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大決戰·淮海戰役

第8章 一、顧祝同的軍事會議開得太遲了

大決戰·淮海戰役 袁庭栋 3042 2018-03-18
在毛澤東最初設想的“小淮海戰役”藍圖中,我華野向徐州劉峙集團打出的第一拳,就是直指敵軍的第七兵團,即黃百韜兵團。當我軍將淮海戰役打響之後,也的確是先打黃百韜,在徐州的左右兩翼中先斬其一翼。 為什麼要先斬黃百韜這一翼?這是因為: 第一,在當時的徐州戰場上,敵人的數量和裝備較之我軍仍然佔著優勢(敵人戰前為70萬人,戰中增至80萬人;我軍的華野投入36萬人,加上後來參戰的中野15萬人及地方武裝,共約60萬人),如果先能斬其一翼,我軍即能轉為優勢。 第二,黃百韜兵團駐地距徐州較遠,東邊又是大海,沒有強敵掩護,在徐州地區的幾個兵團中,相對來說比較孤立薄弱,對我軍消滅其有生力量十分有利。 第三,從戰略全局上來看,我軍只要包圍了黃百韜兵團,就可以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徐州東部,我中野東進的部隊就可以乘勢進逼津浦線,如果吃掉黃百韜兵團,就可以進一步從東西兩方切斷徐州和蚌埠的聯繫,將徐州的幾十萬敵人與南京大本營分割開來,使徐州之敵成為甕中之鱉。特別是在我軍打響之前,國民黨的統帥部對於徐州之戰是堅守還是後撤這一重大決策還在爭論不斷、舉棋不定之時,集中力量進行分割是最有利的。如果敵人真的向南撤退到淮河以南,與南京方面的湯恩伯集團合在一起,就大大不利於我軍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第四,我軍在隴海路以東地區展開作戰,可以直接得到我魯南和蘇北老根據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

毛澤東的有關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是10月11日制定的。對於這一方針,我軍的兩大野戰軍一直在認真貫徹實施,同時,在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員之間一直在實踐中對這一方針進行補充和修訂。而國民黨方面,唯一拿出來的,即蔣介石授意制訂並批准的《徐蚌會戰計劃》卻成為一紙空文。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國民黨統帥部內部的各種分歧無法統一,也由於蔣介石本人優柔寡斷,不斷改變主意。 蔣介石的《徐蚌會戰計劃》是10月30日完成的,如果從軍事指揮的角度看,還是可以算得上一個在當時較為可行的計劃,可是他並未下命令執行。當他決定讓杜聿明來貫徹他的計劃時,卻又拖延了3天才在11月3日將計劃交給杜聿明徵求意見。當杜聿明表示贊同之後,他又沒讓杜聿明立即到徐州執行,而杜聿明一直拖到11月11日,即大戰已經開打之後5天才到達徐州的指揮部。更重要的是,當他向杜聿明徵求了意見,並在他們二人之間有了一致意見之時,他本人卻又改變了主意。他當時有一種不便對部下明言的心態,就是怕從徐州後撤會影響國民黨在全國人民面前的威信,會引起全國國民黨軍政人員的人心動搖。所以當他看到我華東野戰軍並未急速南下,看到我中原野戰軍並未急速東進時,僥倖心理又出來了。之後,蔣介石突然又改變計劃,決定要堅守徐州,並決定在11月4日親自到徐州去做具體佈置。這一決定已經通知了徐州,劉峙已經準備好了閱兵式。可是在臨行前,蔣介石又不去了。

