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第47章 第二十六章新四軍蘇南、皖南、皖東部隊與日軍作戰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37年10月12日滅式宣布,在南方湘、贛、閩、粵、浙、鄂、豫、皖8個省13個地區活動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隨後,中共中央經與國民黨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為加強共產黨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項英為分局和軍分會書記,陳毅為軍分會副書記。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轄第1、第2團;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轄第3、第4團;第3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轄第5、第6團;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特務營由軍部直轄。全軍共1.03萬餘人,2月至4月間,在江南的第1、第2、第3支隊先後到達皖南巖寺地區集中,在江北的第4支隊到達皖中舒城地區集中,軍部亦由南昌移至巖寺。繼之,各支隊進行整編訓練,準備開赴華中敵後抗日。

華中地區北起隴海路,南跨長江,西迄漢水,東至海濱,包括蘇、浙、皖、鄂、豫等省和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徐州等大中城市與戰略要點,地多平原、丘陵和河湖港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1938年春,日軍以華中派遣軍3個師團的兵力沿津浦路北進,協同其華北方面軍夾擊徐州地區中國軍隊,企圖打通華北與華中地區的聯繫。 此時,蘇、浙、皖大片地區已被日軍佔領。但日軍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廣大鄉村尚無敵踪。為開展華中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4支隊展開於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由第1、第2、第3支隊各一部組成的先遣支隊向蘇南敵後挺進,進行戰略偵察。 5月12日,第4支隊一部在巢縣南蔣家河口設伏,江北首戰告捷,殲滅日軍20餘人。

5月4日,毛澤東發出關於開展華中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要求新四軍在偵察部隊出動之後,主力即可跟進,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5區之間建立以茅山力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爾後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和北渡長江開闢江北地區。 5月14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新四軍行動方針的指示,要求新四軍利用目前的有利時機,主動地積極地深入到敵人後方去,以自己靈活、堅決的行動,模範的紀律與群眾工作,在大江以南創立一些模範的游擊根據地。遵照上述指示,第1支隊主力於5月中旬跟隨先遣支隊向蘇南挺進。 6月17日,先遣支隊於鎮江西南之韋崗設伏,斃傷日軍20餘人,擊毀汽車4輛。江南首戰告捷。 7月,第2、第3支隊主力進入蘇南和皖南沿江地區,軍部也由巖寺進駐涇縣雲嶺。此後,第1、第2、第3支隊分別展開於鎮江、句容、金壇,江寧、當塗、溧水、高淳、蕪湖、繁昌及青陽等地區,並取得新豐、句容、珥陵等多次戰鬥勝利。新四軍各部進入上述地區後,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開闢華中敵後戰場。

蘇南敵後游擊戰爭的開展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創,嚴重地威脅著日軍的後方。日軍為解除後顧之憂,遂調集4500餘人,在飛機、坦克支援下,於8月22日和23日,由襪陵關、溧陽、當塗、採石、江寧等地分8路出動,水陸並進,企圖“圍攻”小丹陽地區,消滅新四軍第2支隊,摧毀初創之抗日根據地。 23日黃昏,新四軍第2支隊獲悉日軍上述企圖後,當即以一部兵力阻擊和襲擾日軍,主力則隱蔽集結於小丹陽以西之楊家莊,伺機打擊日軍一路;另以一部兵力轉至外線,襲擊陶吳和當塗之日軍據點。與此同時,新四軍第1支隊則動員廣大群眾和地方武裝對南京至杭州、南京至上海、句容至丹陽等公路展開破襲戰,並派出精幹小分隊襲擊南京近郊麒麟門,策應第2支隊的反“圍攻”作戰。

24日,日軍合擊小丹陽。第2支隊主力於雞籠山給進犯之敵以有力打擊後,隨即轉移。日軍合圍撲空,加之其後方據點受到威脅,遂於26日開始撤退。新四軍蘇南部隊取得粉碎日軍首次“圍攻”的勝利。 9月以後,日軍又連續對蘇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至12月,蘇南地區軍民先後粉碎日軍“掃蕩”近30次,初步鞏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938年7月1日,新四軍第3支隊開赴皖南抗日前線,活動於東起蕪湖,宣城,兩至青陽、大通鎮,南起章家渡,北至長江的橫寬100餘公里,縱深約60公里的狹長地帶。這個地區面對日軍之長江交通線,係日軍第15、第116師團的結合部。日軍經常出動“掃蕩”,雙方戰鬥頻繁。 9月底,第三戰區強令新四軍第3支隊擔負堅守青弋江陣地的任務。

