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大國尊嚴·重述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

第146章 志願軍找到對付美國強大火力的辦法了

1951年10月29日,聯合國軍的秋季攻勢剛剛結束,彭德懷通知志願軍各部,從11月至年底,不再進行全線大反攻戰役。 幹什麼? 修坑道!要求:各防守要點,都要高標準地修築坑道工事。這樣,幾十萬志願軍士兵在前沿陣地上,不是打仗,而是揮鎬舉錘,叮叮噹當,興高采烈地挖坑道了。 一個經驗,一個典型,通過推廣,變成了全軍的普遍做法。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辦特區,然後將特區行之有效的經驗推廣到全國,改革開放就這樣取得了巨大成功。 各志願軍部隊還要求,坑道口厚度普遍達10到15米。到後期,有的坑道頂部厚度已達到50米,一般的砲彈、炸彈都炸不塌,每條坑道至少挖有兩個出口。

按照志願軍司令部要求,坑道要做到七防:防空、防砲、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在這些地下坑道中,射擊工事、交通壕、幹道、支道等作戰設施一應俱全,連宿舍、飯廳、廁所,甚至禮堂都被志願軍搬入了巨大的山脈中。 坑道,不但可防,而且可攻;坑道,不但是戰地,而且是駐地。 這樣,志願軍修的坑道,適應了長期屯兵、長期作戰的要求;這樣,解決了不被動挨打之後,志願軍終於徹底實現了從運動戰向陣地防禦戰的轉變。 到1952年8月,志願軍在三八線正面戰線,第一梯隊的6個軍構築了坑道200公里,交通壕650公里,掩體1萬多個。一個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在北朝鮮逐步形成了,那是無數道真正的地下長城!

在橫穿朝鮮半島250公里的戰線上,志願軍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20至30公里縱深,支撐點式的堅固的陣地防禦體系。 後來統計,志願軍挖的坑道長達1250公里,等於挖了一條從中國海岸城市連雲港直抵西部名城西安的石質大隧道。 “志願軍挖的各種塹壕、交通壕,總長度達6240公里,土石方達6000萬立方米,工程量相當於修一條萬里長城!” 隨著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願軍防禦陣地日益穩固。 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時,美國人平均發射40至60發砲彈即能殺傷志願軍1人;到1952年下半年,美軍要發射660發砲彈才可殺傷志願軍1人。 坑道作戰,是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的新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禦作戰形式創立了。

了解到我軍的坑道作戰方式創新,毛澤東對周恩來說:“我們方面的問題,最初是能不能打,後來是能不能守,現在看來,都解決了。辦法就是鑽洞子。” 其實,美國人不知道,坑道戰的原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冀中抗戰的地道戰,就是經周恩來講述,由一個叫哈里遜?福爾曼的美國著名作家和新聞記者介紹給世界的。 “地道由許多人工洞口連通起來形成一串豎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裡邊自衛是容易的,只要一根壘球棒就夠了。”福爾曼用美國式的想像對地道戰贊不絕口。 有意思的是,地道戰的出現,也是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 呂正操,時任冀中人民自衛軍司令員,是這一特殊戰法的倡導者。據老將軍回憶,日軍在佔領區大築碉堡、炮樓和公路,冀中根據地軍民“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怎麼保護自己?沒有辦法就創造辦法,於是,抗日軍民就創造出了這種特殊的戰法。

採訪過晉察冀根據地的美國記者亞?諾爾曼在文章中說:“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戰爭是一種坦克、飛機、船艦和大砲的史詩式的鬥爭。但我從世界的一個地方歸來,在那裡,……他們是在佈滿著機關門洞和秘密入口的隧道中進行著戰爭的。” 誰也沒想到的是,不出10年時間,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也遇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地道戰”——曾任冀中軍區司令員並用一篇《冀中平原上的地道鬥爭》推動過地道戰發展的楊成武,又把這一戰術用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在山嶺縱橫的朝鮮戰場上,將軍再一次用這種戰術演繹出戰爭史上神奇的篇章。從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雞爪形坑道……在他的帶領下,坑道從戰鬥掩體發展成為集作戰、指揮、屯兵於一體,由主幹、支幹、火力點、觀察孔、住室、糧彈庫、儲水池、防毒門等組成,是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整個大地成了志願軍的裝甲。

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共挖了長達1250公里的坑道,各種塹壕、交通壕長達6240公里。坑道戰使志願軍完成了從帶有運動性的機動防禦向陣地堅守防禦的轉變,並減少了一線防禦部隊。在整個陣地戰時期,志願軍共殲敵533200人,接近五次戰役總殲敵數的3倍,而傷亡卻從運動戰時期敵我基本相當,減少到2.7:1。最多時,“聯合國軍”一日傷亡竟超過5000人。在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中,小小的坑道發揮出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