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抗美援朝的凱歌

第18章 第十七章在戰爭轉折關頭的反登陸作戰準備

抗美援朝的凱歌 刘培一 10581 2018-03-18
1952年11月25日,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皚皚白雪覆蓋了“三八線”上的高山、丘陵。朝鮮戰爭到底是大打下去,還是停下來,前景不明朗,正處於轉折關頭。 此時的戰場局勢,比1951年7月停戰談判開始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屢遭失敗,已失卻了戰略上的主動地位。而中朝軍隊在“鋼鐵運輸線”的以坑道工事為主體的正面陣地防禦體系形成後,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後方保障和陣地穩固性問題。同時空軍、坦克部隊相繼參戰,地面火力大大加強,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從而逐步擺脫了陣地戰初期那種敵攻我守的被動局面,並在穩固防禦的基礎上把戰鬥推向了敵軍陣地,逐漸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敵我雙方總體力量的對比仍處於均衡狀態。 “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雖然地面部隊兵力不足,但海、空軍佔有絕對優勢,擁有製空權和絕對製海權,裝備上也佔有很大優勢。因此,敵軍仍然對軍事行動抱有幻想,不想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中朝軍隊雖地面部隊擁有兵力優勢,但在海、空力量上處於劣勢,因而在兵力部署上總有後顧之憂,需時刻警惕敵軍對我側后海岸或後方地區的登陸與空降進攻。同時,裝備上的差距,也使中朝軍隊在實施進攻時暫時還要避免與敵重兵集團交戰。

這樣就形成了敵我雙方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重兵對峙的僵持局面。停戰談判也因美方單方面宣布休會長期中斷,陷於僵局。為了奪取或穩固戰場主動權,爭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敵我雙方都在利用1952年冬天這個短暫的戰爭間隙,實施新的戰爭準備,籌劃新的作戰行動。僵持的局面只是暫時的,朝鮮戰爭面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關頭。 曠日持久的戰爭,陷於僵局,對美國是越來越不利的。在兩年之久的侵朝戰爭中,美國已損失兵力31萬餘人,直接用於戰爭的軍費開支達150億美元,間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800億美元。如此沉重的軍費負擔和巨大的傷亡,引起了美國廣大人民更為嚴重的厭戰情緒,要求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的呼聲日益強烈。尤其是長期陷於朝鮮戰場上的陸軍7個主力師,破壞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格局,使美國當局更為憂慮。英、法等國從他們自身的利益出發,不願長期在侵朝戰爭中勞民傷財和愈陷愈深,也急於早日結束這場戰爭。美國統治集團面臨這種不利的局面,不得不謀求盡快結束朝鮮戰爭的新途徑和新部署。

在此關頭,美國統治集團內部對怎樣結束這場戰爭,廣泛議論著三種可能的選擇:一是在戰俘問題上尋求妥協,以實現停戰;二是擴編南朝鮮軍隊,使美國逐漸從朝鮮戰爭中脫身;三是增調部隊,不惜冒擴大戰爭的風險,以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甚至使用原子武器來贏得戰爭。對第三種選擇,隨著美國總統競選活動的展開和黨派鬥爭的加劇,其聲浪越來越高。共和黨的麥克阿瑟等人叫嚷要“在共和黨取得政權以後,全力打贏這場戰爭”。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歐洲盟軍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公開許諾當選後“將親自去朝鮮,並結束這場戰爭”,藉此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於1952年11月5日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他出任總統後,使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道路變得更加坎坷難行,結束戰爭的天平再次向軍事行動一邊發生傾斜。

