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運城:解放戰爭檔案

第12章 運城今日

地理地貌運城市位於山西省最南部,地處黃河中下游金三角地區,東西長約201.87公里,南北寬約127.47公里,呈不規則三角形;全市總人口約490萬,佔全省的1/6,國土總面積13968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運城北倚呂梁山脈,南望秦嶺,東接太行,西南兩面瀕臨黃河。黃河幹流形成了本市與陝西、河南兩省的天然分界線。黃河流經運城8個縣、市,全長395公里,黃河最大的兩個支流渭河、汾河在該區匯入黃河。境內主要山脈是太行支脈中條山,主峰海拔2321米,呈西南——東北走向,綿延200餘公里。 運城市地處山西省的西南端,與陝西、河南隔河相望,東西長約201.87公里,南北寬約127.47公里,總面積為1.4萬平方公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1.8 13.7℃,年平均降雨量在490 620毫米之間,無霜期為186 235天。全市轄2市1區10縣,3個省級開發區,215個鄉(鎮辦事處)和3334個村委會。總人口473萬,其中農村人口404萬,佔總人口85.4%。

運城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40餘種。經地質堪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21種。其中銅礦儲量屬全國第六位;鹽湖資源總面積130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 多種類型的土地資源和溫暖的氣候條件相結合,形成了運城市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到目前為止,已知難管束野生植物約有1042種,其中大部分為經濟植物,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名列全省之首,共有128科,539種,野生動物有56科,157種,象梅花鹿、褐馬雞、黑鸛、白鸛等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運城市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文物古蹟,風光名勝遍布全區。歷史傳說中的“后稷稼穡”、“嫘祖養蠶”、“舜耕歷山”、“禹鑿龍門”等故事均發生在這裡。三國名將關羽、八仙之一呂洞賓、一代名妃楊玉環、思想家荀況、政治家柳宗元、史學家司馬光。戲劇家關漢卿、唐代名相裴度、科學家裴秀、文學家王勃、王維、王績、教育家王通、《登鸛雀樓》的作者王之渙以及開中華民族經貿之先河的春秋時期商人漪頓都是這里人。

全市境內文物景點達1600處,佔全省的60%,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78處。著名的有全國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元代壁畫——芮城永樂宮;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黃河大橋歷史見證——永濟黃河大鐵牛等。目前,全市正在依次建設開發六大旅遊區,即:關公旅遊區、永濟旅遊區、芮城旅遊區、龍門旅遊區、歷山旅遊區、名人文化旅遊區。近年來,運城市發揮關公文化的優勢,連續舉辦了十四屆關公文化節,通過“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促進全市對外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 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近年來,尤其是98年,確定了以公路建設為重點的百項跨世紀重點工程。通過投資拉動,全市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普遍提高。特別是交通條件大為改觀。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候西鐵路橫亙東西,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運三、運風高速公路,將拓寬通往中原和西北的通道。到1998年11月份,我區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基本通油路的目標。運城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建設“兩個大區”和“經濟強區”為目標,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兩個轉變為重點,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創市場、增效益,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近年來,全市大力實施優勢企業戰略,通過資產重組、資本經營、低成本擴張,又新崛起了南風、製版、關鋁、豐喜、亞寶、晉新、海鑫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集團。南風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無機鹽、洗衣粉、硫酸鉀生產基地;製版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豐喜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小化肥生產基地;關鋁集團是目前全省最大的鋁冶煉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輕紡、化工、食品、冶金、製藥、製版六大支柱產業和無機鹽、洗滌劑、鋁鎂、版輥、化肥、藥品、建材、針紡、食品、機械十大系列產品,工業綜合實力已躍居全省三強。 農業運城市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素有山西的“烏克蘭”之稱。全市小麥、棉花產量和商品量均佔全省的50%和70%以上。果、畜、菜、魚、蘆筍等農產品產量居全省之首。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蘋果種植面積達212萬畝,年產量達15億公斤以上,是全國優質蘋果產地之一。目前全市形成了麥、棉、果、菜、畜五大支柱產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前景十分廣闊。

運城是山西省農業大市,小麥、棉花的產量分別占到全省的5成和7成以上,同時又是全國三大果區之一,水果產量佔全省8成以上,品質優良。 工業運城是新興工業大市,山西鋁廠、南風、海鑫、關鋁、振興、製版、亞寶、陽光等30多個大中型企業集團,發展了以鋁業、製版、磁性材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納米技術等為重點的30餘個高新技術企業和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項目,奠定了全市發展工業大市的基礎。 教育運城是我省的教育大市,源遠流長的河東歷史文化孕育了全社會興教重學的優良傳統,全市擁有各類學校5千餘所、在校學生80餘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小學畢業率達99.8%。以康傑中學、運城中學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中學,為全國各類高等院校輸送了大量的優秀學子,高考連年奪冠,各類職業中學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特色教育”享譽三晉,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旅遊運城又是文物大市,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著名的關帝廟、鸛雀樓、普救寺、蒲津古渡遺址、國寶黃河大鐵牛、永樂宮、蒲州古城、后土祠等旅遊景點星羅棋布,享譽海內外。 市政2000年年初,運城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領導提出了把運城建設成為全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遊大市和經濟強市,建設成為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從1999年至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56.8億元增加到229億元,年均增長13.5%;財政收入由14.3億元增長到27.4億元,年均增長13.1%;經濟實力由1995年的全省第8位躍居為第2位。 200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90億元,比上年增長15%,財政收入完成34.2億元。

