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第5章 第三章淞滬會戰和南京失守

上海位於滬杭三角地區東沿,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軍事大港,又是南京的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七七事變後,日本決定向上海增派軍隊,“使其成為作戰基地”,以作好下一步向華東地區進攻的準備。中國政府為防患於未然和配合華北地區的作戰,牽制、分散日軍的兵力,爭取戰爭主動權,以利於長期抗戰,決定開闢華東的“第二戰場”,派軍掃蕩上海日軍及其在長江的艦艇,因而引起了淞滬會戰。此次會戰,歷時三月,激烈空前,對中日戰爭的發展影響至巨。 早在七七事變之前,1936年11月,日軍參謀本部擬定的1937年“對華作戰計劃”中的“用兵綱要”,就對華東方面的作戰作出了相當詳細的計劃。預定以海軍確保上海,作為用兵時的作戰基地,以第4軍(3個師團)佔領上海附近地區,以第10軍(2個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從太湖南面前進。兩軍策應,向南京作戰,以佔領和確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帶。七七事變後,日本基本依著上述綱領,在1937年7月11日的五相會議上決定,向華北增派陸軍,令海軍“作全面戰爭準備”。 12日,軍令部向下傳達作戰方案:令海軍“確保上海及青島,使其成為作戰基地”,“調遣確保上海所必要的海軍、陸軍部隊,並主要以海軍航空兵掃蕩華中敵空軍力量”,“封鎖揚子江下游,浙江沿岸……”。

國民政府為準備對日作戰,1936年2月即在京滬區成立了作戰秘密指揮部,以張治中為軍事長官,負貢京滬地區的備戰工作,1937年國防作戰計劃中的作戰指導要領規定,“長江下游地區之國軍,於開戰之初,應先用全力佔領上海,無論如何必須撲滅在上海之敵軍,以為全部作戰之核心。爾後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敵之上陸,並對登陸成功之敵,決行攻擊而殲滅之。不得已時,逐次後退佔領預設陣地。最後須確保乍浦——嘉興——無錫——江陰之線,以鞏衛首都。對杭州灣、江陰之江面,實行封鎖,阻絕敵艦之侵入”。根據國防作戰計劃,7月30日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貢成各有關單位,作出具體作戰計劃。 8月7日,國民政府召開最高國防會議,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長何應欽作“七七事變以來中央之軍事準備”的報告,說明現在“準備全部動員,整個抗戰”,“將一切軍事準備,均由平時狀態轉移力戰時狀態”。與此同時,行政院召開第324次會議,通過了軍事委員會為“保國防物資而作長期抗戰軍需供給之準備”而提出的“上海各工廠遷移內地”的方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國防作戰計劃和京滬警備司令部的作戰指導方針,都是“先發製敵”,企圖一舉攻殲上海日軍。因而,張治中將當時京滬地區的第87、第88師,分別集中於常熟、蘇州和江陰、無錫的公路、鐵路附近,並作好汽車、火車運輸的計劃和準備。同時,令獨立第2旅的1個團化裝為上海保安團,進駐虹口、龍華機場,令另1個團化裝為憲兵,開駐松江。 7月下旬,日海軍第3艦隊所屬特別陸戰隊共4個大隊,分駐於江灣、楊樹浦等地,連同艦上陸戰隊,日軍總計在滬兵力約4000餘人,另外還有組織健全的在鄉軍人約3600人和由日本青壯年僑民組成的義勇隊約3500人,配屬有輕裝甲車和坦克各20餘輛、高射砲8門、各種口徑的大砲30餘門。虹橋司令部、楊樹輔、小沙渡兩紗廠及軍營等處,均築有防禦工事。 8月8日,日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進行新的兵力部署,將分散的兵力相對集中於日租界和軍營,以及有防禦設施的東、西兩紗廠中。

