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徐州:解放戰爭檔案

第13章 徐州概況

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地處蘇、魯、皖、豫四省交界。轄五區五縣一市,即云龍區、鼓樓區、賈汪區、礦區、郊區、銅山縣、豐縣、沛縣、睢寧縣、邳縣和新沂市。 徐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遠在公元前573年的春秋時期,作為宋邑的彭城就聳立在我國的大地上,至今已有2,563年的歷史。它曾沿用過彭城、徐州、北徐州、武安州等名稱。 徐州古稱彭堀,簡稱古彭,歷史上又曾稱彭祖國、彭城郡等。之所以與“彭”結緣,蓋因堯封彭祖於大彭國(大彭氏國)。 毫無疑問,彭祖竹錢鏗堪稱徐州第一大人物。 徐州彭祖研究專家朱浩熙在其專著《彭祖》中,對“彭”之於徐州作了詳實的考據:“聯繫徐州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徵,可以對大彭之所以為彭,作出以下幾種解釋:其一,大彭之所以為彭,是因為此地古時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既是兵家必爭之地,戰鼓常聞,嘭嘭之聲屢屢響起,於是,便很有可能命名此地為彭。其二,大彭之所以為彭,是由於此地風險浪急,波濤澎湃。古彭城之北,獲水西來,東入於泗,二水交流,驚濤拍岸,常令古人嘆為觀止。立國河畔,以彭名地,誰曰不宜?又,泗水中產磬石,扣而鏗飛翹的凌簷是否浮現出古老的讖語?鏗,猶石鐘之聲。《禮·樂紀》雲:“鐘聲鏗。 ”竹錢鏗又稱彭鏗。彭鏗者,鐘鼓之聲也。其三,大彭之所以為彭,是出於褒獎竹錢鏗在養生之道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強壯有力者,彭也。堯因以彭字命名竹錢鏗之封地,也並不是不可能的。

大彭之為彭,其聲響亮激越,催人昂揚向上。壯哉彭也! 是故,徐州的雄偉又怎說不是遺傳的呢? 800歲的老祖宗拯民於水火、救人於疾困,道門深似海、聲名響似雷!大彭國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到了商代,大彭國竟成了五霸之一。彭祖也因此被“先秦人視為大賢,漢代視之為碩仙”。 徐州市區出土文物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晚期,徐州的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勞動著、生活著、繁衍著。其首領就是彭祖,他是古帝顓頊玄孫陸終氏第三子,唐堯將其封在這裡,史稱大彭氏國,也稱大彭國。它是一個力量強大、具有國家雛形的氏族部落。彭城由此得名。至於徐州,它得名於“徐方”。相傳徐方是伯益的後裔,東夷族的一支,史稱“徐夷”。自遠古以來,他們就生息在泗水流域,約在商代即建立了國家,名為徐方或徐國。

上古時期的徐州,是一個轄地廣大的區域。據《尚書·禹貢》稱那時全國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梁州),徐州是九州之一。 徐州地處南北要衝,早在戰國秦漢之際便是我國東部地區政治軍事重地。戰國時宋國定都彭城;秦漢之際,楚懷王孫心和西楚霸王項羽先後以彭城為都城;兩漢王朝先後在徐州封王18人。漢代的“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繁華盛極一時。 徐州,南屏江淮,北扼齊魯,東瀕黃海,西帶中原,素稱“軍事雄鎮”,是歷代軍事家們矚目的設兵布防之所。自彭伯壽率師征西河之後,戰事不斷,春秋中葉發生的晉、楚爭霸中原之戰,秦漢之際的楚漢之爭,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南北朝的拉鋸戰,唐代的藩鎮割據,龐勳起義,元代芝麻李起義,明代的“靖難之役”……在四千多年的歲月裡,發生在徐州及其附近的正義和非正義戰事,數不勝數,規模較大的戰爭不下200多起。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悠悠古城,曾搖曳著多少刀光劍影,曾瀰漫多少戰火硝煙? !朱德曾指出:“徐州從歷史上就是進行決戰的古戰場!”

和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等古都比起來,徐州的確只能算作一個小弟弟。但徐州籍的開國皇帝以及他們在歷史舞台上所演繹的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卻絲毫不比這些“老大哥”遜色。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贏政開始使用“皇帝”這個稱號,到1911年滿清末代王朝倒台,2132年間徐州籍的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徐州,因此便有了“帝王之鄉”的美譽。 徐州人最熟悉、最敬仰、最津津樂道的當然首推劉邦。對這位西漢開國皇帝的許許多多的傳說,徐州婦孺都耳熟能詳。據專家考證,劉邦乃秦末豐邑中陽里人,兒時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十餘里的地方落戶,此地現為沛縣安國鄉的劉邦店。西漢年間,豐邑“升格”為縣(今豐縣)。所以至今豐沛兩縣人仍因為劉邦的“祖籍”頗多爭執,好在有一個“豐生沛養”的說法,才讓兩縣人握手言和。