氣候運城市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年均氣溫11.8至13.7℃,一月零下1℃至6℃,七月24至28 ℃,年降雨量490至620毫米。霜凍期在十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低。無霜期186至235天。 交通運城市交通頗為方便,南同蒲鐵路縱貫全市,途經聞喜、運城、永濟等市縣,至風陵渡出省境與隴海線接軌。境內有禮元至古堆鐵路支線一條。公路方面以運城為中心,主要幹線有:太原至茅津渡、晉城至禹門口、聞喜東鎮至垣曲王圪垛、臨猗至大寧、運城至風陵渡等線,以及聞喜至永濟、風陵渡至平陸等支線公路。全市各縣鄉鎮之間大都有簡易公路相通,大車路遍及各地。黃河自禹門口以下可通行帆船,為全市唯一的水上航線。 人文史蹟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蹟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蹟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緻,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鴛鴦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蹟。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矽、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名優特產運城市主要土特產有:中條山的“黑金”漆樹和人參;萬榮、永濟的柿餅;稷山的大棗;聞喜的煮餅;平陸的百合;河津琉璃製品;絳縣澄泥硯以及永濟桑落酒等,都享有盛名。 、

從一名在歷史典籍中只佔很短篇幅的武將,到無人不曉、廟食遍天下的大帝聖人,關羽在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長河里長成了一棵儒、釋、道三教都共同推崇的大樹,枝葉甚至蔓延到了今天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細細翻檢個中的歷史細節,可以品讀出許多有意思的時代心理。 如果時間過了快兩千年,還有誰被人時時叨唸,那他絕對不會是欠了別人甚麼錢物,相反,必定是人們在這位早已作古的人物身上,依然能看見或者汲取一些即使擺到當下,也一樣能夠發出別樣光芒的東西。 所以,當2003年7月23日上午,10名專門從100多公里開外的陝西華山上星夜趕來的道士們在不甚敞闊,已然人聲鼎沸的專門供奉與祭祀他的家廟裡,一邊排場布陣,一邊口中念念有辭地用旁人難以聽清的語句,為他頌唱著1843年誕辰的祈福歌時,你應該看得出,那幾百名佇立當庭默默禱告的,從山西運城附近擁至的肩掛紅綢的其後人,心中滿盛的是何樣的驕傲。

運城位於山西南部,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轄運城、永濟、河津三市及芮城、臨猗、萬榮、新絳、稷山、聞喜、夏縣、絳縣、垣曲、平陸十縣。運城古稱河東,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為華夏文化的發源之一,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安邑、禹都蒲坂大多發生這一地區,養育了關羽、柳宗元、王勃、薛仁貴、司馬光等歷史文化名人。 運城的旅游資源以歷史名勝為主,兼有秀麗的自然風光。運城的重點旅遊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五老峰、普救寺、開元鐵牛、永樂宮等處,推薦景點有運城市的鹽池及池神廟、永濟的王官谷和萬固寺、河津的禹門口、聞喜的裴家祠堂、新絳的絳州大堂、萬榮的飛雲樓和秋風樓、夏縣的司馬光墓,對黃河情有獨鍾的遊客可在蒲州、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及垣曲縣的小浪底飽攬秀色。運城距臨汾140公里,遊客可將運城旅遊區與壺口、臨汾旅遊區串聯起來,相關情況可參閱本站壺口、臨汾旅遊指南。

遊覽運城,一般需要五到七天的時間,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增減參觀景點。目前,太原的旅行社大多沒有固定前往運城的旅遊線路,由於運城分散於全區的旅遊景點眾多,如果想更方便、更全面的遊覽,建議自駕車旅遊。運城的交通、住宿比較方便,也適合自助旅行,但因為路程、時間的關係,必然要放棄部分景點。 太原距運城420公里,有大運二級公路連接,其中,太原至平遙的110公里和霍州至候馬的125公里為一級公路,路況較好,全程約需7小時左右。位於五一廣場的太原長途汽車站,從早晨六點到下午四點,基本每隔半個小時就有一班發往運城的依維柯客車,票價76元,另有由太原開往西安的豪華大巴也經停運城。 鐵路方面,太原至運城開通有子彈頭高速城際列車,途中僅停臨汾、候馬、東寨三站,全程運行6小時10分鐘,每天早晨8:00由兩地對開,13:10到站,下午14:11和14:30分別由太原和運城對開,到站時間分別為19:21和19:41,票價55元。願意坐夜車的遊客可乘坐以下車次,7083次太原開往風陵渡的普客列車,21:10由太原發車,6:17抵達運城,臥舖票價60元左右;1486次成都開往太原的普快列車,21:41由運城發車,5:00抵達太原。其它車次請看運城火車站旅客列車時刻表 運城市住宿比較方便,自助旅行的遊客可下榻於紅旗西路的張家北巷兩側,這一帶小旅館與網吧較多。其它情況請看運城賓館飯店 特別提示:遊客最好攜帶手電,因為這一路需要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上塔、參觀壁畫。 主要景點 解州關帝廟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關帝廟位於運城西北20公里的解州鎮,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最大的關帝廟,主要建築有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等。運城火車站至解州關帝廟開通有11路公交車,行車時間約40分鐘,票價2元。解州關帝廟門票25元,導遊費30元,遊覽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左右。 常平關帝廟位於運城南部偏西15公里的關公故里常平村,常平關帝廟又稱關帝家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築有祖宅塔、關帝殿、娘娘殿、聖祖殿等,廟內的古柏和彩塑極具特色。運城池神廟至常平關帝廟開通有21路公交車,行車時間約30分鐘,票價2元。常平關帝廟門票15元,導遊費20元,遊覽時間約一個半小時。解州關帝廟距常平關帝廟8公里,不通公交車,遊客如果想直接前往,可乘坐出租車或三輪摩托車,價格為12至15元,行車時間約20分鐘。 池神廟及鹽池位於運城市區南端,有3公路公交車相通。運城鹽池總面積130平方公里,開發約有4000年的歷史,是全國有名的鹽產地之一,風光秀麗獨特,鹽池北側山坡建有池神廟,為古代祭祀池神之處。 