10月29日,第3支隊偵悉日軍在灣、鳳凰閘、大洋橋一帶增兵800餘人,企圖向青弋江陣地進攻,以配合其主力對銅陵、大通鎮沿江地區的“掃蕩”。新四軍第3支隊根據上述敵情,決心堅守青戈江陣地,以掩護南陵,策應友軍作戰。其具體部署是:以第6團第3營在夫子決、馬家園、十甲村一線擔負正面防禦;以第5團第7、第9連於跑馬山一帶側擊進犯馬家園之敵,以第8連於三叉河擔任警戒;以第5團和第6團各1個營為預備隊,集結於蒲橋、弋江鎮。 30日,灣沚日軍500餘人向紅錫鎮陣地發起進攻。日軍一部與新四軍第3支隊第8、第9連各一部於清水潭展開激戰。新四軍第3支隊部隊在殲敵100餘人後,主動撤出戰鬥,日軍佔領清水潭後,於11月3日又增兵400餘人,分4路圍攻馬家園新四軍第3支隊部隊,第3支隊第6團第3營等部在予日軍以殺傷後,主動撤離。日軍佔領十甲村、馬家園。第3支隊隨即調整部署,集中主力對日軍實施反擊。日軍退至紅花舖等地,第3支隊收復馬家園。當夜,第3支隊又派出精幹小分隊,襲擊灣及九里山之日軍據點。日軍於11月4日退回灣。經4天戰鬥,第3支隊共殲敵300餘人。

12月,第3支隊奉命轉至銅陵、繁昌地區擔任防禦任務。與此同時,第1支隊第1團、第2支隊第3團由蘇南調回皖南,歸新四軍軍部直接指揮。此時,日軍為確保長江交通,對皖南地區進行頻繁“掃蕩”,銅、繁一帶是日軍“掃蕩”的重點。 1939年1至2月間,新四軍第3支隊與日軍兩次爭奪繁昌城,兩失兩克。 5月,日偽軍1000餘人再攻繁昌,又被第3支隊擊退。 11月和12月,日偽軍又各以3000餘人兩次進攻繁昌,均未得逞。新四軍取得5次繁昌保衛戰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日軍。至1939年年底,新四軍第3支隊和第1支隊第1團、第2支隊第3團在銅陵、繁昌和涇縣地區共作戰200餘次,勝利地保衛了皖南抗日陣地。 1940年4月下旬,日軍為鞏固江防,確保長江交通運輸,調集第15、第17,第116師團各一部共1萬親人,在飛機掩護下,對皖南進行大規模“掃蕩”。 26日,駐蕪湖日軍5000餘人進占南陵,然後分2路向新四軍父子嶺陣地和南(陵)青(陽)公路上的何家灣防地進攻。堅守父子嶺陣地的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與日軍2000餘人激戰8小時,斃傷敵370餘人,將敵擊退;堅守何家灣陣地的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與日軍3000餘人激戰9小時,殲敵300餘人,將敵擊退。同時,第3支隊在繁昌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積極打擊和牽制日軍。歷時10天的反“掃蕩”作戰,以新四軍取得殲滅日軍900餘人的勝利而告結束。

1940年10月,日軍第13集團軍為確保江南三角地帶佔領區,乘參加宜棗會戰的部隊返回之機,對第三戰區部隊發動大現模“掃蕩”,即所謂“十月攻勢”。其中一路5000餘人在飛機掩護下,從銅陵、繁昌、南陵出動,經戴家會等地直撲新四軍軍部駐地雲嶺。新四軍第3支隊及第1、第3團,在葉挺軍長的指揮下,堅守雲嶺外圍陣地,與日軍展開10餘次激戰,殲敵數百人,擊潰了日軍的進攻,保衛了雲嶺。日軍在雲嶺遭到打擊後,東渡青弋江,進占了國民黨軍駐守的涇縣。新四軍立即渡江,與日軍激戰於涇縣東北地區及涇縣南門,於9日克復烴縣。日軍向南陵撤退。 為貫徹執行東進方針,開展江北的統戰工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938年11月,新四軍軍部派參謀長張雲逸率軍部特務營抵江北無為地區,隨即與國民黨豫鄂皖邊游擊總司令廖磊建立了統戰關係,並將廬江、無為地區中共領導的游擊隊統一整編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擔負皖中地區的抗戰任務。同時,以第4支隊第8團挺進淮南鐵路以東,與當地游擊隊和東北軍挺進團取得聯繫,共同在皖東開展游擊戰爭。 1939年初,大別山的國民黨桂系軍隊積極向皖東伸展,企圖把新四軍第4支隊擠出皖東地區。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派員主持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指揮江北新四軍。

5月,葉挺軍長根據上述指示,親赴廬江東湯池,組織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由張雲逸兼指揮。接著,整編了部隊,由徐海東任第4支隊司令員,轄第7,第9、第14團;以第8團為基礎,成立新四軍第5支隊,由羅炳輝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轄第8、第10、第15團。此後,第4、第5支隊分別在津浦路西、路東作戰。經過2個多月,第4支隊開闢了以定遠東南的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根據地。 新四軍在津浦路東,路西勝利地開展游擊戰爭,使日軍嚴重不安。為此,日軍於1939年12月下旬,由南京、明光(今嘉山)、蚌埠等地出動2000餘人,“掃蕩”津浦路西藕塘以南之周家崗、大馬廠、古河等地,新四軍第4支隊與日軍進行了3天激烈戰鬥,殲敵160餘人,日軍被迫退回原防。第4支隊乘勝收復周家崗、復興集、大馬廠、古河等地。這次反“掃蕩”作戰的勝利,對鞏固和開展皖東敵後鬥爭具有重要意義,至1940年3月,新四軍第4、第5支隊已由原來5000餘人發展到1萬餘人。