1997年,徐州籍作家王興仁(銅沛行人)用近百萬言,為劉邦樹碑立傳,書名曰《大爭霸》,再一次把人們的目光拉回到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看到了劉邦得勝後衣錦還鄉時,大邀鄉鄰子弟舉杯按劍,縱情詩酒的豪氣。那劉邦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史書放大了許多一天,高祖即興賦詩,留下千古絕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徐州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古代爆發過許多反抗封建統治和抵禦外來侵略的鬥爭,譜寫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篇章。徐州人民在近代,積極響應並支持北京學生髮起的“五·四”愛國民主運動;1925年6月徐州即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爾後又建立了黨的組織;抗日戰爭中,徐州人民組織起游擊隊“破鐵路,炸橋樑”,沉重地打擊了侵華日軍。 1948年12月1日,徐州在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中獲得了新生,從此古城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無數人的血汗澆鑄的這根石柱,無意中也成了一種紀念碑。 彭祖,姓竹錢名鏗,系古帝顓頊玄孫陸終氏的第三子,約生活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與堯、舜、禹是同時代人,為堯帝封於大彭氏國(地當徐州及其周圍一帶),是大彭國的始祖,故亦稱彭祖。先後任過殷賢大夫、商伯、守藏史等職。 彭祖是帶領古大彭國先民用雙手開創徐州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一人。他諳熟烹飪技藝,以烹調味道鮮美的雉羹(野窮北關,富南關,有錢人住戶部山雞湯)奉獻給堯帝而被讚賞。人類從當年的茹毛飲血,到文明的鐘鳴鼎食,應該有彭祖的一份功勞。他不愧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位職業烹飪大師、烹調鼻祖。 彭祖性淡泊,恬靜寡欲。他善於以導引行氣之術修身養性,後人根據其鍛煉體魄的一套程式,整理成“彭祖經”傳世。

彭祖以壽長著稱,孔子稱他“老彭”;屈原說他“受壽永多”;《荀子·修身》注曰:“鏗,堯臣,七百歲。”葛洪《神仙傳》稱,殷末,彭祖已經七百六十七歲,而身體並不衰老。 《列子·力命》說他活了“八百歲”。 彭祖既擅烹調,又擅氣功,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注意鍛煉身體,說他是位壽星是可以理解的,但說他活了“八百歲”,未必是事實,未免帶有神話傳奇色彩。這實際上反映了彭祖所創建的大彭氏國,延續了八百年左右的歷史。 徐偃,古徐國的國君,史稱徐偃王。關於其名“偃”的來歷,古人多有解釋,戰國晉人屍佼在《尸子》書中稱:初生時“偃王有筋而無骨,故曰偃”。西晉人張華在其《博物誌》中記載更富傳奇色彩:古徐國的“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於水浜。孤獨母有犬名鵠倉,得所棄卵,銜以歸母。母覆暖之,遂成小兒。生而偃,故以為名。”所謂“偃”,即倒下仰臥之意。可見,徐偃王患有先天性軟骨症,便以“偃”命其名。

古徐國(或稱徐方)轄地在淮泗流域地區,約當今天的徐淮一帶。西周之際,東夷部落中的徐國不服從周天子的統治,幾經戰爭,仍不能穩定局勢。到週穆王時,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便採取了權宜之計,冊封徐偃王為徐國的國君。他在徐國施行仁義之政治理國家,勢力日益強大,在自己的周圍建立起36個衛星國。據《後漢書·東夷傳》稱:“(週)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說明徐國在當時是東夷中的一個龐然強國。 週天子對徐國的強盛感到震恐,便令楚國出兵攻打徐國,徐偃王“不忍鬥其人”。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可見徐偃王在徐淮一帶是得人心的。

劉火山而(?——前197),劉邦父,史稱“劉太公”,沛縣豐邑中陽里人。農民出身,妻王氏,吏稱“劉媼”,生劉伯、劉仲、劉季三子。劉邦行三名季,少時遊手好閒,不務農事,劉太公斥之為“無賴”之徒。 楚漢戰爭中,公元前205年,項羽大敗劉邦於彭城,劉太公、劉媼、呂雉為項羽軍俘獲,作為人質扣押楚軍中近三年,前203年楚漢議和於鴻溝,中分天下後,均得以生還。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后,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前198年在長安未央宮為太上皇祝壽時說:“始大人常以臣無奈,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火山而無言以答。太上皇在長安生活非常不習慣,常常悶悶不樂,劉邦問其由,他說:“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足菊,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劉邦為了使其父歡欣,便選定離長安不遠的臨潼麗邑,仿故里沛縣豐邑形制改建,稱新豐,並“徙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劉邦(前256—前195),字季,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史稱“漢高祖”。秦末沛縣豐邑中陽里(今豐縣)人。出身農家,少時不肯從事農業勞動,廣交遊,樂助人,義氣豁達,胸怀大度。兒時避亂遷到沛縣以北30裡的地方落戶。據說,就在現今安國鄉的劉邦店。西漢年間,豐邑始置縣。因此,當地有“豐生沛養漢劉邦”的說法。成年後,劉邦當了鄉村小吏泅水亭長。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九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9月劉邦在沛縣起兵響應,在他的號召下,人民殺死縣令,立他為“沛公”。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孫心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在與秦軍作戰中,劉邦善用人才,講究戰術,紀律嚴明,成為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前206年,劉邦率軍西進,一路所向披靡,佔領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入關後,劉邦與秦中父老約法三章,以定民心。