五老峰五老峰是山西五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內重巒疊嶂,懸崖峭壁,險峰怪石,星羅棋布,主峰玉柱峰恰似一根頂天立地的玉柱直插雲端,奇峰險峻,需攀鏈才能登上頂峰平台。五老峰位於虞鄉鎮,東距運城45公里,西距永濟25公里,運城與永濟之間每隔20分鐘即有一趟長途客車,行車時間約1小時20分鐘,票價6元,在五老峰路口下車後,乘坐三輪摩托車即可到達景區山門,票價2元,進入景區,換乘小巴,沿盤山公路可上至登山石階,票價3元。運城和永濟目每天均有多趟直達登山石階的旅遊專線客車,運城方向由禹都市場發車,票價11元,永濟方向由舜都大道北郊煤廠發車,票價7元。五老峰門票20元,由登山台階到五老殿平台有兩千餘級台階,約需一個小時,登山索道正在興建,將於是2001年國慶投入使用。五老峰景區的管理機構和服務設施主要集中於五老殿平台,遊客可由此前往各處景點。五老峰的主要景點有玉柱峰、棋盤山、紅沙峪,目前正在興建和開發的有五老殿、雷公洞、觀景台、南寨子、瀑布等。玉柱峰距平台3公里,往返時間約2小時30分,行程較為艱險;棋盤山距平台1.2公里,往返時間約一小時;紅沙峪距平台1.2公里,往返時間約一小時。遊覽以上三個景點加上往返運城、永濟路程約需一天時間,如果遊客沒有遊覽完或對其它沒有開發的景點較感興趣,可以平台的帳篷旅館內住宿,每人15元,遊覽未開發的景點,最好請當地人做嚮導,玉柱峰的攝影師陳春明對景區情況極為熟悉,本人請他做嚮導遊覽雷公洞、觀景台的價格是60元,仍有迴旋餘地。 五老峰國家風景名勝區 五老峰位於永濟市東南20公里的中條山上。這裡層層峰巒,森森古木,各種生物覆蓋著整個山野。花紅草綠,山光水色,風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觀廟宇,南在五老看風光”之說。遊人往西南遠眺,見有四座山峰仙態神姿,隱現於雲煙蒼茫之中,將高1809.3米的玉柱峰環抱其中,“有偃蹇傴僂之狀”,猶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恭迎貴賓之勢,故名五老峰。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雲霄,又名“雲峰”、“靈峰”,遊人需攀鏈而上。峰頂上有3000平方米的坦地,北高南抵,有七大人文景點:南天門、靈宮廟、菩薩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師廟等建築遺址。以玉柱峰為中心,左有東錦屏峰,峰腰建藥師洞;右有西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為棋盤峰。 “四峰幫立不敢前,儼然商皓翌帝子”。還有五指峰、筆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視,或如椽筆聳天,或若筆架橫列,珠輝玉映,惟妙惟肖,共佔地有50平方公里。其間寺廟觀宮分佈其間有64座,洞穴有12個,源泉有9處。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馬蹄印的張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靜,形狀各異,對地質學、成因學、氣象學、水文學、生物學等分支學科和考古學都很有研究價值。泉水清純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瑪瑙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卻舀之不盡,湧而不溢。這裡的山奇水秀,無處不綠,還有鬆濤、雲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飛瀑等景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遊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圖畫之中。 據史籍記載,早在晉代張僧鑑的《潯陽記》中就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的描寫。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讚美和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譽為三晉之第一勝跡了。據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築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峰山早為遊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道教排列為“第五十二福地”。 從眾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說軼聞,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廟會,南北商賈官吏雲集人數多達數万。現存明萬曆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峰圖》、民國初年印製的《新繪山西虞鄉縣西南五老峰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人侵前,從山下的虞鄉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峰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律就達四十多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餘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後,出於多種原因,五老峰便逐漸衰落而鮮為人知了。 改革開放給五老峰恢復了生機,分別列為縣、地、省的重點旅遊開發項目,1994年又被批准為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美麗險峻的五老峰熱忱歡迎各方賓朋的到來。有關五老峰旅遊,詳見本站運城旅遊指南。 王官谷水簾王官谷位於五老峰東側清華鄉,因唐末著名詩人司空圖在此隱居而揚名。王官谷主要景點為兩瀑一洞,此外還有紀念司空圖的三詔堂等建築。王官谷口建有清代戶部尚書閻敬銘故居王官別墅,系清末城堡式建築,城堡下部為窯洞,上建庭院,別具一格,目前尚沒有開發,對民居感興趣的遊客可以一遊。王官谷距運城40公里,票價15元,遊客如果不遊覽黃龍洞的話,半日即可往返。 王官谷風光 在永濟縣以東20餘公里的中條山麓,有一處風景秀麗,山水皆佳的旅遊勝地,這就是著名的河東風景區之—:王官谷遊覽區。 據《虞鄉縣志》記載:“王官谷,地名。在王官古城之側,因以為名。”谷幽壑深,奇峰異石。入谷便覺清靜幽雅,似有“世外桃源”之感。歷代遊人不絕,多迷戀它的幽深雅靜。其實它為歷代遊人所矚目,主要還因為唐末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曾隱居於此,才使王官谷地以人傳,名震河東,吸引著各方遊客。 司空圖(837—908),字表聖,河中虞鄉縣(今永濟縣虞鄉鎮)人。晚唐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成通十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中書舍人。他在青年時代,胸怀大志,很想為李唐王朝作一番大業。到他五十歲左右時,由於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橫掃東南半壁山河,形勢發展迅猛異常,銳不可當,指日可取長安。李唐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朝不保夕。他自知大勢已去,危局不可挽回。在這歷史的大動盪中,他潔身自好,激流勇退,便辭官退棲到中條山故居王官谷,過起隱居生活來。 “宦遊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退棲》)。從此,他不再參與朝政,致身“繩檢”之外,日與高僧名士嘯傲於泉石林亭之間,隱逸養生。