8月9日,日海軍特別陸戰隊滬西第1中隊長大山勇夫中尉和齋藤與藏一等兵,駕汽車至虹橋機場,強行通過警戒線,至機場內偵察。門衛制止丁聽,哨兵開槍將二人打死。長谷川情立即命集結於佐世保之第8戰隊、第1水雷隊和佐世保第1特別陸戰隊、吳港第2特別陸戰隊向上海前進,8月11日,到達上海。日海軍考慮到中國軍隊已有準備,必須有陸軍參加才能發動進攻,於是,一面和中國方面談判,爭取時間;一面要求陸軍出兵。 8月12日夜,日本首、陸、海、外四相會議決定向上海派遣陸軍。 中國軍事委員會於8月11日“決心圍攻上海”,令“張治中率幀第87,88兩師,於今晚向預定之圍攻線挺進,準備對淞滬圍攻”,令海軍部按預定計劃,立即撤除長江燈塔,航標及封鎖江陰長江,11日晚,各部隊乘火車、汽車開始向上海輸送。張治中的兵力部署主要為:“置重點於江灣、彭浦附近,準備對敵猛施攻擊”,令上海的地方部隊,主力固守真如、閘北、江灣市中心區及吳淞各要點,掩護軍隊前進。令第87師先展開於大場、江灣以北地區,再推進至江灣市中心區,準備攻擊;令第88師先展開於真如、大場之線,再推進至閘北,江灣,準備反擊;令砲兵第8團10團的1個營,在真如、大場佔領陣地;令獨立第2旅及第56師分別在南翔、大倉、直塘待命。 12日晚,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位置,並展開佔領了進攻出發陣地。張治中從戰術要求出發,企圖掌握先制之利,在日軍未準備充分前,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於12日中午致電蔣介石、何應欽,說“本部隊在本日黃昏前可輸送展開完畢,可否於明(無)日(即13日)拂曉前開始攻擊……”蔣介石從政略需要出發,認為英、美、法、德、意各國代表參加的停戰共同委員會當時正在汗會,為避免在宣傳上造成不利的國際影響,復電張治中:“希侯命令,並須避免小部隊之衝突為要。”海軍部長陳紹寬亦按照命令於12日封鎖了長江航道。至此,中日雙方在上海的作戰已是箭在弦上,一觸即8月13日16時50分,防守八字橋一帶的日海軍特別陸戰隊第3大隊,向剛剛推進至附近的中國第88師部隊進行火力急襲。第88師當即還擊,淞滬會戰的戰幕由是揭開。

淞滬會戰開始時,參加作戰的日軍是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為長谷川清中將,旗艦為“出雲”號。指揮的部隊有:第10戰隊(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第11戰隊(1艘驅逐艦、1艘敷設艦、7艘砲艇,均為適應長江作戰的淺水艦艇)、第5水雷隊(1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第8戰隊(1艘輕巡洋艦、3艘驅逐艦)、第1水雷戰隊(1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上海特別陸戰隊(5個大隊,另配屬佐世保第1和吳港第2特別陸戰隊,每隊540人,編制有步兵中隊及工兵、通信、機槍小隊,還配屬有輕型坦克、輕裝甲車、山炮、野炮和高射砲)、海軍航空兵第1聯合航空隊(戰鬥機14架,攻擊機38架)、第1航空戰隊(戰鬥機21架、轟炸機12架、攻擊機29架)、第2航空戰隊(戰鬥機12架、轟炸機12架、攻擊機18架)。總計兵力約1萬餘人,作戰軍艦約30艘,作戰飛機100餘架。

