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大國尊嚴·重述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

第4章 力排眾議與一意孤行的區別

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弱國軍隊主動跨出國境,奔到國境線以外揍世界老大。 大家知道,國與國的關係,都是強國打弱國,大國打小國。 看看伊拉克、利比亞,以及已經消失的南斯拉夫,就會明白。 一個弱國,強敵打進來,能夠不投降、不被動抵抗,就已經很不簡單了。而主動跨出國境,到第三國去打強敵,是世界上的稀罕事啊! 並且,當時共和國立國剛滿一歲; 並且,還是與“十六國聯軍”開戰,打頭的是世界老大美國; 並且,這個決策,還是在高層內部意見不一,絕大多數人不同意打的情況下,毛澤東力排眾議,通過統一思想才作出的。 這個決策,捅破了天。 1950年10月1日,共和國一周歲生日。

當國人還沉浸在歡慶與幸福之中的時候,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與民同慶的時候,他接到了東鄰朝鮮首相金日成十萬火急的求援電報。 電報說,以美國為首的幾十萬“聯合國軍”越過了三八線,正以極快的速度向中朝邊境挺進,請求中國出兵相救。 一夜無眠。 10月2日凌晨2時,毛澤東電召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來京商量朝鮮局勢,並下令邊防軍隨時待命出動。下午,毛澤東在頤年堂緊急召集中央書記處會議研究抗美援朝問題。 接下來,是一次次的開會、討論。 直到19日,近20天時間,中國才正式作出了出兵的決策。 那時毛澤東主席可謂從諫如流。為了讓大家暢所欲言,有幾次重要的討論會議,他都不讓留會議記錄。 開始的兩次會上,主戰的是少數派,絕大多數主和,表示了對出兵的擔憂。

時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回憶:“大家發言的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理由大致如下:國內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台灣還沒有解放,美國又這麼強。 天才軍事家林彪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發言。據軍事秘書雷英夫回憶:會前,林彪曾委託軍委砲兵第一副司令員萬毅蒐集美軍的裝備資料。 10月6日,在居仁堂召開的軍委常委會議上,林彪說,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口的朝鮮,而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劃不來。他若有所思地說:“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還很難說。” 他的理由是:美國佬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我們根本沒法比;美國有太雄厚的工業基礎,大砲、坦克、飛機幾乎數不勝數;尤其是,美國有原子彈,把它逼急了,給我們扔兩顆原子彈,我們這點家底就玩完了。因此林彪認為,即使出兵,也要“出而不戰”,屯兵於朝鮮北部,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這裡,不能因為林彪後來的行為,而說他害怕美帝國主義,其實,參加會議的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張聞天、李富春、鄧小平等,幾乎都持有與林彪相似的認識。 大家發言時,毛澤東幾乎一言不發,非常認真地聽著。 在作總結髮言時,他肯定地說:“你們說得都有道理。” 但毛澤東就是毛澤東,他會聽別人將道理擺清楚,但絕不從眾。他思來想去,判斷得失。 據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回憶,為作出抗美援朝這一驚天決策,毛澤東幾乎一夜沒睡,圍著門前的一棵大樹溜達了多半夜。 第二天,樹下煙頭遍地。 這一地的煙頭,值幾千個億人民幣都不止。 起初,只有毛澤東主席認為該打。後來,周恩來總理也傾向於打。再後來,策略大師毛澤東看多數同志還不同意打,他不想強擰,就“搬兵”,讓鄧小平用專機把在西北主政的彭德懷速速接來北京。

他了解自己的彭大將軍:“猛張飛”絕對想打。 結果,彭老總聽了半天會後,就放上了“炮”。他提出:這場仗不但該打,而且必須打,一定要打,打不贏也得打。 他一放“炮”,再加上毛澤東明確支持,這樣,大多數人也就被說服同意了。 一個想都不敢想的驚天動地的決策,就這樣被作出來了。 的確,仗打了一段時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聯合國軍司令官麥克阿瑟,仍然不相信中國會出兵與美國交手。 即使有極個別了解毛澤東、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美國人,諸如斯諾,提出毛澤東會出兵,也被美國政府看作是受了紅色蠱惑,瞎咋呼,根本不採信。 從當時客觀情況來看,出兵朝鮮,的確是一個得失參半的決策。只是從結果倒推,看中國打勝了,人們就說,還是主席決策正確。