晚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朱全忠稱帝后,召他為禮部尚書。他不但堅辭不就,反感羞辱,不食而卒,年七十有二。 王官谷王官谷為司空圖祖居之地。 《虞鄉縣志》記載,谷傍有其先人別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綠樹合圍,風景獨秀。當我們按照志書上的記載,尋找它的遺存時,卻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變遷之中而沓無踪跡了。入谷有一石徑小道,盤山而進,曲折回環,似有“曲徑通幽”之感。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天柱峰是王官谷內的一座獨立擎天,巍然高聳的奇峰。它挺拔雄峻,怪石鱗峋,蒼松古柏高掛於懸崖峭壁之間。遠遠望去,峻岩林立,巍峨壯觀。在天柱峰兩側有東西兩道瀑布,相距半里許。冬天似冰柱倒掛,涓涓一線細流;夏日則飛湍直下,猶如垂天白練。水激石峭,白霧騰空。注目細看,瞬息萬狀。暑月,數十步外,冷氣襲人,駐足小憩,頓覺涼爽舒適,心曠神怡。兩瀑之水在峰前合二為一,形成一條湍急的溪流,沿谷而下,被司空圖命名為“貽溪”。 在天柱峰腳下,原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亭子,掩映在松柏之中。因年久失修,現在僅存頹垣殘壁。據說這亭子是司空圖隱居時所建,初名“濯纓亭”,後改“休休亭”。灌纓亭者,是以屈原《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而取名的。後改體休亭,是因他感到亂世壯志難酬,只好隱居山林,遁跡世外,終日過著遊山玩水,清淡自然的隱士生活罷了。他在這幽谷林深之處隱居二十餘年,對山石林泉充滿了自然的愛戀之情,促使他寫下了許多山林遣興,閒吟自適的詩歌和詩歌理論《詩品二十四則》,對後世頗有影響。他將詩歌分為雄渾、沖淡、纖稱、沉著等二十四種風格,每一種風格都以一首優美的風景詩來描摹它的意境。如“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蔭路曲,流鶯比鄰”;“露餘山青,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陰”;“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等、這些詩句優美動人,比擬貼切,含意深刻,為歷代詩論家所推崇。為中國詩歌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此隱居時,還自比晉代詩人陶淵明,“將取一壺閒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並以的典故來命名王官谷為“桃源濱”。清代詩人吳雯有詩曰:“晚來鷗鷺侶,接翅桃源濱”。 在休休亭之下約百米之處,有“三詔堂”。現在只存遺址,灌木叢生,一片蒼翠。在唐末朱全忠篡權之後,曾三次詔司空圖入朝任禮部尚書,他卻堅辭不就。後人為紀念他這種高潔的品格,就在此修了這座廟堂。原堂門邊有一副楹聯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飛來。”表明司空圖不謀權貴,甘居山林過著幽靜清淡的生活。 王官谷的兩邊是陡峭的高山,山上樹木層層疊疊,蓊蓊鬱鬱。谷裡的貽溪湍急而下,水擊亂石,潺潺流響。貽溪出谷後,散入田間,可引以灌溉。昔日村民為引水灌田,常常爭執不休。司空圖為解決民眾爭水糾紛,曾創立了分水法。他讓石匠在一塊大石頭上鑿兩個相等的洞,矗立在貽溪出口的水中,將水分成兩股。東股流入東渠,西股流入西渠,分別灌溉東西村莊的農田。並刻石立碑,明載分水之法,為後人執守不越。傳說司空圖在分水時,親自下到水中,被急流沖倒,一隻氈靴被水沖到清華村口的岸邊落出。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還在氈靴落岸的地方修了一座“司空侍郎廟”。此廟已毀於洪水,現在尚存遺址。 開元鐵牛又稱黃河大鐵牛,曾是唐代黃河蒲津渡浮橋用於固定的錨地,為國寶級文物,於1989年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鐵人、鐵柱等物。開元鐵牛票價15元,導遊費20元。開元鐵牛位於蒲州古城城牆外,以西2公里,即是黃河,為黃河河床最寬的地段之一,沿途還有已經封頂的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開元鐵牛西距普救寺3公里,只有一班個體小巴相通,散客可以從普救寺包租三輪摩托車前往開元鐵牛及其周邊各景點,價格6元左右,全部景點參觀往返約需兩個小時。 萬固寺號稱中條第一禪林,位於永濟市西南12公里,距普救寺10公里,目前不通公交車,散客可以從普救寺包租三輪車前往,價格10元左右。萬固寺門票15元,導遊費20元,參觀往返時間約兩小時。 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正北3公里,為紀念呂洞賓而建,同時也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築群,殿內壁畫被譽為元代藝術的寶庫,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永樂宮門票25元,導遊費30元,遊覽時間約需兩個小時左右,遊覽時間也取決於遊客對壁畫的喜愛程度。 大禹渡位於芮城東南10公里,為黃河渡口之一,黃河在這裡從晉豫峽谷中穿過,景色壯美。芮城汽車站每天上午八點有一趟途經大禹渡的長途車,從芮城縣城南關發車的前往老莊的客車也途經大禹渡,但車輛較少,回程時不太方便,而且,公路距大禹渡仍有半小時路程,散客可以從芮城縣包租三輪車前往,往返價格約為15元。大禹渡景區門票10元,不過,主要景色在進入景區大門前的山坡上即可看到,遊客可以不進入景區。 三清殿 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佈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 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製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 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鐘、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 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喫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採藥、閒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饑民、鬱鬱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樸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永樂宮原在的永樂鎮,因黃河三門峽工程動工,處於淹沒區內,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六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 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境內的峨眉塬頭。這裡是我國歷史名劇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我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始建於何年,現已無從得知。但從古籍記載和出士文物考證推斷,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過,那時該寺的名稱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時,曾對該院大加修葺。