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昌都:解放戰爭檔案

第19章 附錄二:昌都戰役概述

昌都戰役,是我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0年10月在西藏昌都地區殲滅藏軍主力的一次戰役,也是解放西藏的唯一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部隊縱橫奔襲合圍,負重疾進半個多月,達成預期目的,打開了進軍西藏的門戶,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礎。 一、戰前情況 (一)政治情況 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西藏地方政府當權的親帝分裂分子鑑於國民黨反動派大勢已去,進一步勾結帝國主義和印度反動派,陰謀背叛祖國。我黨中央為迅速統一祖國,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讓西藏人民回到祖國大家庭,一方面進行了有力的外交鬥爭,一方面對西藏政府發出號召,要其迅速派出代表到中央舉行談判,力爭和平解放西藏。同時,命令我軍做好進軍西藏的準備。

西藏地方政府當權親帝分子在帝國主義、印度反動派的支持下,竟以“獨立國”自居,極力擴軍備戰,重兵猬集藏東咽喉要地昌都地區,阻我解放西藏,企圖沿用西藏過去對付國民黨政府的那一套老辦法,提出了“中藏仍應保持過去疆界(按:指以金沙江為界)和好”的方案,並殺害了我西南軍政委員會派往拉薩勸和的格達活佛。政治外交鬥爭上的進—步激烈化,使軍事較量已成為不可避免,我軍乃決心發起昌都戰役。 (二)軍事情況 1950年初,毛澤東主席作出了關於進軍西藏的指示,並把這一任務賦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軍等部。十八軍等部立即組織先遣部隊向西藏進軍。當先遣部隊分頭進至甘孜、巴塘並以一部挺進鄧柯時,藏軍昌都總署也積極採取備戰措施,加緊在金沙江西佈置防務,以昌都為樞紐,以昌都經生達至鄧柯(不含)線為重點,在丁青、類烏齊、昌都附近及其正面沿金沙江南至鹽井北至國德的狹長地帶,按區域分散配置,企圖依托金沙江憑險抵抗。

藏軍的具體部署是:八代本(團)全部、七代本一部及二、六代本各一部和竭倫衛隊集結昌都,七代本大部位類烏齊、甲藏卡一線;三代本和真伯拉代本位於以生達為中心的牙要鬆多、國德、卡松渡、衣曲卡一帶;四代本位於丁青;十代本位於崗托、同普、江達一線;九代本位於寧靜、鹽井地區,以上共七個代本、4500餘人,約佔藏軍總兵力的2/3。另有民兵、僧兵3500餘人配屬各代本,分散配置於上述地區。總計有正規軍和民僧兵約8000餘人,統歸駐昌都總督(藏語沙王)指揮。 根據敵情、地形和交通、補給條件,我參戰部隊決定以十八軍五十二師全部(欠一五六團一營)、五十三師一五七團及該師砲兵連、工兵連,十八軍軍直炮、偵、工兵三個營,五十四師砲兵連,雲南軍區十四軍一二六團、一二五團一個營和青海軍區騎兵支隊約2000人,分由北南兩線出動參加作戰。我參戰總兵力計約18000餘人。

五十二師主力於9月份分批乘車由川西出發至雅安,後步行入藏。中旬進至甘孜,下旬分批向前開進。截至10月6日止,我所有參戰部隊已集結作好一切戰鬥準備;五十二師等部位於鄧柯,軍直偵、工兩營及五十四師砲兵連位於德格;一五七團及五十三師砲兵連位於巴塘;一二六團位於德欽;青海騎兵支隊位於玉樹。上述各部已對敵形成馬蹄形包圍態勢。 二、我軍戰役部署 根據敵我政治、軍事等情況和戰役預測,我軍決定採取正面攻擊與側翼迂迴相結合的方針,各作戰單位分路作向心機動。戰術上也採用正面突破與包圍迂迴相結合的手段,以佔領昌都,將敵聚殲於金沙江以西、瀾滄江以東及類烏齊、恩達地區,並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具體部署是: (一)北集團:

