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第44章 第二十三章八路軍1943年秋季反“掃蕩”作戰

1943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了有利於反法西斯陣線的轉折。德、意轉入戰略防禦。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轉入守勢,而且國內政局不穩,經濟淑於破產,軍隊士氣低落,厭戰反戰情緒激增。日本帝國主義為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改變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不利態勢,阻止美軍反攻,急欲盡快結束對華戰爭,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更多的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為此,在1942年12月21日的御前會議上,制定了《為完成大東亞戰爭而決定的處理中國問題的根本方針》,即所謂“對華新政策”,企圖以大力扶植和加強汪精衛偽政權的政治力量,並對蔣介石施加一定的壓力,促使蔣、汪合流,以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 根據這一方針,1943年2月27日,日軍大本營製訂了1943年度《對華作戰指尋計劃》,並發布了《大陸命第757號》命令,規定中國派遣軍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其占領區,首先力爭蒙疆地方、山西北部、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及上海、南京、杭州間地區迅速安定。同時、特別強調要確保重要資源開發地區、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安全。在作戰指導上,要求把日軍分為守備部隊和機動部隊,並以偽軍接替部分日軍擔任守備,以便抽出日軍用於太平洋戰場和在中國占領區內執行機動作戰任務;並且加強航空兵作戰,摧毀中、美的空軍基地,此外,還決定以由國內調來的1個旅團和在華的部分獨立混成旅團為基礎,擴編成5個師團,以接替準備調往太平洋戰場的5個師團的防務。這樣,日中國派遣軍所轄兵力仍有24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和13個航空兵中隊,共60餘萬人。

日華北方面軍為貫徹大本營的方針和意圖,於1942年12月26日和1943年1月7日,先後召開了所屬各兵團長和參謀長會議,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講話中宣稱:“華北地區自大東亞戰爭爆發以來,就擔負起兵站基地的任務”,今後“要更進一步發揮野戰軍的本領,除對重慶軍加大壓力外,同時要與中國戰士合作,剿滅華北建設致命之敵中國共產黨軍”。 3月24日,華北方面軍下達了1943年度《作戰警備綱要》,確定將作戰重點指向八路軍及其根據地,對國民黨軍則根據需要,進行抑製或給以打擊;要求各兵團負責各自警備地區的安定,特別要重視確保鐵路及主要交通沿線地區、主要城市及主要資源開發區的安全,並促使偽軍積極配合作戰;強調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原來高度分散配置的兵力逐步集中,以便加強機動作戰能力,並提出創造和革新戰法,強調實施奇襲和急襲,以捕捉八路軍指揮機關和摧毀抗日根據地設施。為填補調出的第27、第36師團的防務,華北方面軍將其所屬的獨立混成第4、第6、第15旅團擴編成第62、第63師團,但其兵力有所減少,戰鬥力開始下降。華北偽軍數量因國民黨軍大批投降而有所增加,但因形勢對其不利,士氣更為低落。