淞滬會戰開始時,參加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第9集團軍(8月12日,京滬警備司令部撤銷,所屬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仍由張治中任總司令),轄第87、第88、第56師、獨立第2旅、第57師第169旅、上海保安總團、上海警察總隊、砲兵第3、第8、第10團。第87、第88師原為德國顧問訓練之教導1師2個旅,1936年改編為調整師,武器裝備齊全,官兵素質良好。師轄步兵2個旅、每旅步兵2個團,直屬分隊有騎兵連、砲兵營、工兵營、通信兵營,輜重兵營、衛生隊、特務連,全師10923人,步騎槍3800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火砲與迫擊砲46門,擲彈筒243具,第88師還有戰車防禦炮1個連(6門)。第56師為整理師,編制單位與調整師基本相同,唯人員裝備稍少。全師8170人。總計兵力陸軍約5萬人。在成立第9集團軍的同時,8月13日,蘇浙邊區公署改編為第8集團軍,轄第61、第55、第57、第62師,獨立45旅,砲兵第2旅(欠第3團),與第9集團軍協同作戰,兩集團軍作戰地境以蘇州河至南站之線為界,北為第9集團軍,南為第8集團軍。

8月13日,上海日軍與中國軍交火。 14比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放棄“不擴大方針”,於15日1時10分發表由陸相杉山起草的日本政府聲明,決定以武力“膺懲中國軍隊”,要求中國“根絕抗日運動……並取得日、滿、華三國融和提攜之實效”,即承認偽滿洲國。 15日,日軍參謀本部下達編組上海派遣軍和賦予其作戰任務的臨參字第73號命令,令“上海派遣軍與海軍階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佔領上海及其北面地區的重要地帶”。上海派遣軍的戰鬥序列是: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下轄第3師團(藤田井,轄步兵第5、第29旅團及騎,炮、工、輜各1個聯隊)、第11師團(山室宗武,轄步兵第22旅團、第10旅團之1個聯隊及騎,炮、工、輜各1個聯隊)。派遣軍直轄部隊有:重砲兵、工兵各1個聯隊,機槍、戰車、迫擊砲、攻城重砲、高射砲各1個大隊及輕裝甲車1個中隊、飛行中隊等。 16日,參謀總長根據《參謀本部與軍令部的協定》、《陸、海軍關於華中作戰的航空規定》下達指示,規定“上海派遣軍司令官和第3艦隊司令官是協同關係,登陸的陸軍部隊和海軍特別陸戰隊在戰鬥期間由先任指揮官統一指揮”,“殲滅華中方面的敵航空力量主要由海軍擔任”,同時令派遣軍“以一個精銳兵團在瀏河鎮方面登陸,以主力在吳淞方面登陸,擊敗當面之敵後,佔領上海及其以北的重要地帶”。

8月13日下午,八字橋附近日軍向中國軍隊實施炮火急襲後,張治中致電軍事委員會,請示“究應如何處置”。軍事委員會於當夜指示:“令張司令官明拂曉攻擊”。同時告知,已“令空軍明日出動轟炸,令海軍封鎖江陰”,並令正由武漢向石家莊運輸中的第18軍(第11、第14、第67師)“轉向蘇州輸送”。 8月14日晨,中國空軍開始空襲行動。但第9集團軍於15時方開始進攻。戰鬥極為激烈,第88師第64旅旅長黃梅興陣亡,官兵傷亡1000餘人,僅第527團即犧牲連長7人。至日沒時,全線進展均不大。當晚,張治中接軍委會電令:“今晚不可進攻,另候後命。”15、16兩日,奉令作攻擊準備,沒有實施全線進攻。防守豐田紗廠的日軍,乘機撤回其司令部。為迫近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以作總攻準備,第87師和第88師仍組織突擊隊向油漆公司,愛國女校方面日軍攻擊。 16日1時許,攻擊開始。激戰10小時,多次突破日軍陣地,第87師突擊隊一度突至日海軍俱樂部。日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官大川內傳七急令戰車隊及第8戰隊陸戰隊等增援,方阻止住中國軍隊的攻勢。兩師佔領五洲公墓、愛國女校及粵東中學等據點。長備川清於16日11時,19時和當夜,三次向海軍中央部求援。日海軍當即令正在旅順待機,準備派往青島的橫須賀和吳港的2個特別陸戰隊約1400人增援上海。

