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

第29章 04.坦克真不是玩具

現在回過頭來看,二戰爆發前的那段日子非常令人感慨,享受和平的日子是美妙的,但眼看戰爭臨近,還閉上眼睛繼續享受和平那就是愚蠢。英、法在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的時候,仍然採取綏靖政策,甚至靜坐觀戰,這是非常可悲的。英、法兩國執行綏靖政策,歸根到底是兩國的人民不想打仗,因為一戰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陰影,再加上經濟危機帶來的財政危機,當時的歐洲,和平、反戰思想很流行。如果哪個政府膽敢鼓吹戰爭即將臨近,我們要為此全力做好準備,那選民就會用手中的選票讓其滾蛋。 民主國家的好處是選民的意志多少會得到一些尊重,作為政客,你可以用各種手段欺騙民眾,但你不能完全無視民眾的意願。在全民普遍厭戰的情緒下,英國首相也好,法國總理也好,都不敢輕易言戰。希特勒上台後,在德國擴軍時,英、法兩國則在裁軍,縮減軍費。丘吉爾當時說:“英國政府陷於奇怪的矛盾當中,決定不做決定,決心不下決心,堅決猶豫不決,堅定不移地動搖,竭盡全力地無所作為,時間都被蝗蟲吃掉了。”但是,即便當時丘吉爾在台上,恐怕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英國和德國隔了一條海峽,不必擔心一覺醒來,德國佬會登陸上岸,畢竟當年連拿破崙也沒渡過來。皇家海軍實力非常強大,英國人是有一定安全感的。而法國人呢,他們花了10年時間修了一條馬其諾防線,在心理上感覺安全多了。軍人考慮的不是德國人會不會打進來,而是能不能打進來。當時,英、法兩國對戰爭形態認識不清,即便意識到戰爭遲早會爆發,但這個仗怎麼打誰都不明白。兵可以徵、可以練,武器裝備可以研發、可以製造,但仗該怎麼打呢?戰略指揮思想才是最關鍵的。

有一句話講,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不一定是失敗之母。英、法兩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一籮筐。我們為什麼打贏了?英、法覺得這些戰爭經驗足夠用上半個世紀。一戰初期,法國鼓吹大規模進攻,從而導致了慘重的損失和失敗,而後來多次防禦戰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當時英、法兩國的軍界普遍認為,未來戰爭不會擺脫一戰的類型,就是在野戰砲兵的掩護下,通過加強要塞和不間斷的線性防禦,殺傷敵軍。這就成為法軍最新的軍事思想和行為準則,所有一切都是圍繞著這種思想來進行的。他們用現代技術對防禦工事進行改造,加以強化,馬其諾防線實際上就是這種思想的產物。英、法兩國在軍事理論上跟德國比,整整差了一個時代,他們對於集中裝甲力量作戰毫無概念,固執地認為新的戰爭是一戰的重演。所以法國的高級將領認為,坦克是美妙的、會動的機械化玩具,砲兵才是戰場之王。

在落後戰略思想的主導下,英、法、荷、比四國聯軍共有坦克3000輛,只有三個裝甲師,而且編制不全,一個裝甲師300多輛坦克(3000輛坦克不全屬於裝甲師),沒有步兵協同,沒有砲兵,沒有修坦克的,你那麼多輛坦克,一窩蜂出去能回來幾輛?儘管英、法兩國的有識之士,比如英國的富勒、利德爾·哈特,法國的戴高樂將軍,都呼籲要重視機械化裝甲部隊和空軍相結合的威力,但都沒被採用。富勒早早地就退役了;利德爾·哈特是一個記者,後來寫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戴高樂二戰爆發時只是一個上校。據說,戴高樂寫了本《機械化戰爭》,賣半個法郎。結果被德國人買了,翻譯成德文。古德里安看了,擊掌讚歎,付諸實施,說我們用半個法郎就打敗了法國。

那些功勳卓著的一戰老帥,這時候都七八十歲,快老糊塗了,早就沒有當年戰場上的威風了,而且對任何會威脅到他們固有思想和經驗的新新人類都抵觸、厭惡——老子打仗的時候你在哪兒?就這種感覺,老子當年在一戰中指揮千軍萬馬的時候,你就是個連長,現在你教訓我該怎麼打?所以他們認為,坦克和飛機比玩具強不了多少,真正能在戰場上起作用的是大砲和堡壘。 二戰初期的法國陸軍總司令兼西線盟軍司令甘末林,就屬於這種老將。他在戰爭初期發布的命令就非常典型,說必須等待敵人進攻,並在由堡壘和塹壕構成的無法突破的延伸戰線前遏制住敵人。聽完甘末林這套命令,你就會認為,這老傢伙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1918年時的水平,很難相信他在1918年之後又活了22年。他對軍事科技和軍事理論的演變毫無知覺,波蘭戰役中德國人用的閃電戰他也看到了,但他熟視無睹,自動過濾掉。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英、法兩國認識到德國早晚會對自己發動進攻,但在1939年9月到1940年春天的8個月時間內,在西線靜待戰爭,白白地把時間浪費掉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