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大國尊嚴·重述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

第115章 失誤的根本原因

在《彭德懷自述》中,他將第五次戰役視為自己戎馬一生的四大敗仗之一,其他三次分別是紅軍時期的贛州戰役、抗日戰爭時期的關家垴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府隴東戰役。 對於第五次戰役的評價,軍事專家說得很多,這些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從某個角度看,都有一定道理。其實,這次戰役打得不好,既不是戰術問題、口子開的大小問題,也不是戰役指揮問題,甚至不是作戰方針問題,而是戰役之外的大戰略問題。 對中國軍隊而言,與鋼鐵鑄成的聯合國軍較量,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根本就不該打。 就是說,不在於打得好不好,而在於這仗該不該打。 第五次戰役,打,本身就錯了。 對此,在打仗上從不第二次犯錯的毛澤東,在第五次戰役的仗還沒有打完時,似乎就已經有了預感。

這也正是毛澤東讓志願軍重要將領批次回國,他親自聽匯報、問情況、重新確定新戰略的原因。 如果作“事後諸葛亮”分析的話,在李奇微搞清中國人的戰略戰術後,志願軍進攻的突然性和突襲性效果已經消失,實力被摸清。再搞蛇吞象式大規模攻擊,像有了警覺,不再傻呆呆地讓你隨便摟胳膊拽腿、沒屁股帶臉的一通狂揍了。 尤其“大象”的首領李奇微,畢竟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將,不同於狂妄的麥克阿瑟,通過幾次戰役的較量,他基本摸清了志願軍的戰術特點、力量狀況,以及長處短處,採取有針對性的戰術特點,破解志願軍的優勢,並採取反制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作戰雙方的軍力,成為決定勝負的基礎條件。 從實踐效果看,無論如何高明的縱深戰略穿插和戰術穿插,當面對有準備的鋼鐵組成的現代化火力防備時,即使能打開缺口,也很難完成戰略縱深和戰役目標,也就不能完全取得戰略上的成果。而一旦縱深穿插不能成效,戰鬥也就成了平推,志願軍的雙腳進攻,對聯合國軍的現代化攻守,很難有大的效果了,取勝的希望也就很小了。

李奇微命令聯合國軍後退,那不是逃跑,而是經過精確計算的後撤,他們一個白天后退30公里,恰恰是志願軍進攻一夜的距離。這樣,靠步行進攻的志願軍始終夠不著聯合國軍的汽車輪子,只能在奔命狀態中消耗力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