五代時河東節度使叛亂,後漢皇帝高祖劉知遠派郭威領兵征討,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詢問對策。僧人說,只要發善心,城池即可攻下。 郭威當即折箭為誓,表示決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軍隊果然攻下州城,並遵守誓言,沒有殺戳一人。從此,西永清院便更名為普救寺。宋朝,對普救寺再次進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樓閣塔坊,全部毀圮。八年之後,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築包括鶯鶯塔,才得以重新修復。到了清朝,普救寺雖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舊。 1920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後又受到侵華日軍的破壞,至1949年時,普救寺便只剩下鶯鶯塔、石獅、菩薩洞,其余建築已不復存在了。 1986年,政府撥出數百萬元,對普救寺進行修復。如今,鶯鶯塔四周,迴廊圍繞;峨眉塬上,殿堂錯落有致,僧舍鱗次櫛比,一座按原樣在原址修復的普救寺,又出現在三晉大地上了。 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後。山門上懸掛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寺名橫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築,大致分佈在三條軸線上。目前至後,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迴廊、鶯鶯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內供著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復普救寺時在塔後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從佛像的藝術風格看,這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據說,另外兩尊佛像出土時沒有頭,現今的佛像頭部是以後加上去的。 歷史名劇,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裡有張生越牆會鶯鶯的跳牆處,也有張生上牆踩踏過的杏樹。 鶯鶯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大地震中也被毀掉了,現今我們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內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線形式,這些都說明鶯鶯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徵。 迴廊圍繞著的鶯鶯塔,是用磚砌築的。全塔十三層,高三十六點七六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鶯鶯塔具有奇特的迴聲效應。在塔的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類似青蛙鳴叫的聲音。鶯鶯塔迴廊西側外有一個擊蛙台,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鳴亭,這裡是聽類似青蛙鳴叫回音的最好去處。 鶯鶯塔還具有收音機、竊聽器和擴大器的效能。在鶯鶯塔下,人們可以聽到從塔內傳來的二點五公里外蒲州鎮上的唱戲聲、鑼鼓聲,附近村鎮上的汽車聲、拖拉機聲,人們在家裡的說話聲、嬉笑聲,以及雞鳴狗叫聲。另外,塔下的鳥叫聲,通過鶯鶯塔的“擴音”之後,聲音變大,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普救寺的後面,是一組園林建築,假山、竹林、小橋、水池點綴其間,還有引人遐想的鶯鶯亭、拜月台,景色美麗,令人心醉。 其它景點:聞喜縣裴柏村出過59位宰相,被譽為中國宰相村,裴氏祠堂就位於大運公路西側,交通極為方便。禹門口又稱龍門,黃河在這裡被收縮於峽谷之間,奔騰的河水有雷霆萬鈞之勢。萬榮縣城內,有東嶽廟,廟內飛雲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城西南35公里廟前村有后土祠,祠內秋風樓為紀念漢武帝《秋風辭》而建,與飛雲樓齊名。古城新絳,被國務院列為歷史文化名城,主要景點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絳州三樓等。附:運城旅遊地圖 運城各縣之間交通較為方便,運城市與多數縣城每隔半小時即有對開客車。運城距永濟65公里,票價10元。永濟至芮城之間沒有直達車,需經風陵渡在高架橋下轉車,永濟至風陵渡39公里,遊客遊覽完普救寺或萬固寺後,可以從太風公路蒲州路口攔乘長途汽車,票價5元,行程一小時,風陵渡至芮城41公里,票價6元,行程一小時。芮城至運城75公里,票價10元,行程兩小時。 運城旅遊區內景點較多,與臨汾旅遊區毗臨,遊客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時間靈活組合景點、安排行程,本站為普通遊客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自助旅行路線。 第一天:乘子彈頭列車由太原前往運城,下午乘3路、21路車前往常平關帝廟,回程時遊覽鹽池、池神廟,晚宿運城。 第二天:乘坐旅遊專線車前往五老峰,下午乘坐旅遊專線車前往永濟,晚宿永濟。 第三天:乘坐旅遊專線車前往王官谷,下午返回,晚宿永濟。永濟前往王官谷的旅遊專線車不太穩定,如果沒有專線車或遊客興趣一般,可以取消這一天的行程。 第四天:乘坐2路公交車前往普救寺,包車遊覽開元鐵牛、黃河、鸛雀樓、萬固寺,乘坐長途車前往芮城,遊覽永樂宮,宿芮城。這一天時間較緊,遊客最好提早出發並節約時間。 第五天:乘坐長途車回運城。願意前往大禹渡的遊客可以用兩個小時的時間遊覽。在解州下車,遊覽解州關帝廟,乘坐11路公交車回運城。下午乘子彈頭列車或依維柯汽車回太原,或乘長途車前往垣曲參觀小浪底,或乘長途車前往臨汾,遊覽壺口、臨汾旅遊區。 小浪底旅遊指南 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大壩建在河南省濟源市境內,1997年底順利截流蓄水後,由此上溯形成了長達一百餘公里的狹長型水庫。小浪底水庫最高蓄水高度為275米,2000年蓄水高度為230米,預計2001年蓄水高度為250米。小浪底庫區內,高峽出平湖,自然景色壯美秀麗,險峻的孤島、半島散佈水中,集三峽之險、漓江之秀於一體,又被譽為“小千島湖”,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小浪底庫區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垣曲縣正位於水庫回水區中段,水域面積占到庫區總面積的60%,垣曲縣古城鎮,為小浪底旅遊的中心。 太原距垣曲縣420公里,開車前往垣曲小浪底需要約八個小時。自助旅行的遊客乘車也比較方便,太原市廣場長途汽車站每天上午7:45、9:30、11:30各有一班依維柯客車前往垣曲縣城。遊客也可以先前往候馬,子彈頭列車早晨8:00發車,12:06到達候馬;廣場長途汽車站從早上六點開始,每隔半個小時就有一班前往候馬的依維柯客車。候馬距垣曲縣城70公里,汽車站每隔半小時即有一班前往垣曲的小巴,票價10元,行程近兩個小時。 運城距垣曲縣城110公里,票價15元,行程兩個半小時。運城汽車站每天上午八、九、十點各有一班客車前往垣曲,運城至垣曲的客車更多地集中於五洲汽車站,乘客也可以在運城汽車站以北的路口等待。運城與垣曲縣之間有一班依維柯客車,每天早晨八點由垣曲縣汽車站發車,下午14:45分由運城市中條山辦事處返回。 小浪底旅遊的中心古城鎮位於垣曲縣城東南30公里,古城鎮的原址處於水庫淹沒區內,遷址新建後又名新古城。縣城至新古城有客運小巴通車,票價5元,行程約一個小時。 小浪底旅遊事業剛剛開始發展,新古城的旅館和飯店數量雖多,但大多檔次較低,條件簡陋,衛生設施不能令人滿意。