依據年度作戰計劃,日華北方面軍於1943年上半年將“掃蕩”重點指向北岳、太行和山東等抗日根據地。但由於八路軍深入貫徹了“敵進我進”的方針,粉碎了日軍的春、夏季“掃蕩”,使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得到恢復和發展,日華北方面軍為了改變其日益被動的局面,根據其派遣軍總部製訂的《秋季以後作戰指導大綱》,修改了方面軍的年度作戰計劃,企圖盡可能在秋季,經過長期有組織的作戰,摧毀抗日根據地,其“掃蕩”重點指向八路軍北岳、冀南、冀東、晉西北和太岳抗日根據地。 9月1日,日華北方面軍召開所屬各軍及直屬兵團的參謀長會議,下達了作戰計劃。 為了迷惑八路軍,日華北方面軍先以一部兵力“掃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平北地區。 9月2日,華北方面軍調集第63師團及第110、第26、第62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旅團各一部及偽軍,共4萬餘人,在方面軍指揮下,預定以約2個月時間,重點“掃蕩”北岳區第3、第4軍分區。

晉察冀軍區根據日軍動向,判斷日軍即將開始秋季大“掃蕩”,遂決定以內線與外線、主力與民兵、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方針,粉碎日軍的“掃蕩”。據此,令北岳區地方武裝深入日軍後方,鞏固邊沿區與擴大根據地;令軍區主力於機動位置休整待機,準備反“掃蕩”和保衛秋收。 反“掃蕩”作戰經歷了三個階段。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第一階段。 9月15日,北岳區周圍各路日偽軍開始行動。平漢路方面的日軍第63師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第110師團各一部,分別由保定、定縣、正定、石家莊出動;正太路西段日軍第62師團一部,由陽泉、壽陽出動;同蒲路北段日軍獨立混成第3旅團一部,由五台、崞縣出動;第26師團一部由大同出動;平綏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一部,由張家口、宣化出動,分別向第一線各要點集結。

16日至18日,各路日軍以奔襲動作,佔頌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的易縣松山、第2軍分區的平山蚊潭莊、第3軍分區的唐縣唐梅、第4軍分區的平山會口、六嶺關和雁北地區的靈丘下關,完成了對第3、第4軍分區的合圍。為打破日軍的合圍,晉察冀軍區以三分之一的主力團、地區隊及邊沿區的縣區地方武裝、武工隊,越過封鎖溝,深入敵佔交通線,展開破擊作戰,切斷日軍的後方供應,破壞其後方設施,以三分之二的主力團和地區隊於內線,以營、連為單位,結合民兵,廣泛開展游擊戰,在日軍必經之地,大量埋設地雷,並依託有利地形,以阻擊,側擊手段,遲滯、消耗與疲憊日軍。 至9月下旬,各路日軍始進入根據地中心區,並依托臨時據點實行分區“清剿”,大肆進行燒殺搶掠。針對日軍“掃蕩”的特點,晉察冀軍區於9月20日指示各軍分區,利用青紗帳,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粉碎敵之“掃蕩”,各軍分區根據軍區指示,大力組織射擊組、爆破組與民兵的游擊組相配合,展開麻雀戰、地雷戰,扼守要道、隘口,打擊“清剿”之敵。當日軍圍攻阜平東北之神仙山和完縣西北的青虛山時,為掩護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貯藏在該地的大批彈藥物資,第42團和第2團一部堅守制高點,與日軍苦戰多日,在第6團、特務團等部配合下,將日軍擊退。 25日,晉察冀軍區又令各軍分區,除以一部兵力分散活動於中心區及敵後進行游擊戰外,適當集中主力打擊小股“清剿”之敵,迫敵縮小“清剿”範圍和縮短“清剿”時間,遵此指示,堅持內線的部隊,適時集中兵力給“清剿”日軍以沉重打擊。同時,在外線的部隊則向敵後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猛烈攻擊。日軍在其後方據點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被迫協調“掃蕩”的兵力回援其後方,並加強交通線的守備。

