決戰爭的設想已經不可能實現。 “八國提案”在聯合國通過的第二天,也就是聯合國軍正式越過三八線的第二天,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布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令: (一)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現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轄第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砲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砲兵第一師、二師、八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命出動。 (三)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四)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志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五)委派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即共產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基礎。 (六)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遇到的困難情況,並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目前總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於我們有利,於侵略者不利。只要我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後勝利就是我們的。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一九五零年十月八日於北京1950年10月8日,一個在新中國歷史中特殊的軍事名詞——“中國人民志願軍”誕生了,它在以後的日子裡將被全世界所關注,並最終成為堅強、不屈、勇敢的代名詞,永遠銘刻在世界戰爭史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