新古城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尚需時日。新古城旅館的價格大致為三到五元,位於鎮政府對面的府前賓館條件稍好一些。 由新古城前往小浪底庫區旅遊須乘坐遊艇。能容納80人左右的大型遊艇和能容納30人左右的小型遊艇往返需要八個小時,票價100元,遊艇提供餐飲服務,遊客也可以自備午餐。能容納四至六人的快艇往返需要三小時,票價150元。 由太原前往小浪底需要兩天三天時間,自助旅行的遊客可做如下安排: 第一天,乘車前往新古城,宿新古城。 第二天,乘遊艇遊覽小浪底,遊覽結束後返回垣曲縣城,乘車前往候馬轉乘火車,1486次成都開往太原的列車,23:00由候馬發車,次日早晨5:00抵達太原;1592/1593次杭州開往大同的列車,0:39由候馬發車,6:01抵達太原。如果想補臥舖票的話,建議乘坐後一列火車,臥舖空位較多一些。當然,如果時間允許,遊客可以宿於新古城或垣曲縣城,第二天再返回。 黃河小浪底 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於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於河南洛陽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三門峽水庫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里,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庫位於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庫區全長130公里,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截流後,晉豫黃河峽谷與庫區的柏崖山、紅崖山、黃鹿山等20多個風景點及雄偉的水庫大壩交相輝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使得小浪底水庫同時成為由山水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組成的大型旅遊區。 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色浩淼的湖面。從碼頭登舟,擊水搏浪,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以景觀上的美、幽、奇、勝、典滿足人們高尚的享受和回歸自然的追求,在風格上既有田園風情的古樸典雅,又有現代時尚的豪華氣魄。 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位於小浪底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總面積40平方公里, 是小浪底風景區的精華所在。八里胡同位於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湧,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孤山峽鬼斧神工,千切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迴;大峪峽開闊舒展,氣象萬千。特別是九蹬蓮花棧,九蹬九級,次第升高,望之若蓮花盛開,似出水芙蓉,號稱“鯀山禹斧”。而且還有隋唐古棧道、陳謝大軍黃河渡等多處豐富的文化勝跡,自然人文景點多達60 餘處,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觀,完全可以和長江三峽媲美。 小浪底水庫截流後,已經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觀光遊客,他們對壯美秀麗的景色讚歎不已,將小浪底譽為“小千島湖”,認為小浪底集三峽之險與漓江之秀於一體,必將成為新興的旅遊目的地。 遊覽小浪底,可以由山西、河南兩側進入景區。小浪底庫區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涉及山西的垣曲、夏縣、平陸三個縣,其中,垣曲縣正位於水庫回水區中段,水域面積占到庫區總面積的60%。遊客可由垣曲縣古城鎮乘船進入庫區,飽覽大好河山。 運城地區居黃河流域中游,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據芮城西侯度古文化遺址發掘出土文物證明,早在10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運城地區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嫘祖養蠶,后稷稼穡等歷史傳說,都發生在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全區現存文物古蹟、文化遺址多達數百處,僅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60多處。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代不乏人。春秋霸主重耳(晉文公)、戰國時代與孟子齊名的荀況、三國蜀將關羽、東晉文學家郭璞、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晚唐大文豪柳宗元、宋代名宰相兼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清末“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名垂青史的文武俊傑,都孕育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運城地區地處晉、陝、豫3省的交通要衝,襟山帶河,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楚漢戰爭中,漢軍以韓信、曹參等人奔襲安邑,是河東戰場上一次大戰。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紛紛起來反抗王莽的統治,當時河東地區已被綠林起義軍佔領。公元24年(更始二年)劉秀背叛綠林軍,指揮鄧禹率軍兩萬攻打河東的綠林軍,綠林軍迎戰數日,結果兵敗。南北朝時期,542年(五代後梁大同八年)和546年(大同十二年)東魏和西魏為爭奪河東之地,在玉壁城(今稷山縣西南10公里處)進行了兩次激烈戰鬥,史稱“玉壁大戰/,結果東魏兵敗而還。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統治,當山東曹州、濮縣的農民起義軍途經垣曲、聞喜、新絳時,諸縣農民也加入了起義軍,與元兵激戰,義軍寡不敵眾退入中條山,再渡河入河南陝縣。1631年(明崇禎四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反對明朝的統治。同年10月,起義軍渡河,在稷山、聞喜、絳縣等地,與寧武總兵孫顯祖部大戰於稷王山麓。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該區展開了義和團運動,當時稷王山、峨嵋嶺一帶和垣曲、聞喜、新絳等地的廣大農民紛紛參加了義和團,掀起了”反洋教、殺洋人、滅贓官“的農民革命運動。 20世紀初期,河東地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開展起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士秀、王用賓、景梅九、李鳴鳳等民主革命人士積極響應,1912年(民國元年)在運城成立了河東軍政分府,對維護山西的辛亥革命成果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1919年五四運動後,嘉康傑、安英俊、尉子嘉等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在他們的影響下,廣大農民、進步知識分子、教師、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活動。 