以五十二師三個團、十八軍砲兵、偵察、工兵三個營、五十四師砲兵連及青海騎兵支隊組成,由五十二師統一指揮。 1右路——以一五四團、青海騎支(五十二師騎兵偵察連配屬青海支隊)、五十二師砲兵連組成,其任務在於從外翼迂迴敵人,斷敵退路,包抄整個戰役地幅和囊括敵整個陣地,以利正面部隊割殲敵人。青海騎支及五十二師騎兵偵察連於10月9日由玉樹出發,取道囊謙,經知牙出類烏齊,先將該敵包圍,能殲則殲,否則交一五四團處理,然後直取恩達,一五四團及五十二師偵察連、砲兵連於10月6日由鄧柯渡金沙江,自生達外翼,繞道巴塘,尾騎支出類烏齊,然後除留一個加強營控制類烏齊外,主力迅速南下,沿騎支內翼直出恩達,會同騎支斷敵退路,阻丁青之敵東援,並視情況由西向東逼近,配合正面部隊夾擊昌都之敵。此時騎支以一部插至昌都以南地區,防止敵人掉頭向南逃竄。該路以達成迂迴、斷敵退路為目的,故在運動途中應不顧小股敵人的阻撓與糾纏,迅速兼程奔向預定目標。

2中路——由五十二師師直、一五六團、一五五團、軍砲兵營組成,其任務是從正面攻擊、穿插分割敵陣地,攻占昌都,殲滅敵主力。一五五團、五十二師師直砲兵營及一五六團,分別於10月7日、8日、9日隱蔽渡江,作斜梯形並肩猛進,先以迂迴兜擊和正面進攻相結合的戰法,殲滅生達、國德、牙要鬆多一線之敵,然後留少部兵力肅清殘敵,主力取捷徑直搗昌都,聚殲藏軍主力。 3左路(即整個戰役部署中的中路)——以軍偵察營、工兵營及五十四師砲兵連組成,10月7日先以有力一部,由卡松渡偷渡江西迂迴敵後,主力8日在砲火掩護下自崗托正面強渡過江,殲守敵後緩進,以免過早驚動昌都之敵西逃。該路接近昌都時,應以有力一部迂迴昌都以南,防敵南逃。

(二)南集團: 以一五七團(由軍前指指揮)及五十三師砲兵連、工兵連(由五十三師前指指揮),和一二六團及一二五團的一個營組成。統由西南軍區前指指揮。相互協同在寧靜、鹽井兩個地區作戰。 1五十三師所部由腳底工至竹巴籠一線分三路渡江:先以主力兩個營及團屬砲兵連自腳底工渡口偷渡,成功後除留兩個連配合由牛角渡強渡部隊殲滅喜松工守敵外,主力迅速向西迂迴直插寧靜以西,出大霸、三壩都斷敵退路,指揮所率砲兵、警衛、工兵分隊從牛角渡強渡,配合迂迴部隊合殲喜松工之敵;然後合進寧靜,另一個營分兩股由竹巴籠兩側渡江,鉗擊對岸之敵,然後從左翼向寧靜攻擊前進,配合主力全殲九代本。該部於達成上述任務後,除留少部兵力控制該區及清剿散敵外,主力應星夜兼程北上,經阿拉塘、左貢、吞多向邦達疾進,以彌補我軍在戰役部署上因補給困難、地形限制所形成的左翼兵力不足及邦達、八宿方向未堵死的缺口。