為在日援軍登陸前擊殲上海日軍,16日晚,中國大本營令第9集團軍發起總攻,17日5時,攻擊開始。本來計劃“遇隙突人,不在攻堅”,但因敵情不明,日軍早將所有通路以“堅固障礙物阻塞,並以戰車為活動堡壘”,於是“不得不對各點目標實施強攻”。激戰終日,擊退日軍多次反擊,但因日軍工事堅固,砲兵射擊效果很不理想,進展極微,8月18日,蔣介石已接到英、美、法三國政府提出將上海作為中立區,中日雙方軍隊撤出上海的建議,並得知本日將由英國駐日代理大使德斯向日本政府提出,因而,再次令張治中暫停進攻。同時命陳誠去上海視察情況。 8月19日,日本政府拒絕將上海作為中立區的三國建議,蔣介石下令第9集團軍再次發動進攻,並任命陳誠為第3戰區前敵總指揮。 17時左右,第87師一部突人至楊樹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張治中決心利用這一有利態勢,擴張戰果,將主攻方向由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轉向日軍陣地縱深內之匯山碼頭,實施中央突破,切斷日軍左右翼之聯絡,爾後再向東、西壓迫,一舉殲滅敵人。

此時,第36師己由西安到達上海,控制於吳家宅地區。張治中遂將新到的第98師第292旅配屬給第36師,令其當夜加入戰鬥,向匯山碼頭進攻。同時,將第98師第294旅及由南京剛到的裝甲團2個戰鬥連、1個戰防砲連配屬第87師,令其向滬江大學、公大紗廠攻擊,第36師師長宋希濂指揮該師,由北豐路、公平路向匯山碼頭攻擊前進。 20日至22日,雙方逐室爭奪,傷亡均極慘重。第36師一度攻至匯山碼頭,但因日軍陸上、艦上炮火猛烈,日軍佔據的鋼筋水泥樓房,一時難以突破,無法鞏固既佔領地區,而且缺乏後續部隊,被迫退回百老匯路北側,官兵傷亡2000餘人,協助進攻的兩個戰車連亦全被擊毀。 國民政府最高軍事當局雖然早就制定了掃蕩上海日軍的作戰計劃,並下達了令第9集團軍進攻上海日軍的命令,但最高決策者們對上海作戰仍存有一定程度的疑慮,特別對雙方軍隊戰鬥力的實際情況、戰爭必需的規模、發展趨勢及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等,並未考慮成熟,因而,當精銳的第87、第88師攻勢進展甚微時,迅速掃蕩上海日軍的決心又有所猶豫,幾次下令暫停進攻,陳誠於20日由上海視察返回南京後,蔣介石徵求他的看法。陳誠認為:“敵對南口在所必攻,同時並為我所必守,是則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滬戰事以牽制之”。蔣介石本來就側重於在上海進行戰爭,以爭取在華東地區有密切利益關係的西方國家的同情與支持,立即接受陳誠“若打須向上海增兵”的建議,重新部署兵力,並於8月20日正式公佈成立大本營和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的訓令,以及《國軍戰爭指導方案》同時以大本營令字第4號訓令頒發《第三戰區作戰指尋計劃》,指令第三戰區“以掃蕩上海敵軍根據地,並粉碎在沿海登陸取包圍行動之敵,以達成鞏固首都及經濟策源地(上海),為作戰指導之基本原則”。