運城地區又是中共黨組織創建較早的地區之一,1926年運城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正式建立,點燃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日本侵略軍入侵。 5月曆0日,稷山縣的陳捷弟、尹志平領導的縣大隊300餘人,在縣城殲滅日軍100多人,擊斃日軍小隊長,繳獲武器彈藥100多件,馬100多匹。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內應外合,巧奪稷山》的報導,大大鼓舞了人心。從此,該區抗日武裝力量日趨壯大,開闢了中條山游擊根據地,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垣曲、平陸、夏縣、聞喜、稷麓、安邑、康傑、万泉等價個抗日民主縣政權,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一個旅向中條山解放區進攻,全區軍民奮起還擊,將胡軍全部殲滅在聞喜縣東峪溝一帶。 10月,國民黨軍閻錫山部73師又向聞喜北垣一帶進攻,全區軍民隨即給予痛擊,俘獲200餘人,打死打傷100餘人,繳獲部分彈藥。 1947年5--12月,人民解放軍對運城守敵3.6萬餘人先後發起3次攻擊,取得了最後勝利。 12月28日,運城地區全境解放。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万泉、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解縣、芮城、虞鄉、永濟、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撤銷運城專區,併入晉東南專區,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晉南專區的運城、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夏縣、聞喜、平陸、垣曲、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至1995年,運城地區轄運城市、永濟市、河澤市和夏縣等3市10縣,下轄75個鎮、130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 運城市位於省界西南端,地處黃河中游,北起呂梁山南麓與臨汾市接壤;東界中條山與晉城市轄區毗鄰;西、南隔黃河分別與陝西、河南相望。轄1區2市10縣,計66鎮138鄉7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公署駐鹽湖區。 運城市,古稱河東,戰國時屬魏,秦漢至兩晉為河東郡,治所安邑(今夏縣北)。北魏時屬東雍州、鮮州和陝州的範圍。隋代屬河東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屬河中府和絳州。北宋時屬河中府絳州、解州和陝州。明屬平陽府的一部分。民國初屬河東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為晉南行政公署,轄新絳分區一部分和運城市。 1950年設運城專區。 1954年與臨汾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又恢復運城地區,2000年改為運城市。 作為一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在許多年後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許多傳奇,在歷史上不僅沒有落入史學家們的法眼,反倒被磨礪成了一塊小小圓圓的鵝卵石,然後寂無聲息地被置放到了歷史長河中。在今天資訊極度發達,傳媒無孔不入的現代,人們翻開一千多年前章法嚴謹、文字簡約的史書典籍,對這位曾經是“萬人敵”武將的記述篇幅不到千字,甚是寥寥。 然而,在歷史的河床上沉寂了幾百年後,這位以武建功的隔世人物,卻又如春風一夜催放的梨花,除了神勇之外,他的身上不斷地被歷朝歷代的人們別有用意地疊加上了忠、義、仁、禮、智、信這樣一些道德符號,並且打通了中國一千多年來的文化經脈,他還空前絕後地分別以佛家的護法、道教的天尊以及儒家的聖人的身份,出現在了無論朝野、三教不拒的精神殿堂裡,成了後人回望中國文化時不容忽略的一個獨特現象。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紮根綿延千年之後,他長成了一棵廟食遍天下的參天大樹,枝節甚至蔓延伸展到了遠隔重洋的海外。他不僅被邊關將士供奉到了城池之上,也被黎民百姓和商人供奉到了案桌之上,於是他還成了戰神、守護神,還有財神,甚至,他還被那些講義氣、重承諾、感恩遇的江湖人士當成了見證江湖信義的代表。 他就是出生在一千八百四十三年前的關羽,在今天的地球上,凡有華人身影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夠找到一尊尊大小不一、材質不同的他的化身。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關帝依然是現代中國人心中最可依賴的精神寄託之一,而關羽的形像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部分,也是連結海峽兩岸中國人和海外華僑華人的一種精神紐帶。 公元2003年7月23日,農曆六月24日,在關羽1843年誕辰這一天,記者來到了他的家鄉山西運城,試圖在鄉人供奉的繚繞香火中,探究這位已經被神化了的人物,他是如何由一名普通的武將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演進中完成蛻變;並且由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其身上傾注的符號中,窺視中國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心理,試圖摸索出一把可以打開中國民俗、信仰以及宗教文化的演變鑰匙。 由千百年中國傳統文化土壤裡鑽出來的關公信仰,在今天社會的各個層面依然能夠看到其影踪。小到尋常百姓在家供奉的守護神關公,運城街頭小車裡的擺放的護車神關公,大到商家、餐館、酒店裡供奉的財神關公,關公在現代中國人,也包括海外華人的心理世界裡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 旁觀者的評價或許更加清晰。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焦大衛說過,“我尊敬你們的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7月24日,關公文化研究倡導者、運城關公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孟海生向記者講起一些與關公文化有關的趣事。 56歲的孟海生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在當地的文學刊物上發表了連載《少年關公》,他曾經在1992年組織了一個關公文化展示團,在原來的廣州體育館展出,當時前來參觀的人不少。 從小就在解州關帝廟邊上長大的孟海生對關公文化研究一往情深。 1997年,他曾經到台灣參加過“海峽兩岸關公文化研討會”,當時學界達成了共識,就是內地更強調把關公作為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而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則把關公作為財神,而台灣更強調關公的人格和神格;對關公,港台等地的是作為宗教進行迷信,而內地更多的是作為歷史文化進行研究。在台灣共有1.7萬座廟,其中1.4萬座廟當中都供有關公,並且這些廟都是私人供奉、維護的。孟海生說,大陸和台灣除了地緣和人緣之外,還有神緣,比如台灣供奉的關帝,基本上都是從福建東山關帝廟分靈過去的。 關帝信仰在香港地區的影響更為特別,透過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有意思的鏡頭:黑社會出去“劈友”之前,肯定要拜關公,而警察在出去抓黑社會,也必定會先在關公像前拈香祈禱。