同年12月3日,美國操縱聯合國第七屆大會,通過了以支持美國“自願遣返”原則,也就是以強迫扣留朝中方面戰俘為基礎的提案,否定了蘇聯關於立即結束朝鮮戰爭、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修正案。這就清楚地暴露了美國當局反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繼續拖延和擴大侵朝戰爭的企圖。正在聯合國大會通過這個提案之際,艾森豪威爾於2月2日至5日,偕一批軍政要員到達朝鮮戰地視察,與侵朝美軍高級將領克拉克、範佛里特以及南朝鮮“總統”李承晚等人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商談戰爭部署等問題。艾森豪威爾在歸國途中,8日在威克島附近的重巡洋艦“海倫娜”號上停留時,又同他新任命的國務卿杜勒斯以及財政部長、內政部長等開會。在上述會議和磋商中聲稱:“戰地指揮官們同意,如果在一定時間內談判還不成功,我們(指美國)唯一的辦法最後只能是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艾森豪威爾的結論是:“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一條固定不變的戰線上,繼續承受著看不到任何結果的傷亡。小山丘上的小規模進攻是不可能結束這場戰爭的。”“我們不能容忍朝鮮衝突無限期地繼續下去。”他從朝鮮回到美國紐約後,發表了一個聲明,宣稱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來打破僵局,等等。

艾森豪威爾上台執政的日子逐漸臨近了,美國統治集團內部擴大戰爭的議論隨之更為甚囂塵上。新任國務卿杜勒斯甚至主張“用三齒耙捕龍的戰略(即一根齒從朝鮮出來,另一根齒從台灣出來,第三根齒從印度支那出來)”以對付中國。美國軍界人士則提出了多種擴大戰爭的實施方案。他們認為,面對志願軍和人民軍甚為堅固的正面陣地,要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利用海、空軍優勢,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柄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曾特意組成專門小組,制定了一個準備實施的代號為《“8-52”作戰計劃》。它的要點是通過陸、海、空三軍大規模的全面攻勢,推進至元山——平壤一線,其中包括地面部隊合圍性攻擊,大規模兩棲登陸和從空中、海上對中國境內的目標實施襲擊。此計劃呈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審議。隨後,“聯合國軍”即頻繁進行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演習,派遣大批特務潛入中朝部隊後方刺探東西海岸情報等一系列的實際準備。同時,新建了南朝鮮第12、第15步兵師,6個獨立團,28個砲兵營,並將新建的兩個師於1952年底投入第一線作戰。這樣,“聯合國軍”在第二線即保持有美軍3個師、南朝鮮2個師另3個團的機動兵力。 12月上旬,又有消息透露,敵人將於1953年2月發動大規模攻勢,以結束朝鮮戰爭。

“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當局的軍事冒險計劃和作戰準備的態勢,使朝鮮戰場出現了重新趨於激化並且擴大化的可能性。中朝人民部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即著手對戰爭的前途和敵軍動向進行分析和預測。對於艾森豪威爾當選前後美國的戰爭叫囂和進行大規模軍事冒險的可能性,特別是在中朝部隊側後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都極為重視。 11月24日,根據在北京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副主席的指示,軍委作戰部提出了分析艾森豪威爾上台後對朝政策的專題報告。報告認為,艾森豪威爾上台後,為解決朝鮮問題可能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在停戰談判上作某種妥協,使談判成功;二是在軍事上對我進行某種行動。從許多情況看來,敵似正準備採取後一種行動。

