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大國尊嚴·重述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

第70章 如何“誘”聯合國軍上鉤

奠定抗美援朝這場戰爭勝利基礎的,是下面講的第二次戰役。這次戰役,也被西方學者稱為改變歷史走向的“清長之戰”,即清川江、長津湖之戰。 兵者,詭道也。 按照彭德懷的決策,適時停止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全軍後撤,其實是想布下一個大口袋,麻痺麥克阿瑟,等聯合國軍回頭鑽口袋,再來一個痛打口袋狼。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雖然麥克阿瑟蔑視中國軍隊,但畢竟在第一次戰役中被打疼了,聯合國軍變得非常小心了。 為麻痺敵人,彭老總和志願軍採取了三招:以利誘之、示弱驕之、以假蔽之。 第一招:以退示弱。 從11月6日開始,中國軍隊突然從戰場上消失了,有少量志願軍且戰且退,沿途還遺棄了不少破舊的武器和裝備。

誘敵深入,其實不容易做,因為火候非常難把握:退快了,美國人就會發現破綻,達不到“誘”的效果;戰狠了,志願軍就會暴露實力,讓對手更加小心,也達不到“誘”的效果。 這是一場雙方統帥鬥智斗勇的心理戰。 二招:送假情報。 11月17日,志願軍總部致電中央軍委,請求:“擬下一戰役前,釋放一百名美、李偽俘虜,以擴大我軍優俘政策,打破敵軍的怕殺心理。” 毛澤東迅速回電:“很對,應趕快放走,爾後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 11月18日夜,志願軍政治部組織釋放了第一批聯合國軍戰俘,共103名,其中美軍俘虜27人,韓軍俘虜76人。俘虜被放回來的消息,在聯合國軍內炸了窩。 他們紛紛爭傳:中國軍隊不像傳說得那樣壞,抓到俘虜就虐待,還拉出去斃掉。他們對俘虜很好,讓俘虜吃得不錯,甚至比對志願軍的待遇還要好。而且,人家這麼快就給放了回來。

從此以後,許多聯合國軍在與志願軍作戰中,一看不行,不管三七二十一,舉手做俘虜再說。 遠東美軍的《星條旗報》以最快的速度報導了這一消息,一些美國新聞媒體紛紛跟進報導。 這些美國和西方媒體,少有地說了中國的好話,稱中國人對待戰俘的態度好,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 聯合國軍後來的司令官李奇微也承認:“較之朝鮮人,中國人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採取友善的態度。” 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由於中國人優待俘虜,三分之一的俘虜對美國的製度產生了懷疑,三分之一的俘虜在戰俘營犯下了大大小小反對美國的罪行,還有百分之一的戰俘改變了信仰,這是對自由世界的沉重打擊!”

大政治家毛澤東敏銳地註意到了這件事情的國際反響。 11月24日,他給彭德懷、鄧華、樸一禹(朝鮮平安南道人,早年在中國東北參加革命,曾任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縣委書記,是中共七大代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委員)、洪學智並告高崗、賀晉年的電報,稱“你們釋放美俘行動,已在國際上收到極好的效果”,並指示“於此次戰役後再釋放一大批,例如三四百人”。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毛澤東和彭德懷的高超的鬥爭謀略,其實它顯示的,更是一種大國自信,一種人性光輝,一種對世界文明發展趨勢的順應與尊重。 11月下旬,志願軍主力悄悄向北轉移,進入預定作戰區域。同時,派出部分部隊,節節阻擊聯合國軍。第38軍第112師在飛虎山打退了聯合國軍的57次進攻後,按照彭德懷的命令後撤,第39軍第115師放棄了博川,東線放棄了黃草嶺。

麥克阿瑟畢竟是世界知名的大軍事家,不是輕易可以欺騙的;美軍畢竟是剛剛經歷二次大戰洗禮的能征慣戰的一流軍隊,戰將如林,他們也不是吃素的。 對此,麥克阿瑟司令官也採取了三招: 第一招:密集轟炸。他命令美國空軍,對朝鮮北方地區實施狂轟濫炸,鐵路、公路、基礎設施一概不留,城市鄉村統統轟炸,發現有軍隊跡象,更是飽和轟炸。那意思,讓你無處藏身。 第二招:密集偵察。他派出大批空軍偵察機對朝鮮北方地區、鴨綠江上空進行密集偵察,以了解志願軍的動向。飛機偵察,那可是科學啊,那是長了電子眼,幾十萬部隊還能不被發現? 第三招:試探進攻。在向北發起攻擊後,他命令部隊走走停停,走一步看一步,行動十分緩慢。 麥克阿瑟這個乾巴脆的人,這次卻拿出了一定的耐心。

這是一場心智的較量。 鄧華分析說:“11月6日敵人開始進攻,在10天時間里西線美軍僅向北推進了9至16公里,平均每天1公里,距我們預定的殲敵地區還遠得很啊!東線美陸戰第1師,平均每天只走1.6公里,始終在下碣隅里、古土里地區瞎轉悠。” 洪學智分析:“可能是第112師在飛虎山把敵人頂得太狠了,把敵人打驚了。” 此時,彭德懷也著急得直轉圈:“太慢了,真是太慢了!都成蝸牛啦!” 彭德懷非常注意蒐集美軍的情報。他了解到,聯合國軍陣地前歌聲陣陣,大屁股明星夢露小姐到戰場一線勞軍,士兵們快活得很呢。 他判斷:看來敵人還是準備進攻,只是由於第38軍頂得太硬,讓敵人進攻更加小心了。因此,要頂得鬆一些。

彭德懷下令:“電令各阻擊部隊,主動後撤十幾公里,放棄一切形式的阻擊,只是注意,千萬不能露出破綻來!” 11月17日,似乎是經受不住聯合國軍的猛烈進攻,東西兩線的志願軍又一次放棄陣地,向北“逃跑”。 “聯合國軍”登上了志願軍曾經堅守的陣地,發現在志願軍放棄的陣地、逃跑的路上,到處都是丟棄的槍支、彈藥、食品等。 這下,麥克阿瑟司令官放心了,命令聯合國軍大膽北進。 就這樣,志願軍幾招並用,終於將聯合國軍“誘”進了預定戰場。 從11月初到11月24日,在近20天的時間裡,中美雙方最高指揮層打起了一場心理戰。這場心理戰,雙方鬥智斗勇,高招迭出。最後,麥克阿瑟將軍上當了。他錯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不聰明,甚至也不是不小心,而是他太相信常識,以至於在事情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還在想當然。

這個常識,用他當時說的一句名言概括就是,“中國軍隊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的確,從大清朝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軍隊就一敗再敗,是可以隨便侮辱的力量。 這個事實重複了上百年,已經成為“常識”了。 相信常識,麥克阿瑟司令官沒有錯吧! 他錯了。因為,常識不等於事實,更不等於真理。 這個中國軍隊如同紙糊的、一捅就嘩啦的常識,到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時期,該改一改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