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八路軍震驚中外的20大戰役

第6章 5、八路軍調整作戰部署

1937年8月22日,南京國民政府與共產黨的南京談判合作達成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了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談判中,蔣介石鑑於戰情危急,做出讓步,同意了中共提出的一些重要意見,同意了紅軍的作戰任務是充任戰略的游擊支隊,執行側面作戰,協助友軍騷擾與箝制日軍大部並消滅其一部。 共產黨所堅持的紅軍作戰任務是改編前夕,1937年8月5日由洛甫、毛澤東致電朱德、周恩來提出的:紅軍擔負以獨立自主的游擊運動戰,箝制敵人大部分,消滅敵一部的任務。向著沿平綏西進及沿平漢南進之敵,出擊側面,擾亂、箝制和打擊,協助友軍作戰。並派出一部,遠出熱河。 洛甫、毛澤東在這一天,還同時提出了八路軍的戰略部署問題:部隊應先出1/3兵力,以冀察(哈爾)晉綏(遠)4省交界地區(是指四角地區不是三角地區)為中心,向著沿平綏鐵路西進及沿平漢鐵路南進之敵,執行側面的游擊戰爭,另以一部兵力向冀熱(河)察邊區活動,威脅敵之後方。

8月22日,在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的同時,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又正式賦予包括八路軍在內的人民軍隊的基本任務:1、創造根據地;2、箝制和相機消滅敵人;3、配合友軍作戰(戰略支隊任務),即在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在戰役戰術上堅持獨立自主原則;4、保存與擴大部隊;5、爭取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 洛川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還通過了洛甫、毛澤東的戰略部署設想。 當時,洛甫、毛澤東提出的戰略部署,其戰略意圖是,八路軍全部部署於以恆山山脈為中心的晉察冀綏四省交界地區,並以此為依托,向察哈爾南部、熱河南部和河北西部發展,深入平津地區,展開於敵之翼側和後方,打擊和箝制日軍進攻,配合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作戰。

然而,當八路軍按照預定部署日夜兼程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時,沿平綏鐵路西進日軍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則採用右翼迂迴的方針,於9月13日占領大同後,除以一部兵力繼續西進綏遠外,主力則沿同蒲鐵路南下,直趨太原,企圖協同沿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南下日軍華北方面軍主力,威脅河南,佔領山東,奪取黃河以北地區,進占華北全境。同時,威脅平綏鐵路沿線國民黨軍,先機取勝。 依據華北戰局的新變化,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與八路軍總部各師領導人,經過反复醞釀,做出了調整八路軍部署的戰略決策。 9月17日,毛澤東就八路軍的部署,分別電示八路軍總部和各師負責人,指出:恆山山脈必為敵軍奪取晉察冀三省之戰略中樞,向此中樞出動主力,我3個師已無集中晉東北一處之可能,更無此必要。因此,過去決定八路軍全部在恆山山脈創造游擊根據地的計劃,現已根本不適用了。此時,如依原計劃執行,將全部處於敵之戰略大迂迴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脈,設想在敵佔太原情況下,亦在敵大迂迴中,將完全陷入被動地位。為了在戰略上展開於主動地位,即展開於敵之翼側,箝制敵之進攻太原與繼續南下,援助晉綏地區國民黨軍使之不過於損失力量;為真正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為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義勇軍,創造游擊根據地,支持華北游擊戰爭,並為擴大八路軍本身起見,擬變更原定部署,採取如下之戰略部署:第115師以自覺的姿勢,即時進入晉東北的恆山山脈南段活動,如敵南進,而友軍又未能將其擊退,則準備依情況逐漸南移,展開於晉東南太行、太岳兩山脈中;第120師應集結於太原以北忻縣待命,準備轉至晉西北管涔山地區活動;第129師於適當時機,進至呂梁山脈活動;八路軍總部進至太原附近,依情況決定適當位置。

根據毛澤東的電示,9月21日,朱德、彭德懷和任弼時聯合發出《關於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訓令》,指出:除第115師和第120師分別在晉東北與晉西北地區外,以第129師部署在晉東南遼縣地區,以總部直屬隊一部部署在晉察冀邊的五台、盂縣。 9月23日,毛澤東從戰局趨勢和長遠部署考慮,再電八路軍總部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指出:敵對太原,志在必得。五台、定襄、盂縣地區太小。敵進太原後,即在其包圍中。因此,第120師速赴晉西北佔先著,處於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綏遠與大同游擊,方能有效地箝制敵南進太原;第129師可與第115師靠近,位於晉南太嶽山脈中;呂梁山脈(吉縣汾河間),可由陝北部隊抽調一部去策應。游擊戰爭主要應處於敵之翼側及後方,在山西應為晉西北、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南四區,向著進入中心城市及要道敵人,取四麵包圍襲擊之姿勢,不宜於集中五台山脈一區,集中一區是難以立足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