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

第33章 08.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是臨近英吉利海峽的一塊開闊的海灘,這塊海灘既無有利的地勢可守,又不可能在海灘上修築堅固工事。況且,聯軍一路敗退,早已潰不成軍,鬥志消沉,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敦刻爾克地區的面積充其量也就百十平方公里,40個師約40萬人擁擠在內,一發砲彈或炸彈落下,就會有一群人倒下。退守到敦刻爾克的聯軍,周圍都是德軍裝甲部隊,面前是滔滔的大海,空中有德軍的飛機,腳下是鬆軟的海灘,沒有彈藥,缺少給養,更不可能有增援的作戰部隊,真可謂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處境極為危險。如果說還有一線生機,那就是由敦刻爾克渡過英吉利海峽,從海上撤退到英國本土。 這一線生機,還得“感謝”希特勒,他於5月24日緊急命令德軍停止前進。希特勒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叫停,一直是個“謎”。各種解釋都有,比較常見的是軍事理由。其實,除此之外,也許還有政治動機,這裡有一段希特勒當時巡視前線司令部時的講話,令人詫異。當事人回憶:希特勒的情緒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局是“一個明顯的奇蹟”,並對我們發表了戰爭將在六個星期內結束的看法。其後,他希望同法國締結一項合理的和約,這樣就容易同英國取得協議。接著,出乎我們意料,他竟以讚許的口吻談到英帝國,談到英帝國有必要存在,談到英國給世界帶來的文明。接著,他聳聳肩膀講,英國建成帝國用的往往是毒辣手段,但“刨木頭就有刨花飛出來”。他把英帝國同天主教相比,說都是世界穩定的要素。他說,他只要求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若能歸還德國所喪失的殖民地固然求之不得,但並非少此不可。他甚至表示要派部隊支援英國,只要英國肯參與任何地方的任何瓜葛。他講殖民地主要是威信問題,因為靠戰爭保不住殖民地,何況很少有德國人能在熱帶定居。他最後說,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國認為可以保住體面而接受的基礎上講和。因此,有理由認為,希特勒下令“停止前進”不僅是出於軍事原因,也有照顧到英國的體面、方便講和的想法。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希特勒僅過了兩天,便再次命令發起進攻。這時,敦刻爾克大撤退也已開始。 5月26日,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海軍抽調了1000餘艘艦船衝過德國空軍的封鎖,分幾路奔赴敦刻爾克地區。與此同時,還從英國本土各沿岸港口、碼頭駛出了8500餘艘各種類型的民間船隻,這些民間船隻包括各種各樣的漁船、五顏六色的遊艇、各種噸位的郵輪,甚至連體育運動學校的舢板也加入了這浩浩蕩蕩的船隊之列。這些由社會各階層人士組成的船隊中,有富人,有窮人,有老人,有婦女,還有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從四面八方、前赴後繼地往來於英吉利海峽。 這些人沒有接到命令,也沒有登記過,但他們有比組織性更具凝聚力的東西——不列顛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有個親身加入接運隊伍中的英國人事後回憶:“在黑暗中航運是危險的。陰雲低垂,月昏星暗,我們沒帶燈,也沒有標誌,沒辦法辨別敵友。在渡海航程一半還不到時,我們開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隊相遇。我們在躲避著從船頭經過的船隊激起的前浪時,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裡。我們'邊靠猜測邊靠上帝'航行著。”

在這期間,英國空軍和法國空軍殘部也參加了空中掩護作戰。自5日26日至6月4日,一共從敦刻爾克地區撤退了34萬多人,其中英軍22萬人、法軍8萬多人,還有少數比利時軍隊。聯軍撤退時,武器裝備丟棄殆盡。 德軍於6月4日占領敦刻爾克時,只截住了未能及時撤走的4萬法軍。 “發電機計劃”的實施,為聯軍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這其中絕大部分後來又殺回了歐洲大陸。 英國人撤完了,輪到法國人投降了。雷諾辭職之後,提議貝當元帥出任總理。此時,像戴高樂這樣的人,極力主張轉移到法屬北非繼續抵抗,把政府也遷到那兒,但貝當和魏剛都不願意。最後,戴高樂隻身登上飛機,到了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 領導法國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於6月18日下令,法軍放棄所有2萬人以上的城市,不得在市內和郊區進行抵抗和破壞,法國政府希望同德國單獨講和。

希特勒並不想過分殘忍地對待法國人,他擔心如果條件太苛刻,貝當政府會被推翻,新的法國政府會逃到北非,並從那裡發動反擊。這會使英國人以整個法國殖民帝國作為依托,反抗德國。 在這種背景下,德、法兩國於6月22日在貢比涅森林簽訂了《停戰協定》,同意德國占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佔領軍費由法國承擔。法國南部仍由貝當政府管理。 22年前,即1918年11月11日,法國正是在此地迫使戰敗的德國接受停戰條件,德國這次把當年簽署和約的一節白色車廂也拉了出來。二戰期間,希特勒確實沒有過分殘忍地對待法國人,但這種羞辱也夠他們受的。 法國維希政府站到了希特勒這邊,貝當答應與納粹德國在經濟上合作。此時的英國,用丘吉爾的話說,只能赤身裸體地面對德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