從10月中旬開始,反“掃蕩”作戰進入第二階段。日軍在其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縮小“掃蕩”範圍,並改以搶糧和合擊根據地領導機關為主,從10月13日起,日軍集中兵力對唐河、沙河、滹淪河流域的主要產糧區進行“掃蕩”。晉察冀軍區以一部兵力,掩護黨政幹部分赴各產糧區領導群眾搶收糧食,進行堅壁清野。同時,集中主力,堅決打擊分散“清剿”之敵。至10月下旬,根據地軍民已搶收完唐河、沙河、滹沱河流域85%的糧食。日軍在其搶糧計劃破產後,即企圖集中兵力與八路軍主力決戰。晉察冀軍區立即以主力一部轉向外線打擊日軍,大部分散堅持內線鬥爭。至11月上旬,日軍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的企圖又告落空。 自11月中旬,反“掃蕩”作戰轉入第三階段。日軍在根據地軍民的連續打擊下,傷亡已達7000餘人,且後方不斷遭到襲擊,遂自11月中旬開始,改以一部兵力進行有重點的小規模奔襲合擊,掩護其主力分批撤退。晉察冀軍區則以在內線的主力部隊與在外線的部隊緊密配合,分別在盂縣以北的上莊、淶源東南的曹莊台和平山雙石洞等地給日軍以重創,迫使日軍慌忙撤退。至12月15日,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岳區軍民在歷時3個月的反“掃蕩”中,共作戰4200餘次,殲滅日偽軍1.1萬餘人,攻克和逼退日軍據點、碉堡200餘處,並一度攻入保定、望都、唐縣、完縣、渾源等13座城鎮,炸毀火車13列,擊毀坦克3輛、汽車240餘輛,擊落飛機1架,不僅恢復了根據地的原有地區,而且在敵占區收復村莊1000餘座。八路軍傷亡2427人,在這次反“掃蕩”中,日軍大肆燒殺,製造了阜平平陽、易縣寨頭、平山南崗等許多慘案。在8個縣中,即燒毀房屋13萬間,搶走牲口1.2萬餘頭,殺害群眾5000餘人。 日軍在“掃蕩”北岳區期間,於9月15日至12月中旬,以獨立混成第8、第9旅團及關東軍和偽軍各一部,共1萬餘人,對冀東抗日根據地之長城以南灤河兩岸和西部平原地區進行分區“掃蕩”,企圖驅逐冀東八路軍,重新控制冀東平原特別是沿海地區,並乘秋收之際搶糧。冀東八路軍改變過去反“掃蕩”時以主力向外線轉移的方針,採取在內線分散靈活地穿插和轉移,與日軍周旋,尋機殲滅小股“精剿”和搶糧之敵的方法,經過3個月的反合圍、反“清剿”鬥爭,打破了日軍驅逐八路軍和控制冀東的企圖,迫使日軍退回交通線和中心城市。

日華北方面軍在“掃蕩”北岳區和冀東區的同時,其第1軍所屬部隊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掃蕩”。 9月3日,日軍第69師團第59旅團3個大隊,共1500餘人,分別由汾陽、離石、嵐縣地區出動,開始“掃蕩”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的離東地區和第3軍分區的米峪鎮、臨縣地區。經第3、第8軍分區軍民不斷打擊後,日軍於16日退回離嵐線圪洞、胡堡等據點。其第85大隊500餘人在白文鎮紮下臨時據點。 9月23日,日軍獨立混成第3旅團以2個大隊由三岔堡、五寨地區出動,分兩路“掃蕩”奇嵐、保德地區,並於25日和27日進占奇嵐、保德縣城。 26日,日軍第69師團第59旅團之第85大隊由嵐縣以西之寨子村和臨縣以北之白文鎮出動,奔襲興縣城,企圖襲擊駐興縣的晉綏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由於晉綏區黨政軍機關已先期轉移,日軍雖於27日進占興縣城,但卻撲空。爾後,日軍北犯瓦塘,並進占裴家川口、黑峪口等黃河渡口,向河西磐塘河防陣地砲擊,遭八路軍河防砲兵反擊後,向南撤退至趙家川口。這時,晉綏軍區判斷進犯興縣地區之日軍兵力較小,且孤軍深入,交通補給困難,難以在根據地內久留,必於數日內撤退,遂決心集中第17、第21、第26、第36、第29團和特務團、軍區警衛營等近7個主力團,採取沿途伏擊,逐次圍殲的戰法消滅該敵。

