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八路軍震驚中外的20大戰役

第182章 8、盤點

1939年,日軍在東北增兵達70萬,其中40萬用來“討伐”東北抗日聯軍,戰事達到空前頻繁與殘酷階段。根據形勢需要,東北抗日聯軍改變鬥爭方式,化整為零,進行潛伏活動,分區作戰,相機打擊敵人。秋冬季反“討伐”期間,東北抗日聯軍共進行戰鬥318次,斃傷俘日偽軍3186人,挫敗了日偽軍的“討伐”計劃。僅9月份,第1路軍第3方面軍在寒蔥嶺就伏擊日軍軍車12輛,擊斃日軍少將司令松島以下270多人,繳獲重機槍2挺、輕機槍4挺、迫擊砲1門、步槍150多支、子彈70多箱及大量軍服、糧食等。 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與東北人民的支援下,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長期堅持東北抗戰,同敵人進行了殊死的鬥爭,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堅強無侵的革命精神。在全國抗戰爆發後,抗聯箝制與消滅了日本關東軍大量兵力,對全國抗戰起到了戰略上的配合作用,支援了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在長期殘酷的抗日鬥爭中,抗聯受到很大損失。客觀上是敵強我弱,特別是1938年以後敵我力量更為懸殊,而東北鐵路、公路交通發達,便於敵軍機動,並且自然環境比較艱苦,抗聯活動地區大部人煙稀少,冬季嚴寒長達半年;加之敵人實行“歸村並屯”,建立“集團部落”,切斷抗聯與人民的聯繫,迫使抗聯退居深山,風餐露宿。主觀上,長期得不到中共中央的領導,獨立奮戰的局面;特別是駐共產國際中共代表王明、康生決定撤銷中共滿洲省委,使東北抗日鬥爭失去統一領導,形成各自為戰,缺乏戰略上的有機配合,給敵人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 抗聯的鬥爭實踐表明,要堅持長期的敵後游擊戰爭,就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破敵人的“討伐”;在軍事上反“討伐”的同時,還必須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同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要堅持長期的敵後游擊戰爭,還必須建立根據地;堅持長期敵後游擊戰爭的部隊,還要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戰勝,應付尖銳複雜的鬥爭局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