中共中央從國際形勢和朝鮮戰場形勢出發,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對戰爭前途進行了周密的分析和充分的估計,認為:“朝鮮戰局,由於停戰談判已告停頓,而美軍在朝鮮的損失還沒有達到它非罷手不可的程度,估計今後一定時期內(假定為一年),會趨向於激烈化。艾森豪威爾正在為其上台後的朝鮮軍事行動作準備。單就朝鮮戰場的軍事行動作估計,敵人從正面向我較堅固的縱深工事施行攻擊的可能性,不如向我後方兩側進行登陸作戰的可能性大”,“我如能堅守北朝鮮東西海岸,使敵人的登陸計劃失敗,並以正面戰線的戰術出擊作配合,給敵人以更多更大的殺傷,那麼朝鮮戰局就能更加穩定,而向著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為預防敵人登陸和提早發動進攻,我軍必須繼續積極進行各項準備工作”,“準備一切力量來贏得戰爭的勝利。”

為了粉碎敵軍可能的軍事冒險,中共中央採取了果斷措施,除指示志願軍加緊反登陸作戰準備以外,先後對國內戰備工作也進行了周密部署,決定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作好應付突發事變的各項準備,以保證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在政治方面,針對艾森豪威爾1953年2月2日“國情咨文”中的戰爭恐嚇,毛澤東主席子2月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四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嚴正宣告:“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和擴大侵略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只有同朝鮮人民一起,一直戰鬥下去。”充分錶達了中國的堅定意志,給了美國新政府以當頭一棒,更鼓舞了中國軍民奪取戰爭最後勝利的信心。

在經濟和戰爭動員方面,中共中央決定,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深入開展增產節約活動,並調整國內經濟建設項目,削減或緩建一批工程,以集中財力、物力,保障志願軍作戰需要,準備應付由於戰爭激烈化而引起軍費增多的問題。同時決定,1953年再動員新兵35萬人,其中充實和補充志願軍25萬人。 在軍事方面,1952年12月9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主持召開由軍委各部部長、各特種兵司令員和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出席的會議,討論朝鮮反登陸準備的國內防敵進攻的部署問題。會議決定,除原計劃本年年底入朝輪戰的部隊仍按時入朝外,再抽調3個軍開赴東北作為志願軍預備隊,加上原已在遼東半島的1個軍,使志願軍的兵力達到20個軍;再抽調一部分地面砲兵和坦克部隊入朝,加強縱深和海岸防禦火力;空、海軍則加緊訓練,準備全力支援朝鮮反登陸準備。此外,為改善朝鮮交通網的佈局,保證志願軍戰時物資供應,決定立即增調鐵道兵部隊入朝,搶修由龜城至德川間的鐵路。根據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的指示,到1953年3月底,又先後入朝的部隊共有步兵3個軍又3個師,8個坦克團,野戰砲兵6個團又4個營,高射砲兵1個團又1個營,工兵1個團又2個營,鐵道兵6個師,汽車兵4個團及3個野戰醫院和14個醫療隊。空軍14個師和海軍1個魚雷艇大隊、1個海巡大隊、2個海岸砲連,亦作好參加反登陸作戰的準備。

除此以外,為對付敵軍可能對中國大陸採取的軍事行動,總參謀部於1952年12月15日下達命令,訓令各大軍區嚴密注意敵軍可能進攻之沿海和邊境地區,作好戰鬥準備,並防止潛伏匪特趁機活動。 1953年1月17日,總參謀部又發出《關於加強防空戰備的指示》,要求各防空部隊從現在起即加強戰備,進一步組織與發揮現有防空力量,使之更好地適應戰爭需要,給予可能向中國大陸進行空中轟炸或襲擾的美蔣飛機以有力打擊。 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戰爭準備工作逐步有序地進行著,但一切準備工作的焦點,是“必須在朝鮮把仗打好”。因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多次對志願軍反登陸準備問題作出具體指示,以奪取朝鮮戰爭的更大的勝利。