10月5日,日軍由趙家川口向興縣以南之康寧鎮方向撤退,當其進至小善畔附近時,即遭晉綏軍區部隊伏擊包圍。日軍在飛機支援下數次突圍,均被擊退。此後,晉綏軍區部隊繼續圍困和消耗日軍,一面在小善畔至康寧鎮17公里的道路上設伏,並在各路口埋設地雷。 6日晚,日軍突圍向康寧鎮撤退,沿途遭八路軍連續伏擊和地雷殺傷,傷亡很大。 7日,又被圍困於花子村以南高地,戰至黃昏,向東突圍退至甄家莊,再次被包圍。日軍遭八路軍連續打擊,傷亡慘重,特別是後方補給斷絕,僅靠空投少量物資作垂死掙扎。 10日晚,殘敵300餘人向東突圍,至鄭家岔又遭迎頭痛擊,除100餘人逃脫外,其餘被殲。晉綏軍區部隊在甄家莊地區連續作戰中,共殲滅日軍700餘人、偽軍100餘人。甄家莊戰鬥後,日軍為進行報復“掃蕩”,又以獨立混成第3旅團先後向興縣、界河口、康寧鎮等地進犯。晉綏軍區部隊以伏擊、襲擊等手段又殲敵一部。至10月下旬,日軍分別撤退。

日軍在“掃蕩”北岳區時,即以其第1軍之第37、第62、第69師團各一部及偽軍,共2萬餘人,在飛機支援下,採用所謂“鐵滾式”新戰法,對太岳抗日根據地實行毀滅性“掃蕩”,企圖建立其“山岳剿共實驗區”。所謂“鐵滾式”新戰法,即以直接參加“掃蕩”的部隊及配屬之偽軍、特工隊等,編成3個梯隊,在40裡縱深內分3線配置。其第一梯隊以日軍為主,配屬特工隊等。主要任務是合擊八路軍主力兵團;第二梯隊由日偽軍混合編組,裹脅大量民夫,編成物資搜索隊、俘虜工作隊等,其任務是挖掘根據地資財,捕捉根據地地方黨政人員和小部隊;第三梯隊又以日軍為主,其往務是繼續“清剿”,捕捉八路軍零星人員,掩護其第二梯隊“抉剔”,維護交通運輸。為保護其補給線、日軍將其運輸活動完全置於3個梯隊的縱深內,當第一、第二梯隊行動時,大力前送後運;一俟第三梯隊通過,其運輸立即停止。日軍另以第62師一部兵力和偽軍一部配置於白晉路之沁縣至長治段西側,切斷太岳、太行抗日根據地的聯繫,阻止太岳八路軍向東轉移,以第69師團一部配置於同蒲路霍縣至洪洞段東側,阻止太岳八路軍向西轉移。在此嚴密的部署下,日軍沿沁河兩岸由北而南“滾進”,企圖把太岳八路軍主力合擊於中條山區;爾後,再自南而北反复“清剿”。

10月1日,日軍第37師團自運城、侯馬地區向東,第69師團由霍縣、介休、南關鎮地區向南,第62師團由長子地區向西南,對太岳根據地形成包圍;爾後,從沁河兩側由北向南推進,首先“掃蕩”太岳北部地區。太岳第1軍分區部隊在民兵配合下,節節阻擊,給日軍以一定殺傷,但由於對日軍此次“掃蕩”特點尚不熟悉,岳北地區的反“掃蕩”一度陷入被動。至16日,日軍推進到臨汾至屯留公路兩側。 17日以後,八路軍對日軍的行動特點已逐漸掌握,加之日軍兵力不足,其翼側和後方逐漸空虛,太岳軍區第1、第2、第3軍分區主力乘機向日軍側後挺進。日軍主力越臨屯公路繼續向南推進,對太岳南部地區八路軍連續進行合擊,岳南地區八路軍主力已先期轉移,日軍接連撲空。太岳軍區主力轉到外線後,向日軍後方交通線廣泛出擊,先後襲擊白晉路兩側之道興、三家店和同蒲路東側之趙壁及石圈河、上閣等日軍據點,並在蘇堡地區伏擊,給日軍以有力打擊。 10月中旬,當日軍剛進入岳南地區時,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王近山奉命率領第16團開赴延安,22日進到臨汾東北25公里的韓略村據點附近,從當地干部和群眾的報告中得知,日軍每天都以汽車在少數部隊掩護下,由臨汾經韓略村為“掃蕩”之日軍運輸物資,遂決心在韓略村附近設伏,打擊日軍運輸部隊,配合腹心地區反“掃蕩”作戰。第16團在群眾掩護下隱蔽了2天。 24日3時,第16團於韓略村西南公路兩側地區設伏。 8時許。日軍汽車13輛(內有小汽車3輛)由臨汾開來,進入伏擊圈。預伏的第16團給敵以突然火力襲擊後,即與敵展開白刃格鬥。經3小時激戰,日軍120餘人除3人漏網外,全部被殲,第16團傷亡50餘人。從繳獲的日軍文件查明,該敵係日華北方面軍司令部組織的“戰地觀戰團”,是專門從北平前來參觀“鐵滾式”新戰法的。其中包括日軍支那派遣步兵學校的第5、第6中隊及其他軍官,內有少將旅團長1名、聯隊長6名。這一順手牽羊的伏擊戰打亂了日軍“掃蕩”的部署。日軍急忙抽調“清剿”兵力一部,趕至臨汾地區,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作戰。