事實上,香港的黑社會組織由早年的洪門演變而來,此前就有關帝信仰,今天雖然已經分裂為多個獨立社團,衝突也時有發生,但是關帝信仰仍然是各社團之內的守護神,以關帝作為像徵所建立起來的地下司法系統,仍然是幫會解決衝突的有效機制。 至於警察對關帝的信仰,則源於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當時警員與黑社會關係密切,貪污現象非常普遍,甚至有的就是黑社會成員,而警察的人數也遠少於黑社會成員。因此,當時的警員就希望通過關帝的力量和宗教崇拜,試圖以同尊關帝為守護神的前提下,與黑社會成員建立共同身份,彼此之間建立起和睦的關係。在狀況發生了改變的今天,黑社會的社團組織中依然存在關帝信仰,而在警察當中則已經變作一個不作強求的習慣,很有可能會最終消失。 也有人用另類來解構正統。比如梁家輝與吳君如主演的電影《江湖告急》中,黃秋生扮演顯靈救助梁家輝的關羽,他就有一句自問自答———“你知道當初我為什麼會月下讀《春秋》?我也是男人呀!”熟悉三國的人肯定知道,他是指屈居曹操營中的關羽,被曹操刻意安排與劉備的家眷共居一苑,關羽不但沒有非分之想,而且特意每晚坐在屋前挑燈夜讀《春秋》,通宵保護劉備家眷。黃秋生用一句人話為關羽“夜讀春秋”作了一個讓人莞爾的無厘頭式解讀。 更為徹底的還是專欄作家王小山,他在自己的新書《親愛的死鬼》中,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一個個扯碎開來,然後用最輕鬆有趣的方式進行了全新建構。比如在中被描寫得絕逸群倫的關羽,這個時候在王小山的筆下開始有了人間的呼吸:關羽會在許昌的街頭酒後高歌“把根留住”,半歲的賈寶玉在牽著關羽的鬍子打鞦韆,離開曹營時封金掛印的關羽卻沒有歸還赤兔馬……在解讀關羽“夜讀《春秋》”時,王小山說得比黃秋生還要透徹:“在成為義氣的代名詞之前,關羽也是個率真自我的人,該殺人時殺人,該……但之後,他已經沒有了率真的自由。更淒慘的是,他開始自覺地以榜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在這裡,王小山是把關羽當作一個需要關懷的男人來看待。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謂盪乎難名。”這副清代關廟的對聯,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歷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響。 出身寒微的關羽只在家鄉呆了19年,他在歷史書上的第一次亮相便是“亡命奔涿郡”,傳說當時他殺了當地的惡霸,然後身負命案出走到千里之外的河北涿州。而後結識了與他一起走上中國歷史舞台的劉備以及張飛。至於此後鎮壓黃巾軍起義,以及協助劉備逐鹿中原,最終三分天下的經歷,都可以在晉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蜀書》中看到。只不過,記敘關羽生平的文字不及一千字,其中既有對他“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威震華夏”的肯定,也有對其“剛而自恃”、“以短取敗”的批評。關羽在世時獲得的榮譽,只是在41歲時被曹操表封為“漢壽亭侯”。一直到了公元260年,在他死去41年後,蜀漢後主劉禪才將他追封為據說還暗藏譏誚的“壯繆侯”。 如果僅就史書的記載來看,關羽在歷史上只能算是一名普通的武將,只要翻開“二十四史”,事蹟相當甚或超過他的武將,不知凡幾。因此,在關羽死後的數百年間,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官方,幾乎看不到什麼關於他的資訊。 然而關羽並沒有被歷史的故紙堆所湮滅,在年輪匝過幾百年後,一度靜躺在歷史河床上的他終於為別有用心的時人所發掘,並且被單獨提請出來,開始以“公”、“王”、“帝”、“神”的角色出現,至明中葉以後,關羽的知名度超過孔夫子(特別是在民間),成為壓過“聖人”的“武聖人”,頗出人意料。細細翻檢這樣的歷史細節,可以品讀出許多有意思的時代心理。 釋道的供奉 這是見載於書籍的第一個關於“關羽顯靈”的故事。南陳光大年間,佛教天台宗創始人遊歷經過湖北當陽,遙望玉泉山山色如蘭,上有紫云如蓋,以為聖地。於是入山尋之,夜見怪物千狀,有大神人美髯者與其談話,自稱漢將軍關雲長,“感師道行願,捨此山作師道場,就護佛法”。於是,他即對關羽授五戒,使他永護佛法。 他編造這個故事的用意,在於當時的南北朝,正是外來宗教佛教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展開從源流到教義的大論戰之時,佛教幾佔上風。然而,外來文化最終還須本土化,即與傳統文化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妥協,方能真正滲入民眾的心中。這一點,俗家陳姓、父親封侯地方的老和尚深深明白。他宣揚“關羽顯靈”故事所在地當陽,是有著巫風淫祠民俗的楚地,當地人深信“解使鬼法”、“役使鬼物”,因此這一故事新編為當地民眾深信不已,遂後更四處散播。 於是,在歷史上武功並不算顯赫的關羽在佛教中擔任護法神,後世更將其列為伽藍神之一。從西土傳入的佛教將中國歷史上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納入自家體系,中國人開始在寺院中看到自己人化身的神,被裹到了民俗信仰中的關羽成了嫁接外來宗教的最好橋樑。 他的這一高超的佛教本土化舉措意義深遠,天台宗開始成為一個流傳最廣、歷時最久的佛教宗派。此外,關羽也自此由俗世躋身神境,成為可供庶民供奉的神。即便是到了今天,在參觀一些寺廟時,你還可以看到關羽陪侍佛祖的供奉。 外來的佛教用得了關羽,土生土長的道教當然也不示弱,為了深孚民心,道教也利用關羽的牌子,捏造了一個“關公戰蚩尤”故事:北宋大中祥符年間,運城的鹽池水減,深賴鹽業的課稅難以完成。派下去考察的官員回來說是軒轅的死對頭蚩尤在作亂,於是當時深信道教的皇帝宋真宗請來了信州張天師作法,召來“忠而勇”的“蜀將軍關某”,最後是“披甲仗劍”的“美髯者”將蚩尤打敗,運城的鹽池水滿如故,周匝百里。 這一故事經由官方的宣揚,為關羽披上了一件神化的外衣,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晉南的地方戲曲鑼鼓雜戲中,還有一個神話劇目,名字就叫做《關公戰蚩尤》。如此跨越時空的拉郎配,當然是道徒們編造出來胡弄皇上和民眾的。事實上,當時解州鹽池乾涸減產純屬自然,後來又被大水浸壞。直至崇寧四年修復後,才創開四千四百餘畦。 這樣的故事在宋以來屢見不鮮。像在明代,有一次倭寇進攻浙江餘姚城,城池危在旦夕,當地人到靈緒山關廟祈禱,最後得以擊退倭寇的進攻。事後鄉賢管氏、錢氏、葉氏倡議擴修關廟。關帝的道教信仰在民間的滲入程度可見一斑。 、 官民互動的造神運動 在封建社會裡,能夠對關羽進行冊封當然只有操控了整個朝綱的皇帝。所以無論是生前的將、侯,還是死後的追諡,以及後代的封王拜帝,無一不是來自封建帝王的御賜頒封。然而要將關羽送上神的位置,除了佛家和道教的供奉之外,還需要有廣袤的民眾信仰土壤。在這種土壤中長成的神人關羽,內裡就藏掖著深刻而豐富的時代心理。 自隋唐開始,已經有著意頌揚關羽的詩文。像唐人郎君冑誇關羽“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只不過,這一階段的關羽仍然處在佛道兩教的神化當中,而官方對民間的崇拜並未給予多大的關注,更無明顯的影響,而作為“神”的關羽的一些典型的特徵與情節尚未形成。 到了宋、元以後,王朝的興替以及外族的覬覦,催生了頻仍的戰火,國力積貧積弱,社會動盪不安,社會上的流民日多,無論朝野還是民眾,在心理上都需要有一個強烈的信仰支撐。這時候,被神化了的關羽就成為一劑充滿著幻想的強心針。 像內憂外患的北宋宣和年間,篤信道教的徽宗皇帝深信道士能夠幫助他擺脫危機,而道士又乞靈於關羽。於是,此前就已經加封關羽為“忠惠公”的徽宗,再次把“忠而勇”的關羽加封為“崇寧真君”(自此,天下關帝廟的主殿始稱“崇寧殿”)。他寄望於關羽能夠發揚“義”與“勇”,救宋朝於危亡。到了相隔不幾年的南宋之初,甚至有人把《勸勇文》張貼關羽廟中,鼓勵人們不要懼怕金人,而要勇於殺敵。 除了將關羽納入道教外,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還給了關羽另兩個稱號,分別是“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到了南宋高宗、孝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