原因是他為了解決國民黨統治區內的經濟崩潰和金融危機而在8月19日開始實行《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在全國發行金圓券,收兌所有的黃金白銀和外幣,命令蔣經國到上海督陣。蔣介石不僅搞得天怒人怨,而且和自己的連襟孔祥熙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孔祥熙之子宣稱要公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美國的財產數字。 11月2日,上海全市出現搶購風潮。同一天,行政院長翁文灝公開承認政府的所有經濟政策全部失敗,翁文灝和財政部長王雲五都打算辭職。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實在無法抽身,只得讓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代表他到徐州傳達他的最新命令,要劉峙堅守徐州。 據蔣介石派到徐州的戰地視察官李以劻說,蔣介石之所以改變計劃,延誤戰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認為解放軍的兩大野戰軍還未能迅速展開行動。事後才得知,這個判斷是完全與真實情況不符的。出現這種誤判的原因是國民黨方面的情報失靈。當時主管軍事情報的國防部第二廳廳長侯騰說過,為了搞到當時解放區內的部隊調動情況,國民黨方面預備了104部電台,派特務打進解放區。可是由於解放區內部組織嚴密,群眾的警惕性很高,到處都有民兵和地方武裝,所以這些電台到了解放區邊緣卻進不去,後來統計只有4部電台在教會的掩護下進了山東解放區,還是從北邊進去的。這樣,國民黨統帥部所依據的情報只能靠國民黨前線軍隊向上的報告,而這些報告的準確性不高。按國民黨國防部的參謀次長劉斐在國防部軍官訓練團作報告時的原話,是“我們前線指揮官虛報敵情,謊報戰果,對敵人行動毫無預見,造成上級綜合分析與判斷的困難,每每策定一個計劃,隨之落空。我方的調動比敵人遲兩天甚至一周,始終跟著敵人走”。劉斐這話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對於蔣介石這種臨戰的處置方式,杜聿明是這樣評價的: 這說明蔣介石集團對於徐蚌會戰(按:國民黨方面一直將淮海戰役稱為徐蚌會戰)計劃,並未作全盤考慮,對於軍之“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古兵法語)亦未加慎重考慮,而只有在人事上疑神疑鬼,鉤心鬥角,怕劉汝明、馮治安等將領有異心、不穩妥,急電召劉、馮二人到南京加以籠絡,指使其發表反共擁蔣的通電。 11月5日上午,顧祝同代表蔣介石在徐州召開了一次高級軍事會議,對於這一大戰到底如何打,進行了具體部署。 在顧祝同召開的軍事會議上,4個兵團司令邱清泉、李彌、黃百韜、孫元良和可以離開部隊的軍長全部到會。到會者一致認為,共軍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但不知共軍的主力和主攻方向何在。會議根據蔣介石關於堅守徐州地區的指示,認為目前幾個兵團在隴海線上一字排開的佈局要應付共軍的進攻十分不利,決定放棄次要城市,集中兵力於徐州與蚌埠之間的津浦路兩側地區,做攻勢防禦,必要時,“剿總”可以移至蚌埠,但徐州仍應有一兩個軍進行堅守。這種部署實際上完全回到了10月29日南京國防部會議上的老方案。

根據這一方案,顧祝同作出了正式決定:徐州的守備應切實加強,認真固守;黃百韜兵團向西移動,向徐州靠近,與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和第一綏靖區周岩部密切聯繫,確保運河兩岸;邱清泉兵團集結於永城、碭山地區機動,確保徐州西部;李彌兵團集結於靈璧、泗縣地區機動,確保運河與津浦線沿線地區以及與蚌埠的聯繫;孫元良兵團集結於蒙城地區,確保徐州西南、津浦路以西地區。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移駐臨淮關,保衛蚌埠並保證徐州與蚌埠之間的聯繫;駐海州的第九綏靖區李延年部因距徐州較遠,極容易被消滅,原打算從海上撤走,但因無船,於是決定乾脆向徐州方向開進,其所屬第四十四軍交給黃百韜指揮。原來屬於黃百韜兵團的第一零零軍本來是向東去加強海州方面的防務,現在也回歸原兵團建制,一道向西撤。

這樣的一個部署,很明顯是一個以徐州為中心的集團防禦方案。顧祝同的打算是將幾個兵團都放在徐州和蚌埠之間,可以利用津浦和隴海兩條鐵路快速地調動部隊,相互支援,便於尋找機會集中兵力與我決戰,避免分散被殲的下場。對於這次在顧祝同主持下做出的重要部署,卻被杜聿明評為一錢不值。杜聿明認為: 自徐州到蚌埠間二百多公里的鐵路兩側,擺了數十萬大軍,既棄置徐州既設永久工事於不守(徐州那樣龐大縱深的據點工事,只留一兩個軍,幾乎等於不守),又將各兵團擺於鐵路兩側毫無既設陣地的一條長形地帶,形成鼠頭蛇尾、到處挨打的態勢。據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戰史上還找不到這樣一個集中會戰的戰略先例。 但是,就是這個被杜聿明所否定的還算是有了一定計劃的部署也並未完成,就被我軍的進攻所打亂。這是因為,這一次真正具有實質性的軍事會議是11月5日才召開的,顧祝同當晚回到南京,在向蔣介石報告之後,11月6日才發出正式命令。這已經太晚了,因為我華野對黃百韜兵團的進攻正是在11月6日開始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