秦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分封十八個諸侯王,封劉邦為漢王。前205年,劉邦以“為義帝發喪”為藉口,率諸侯共擊楚。楚漢之間,經過四年征戰,於前202年,決戰垓下,項羽兵敗別姬南逃,於烏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汜水之北即皇帝位,西都洛陽,漢朝宣告建立。以後又遷都長安,從而奠定了傳位13帝,統治長達214年的西漢王朝。 劉邦在位只有短短的7年,但他還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在經濟上,重本抑末,執行與民休息制度,注意恢復農業生產;在法制上,制定了《漢律》。這些措施的實施,在歷史上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呂雉(前241—前180),字娥拘,沛縣人,漢高祖劉邦皇后,故史稱“呂后”。劉邦微時,她從事農業勞動,劉邦斬蛇起義反秦時,她常隨軍中。公元前205年楚漢彭城大戰,劉邦失利,呂雉與公婆一起被楚軍所執,三年後,在鴻溝議和時始得還漢。呂雉生女魯元,生子盈。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皇位後,呂雉以皇后身份為劉邦出謀劃策,特別在翦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中,呂后出力最多。 呂后為人性剛毅,果斷有能力。前195年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時,尚無治理國家的能力,朝廷大權實際上由呂后一人操縱。前188年漢惠帝死後,呂后便從後台走上前台,臨朝稱制。執政期間,起用諸呂,培植親信,排除異己,控制軍政大權。 在呂后掌權期間,對漢初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綏輿里人。南朝宋開國皇帝。東晉時,北方殘亂,其先人僑居京口(今鎮江)。他早年喪父,家庭貧苦,他在年輕時以種地為業,兼以樵夫、漁夫及販鞋謀生。 劉裕入北府軍當兵後,由於隨劉牢之鎮壓浙東農民起義和攻打陰謀篡奪晉帝皇位的桓玄有功,擁有南徐、南青和北府軍的軍政大權。 晉義熙五年(409年)和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奉晉帝之命兩次率兵北伐,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勢,先後滅掉了南燕和後秦。北伐的勝利,對北方廣大地區的穩定與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晉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帝,自即帝位,國號宋。他在當政3年中,有許多政策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應當說在封建社會裡,他是一位開明、節儉、關心民生髮展的皇帝。他實行了抑制豪門貴族,有利農民的“土斷”法;精減州府官吏數目;減免桑梓租稅;寡欲守法度,不收禮物,“財帛皆在外府,內無私藏”;臥木床,穿木屐,把原來他種田時曾經用過的尚好的器具收藏起來,“以留於後”,時稱之為“田舍公”。由於他幼時家貧未得讀書,做皇帝時,對興學辦教育尤為重視,曾下詔說:“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蒙啟滯,咸必由之。”他要求“博延冑子,陶獎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讓主管部門“考詳舊典,以時施行。” 劉裕有鎮壓農民起義之過錯,這是歷史造成的,不可一味苛求古人;但他在執掌朝政時為南北方尤其是南方的經濟、文化恢復與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日弁(889~943),字正倫,南唐政權建立者,彭城人,是唐憲宗李純的五世孫。李日弁的祖父李志當過徐州的判司,父親李榮,在唐末戰亂中下落不明。李日弁隨伯父流落到淮西濠州(今定遠)、鳳陽、嘉山、泗州(今宿遷東南)一帶避難,為淮南節度史楊行密(後封為吳王)部下徐溫(後為吳國宰相)收養,即隨溫姓,改姓名為徐知誥。在隨徐溫參加政治活動中,因功被提拔為升州(今南京)刺史,時年24歲。 當時,地方吏政腐敗,李反其道而行之,廉潔奉公,招攬四方人才,實行開明政治,初步顯示出銳意進取的才幹。徐溫迷戀升州,想在此長期享樂,便把知誥調潤州(今鎮扛)當團練使,政績顯著。 徐溫坐鎮金陵,命其子徐知訓駐廣陵(今揚州)處理事務。公元918年,徐知訓因驕傲殘暴,被吳國舊臣所殺。徐知誥抓住這一時機,領兵北上揚州,去酷政,改浮靡,很得人心。公元927年,徐溫病死,知誥操縱了吳國軍政大權。公元937年,廢吳國皇帝,在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政權,改年號為升元,國號大齊。兩年後,他正式恢復李姓,改名日弁,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其時,北方相互征伐,李日弁謹慎緩進,避免了改朝換代的內亂,堪稱五代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李日弁即皇位時,已49歲,經過六、七年的治理,南唐呈現興旺景象。他渴望能長生不死,親自完成統一大業,於是大吃丹藥,結果毒氣攻心,聚為惡瘡而死。由於他主持改革政治,起用文人,倡導文治,招撫流民,勸農耕桑,整頓法制,廢除諸多時弊,使統治區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因此在他病死時,出現了百姓皆涕泣、輟食的情景。 全書結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