2.一二六團及一二五團一個營,由德欽和貢山以北地區分兩路鉗擊鹽井、門工、碧土之敵:同時並以有力一部從左翼北上,插至作戰地區以西,控制各山口、要道,防止敵人向察隅方向逃竄。 三、戰役經過 第一階段——10月6日至17日 (一)鹽井戰鬥 我一二六團及一二五團的一個營先一天(10月5日)發起戰鬥,首先捕殲門工之敵,因正面部隊動作過早,未等包圍部隊趕到預定地點即發起戰鬥,敵一觸即潰,我僅俘敵數人,其餘均北竄杜梁。我軍當即從左右兩翼實施平行追擊,同時以一部插至鹽井西北之扎那,防敵西逃。 6日,杜渠之敵(民兵400人)為我包圍,奮戰2個小時,全殲該敵。這時我已以一部從右翼向敵側後挺進,10月11日進至鹽井附近,該路主力於杜梁戰鬥後,乘勝向北進擊,直撲鹽井,12日到後即會同迂迴部隊向守敵攻擊,殲敵一個甲本及民兵一部,殘敵北逃,為一五七團截殲。鹽井戰鬥計殲敵500餘人。

(二)寧靜戰鬥 五十三師所部分三路渡江,主力於7日夜由腳底工偷渡。喜松工守敵發覺後,逃向寧靜,我僅捕殲民兵一部。是時,我軍除以一小分隊沿右翼正面尾敵前進外,主力則從外翼輕裝向寧靜西北猛插,11日晚到達。指揮所親率各直屬分隊於8日拂驍在牛角渡強渡成功,尾主力跟進,另部於8日夜從竹巴籠兩側隱蔽渡江,鉗擊對岸之敵。 9日晨全殲該敵後即從左翼西進,12日拂曉進抵寧靜城郊。九代本格桑旺堆率部起義。寧靜戰鬥計殲敵400餘人。 (三)崗托戰鬥 10月6日晚,我軍先以兩個連自崗託以北拉頓偷渡金沙江,迂迴敵後。正面部隊於7日晨在砲火掩護下渡江。迂迴部隊因迷失前進方向,來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正面部隊按原定計劃實施突擊,由於指揮上的輕敵麻痺,火力組織不夠,當先頭部隊兩個班偷渡成功後,後續部隊遭敵火力封鎖而受阻隔。過江分隊在不利地形與敵對戰竟日,而主力部隊直到夜晚才渡江。此次戰鬥僅斃傷俘敵32人,我傷亡21人,翻船淹亡15人,且消耗子彈甚多。

(四)奔襲覺雍 崗托戰鬥後,敵退往同普,稍事整頓,繼續西撒與江達之敵會合。我北線左路部隊於13日進至江達,對該敵實施兩翼包抄,敵向昌都逃竄,我軍跟踪猛追。敵退至覺雍西15公里處,即以為已將我軍甩掉,露營駐止,我16日黃昏趕至覺雍,查明敵情后,從翼側繼續猛追,以突然動作奔襲覺雍之敵,當日子夜發起戰鬥,激戰1個小時,殲敵110餘人,繳獲部分物資,殘敵向西潰逃。 (五)生達戰鬥 10月12日,一五六團一營在國德山與敵真伯拉代本接觸,當即以一部控制制高點,左右兩翼各派出一分隊,包抄該敵。敵向我正面連續進行兩次反沖擊,均被擊退。因我迂迴部隊走錯路,跟踪追擊10餘公里,未能截住敵人。 13日黃昏,一五五團三營進抵生達附近岔口,敵沿溝布防,阻我前進,對戰半天,因該團主力未至,未能大膽穿插分割,該敵遂於次日拂曉撤退。