待日軍3200餘人猬集韓略村時,第16團早已踏上赴延安的征途。 10月28日,日軍繼續南進“掃蕩”中條山地區的第4軍分區。中等山地區八路軍主力部隊乘機轉向外線,11月6日至10日,於翼城、陽城間連續進行襲擊、伏擊,給日軍以極大威脅。 11月10日以後,日軍主力北返,繼續對太岳北部地區實施反复“清剿”。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民兵廣泛開展游擊戰,打擊日軍,保護群眾。在太岳全區軍民打擊下,至22日,日軍分路回撤,太岳區軍民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在此期間,共作戰720餘次,斃傷日偽軍3500餘人。 9月21日,日軍第12軍以其第32、第35、第59師團和騎兵第4旅團各一部,共1.1萬餘人,分別由新鄉、開封、商丘、濟寧,兗州等地出動,分10路向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之單具東南地區實施“鐵壁合圍”。日軍採用三麵包圍,一面埋伏的戰術,企圖趁八路軍向外突圍時,殲滅八路軍主力。八路軍部隊在當地人民的支援下,選擇日軍薄弱部分,機智地跳出日軍合圍圈,使其撲空。此後,日軍即輾轉合擊豐縣以北、鉅野以南、曹縣東南等地區,八路軍除以地方武裝一部結合民兵堅持腹地鬥爭外,主力部隊適時轉向日軍側後,進行外線出擊。 10月3日,日軍又出動1萬餘人,突然轉向魯西南第5軍分區的曹縣西南地區台圍,冀魯豫軍區第5軍分區機關、專員公署和民軍第1、第21團籌部在王廠村遭日軍合圍。第21團和軍分區騎兵連等部突圍成功,軍分區指揮機關和第1團除少數人員突圍外,大部犧牲,其中有專員袁复榮、軍分區司令員朱程。 10月4日以後,日軍反複合擊曹縣、定陶,菏澤及滑縣以南地區。第5軍分區第19團、第4軍分區第16團等部機動跳出日軍合圍圈,並乘虛襲入東明、考城、何所城等城鎮,結日軍以有力打擊。 10月12日,日軍又集中1.5萬餘人,配屬汽車、坦克,在飛機支援下,由泰安、濟南、聊城、滑縣、鄆城等地出動,採取多路並進、步步為營的戰法,分13路向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中心區之濮縣,範縣、觀城地區實施“鐵壁合圍”、“連環合擊”和“拉網掃蕩”,企圖圍殲冀魯豫軍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冀魯豫軍區領導機關適時躒出日軍合圍圈,轉移至內黃西南地區。主力部隊在跳出日軍合圍圈後,於18日夜襲擊東平縣城,並連克夏謝、大井等據點11處;堅持內線鬥爭的部隊,以伏擊、襲擊等手段積極襲擾敵人,破壞交通運輸線。日軍在冀魯豫軍區內外線部隊打擊下,於24日分別向開封、濟南等地撤退。撤退時,日軍又分別“掃蕩”了滑縣、長垣地區及平陰以東之大峰山區。 11月13日,“掃蕩”結束。這次反“掃蕩”作戰,冀魯豫軍區共進行大小戰鬥300餘次,殲滅日偽軍4000餘人,恢復和開闢了部分地區。 日軍第12軍繼“掃蕩”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之後,又以第32、第59師團和獨立混成第5旅團及偽軍各一部,共1萬餘人,對魯中沂蒙山區進行“掃蕩”,企圖消滅魯中軍區領尋機關和主力部隊,摧毀魯中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日軍為尋找八路軍主力作戰,首先以偽軍吳化文部在沂蒙山北部向樸裡集、金星頭地區佯動,企圖誘八路軍主力出動,而以日軍隱蔽集結於蒙陰、土門(新泰東)、沂水等地,伺機圍殲八路軍主力。魯中軍區在察明日軍的企圖後,即決定待各路“掃蕩”日軍出動並展開後,軍區機關和主力大部轉移外線。 11月9日20時,集結於上述地區的日軍同時出動,以沂蒙山北部之樸裡、金星頭(蒙陰東北)為中心,由東、南、西三面對魯中軍區八路軍主力合圍,北面偽軍吳化文部也配合日軍南犯,從而對魯中軍區部隊形成四麵包圍態勢。魯中軍區機關和主力大部,分路由日軍之間的間隙中巧妙地轉到外線,擺脫了日軍的合圍。日軍合圍撲空後,即在根據地內輾轉“清剿”。