8月22日,日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及所屬各部隊到達馬鞍群島。 23日,日軍第11師團及第3師團,分別由川沙口及吳淞鎮、張華浜強行登陸。川沙口僅有第56師1個連,吳淞鎮及張華浜僅有保安總團及市警察總隊的部分兵力,雖然進行了英勇的抗擊,但無力阻止日軍登陸。午後,日軍佔領川沙鎮及吳淞江岸至鐵路間的灘頭陣地。 此時,第18軍已先後到達大場,常熟及蘇、錫地區,第56師及教導總隊第2團亦已抵滬。第51,第6師則正向蘇州、上海輸送中。上述各部隊均歸張治中指揮。此後,中國軍隊的主要任務,已由圍攻上海日海軍陸戰隊轉為抗擊日上海派遣軍登陸的作戰。 張治中得悉日軍登陸情況後,當即與陳誠聯繫,對日海軍陸戰隊方面暫取守勢,迅速調動部隊反擊登陸日軍,並將自己的處置電報蔣介石。陳誠雖然同意了張治中的部署,但認為用於抗登陸的兵力太少,也致電蔣介石,提出自己的部署方案,並建議由他指揮抗登陸作戰。蔣介石同意他的意見,將第18軍等用於長江南岸的部隊編組為第15集團軍,任命陳誠為總司令,與張治中第9集團軍分區各自指揮,張治中主要負責市區正面的守勢作戰,陳誠負貢抗登陸的作戰。 24日,第9集團軍方面激戰終日,當晚將突人楊樹浦方面進行巷戰的部隊撤出,沿租界路口改為防禦。以後相當一段時間,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基本上形成對峙。第15集團軍方面,羅卓英指揮第18軍等部隊,“以廣正面攻擊登陸之敵,擬壓迫於江岸而殲滅之”。第98師第294旅一部,驅逐少數立足未穩的日軍,佔領了寶山城;第292旅進至月浦、新鎮一帶,構築工事。第11師在羅店以北地區激戰。至27日夜,第18軍仍在寶山、獅子林砲台、新鎮、羅店、曹王廟,瀏河鎮一線與日軍激戰。日軍第11、第3師團均無進展。 28日,日軍除第22、第23航空隊外,又增加第3航空隊,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第3師團攻占殷行,第11師團攻占羅店。羅卓英組織第98、第11、第67、第14師等部圍攻羅店,困苦戰數日,傷亡甚眾,士兵疲憊,加以適逢大雨,道路泥濘,各部隊行動遲緩,協同欠佳,進展不大,第14師第79團第3營一度夫人羅店,但後援無繼,在日軍反擊下,傷亡過半。激戰至31日,日第3師團攻占吳淞鎮。日軍雖然登陸成功,並攻占殷行、羅店、吳淞鎮等據點,但在中國軍隊頑強抗擊下,行動困難,傷亡很大,實際上仍處於被分割包圍的不利地位,陷於苦戰之中。松井石根、長谷川清分別向日本大本營請求增援。日參謀本部及軍令部急命天谷支隊及佐世保第2、第3特別陸戰隊趕赴上海。 9月3日,軍增援部隊先後到達上海,加強了攻勢。 9月6日攻占寶山縣城,守軍第98師第583團1個營,營長姚子青以下官兵全部壯烈犧牲。此時,獅子林砲台已經失守,日軍一部進至月浦以東。第18軍擔任主攻羅店的第14、第11師,雖然勇猛攻擊,反复爭奪,始終未能攻下羅店。連日苦戰,部隊傷亡甚眾。羅卓英決定暫停攻擊,令第14師留一部兵力於原陣地警戒,監視敵人,主力移至北塘口、顧家角、南長溝地區,構築陣地。中國大本營判斷日軍“最近若不得逞,勢必由國內不斷增兵,在沿江沿海繼續擴大戰鬥區域”;中國軍隊雖英勇奮戰,給敵以沉重打擊,但在海空軍方面處於劣勢,且攻擊武器,如戰車、重砲等,數量遠不如日軍,特別是在製空權已逐漸為日軍掌握之後,軍隊白晝行動困難,後勤供應尤為困難,許多官兵在第一線苦戰,終日難得一餐,彈藥亦時常不足,影響戰鬥,並造成部隊更多的傷亡,因而決定逐漸轉為守勢作戰,9月6日,蔣介石下達《第三戰區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規定“如各個圍攻之目的不能達到,則依狀況逐次於後方佔領陣地,採取攻勢防禦……萬不得已時,則退守後方既設陣地,作韌強之抵抗,以待後方部隊之到達,再行決戰”。 日軍參謀本部派至上海視察的西村敏雄報告;“敵人的抵抗實在頑強,無論是被砲擊還是被包圍,絕不後退……雁遣軍後方接濟不上,兩個師團陷於嚴重苦戰之中。”9月6日,日軍令部向日本天皇報告:“上海陸上戰鬥,遲遲沒有進展,必須增加陸軍兵力,”天皇召見參謀總長,決定再向上海增派3個師團。由於動員需時,而上海情況嚴峻,參謀本部下令先從華北將後備步兵10個大隊、砲兵2個中隊,工兵2個中隊、野戰重砲兵1個大隊及高射砲1個隊,立即航運上海,補充上海派遣軍;將台灣守備隊緊急擴編為重滕支隊(步兵4個大隊、山砲兵1個中隊為骨幹),航送上海,配屬給被包圍於羅店的第8師團。