(六)小烏拉山戰鬥 —五六團於生達戰鬥後,繼續向西逼進。 10月16月黃昏,其先頭部隊偵察分隊在小烏拉山遭敵伏擊。後續主力即輕裝前進,以一個連向敵後迂迴,因地形限制未果。時因砲兵未趕上,前線指揮猶豫,致與敵形成對峙膠著狀態。翌日晨,我砲兵趕到,當即在砲火掩護下從正面向敵發起衝擊。敵憑險扼守,我兩次沖擊均未奏效。時敵雖已動搖,但我未能重新組織力量發起衝擊。而又改以主力繞道迂迴的戰法,當我調整進攻部署時,敵已向昌都撤退。 (七)類烏齊戰鬥 10月16日夜,一五四團先頭部隊進到類烏齊以北甲藏卡橋,河對岸駐敵七代本兩個甲本,我軍因河水深不能徒涉,迂迴未成,改由正面攻擊。敵一觸即退,僅擊傷其10餘人,餘敵向南逃竄。騎兵支隊於17日晨,向駐類烏齊之敵發起攻擊,因敵系分散配置在山地、林區,散佈面廣,與我打麻雀戰,僅殲敵20餘名。餘敵逃散。 戰役第一階段,計殲敵1300餘人,敵南線主力基本被殲;北線之敵,遭我多次打擊後,節節敗退,向昌都收縮。至19日拂曉,騎兵支隊進至恩達,一五四團進至類烏齊,切斷了敵主要退路,由正面進攻部隊則迅速向昌都逼近,此時除昌都南邦達尚有一缺口外,其他各路均已被我堵死。 第二階段——10月18日至24日 (一)—二六團及一二五團一部完成鹽井戰鬥後,位於鹽井、門工、扎那、德欽一帶待命。 (二)五十三師所部於完成寧靜戰鬥後,在原地除留少部兵力控制寧靜,並清剿散匪外,主力於10月15日由寧靜北上,向邦達、八宿方向疾進,堵殲昌都之敵南逃。該部20日進至左貢,21日抵吞多,當夜兼程向邦達方向疾進。 (三)偵、工兩營及五十四師砲兵連,於覺雍奏捷後繼續西進,於19日黃昏迫近昌都。 (四)北線主力經生達、小烏拉山兩次戰鬥後,敵節節向昌都潰退。一五五、一五六團、五十二師師直及砲營尾隨跟進。一五六團的輕裝先遣營從左翼取捷徑於19日黃昏抵達昌都近郊。 (五)左翼迂迴部隊騎兵支隊與一五四團,在10月18日占領恩達、類烏齊各山口要道,並逐步向東逼近:以縮小包圍圈。騎支主力及一五四團一部並於19日向昌都以南機動。我上述各路部隊進展迅速,出敵所料。當正面部隊逼近昌都時,駐昌都總督於10月18日晨率四個代本及其總督機關、衛隊倉惶向恩達、類烏齊方向逃竄,當晚抵達斌多,發覺恩達、類烏齊退路已被我軍截斷,即掉頭向南,改向邦達、八宿方向逃竄。 正面攻擊部隊之一五六團先遣營,於10月19日20時解放昌都,俘敵200餘人,十八軍偵察、工兵兩營於同日22時進入昌都,俘敵40餘人。當夜除以一五六團先遣營留昌都擔任警備及搜索殘敵外,偵察、工兵兩營主力則由左翼取道向敵實施平行追擊。同期,向西北逃竄的敵七代本殘部120餘人,在類烏齊向我繳械。 我右翼騎兵支隊發現敵人掉頭向南逃竄後,即兼程由外翼向南迂迴,”日夜進至宗驛山,控制山口。昌都總署機關和四個代本及衛隊於20日晨趕至宗驛山遇阻,走投無路。在我政治爭取下,全部向我繳械,計有2700餘人。與此同時,偵察營從左翼插至宗驛山與騎支會師,捕殲殘敵30餘人,另寧靜留守部隊和南路部隊北上途中又捕殲零星殘敵50餘人。 當右翼部隊在宗驛山殲敵主力時,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五十二師主力已抵昌都,即佈置分區清剿殘敵:23日,一五四團在恩達東南山溝殲敵200餘人;24日,一五四團在昌都西南地區俘敵50餘人,察雅民兵500餘人向我投降;其他一五五團、偵察營、騎兵支隊在清剿中都各有俘獲。清剿作戰截止10月24日夜,共殲敵約1100人。至此,昌都戰役勝利結束。 昌都戰役,從10月6日發起,到24日勝利結束,歷時18天,大小戰鬥21次。殲敵昌都邊使總署及三、七、八、九、十等六個代本(三代本含葛窮巴、牟暇兩個代本)全部,二、四、六等三個代本各一部,含起義在內共5700餘人,並繳獲了大批外國武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