實際上,這一決策已不能簡單地用正確不正確來評價,而應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來認識,那就是英明不英明。 楊尚昆在1951年元旦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主席決定志願軍入朝之舉,實在是英明萬分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當時要讓我來決定,我則會偏於'苟安'!” 人們常說,最大的失誤是決策失誤。錯誤的決策誤國、敗國,甚至亡國。這樣的事情歷史上不少,看看大清朝、看看蔣介石,就會明白。 反過來說,最大的正確是決策正確。一個政治家如果能順應時勢,作出正確決策,那就是國家幸甚、民族幸甚、百姓幸甚了。 能前看三步,作出英明決策,那就不是一句“領導英明”之類的屁話所能概括的,而需要透過迷霧看清未來的洞察力、力排眾議的決斷力,以及全過程的考驗和歷史結果的檢驗,甚至還需要反例的勘驗。

試想,沒有抗美援朝,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列強,會不會像對待大清國一樣,想踹我們一腳就踹我們一腳,想轟炸我們一通就轟炸我們一通,想抓我們的領導人就抓我們的領導人呢? 那麼,真正促使毛澤東下決心打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 人們都知道的原因,是美軍越過了三八線,打到了鴨綠江邊,我邊境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這是一條; 美國不承認我們,阻礙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也是一條; 其實還有一條,這條比上兩條都重要,它才是根本性的,那就是:南北朝鮮一開戰,美國政府馬上出兵參與,就已經狗拿耗子了。它竟然還派出它的第七艦隊,直接開到中國領海,封鎖台灣海峽,阻止我解放軍解放台灣。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爭爆發的第三天,也就是6月27日,美國的強勢總統杜魯門就發表強硬聲明,除了出兵朝鮮的兩條內容外,還加了這麼一條:“我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

這一條,震驚了全體中國人,更深深刺痛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自尊心。 真是太滑稽、太霸道了!朝鮮發生內戰,中國既不是戰爭製造者,也不是戰爭參與者,正一心一意地解放自己的國土台灣,礙你美國哪顆牙疼啦? 尤其滑稽的是,對大力支持北朝鮮的蘇聯,美國政府連狗屁也不敢放一個,卻對既沒有出兵,又沒有挑釁行為的中國來勁了。無非是蘇聯強,中國弱嘛!無非是欺軟怕硬嘛!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就是國際關係的鐵律。時至今日,仍是如此。 不信,看看挨打挨炸的伊拉克和利比亞,再看看愛打人的美國,就會明白。 但毛澤東不是蔣介石,共產黨政府不是清政府,共和國更不是大清國。 尊嚴如天。

新生的共和國迅速對此作出了反應。毛澤東指示周恩來外長,當即發表聲明,給美國的做法定了性:“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 侵略,聽明白沒有,就是說,是你侵略了我。 接下來我再怎麼打你,都是反侵略,那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讓美國和西方明白這個簡單道理,中國政府可謂煞費苦心、苦口婆心。 同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代表伍修權趕到聯合國大會上,用典型的毛澤東風格的語言告知美國佬:“能不能設想,因為西班牙內戰,意大利就有權佔領法國的科西嘉?能不能設想,因為墨西哥內戰,英國就有權佔領美國的佛羅里達?這是毫無道理的,這是不能設想的。不過,對於自恃世界最強實力的美國當權者來說,他們只相信強權和自己的價值觀念,根本不理睬他國的抗議。唯一的對抗辦法,也只有以實力來回敬!”

可見,是美國出兵中國台灣海峽及其表現出的霸道行為和蔑視態度,深深地刺痛了毛澤東及新中國的領袖們。 美國乃至全體西方國家,都是信奉實力的國度。如果你不能在戰場上擊敗他,不與他硬碰硬地較量一番,不把他打得滿地找後槽牙,人家是不把你當回事的,人家想起來就會扁你一通,中國也就不能安安心心搞建設了。 借用彭大將軍的話說:“這場仗,早晚要打,我看早打比晚打好!” 意思就是:為了大國尊嚴,為給子孫後代贏得一個和平環境,這份責任和苦難,我們擔了。 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為了尊嚴,不惜與世界老大亮劍決戰; 中國的大國地位,是用那一輩人的生命堆出來的; 這個道理,希望現在的人們切切銘記。 當時,新中國幾乎沒有海軍,根本無法與第七艦隊開戰,於是戰略家毛澤東就把眼光北移,將戰場選在了容易發揮我軍長處的朝鮮。

有一種說法,說因為抗美援朝使台灣到今天還得不到解放,這是典型的胡說八道。因為,它顛倒了其中的因果關係,不是因為抗美援朝使台灣得不到解放,而是因為美國封鎖了台灣海峽才使中國抗美援朝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