同時緊急動員,於11日下令派第9、第13、第101師團、野戰重砲兵第5旅團、獨立野戰重砲兵第15聯隊、獨立工乓第12聯隊及第3飛行團等增援上海,加入上海派遣戰鬥序列。 9月7日後,隨著增援部隊的不斷到達,日軍開始全面進攻,至11日,市區方面,擊退第87師部隊,推進至軍工路一帶,上海以北,突破第98師陣地,佔領月浦。此時,中國軍隊第1軍等雖已到達淞滬,加入第15集團軍戰鬥序列,但因第9及第15集團軍原來各部隊經連日血戰,傷亡極大,且原陣地工事已被日火力摧毀,所以第三戰區決定令部隊稍為後撤,至預備陣地組織防禦。 11日晚下令:“為整理淞滬嘉瀏一帶陣地,節約兵力,以達韌強抗戰之目的,著第9、第15集團軍立即轉移。”第9集團軍遲至蘇州河左岸范家宅至嘉定南端之線,第15集團軍退至嘉定、周家園、瀏河至長江南岸之線。此後,日軍的主攻方向又轉移至第15集團軍方面。中國軍隊的作戰,也開始由攻勢防禦轉變為陣地防禦。 隨著日軍增援部隊的不斷到達,日軍的攻勢不斷增強,但在第15集團軍英勇頑強的抗擊下,至9月21日,日軍未能前進一步。第15集團軍傷亡亦極大。如胡宗南的第1軍(第1、第78帥)已減員80%左右,激戰至9月30日,日軍第11師團由羅店向西、向南推進約3公里。第3師團迸出至顧家鎮附近。據日軍發表的縮小了的損失數字,僅此兩個師團即傷亡10988人。 10月1日,日軍第101、第9、第13師團先後到達上海,陸續投入戰鬥。松井石根鑑於淞滬戰場全線呈膠著狀態,決定縮小包圍圈,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以羅店、大場公路為軸線進攻大場。 10月5日開始,日第9、第3師團,集中兵力、火力,向蘊藻浜地區進攻。 8日,第9師團突破北岸陣地,強渡蘊藻浜,佔領黑大黃宅附近約1公里的灘頭陣地。但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下,日軍進展極為困難,只能用對壕作業方法,一米一米地推進。松井石根又將第13師團一部投入戰鬥,戰鬥更為激烈。至18日,日第9師團推進至蘊藻浜南5公里處,若現在的陣地再被突破,日軍即可直趨大場,有切斷中國軍隊後路的危險。第三戰區與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研究後,決心以新投入戰場的桂系第48軍為主力,對蘊藻浜南岸日軍實施反擊。 10月21日19時。全線砲兵集中火力,實施破壞射擊;20時,各路反擊部隊開始進攻。但反擊主力第48軍的主要反突擊方向,選在日軍主力第13、第9師團主攻方向的主要進攻地段——陳行、頓悟寺、桃園浜一線上,日軍的兵力、火力特別集中,中國軍隊有限的砲兵,根本無力製壓日軍各砲兵陣地及火力點。全憑血肉之軀,在暴露的陣地之外向敵衝鋒,官兵雖極勇敢,但也無法突破敵人的陣地,在猛烈的敵火下,不到1小時,即傷亡過半,攻擊頓挫。其他次要方向的反擊部隊,因缺乏必要的火力支援,亦均未能完成攻擊任務。激戰至22日凌晨2時許,日軍開始反擊,出擊部隊被迫後退。 24、25日,日軍在航空兵支援及坦克引導下猛攻中國軍隊陣地。 26日大場鎮失守。防守該地的第18師師長朱耀華羞憤自殺。大場鎮的失守,嚴重威脅著中國軍隊的側背,第三戰區決心放棄北站至江灣的陣地,向蘇州河南岸轉移。第38師第524團中校團附謝晉元率1個營據守四行倉庫,掩護部隊轉移。以後,在與本軍完全隔絕的情況下,孤軍奮戰至30日,方在英軍勸導下退入租界。 當日軍攻占大場鎮時,中國軍隊逐次投入淞滬戰場的部隊,已達70個師又7個旅,大本營已無可以立即調至淞滬的部隊。長江南岸守備區和杭州灣北岸守備區防備日軍登陸的主要側方保障部隊,也因上海戰局緊張,先後調至上海,因而,大本營主管作戰的高級將領及前線高級指揮官如陳誠、顧祝同等,都建議按照持久消耗戰的戰略方付,迅速將上海的主力部隊有計劃地逐步撤至吳福、錫澄兩條國防工事線上進行整補,最初已獲最高統帥蔣介石的同意,並開始實施,但至10月底時,蔣介石突然改變決心,從政略角度出發,命第三戰區的部隊繼續在上海與日軍主力進行陣地消耗戰。