魯中軍區留在內線堅持鬥爭的部隊和民兵游擊隊,分散隱蔽,並伺機打擊“清剿”之敵。其中,魯中軍區第2軍分區第11團第8連93名指戰員,為掩護群眾轉移,憑藉天險,堅守南北岱崮(沂水西北)18天,抗擊日軍1000餘人在飛機、大砲支援下的無數次進攻,以傷7人、亡2人的代價,換取了殲敵300餘人的勝利,受到山東軍區的嘉獎,榮獲“岱崮連”的榮譽稱號。至11月中旬,“掃蕩”魯中的日軍大部轉移至清河地區,魯中沂蒙山區反“掃蕩”遂告結束。 11月18日,“掃蕩”魯中沂蒙山區的日軍大部突然轉向清河地區,並將兵力增至2.6萬餘人,配屬數百輛汽車,在第12軍司令官直接指揮下,採取“鐵壁合圍”和“拉網掃蕩”等戰術,並以飛機配合偵察和轟炸,極力捕捉清河軍區領尋機關和主力部隊。 18日晨,日軍以清河軍區領尋機關所在地廣饒以北之辛店、北隋地區為目標,實行合圍,並以騎兵為前導,在飛機掩護下,逐步向內壓縮。清河軍區機關轉移時在辛鎮與日軍遭遇,情況十分危急。此時,軍區特務營和直屬團第3營利用灌木叢和抗日溝(即為限制日軍機械化部隊行動及便於八路軍隱蔽轉移而挖掘的道溝),與日軍展開激戰,斃傷日軍騎兵30餘人,並擊落擊傷日機3架,阻止了日軍的進攻。堅持至黃昏後,掩護機關勝利地突出日軍的合圍圈。 19日,日軍繼續向利津東北的墾區合圍。這時,轉移至外線的清河軍區機關和主力部隊,廣泛開展破襲戰,內線部隊與民兵開展地雷戰、麻雀戰,給日軍以很大打擊。至12月13日,日軍全部撤退。 為策應魯中、清河地區軍民反“掃蕩”作戰,山東軍區決定乘日軍集中兵力“掃蕩”上述兩區,其他地區採取守勢之機,於魯南、濱海等地區對敵展開攻勢。魯南軍區根據山東軍區命令,決定首先殲滅駐費縣城西南東柱子一帶罪大惡極的偽軍劉桂堂(即“劉黑七”)部,劉系慣匪,投敵後,更加危害人民。消滅該部不僅為人民除一大害,而且對改善魯南斗爭形勢有著重要意義。為迅速全殲該部,魯南軍區決心集中優勢兵力,以主力第3、第5團全部及地方武裝和民兵一部,採取遠距離奔襲戰術手段,包圍殲滅該敵。 11月15日,魯南軍區參戰部隊分路隱蔽急進,按預定部署將該敵包圍,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敵1000餘人並擊斃劉匪,打退了日軍增援部隊。爾後,繼續擴大戰果,攻克偽軍據點13處。 11月19日夜,濱海軍區集中第6、第23團、海贛獨立營等部,向贛榆縣城發起進攻。贛榆守敵系偽軍第71旅、偽保安隊、鹽警等共2000餘人。戰鬥發起前,突擊隊化裝並利用與偽軍內線的關係,進入城東北門,佔領城樓。主攻部隊接信號後迅速沖人城內,向偽軍展開猛攻。偽軍1個團被爭取,不作抵抗。攻城部隊集中兵力,打擊偽旅部和另1個團。在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下,偽旅長李亞藩於20日上午率部投降。是役,濱海軍區以犧牲3人、傷37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偽軍1600餘人的勝利,解放了贛榆縣城。此後,攻城部隊又乘勝將贛榆周圍之海頭、興莊等13個據點全部克復。 12月4日,魯中軍區在日偽軍轉移兵力“掃蕩”清河區時,集中主力第1、第2、第4團,基幹武裝第11、第12團大部及沂北獨立營等部共5個團的兵力,開始第二次討伐偽軍吳化文部。攻擊部隊分為左、中、右、後4個縱隊,從四面向沂水西北東里店,石橋、大張莊地區之偽軍展開進攻,經4晝夜戰鬥,攻克偽軍據點20餘處,殲滅偽軍800餘人。 日華北方面軍自9月起發動的秋季“掃蕩”,至12月底,以徹底失敗而告結束。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取得了反“掃蕩”作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日軍在華北除對局部地區,主要是沿海地區進行“掃蕩”外,再未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八路軍山區抗日根據地得到了發展,平原抗日根據地得到恢復。八路軍逐漸由被動轉入主動,隨之開始轉入局部反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