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

第50章 11.戰略失誤的惡果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30分,德軍糾集包括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等國的共550萬大軍、3700輛坦克、4900多架戰機、4.7萬門火砲、193艘艦艇,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邊境,全線對蘇聯發起攻擊!德軍坦克師和步兵師,如潮水般向前奔湧。他們正在檢驗元首對蘇聯的狂言是否屬實。 德軍兵分三路,北路的北方集團軍群由馮·李勃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出發,沿波羅的海進攻列寧格勒。芬蘭的15個師又3個旅,越過邊境協同德軍作戰,以圖收復失地,這全是蘇聯自找的。中路的中央集團軍群由馮·包克元帥指揮,沿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軸線直取莫斯科,中央集團軍群擁有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在內的9個裝甲師、6個機械化師及1個騎兵師,突擊能力相當強。南路的南方集團軍群由馮·龍德斯泰特元帥指揮,由盧布林和喀爾巴阡山脈出發,撲向烏克蘭首府基輔,進而向頓巴斯(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推進。

戰鬥第一天,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以及國境線上的部隊,並在蘇軍防禦縱深內空降傘兵,搶占要地。同時以全部火砲對蘇軍防禦工事、通訊設施、部隊集結地狂轟濫炸。之後坦克和摩托化部隊迅速開進。開戰僅半天,蘇軍西部66個機場上就有1200架飛機被摧毀,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於地面,而德機的損失只有區區10架戰機。蘇聯聲稱擊落德機75架,就按蘇聯的注水數字算,1200:75,也算是人類戰爭史上比例最懸殊的了!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蘇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部隊盲目抵抗。有些部隊甚至這時才給士兵發步槍,讓他們衝上前去打坦克。 前線如此,蘇聯國防委員會也被打蒙了,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他們當晚發布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突擊,消滅敵人!這就等於給德國人“送餐”啊,完全是只顧面子的胡亂指揮,前線戰況因此更加惡化。蘇軍部隊被分割包圍,大批軍人成為俘虜。德軍開戰第一天就向前推進25~50公里。

6月27日,“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與霍特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在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會師,裝甲部隊已深入蘇聯境內200公里。 6月28日,德軍第9和第4集團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會師,對蘇軍形成了兩個包圍圈:一個比亞韋斯托克包圍圈包圍了蘇軍第10集團軍,另一個沃爾科維斯克包圍圈包圍了蘇軍第3及第13集團軍。最終,在17天內,蘇聯西方方面軍的62.5萬人損失了42萬。 6月29日,明斯克落入德軍手中,而蘇軍第20機械化軍及第4空降軍發動的反攻,也歸於失敗。 6月30日包圍圈大部被德軍封鎖,蘇軍第3、第10、第13集團軍全部及第4集團軍一部共20個師,向德軍投降,蘇軍第4集團軍殘餘向東撤退。蘇聯西方方面軍後來經過重組,重新投入戰場。

令德軍驚訝的是,陷入巨大包圍圈的蘇軍仍堅持戰鬥,因德軍步兵欠缺摩托化運輸,包圍圈仍有空隙,所以很多蘇軍逃了出去,這是希特勒極其希望避免的。當希特勒得知在比亞韋斯托克及明斯克只是取得局部勝利時,他指責裝甲部隊將領在戰線上留下的空隙太多,於是他命令裝甲部隊在封閉包圍圈時停止向東推進,等待步兵跟進合圍,他擔心如果裝甲部隊失去沖擊力後,蘇聯在第聶伯河及道加瓦河的防守將會被加強。 即便如此,德軍仍逼近斯摩棱斯克,這是進攻莫斯科的門戶,這亦令德軍最高統帥部充滿樂觀情緒,德國人相信對蘇聯的戰爭在開戰數天后已取得勝利。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經過數天精神恍惚之後,終於打起精神站到麥克風前,號召人民發起偉大的衛國戰爭,以對抗入侵者——納粹德國。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步兵集團軍與裝甲部隊會合後,本想再度前進,但7月初突發的暴雨使道路滿佈泥濘,部隊一時不能前進。這主要“歸功”於蘇聯糟糕的公路系統。蘇聯不像德國,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向東通往莫斯科的主路上,連瀝青都沒鋪,一下雨可想而知。所以,蘇軍只要再炸毀一些橋樑,德軍的推進速度必然會慢下來。應該說,德軍突襲給蘇軍的最大震撼並非突襲的時間,而是同時進攻蘇聯領土的德軍數量之多和配合之緊密。德軍的攻擊速度之快,使得蘇軍的防禦完全癱瘓,而無線電和通訊設備的嚴重缺乏,造成了蘇軍部隊之間難以協同作戰。 在蘇德戰爭的頭3個星期,德軍深入蘇聯腹地500多公里。至7月中旬,德軍已佔領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大片領土,逼近列寧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輔。這期間,蘇軍70個師的人員和武器損失過半,200個軍火庫落入敵手。不過,德軍也傷亡了25萬人,坦克損失一半,飛機損失1000多架。可以說,蘇軍雖然指揮不力,但給德軍造成的損失大於法國。