於是,中國軍隊在處於強弩之未的情況下,繼續與新增加的10餘萬日軍作更艱苦的戰鬥。 11月4日夜,日軍新增援的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將,轄第6、第16、第18、第114師團)在第4艦隊護衛下,乘約百艘艦船進入杭州灣,5日拂曉,其第18師團和第6師團分別由金山衛以東、以西登陸。此時,金衛左右幾十公里的正面上,僅有第63師一部兵力和地方武裝警戒,無力阻止日軍登陸。日軍為統一指揮,於7日臨時組成華中方面軍,松井石根任司令官,指揮第10軍和上海派遣軍。 8日,日第10軍主力開始渡過黃浦江,上海派遣軍為支援第10軍作戰,亦分別向當面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當晚,中國大本營發現,淞滬戰場的中國軍隊已處於即將被日軍包圍的危險境地。蔣介石急忙下令由上海撤退。由於撤退的時機過晚,命令下達的手段又極落後,命令到達各集團軍時,己是11月9日,右翼第8、第10集團軍和中央第9、第21集團軍部隊已陷於極亂狀態,各級司令部很難掌握其部隊了。有的部隊並未接到撤退命令,只是看到友軍撤退也隨之撤退。左翼第19、第15集團軍受到的壓力較小,仍暫時固守原陣地掩護右翼、中央作戰軍撤退。 11月10日,左翼軍方逐次掩護撤退至吳福線陣地,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中國軍隊全部撤離淞滬地區。淞滬會戰結束。 日軍佔領上海後,第10軍乘勝由太湖以南向南京方向追擊,日華中方面軍亦認為“向南京實施追擊為有利”。日本大本營遂“廢止以往之作戰地域(限制)在蘇、嘉線以東之指示”,於11月24日御前會議決定,“攻擊南京及其他地區”。 12月1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下達“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的命令。此時,日上海派遣軍已攻占無錫及江陰要塞,第10軍已攻占吳興,正分3路向南京攻擊前進中,12月6日,日軍進出至龍潭,湯山、淳化、襪陵關、宣城之線,南京處於3麵包圍之中,7日,日軍向南京外圍主陣地發動總攻,戰鬥至12月10日,日軍進至城垣。 12日,雨花台失守,全城動搖,各要點相繼失守。日軍由光華門、中華門突人城內。蔣介石下令守軍撤出南京。 13日,日軍佔領南京,隨即製造了長達6個星期的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據戰後遠東國際法庭最慎重、最保守的統計,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屠殺30萬人以上。 淞滬會戰開始時,雙方兵力都不甚多。但為了達到各自的戰略目的,雙方都一再增加兵力,日軍先後投入20餘萬,中國軍隊投入70餘萬,致作戰規模不斷擴大,發展為一場歷時三月、激烈空前的大會戰。 淞滬會戰使日本陸海軍遭到從盧溝橋事變以來從未受到過的打擊和損失,獲得全中國各界民眾和各黨派的熱烈擁護和支援,使中國達到空前的團結,振奮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反抗侵略的偉大精神,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給國內外持“三月滅亡中國”和“抗戰必亡”觀點的人以沉重的打擊。同時,為沿海工業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 淞滬戰場的開闢,迫使日軍不得不向其本來並不願意使用陸軍的戰略方向上增派陸軍。