1952年11月中旬,中央軍委副主度彭德懷在視察遼東海防期間,特意派人實地考察了朝鮮西海岸防禦情況,並於同月23日電告志願軍首長,敵人決不會因上甘嶺戰役的失敗而善罷甘休,“必須預防來春[敵]從我翼側登陸,配合正面進攻。”要求志願軍迅速加強海岸防禦力量。 當時,志願軍黨委對朝鮮戰局的發展趨勢和敵軍的意圖,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停下來,二是拖延下去繼續打。而打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戰事只限於正面,基本上是僵持局面,另一種是大打,即敵人在我側後登陸,戰爭更激烈地進行。從敵人方面情況看,如果戰爭拖延下去,維持現狀是肯定的。但由於艾森豪威爾等強硬派入主白宮,登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登陸的規模,如其僅使用目前在朝鮮的部隊,則以動用兩三個師的兵力,在靠近正面戰線的通川或海州方向進行戰役規模的可能性為大。如其從國內增調部隊,則可能在元山或鎮南浦等我後方要害地區進行戰略性登陸。從敵軍的情況看,以進行戰役規模的登陸可能性為大。據此,志願軍黨委對1953年的工作安排是:鞏固正面陣地,加強東西海岸和縱深的工事,位於東西海岸的部隊應更充分地準備力量,堅決粉碎敵軍在我側後的登陸和空降進攻。正面部隊則不應顧慮側後,在堅守陣地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作戰準備,以小吃、狠打、逐點攻殲的辦法,在1953年的春、夏、秋季各組織一次戰術性反擊戰役,整排、整連並爭取整營的消滅敵人。 12月4日,回國述職的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鄧華依此精神向毛澤東主席呈報了書面報告,並在晉見毛主席時,對工作計劃作了詳細解釋。 毛澤東主席對志願軍黨委的工作安排和敵情分析作了重要修正。他審閱鄧華報告時,在分析敵登陸地點和規模一段文字旁的空白處寫了批語:“應肯定敵以五至七個師在漢川、鴨綠江線大舉登陸,並在我後[方]空降,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應十分加強地堡和坑道,部署五個軍於這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經驗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不可有誤。”在另一處,毛主席又寫道:“決不能[允]許敵在西海岸登陸,尤其不能(允)許其在漢川、鴨綠江線登陸。”在接見鄧華時,毛主席又以簡明而堅定的語言進一步強調說,志願軍應從肯定敵人登陸,肯定敵人要從西海岸登陸,肯定敵人在清川江至漢川間登陸這一基點出發,來確定我之行動方針;並指出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 12月9日,毛澤東給剛剛離開北京的鄧華髮電報,再次指示他“應估計敵已決策在漢川至清川江線登陸,並在積極準備中。我方必須火急準備對敵,粉碎其登陸計劃。”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鄧華在返回志願軍司令部後,立即於12月17日召開志願軍黨委會,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與會同志對此表示堅決擁護,並討論確定了反登陸作戰準備的初步方案,決心不惜任何犧牲,克服一切困難,堅決完成中央賦予的任務,絕對不准敵登上陸來。志願軍於18日至21日召開軍以上乾部會議,認真研究了加強反登陸作戰準備問題。決定在“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指導下,以反登陸作戰準備作為1953年的中心任務,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來加强两翼海防,特別是西海岸防禦,準備打擊敵人的登陸、空降和投原子彈。正面部隊則一面準備粉碎敵人的進攻,一面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不斷地消耗敵人,拖住敵人,破壞敵人的登陸計劃。 會議進行期間,中共中央於12月20日向志願軍黨委下達了關於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冒險登陸,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就某一作戰行動,以中共中央名義向志願軍下達指示,這是唯一的一次。由此可見反登陸作戰準備的重要意義。 《指示》中說,根據種種情況判斷,敵人有從我側后海岸線,特別是西海岸漢川江、清川江、鴨綠江一線,以七個師左右兵力舉行冒險登陸進攻的充分可能。