但是,德軍的攻勢導致了一個蘇聯最不願看到的後果——許多蘇聯佔領國發起了獨立運動。 6月22日開戰當天,立陶宛就發生了反蘇聯的起義,大約3萬立陶宛人加入起義,並在隔天發布了《獨立宣言》。隨著德軍攻勢的進展,起義也蔓延至愛沙尼亞和南方的烏克蘭。尤其是烏克蘭,那裡有大批百姓出來迎接德軍,把他們當成“解放者”。古德里安曾經回憶:“有個老太太把我們的吉普車攔住,送上麵包和牛奶,非要等我們吃完,才放我們走。”烏克蘭是蘇聯的重要產糧區,俗稱“麵包籃子”。只要稍微了解蘇聯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作為,就能理解烏克蘭人對納粹的“感情”。 納粹黨的核心理論家,出生於波羅的海地區的羅森堡早在開戰之前,就預見到了這種形勢。他向希特勒進言:“我們應該信任他們(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民眾),給他們一定的自治權。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應區別對待。例如,烏克蘭'應是與德國聯盟的獨立國家'。”倘若希特勒聽從羅森堡的建議,那他就真的成了解放者。但是,希特勒歧視斯拉夫人,不願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傾向於支持希姆萊,命令槍斃所有俘虜的蘇軍政委。

其實,在蘇德戰爭打響時,蘇軍雖然毫無防備,但在邊境上的軍隊數量和裝備,還是佔有一定優勢。可為何會敗得這麼慘?這主要是人的因素。大量富有作戰經驗的蘇聯軍官,在大清洗期間被殺害,而以大批具備“政治經驗”卻毫無作戰經驗的軍官替代,造成了蘇軍內部充斥著大量年輕而缺乏訓練的軍官。舉例而言,在1941年,紅軍的軍官裡有75%任職尚未超過1年。紅軍集團軍指揮官的平均年齡,比德軍師指揮官的平均年齡小了整整12歲,這些軍官在戰場上往往缺乏積極行動的意願,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沒有能力勝任其位。 同時,蘇軍的部署相當分散,部隊之間往往無法互相聯繫,也缺乏運輸工具把有效戰力集合起來。雖然蘇聯紅軍有非常多的先進火砲,但這些火砲很多都沒配備彈藥。而且,火砲部隊缺乏運輸工具,無法迅速部署。坦克部隊數量龐大且裝備良好,卻極其缺乏作戰經驗和後勤支援,維修保養的水平也非常差。大量的坦克往往被草率地送上戰場,而沒有任何燃油、彈藥或人員補給的安排,通常在經過一次作戰後坦克便被毀壞或報廢。

在戰前,蘇聯的宣傳機器總是說紅軍如何強大,任何針對蘇聯的侵略都會被輕易擊退。但到了秋天,宣傳基調改變為“紅軍變虛弱了”“戰爭準備的時間不足”“德國的攻擊太過突然”等。 其實,在1941年6月之前,蘇聯人甚麼都看見了,什麼都研究了。 1940年法國戰役的結果,曾給了蘇聯人極大的震撼,當時世界上規模排名第二的法國陸軍,不到6週便被德軍徹底擊敗。蘇聯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法國的崩潰,是過度依賴戰線防守而缺乏裝甲部隊支援造成的。蘇聯決定不再重蹈覆轍,遂取消了掘壕防守的戰術,改用將步兵部隊集中為大規模機動隊伍的戰術。而步兵部隊放棄掘壕的戰術,也導致了災難性後果,在機動性不強又沒有坦克支援的情況下,蘇聯步兵根本無法在戰場上靈活調度。所有坦克都被集中至31個龐大的機械化軍,蘇聯宣稱這樣一來,每個軍都會比德軍的裝甲軍大。蘇聯人計劃得挺好,可戰爭爆發前,很少有哪個軍能達到這種規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