隨著戰況的發展,其陸軍兵力不斷增加,並將主戰場由華北轉向華東,這不僅分散了日軍的兵力,使其不能集中使用於地形開闊、利於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華北戰場,而且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以局部戰爭侵占華北,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的戰略企圖,從而陷於中國全面、持久抗戰的泥潭之中,不得不按中國的戰略方針進行作戰。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日本是進攻的一方,但在戰略上卻處於被動地位。因而,淞滬會戰的結果,在戰役上,中國軍隊是失敗者;但在戰略上,中國軍隊則是勝利者。 國民政府統帥部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是“持久消耗戰”。 陳誠在1946年曾闡明策定這一戰略方針的主要理由。他說:“我以軍備不足,對有多年準備,而挾有現代化陸海空之敵,為求粉碎其速戰速決之計劃,以避免為其不斷之攻擊所殲滅,乃策定持久消耗之最高戰略。一面不斷消耗敵人,一面擴散戰場,分化敵之優勢。”這一戰略指導方針,從戰爭全局看是正確的,是符合中國實際的。但在如何達到這一戰略要求的問題上,則有不同的作戰指尋。 淞滬會戰,採取的是專守防禦,實質上是消耗防禦,蔣介石曾說過:“在湘北戰爭(指第一次長沙會戰)以前,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取守勢的”,“處處只是消極防禦,陷於被動”。淞滬會戰中消極防禦的表現,主要有三。 首先,是死守陣地,硬拼消耗。寶山、羅店、大場、蘊藻浜、蘇州河等各次戰鬥,都是在無險可守的固定戰線上,同敵人進行陣地抗擊戰。日軍陸海空火力遠遠超過中國軍隊,在陣地對抗中,中國軍隊多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傷亡極大,李宗仁說:我軍“人數既多,又無險可守,敵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盡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鐵爐,任其焦煉……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血肉之軀來填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亡,輒以乾計”。當時的第88師師長孫元良認為,淞滬會戰是“以自己的消耗來換取敵軍的消耗”。 其次,是兵力分散,專守一線。只要一處被敵擊破,就造成全線崩潰。通過實踐,蔣介石也認識到這一點。 1938年,他在第二次南嶽會議上說:“一線式陣地之不能改正,乃我們官長指揮能力缺乏,而為我軍自抗戰以來戰術上失敗最大的一個恥辱。” 再次,是強調正面,忽視翼側。淞滬會戰中,隨著正面戰線的吃緊,蔣介石置翼側於不顧,將防止日軍登陸的部隊調至正面加強防禦,以致日第10軍如人無人之境,使淞滬戰場正面的軍隊陷於腹背受敵的危境。蔣介石也認為這是抗戰以來最大的挫失,他說,“上海開戰以來,我忠勇戰士在淞滬陣地正與敵人以絕大打擊的時候,敵人以計不得逞,遂乘機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這是由於我們對側背的疏忽,且大輕視敵軍,所以將該方面布防部隊,全面抽調到正面來,以致整個計劃受了打擊,國家受了很大損失,這是我統帥應負最大的貢任,實在對不起國家”。此外,國民政府最高決策者們片面強調政略,希冀國際干預,也是貽誤戰機和使撤退成為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