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有堅決粉碎敵人登陸進攻,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任務。要求志願軍“盡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極大的增強海岸及其縱深的堅固防禦工事;同時增強三八線正面的縱深防禦工事”,“在對我側後威脅最大的海岸線及其縱深部署充分的兵力與火力,保證粉碎敵人從海上的進攻及其大量空降部隊的進攻。同時指出,要堅決地迅速地改善後方交通網絡,預先運儲大量糧彈等,保證我正面與側面部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運輸暢通,供應不缺。還要加強政治工作等。特別指出,”從目前起到1953年4月這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這是戰勝敵人的關鍵所在。 “為了加強對西海岸反登陸準備的領導,中央指定由鄧華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梁興初為副司令員,並加強西海岸指揮部的其他幹部。在《指示》的末段,中央強調,”兩年多以來。美帝國主義採取了很多辦法和我們鬥爭,沒有一樣不遭到失敗。現在剩下從我側後冒險登陸的一手,它想用這一手來打擊我們。只要我們能把它這一手打下去,使它的冒險歸於失敗,它的最後失敗的局面就確定下來了。中央堅決相信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是能夠粉碎敵人的冒險計劃的。希望同志們小心謹慎,堅忍沉著,動員全力,爭取時間,完成一切對敵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只要準備好了,勝利就是我們的了。 志願軍黨委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對反登陸作戰作了進一步部署。 12月23日,志願軍領導人下達了《關於粉碎敵登陸進攻部署》的命令,決定:從正面抽調5個富有作戰經驗的軍及部分砲兵、坦克部隊加強東西海岸防禦,而以新入朝的部隊接替正面陣地防務以取得作戰經驗。同時,立即著手在東西海岸地區構築坑道工事。命令規定,部隊調整部署限於1953年1月完成,一切作戰準備限於2月底,至遲到3月全部完成。 12月23日至2日,志願軍後勤司令部也召開黨委擴大會議,部署搶運囤積作戰物資,修建鐵路、公路新線等任務。決定在1953年2月底前切實完成足夠使用4個月的作戰物資和糧食搶運囤積任務,同時立即開始搶修龜城至德川段新線鐵路和部分公路新線。至此,志願軍的反登陸準備部署工作基本完成。志願軍上下以打好過關仗的姿態投入了規模空前的反登陸作戰準備之中。 朝鮮黨和政府也對進行新的戰爭準備作了部署。 1952年12月24日,金日成首相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鄧華到會向朝鮮同志介紹了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對戰局的分析和今後作戰的指示,以及志願軍黨委執行中央指示的具體措施。朝鮮勞動黨中央和金日成首相對此表示同意,並決定派金雄、方虎山分任東、西海岸指揮部副司令員,以便協同中朝部隊反登陸作戰。同時對人民軍的部署也作了相應的安排。還決定,在全國動員大批工人參加構築海岸工事,盡力滿足反登陸作戰準備的土木材料需要。 在祖國人民和朝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志願軍克服天寒地凍、敵機狂轟濫炸等困難,經過近4個月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反登陸作戰準備的任務。到1953年4月底,已可保證反登陸作戰的勝利。此時,志願軍地面作戰部隊加強了,已達20個軍又2個師,還調整了部署,加強了東、西海岸特別是重點加強了西海岸的兵力。做好了海上防禦作戰準備,從國內調來海軍1個布雷隊,對西朝鮮灣航道佈設了4個雷區;2個海岸砲兵連進入西海岸陣地;還有1個魚雷艇大隊和1個海上巡邏大隊完成了臨戰準備,可以隨時進入預定海域遂行作戰任務;調整和充實了東西海岸的指揮機構,分別增設了砲兵主任辦公室、海軍作戰辦公室和空軍前防指揮所。在進行工事構築的間隙,擔任海岸防禦的各軍,都根據預定的作戰方案進行了緊張的戰備訓練和實兵演習,對排以上乾部進行了反登陸(打敵艦、島嶼要塞守備、海岸防禦)、反空降、打坦克的戰地輪訓,在戰術上為反登陸作戰打下了基礎。