新四軍第4、第5支隊在皖東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忌恨。 1940年3月,在蔣介石的策劃下,國民黨桂系軍隊李品仙部以其第138、第171師越過淮南路向東進逼,其先頭一部5000餘人分別圍攻合肥以北青龍廠一帶的新四軍第4支隊和定遠以南大橋地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另以2個保安團向無為以西開城橋地區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進攻,蘇北地區國民黨頑軍韓德勤部也積極配合,準備向津浦路東新四軍第5支隊進攻。在此緊急時刻,中共中央、毛澤東於3月29日對反頑鬥爭的策略問題作了指示,指出:華中武裝摩擦,應以惟河,淮南鐵路為界,在此線以西避免武裝衝突,在此線以東則應堅決控制在我手中,並首先反擊當地的頑固派,對桂系軍隊力求緩和;對韓德勤部在有理有利原則下,當其進攻我軍時,應堅決反擊之,根據上述指示,中共中央中原局一方面令江北指揮部作好應戰準備;一方面與李品仙部談判,提議以淮南鐵路力界,分區抗日,我不向西,彼不向東。但李品仙部對此提議置之不理,繼續進逼。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集中主力於津浦路西,首先反擊當地頑固武裝,制止桂系頑軍東進,鞏固路西陣地,爾後揮戈東向,擊退津浦路東之韓頑的進攻。

3月初,駐全椒頑軍第10游擊縱隊進抵距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大橋鎮15公里之復興集;駐定遠頑軍第12游擊縱隊進至距新四軍江北指揮部2公里之王回崗(今四清);桂系頑軍第138師先頭一部進至八斗嶺、王子城一線,向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發動進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集中第4、第5支隊及蘇皖支隊主力,於3月12日向進攻大橋地區的頑軍發起反擊,攻克定遠縣城,殲滅頑軍第12游擊縱隊大部、第10游擊縱隊一部,共2000親人,為爭取桂系頑軍,新四軍主動停戰,再度提議和談。 正當新四軍皖東部隊主力在路西作戰時,頑軍韓德勤部集中8個多團的兵力,於3月19日開始圍攻新四軍第5支隊駐地半塔集地區,此時,第5支隊主力已去路西參加反頑作戰,半塔集僅有留守機關及部隊約1000人,形勢十分危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當即令路東部隊固守待援;令新四軍挺進縱隊西援;令江北指揮部率第5支隊、蘇皖支隊立即東援。從19日至26日,駐守半塔集的新四軍部隊與頑軍激戰8晝夜,打退頑軍10餘次進攻,終於守住了陣地。 27日,新四軍各路援軍陸續趕到路東,並於29日在王店集、蓮塘地區將頑軍擊潰。大橋與半塔隼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粉碎了頑軍東西夾攻皖東新四軍部隊的陰謀,為堅持路東、路西陣地、開闢皖東敵後抗日根據地創造了良好條件。此後,第4、第5支隊深入發動群眾,開展皖東根據地的建設工作。 8月,第5支隊與八路軍第5縱隊共同開闢了淮(陰)寶(應)區,使皖東與淮海兩地區打通了聯繫。 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嚴重威脅著日偽統治中心南京和津浦路南端交通線。日軍為解除這一威脅,於8月下旬從江南抽調第15、第17師團及偽浙江綏靖軍各一部至皖東各據點,準備集中1萬餘人的兵力,以1個月的時間,向津浦路東大學“掃蕩”,企圖徹底摧毀皖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決定以第4支隊主力於路西防備頑軍襲擾;以留守路東的第14團和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第1、第2團及乾部學校,在人民自衛武裝的配合下,就地分散,開展游擊戰爭,伏擊、打擊日偽軍;以進入淮寶地區的第5支隊第7、第8團及進入皖東北地區的八路軍第5縱隊第5團在外線積極策應,牽制日偽軍。 9月5日起,天長、六合、來安、張八嶺等據點的日偽軍先後分進合擊汊澗、竹鎮、半塔集、自來橋、古城等地。 9日,五河日軍侵占雙溝,配合半塔集日軍佔領盱眙城。 11日,高郵日偽軍又出擾淮寶區,企圖箝制和攔阻第5支隊主力南援。路東新四軍部隊在地方武裝,人民自衛隊密切配合下,靈活穿插,以襲擊。伏擊等戰術,使日偽軍處處撲空,到處挨打,至17日,日偽軍被迫分路退回原防。皖東根據地歷時12天的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皖東敵後軍民共作戰65次,殲滅日偽軍600餘人,進一步鞏固了皖東敵後抗日根據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