當時的彈藥囤積量已達123800多噸,糧食囤積量達248000多噸,可供全軍食用8個半月。 在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中,大規模的築城是最為艱鉅困難的。按照預定計劃,必須於3月底以前,在東、西海岸構成10公里縱深的堅固防禦地帶。但當時正值嚴冬季節,冰深雪厚,氣溫一般在零下20攝氏度至零下30攝氏度,凍土層達1米左右。志願軍平均每天有50萬人參加施工。廣大指戰員為奪取戰爭的早日勝利與保衛和平,都忘我的勞動,晝夜突擊施工,千方百計地完成任務。缺乏施工用的炸藥,就拆卸敵人投擲的未爆炸的炸彈挖取,作業工具不夠,就利用砲彈皮等廢鐵自行製造。僅據西海岸第一線3個軍的統計,就挖取炸藥1.06萬公斤,自製工具30餘種,9000餘件。中國人民大力支援築城任務,從中國調運所需的鋼筋、水泥、木材等大量器材,還抽調了4個汽車團、5000多名鐵路員工及一批醫務人員入朝,以加強築城的保障工作。朝鮮政府命令礦工停工兩個月,自帶工具同志願軍一起挖坑道。當地朝鮮人民幫助志願軍修橋築路,還支援了一部分木料。於4月底完成了築城任務,在東、西海岸設置了縱深達10公里的兩道防禦地帶,動用人工6000多萬個,挖掘坑道8090多條,總長720餘公里,相當於朝鮮永興至釜山鑿了一條石質隧道;挖掘交通壕、塹壕3100多公里;構築成605個鋼筋水泥永備工事以及大量的火器掩體。這樣,在東、西海岸和正面綿亙1130多公里的弧形防線上,形成了以坑道或鋼筋水泥工事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其中在西海岸反登陸作戰的重點防禦地帶,共部署有中朝軍隊7個軍19個師又1個旅,地面砲兵14個團又9個營,高射砲兵2個團又13個營,坦克兵6個團,兵力密度和火力密度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後方地區,新建鐵路龜城至德川段、價川至殷山段已於4月中旬先後通車,使朝鮮北部三大鐵路幹線聯爲一體,並在原有鐵路線上新建便橋35座,迂迴線4處。到3月底,新建和加寬公路566公里,架設公路橋樑47座。志願軍和人民軍交通運輸困難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以上重要任務的完成,使志願軍不僅兵力雄厚,實力增強,陣地更為鞏固,而且後方供應和交通運輸也遠勝於入朝作戰後的任何一個時期。再加上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動員工作,全軍上下士氣高昂,嚴陣以待,決心大量殲滅敵人,加速其最後失敗。 在敵我雙方進行緊張的戰爭準備期間,正面戰線處於沉寂狀態,沒有發生大的作戰行動。但在艾森豪威爾剛就任總統之際,卻出現了一個令艾氏頭痛的插曲。 敵人為了再次試探我正面防禦的穩定性,曾於1953年1月,在“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授意下,侵朝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精心組織了一次所謂“空、坦、炮、步協同作戰實驗”,向鐵原西北芝山洞南側的205高地發動猛烈進攻。這個高地美軍稱之為“丁字山”。自進入陣地對峙後,敵我雙方在這塊彈丸之地上,已數次交戰,但美軍的進攻總是以失敗而告終。已被宣布退出現役的範佛里特決心在離職前以拔掉這顆直刺美軍陣地腹心的釘子,向艾森豪威爾獻份賀禮,以此挽回因上甘嶺戰役失敗而丟掉的面子,為自己的軍事生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在他的過問下,美軍對這次進攻做了精心準備,還在進攻發起日之前,出動大批飛機對“丁字山”陣地實施了密集轟炸,砲兵也對“丁字山”的表面工事進行了徹底破壞。 1月25日,進攻開始。美軍飛機首先蜂擁而至,對這塊不足1.5平方公里的陣地投下各種炸彈22萬多磅和8枚凝固汽油彈。 7個砲兵營和直接支援步兵進攻的坦克又發射各種口徑砲彈近17萬發。擔負進攻任務的美第7師第31團第2營在絕對優勢的火力支援下,逐次投入,向志願軍展開了輪番衝擊。 據守“丁字山”陣地的志願軍僅有第23軍第201團的1個排。他們是在1月初才接防此處陣地的。面對美軍的瘋狂進攻,該排戰士沉著應戰,充分發揮坑道工事的作用,以密集的機槍火力將進攻之敵壓至陣地前沿的一處凹地,然後以手榴彈予以殺傷,一次又一次地打垮了敵人的進攻。在戰鬥緊張進行之時,該排幹部先後受傷,而美軍又使用了火焰噴射器,並突入了前沿塹壕。在此危急關頭,副班長陳志挺身而出,指揮全排以手榴彈火力壓滅火焰,將敵軍驅出塹壕,迅速恢復了陣地。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下午。指揮這場進攻作戰的美軍第31團團長克恩,眼見得部隊傷亡慘重而又無取勝希望,只得下令停止進攻。在這次戰鬥中志願軍僅以傷亡11人的代價斃傷美軍150餘人。美軍從這次代價高昂的慘敗中得出了一個結論,“無論是從空中還是從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設施完備的工事中的敵人消滅。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在防御者一方。” 2月10日,馬克斯韋爾·泰勒接任範佛里特的“聯合國軍”美第8集團軍司令之職。他在視察前線之後,立即向克拉克報告,除非得到大規模進攻的命令,否則他將安於現狀,決不再冒險向前沿的小山頭髮動任何進攻。克拉克批准了這一要求。從此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再沒有在正面戰線主動向中朝軍隊陣地發動進攻。 3月以後,志願軍的反登陸作戰準備已趨於完成。在此情況下,既然敵軍已無力進攻,那麼就到了我軍動手的時候了。志願軍正面部隊為消耗敵有生力量,並取得攻堅作戰的經驗,按預定計劃,開始選擇敵連以下目標予以進攻,正面戰鬥漸趨激烈。 在東線,3月上旬,志願軍第67軍一舉攻占南朝鮮第6師兩個排據守的官岱里西南山陣地,並從3月3日起,與反撲之敵展開了反复爭奪戰鬥,利用此陣地為誘餌,更多地殺傷敵人。到13日,我軍在殲敵460餘人後,主動撤離此地。 3月下旬,激烈的戰斗在西線展開,志願軍對美第10軍所屬的3處陣地發起猛攻。 3月21日,第46軍所屬第398團經徹夜攻擊,攻占高浪浦里以北的坪村南山,全殲美軍1個排,接著又殲滅敵反撲部隊近300人。 23日夜,志願軍第47軍第423團在猛烈炮火支援下,一舉攻占上浦坊東山,全殲守敵哥倫比亞營1個加強連。 26日夜,第46軍指揮的120師攻占馬踏里西山一梅峴里東山,全殲守敵美軍3個排另偽軍1個班。在中線,志願軍第23軍以也於同日晚攻占石峴洞北山。 上浦坊東山,敵稱之為“老禿山”。馬踏里西山一梅峴里東山,敵稱之為“織女星山”。石峴洞北山,敵稱之為“豬排山”。在這三處陣地,敵我雙方曾進行過激烈的戰鬥,陣地數易其手。因此,美軍對它十分重視。泰勒親赴前線督戰,美軍部隊向志願軍展開了猖狂反撲,戰況激烈。經過幾天幾夜的反复爭奪,志願軍除暫時撤離石峴洞北山和馬踏里西山之外,鞏固地佔領了上浦坊東山和梅峴里東山,並在反复爭奪戰中,殲敵3000多人。泰勒上任伊始,即不得不嚥下這一苦果,下令放棄陣地,停止反撲。 三點爭奪戰的勝利,大大地鼓舞了志願軍前線官兵的鬥志。此時,志願軍的反登陸作戰準備已基本完成。中斷已久的停戰談判也出現了恢復的跡象。 4月3日,中央軍委致電主持志願軍工作的副司令員楊得志並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建安,對志願軍工作發出重要指示,指出;“根據目前情況,在我確有充分準備下,舉行小規模的殲滅戰,每次殲滅敵一兩個排至一兩個連,例如丁字山、老禿山、織女星山一類的作戰,使我們九兵團及其他兵團取得新的戰鬥經驗,及促進停戰談判均有利。” 依據這一指示,志願軍首長決定,“在已攻占的陣地上,充分準備與敵繼續爭奪,並再行反擊石峴洞北山。如正面尚有便於我攻擊之處,再選擇一、二點攻殲之”。在整個4月份,志願軍正面部隊共進行戰術反擊和襲擊作戰46次,加上其他戰鬥,共殲敵1.4萬多人。其中第60軍在邊岩洞附近無名高地和第23軍在石峴洞北山的反复爭奪戰中,分別殲滅南朝鮮第3師2000多人和美第7師部隊近千人,圓滿達到了預定作戰目的。 志願軍正面部隊的積極作戰,消耗了敵軍力量,破壞了敵軍的作戰準備,有利地配合了東西海岸的戰備工作。同時也使新入朝部隊獲得了對現代化裝備並擁有堅固防禦工事之敵攻堅作戰的經驗,為爾後作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嚴冬終於過去了,春天也在緊張的戰爭準備中匆匆離去。當夏天來到朝鮮半島之際,戰場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4月26日,中斷半年之久的停戰談判恢復了。一場“瀕臨戰爭邊緣的全面戰爭”避免了。 極其艱鉅的反登陸作戰準備,是志願軍和人民軍在朝鮮戰爭相持時期的一個重大戰略行動。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遠勝於任何一次戰役準備,其重要意義也不亞於任何一次戰役。反登陸作戰準備的勝利完成,使中朝人民部隊東西兩翼海岸和正面防禦更加穩定和完善,在重要的轉折關頭已完全立於主動地位。這樣,就迫使敵軍不得不放棄登陸進攻的企圖,同中朝方面恢復談判,同時也為志願軍和人民軍隨後發起的夏季反擊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