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解放軍橫掃千軍的40大戰役

第213章 第二十四章臨汾戰役:典型的陣地攻堅戰

1946年7月,人民解放戰爭的砲聲打響了,我軍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向我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翌年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統一指揮下,一舉攻破了敵人所謂“可當40萬大軍”的黃河天險,挺進魯西南,從而揭開了我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接著,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兵團在陳賡、謝富治的率領下,由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作戰。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則挺進豫皖蘇。 三路大軍,相互配合,密切協同,向國民黨統治的中原地區,進行戰略展開,在江、淮、河、漢之間,機動作戰,尋機殲敵,先後拔城百餘座,創建了中原解放區。我西北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也在內線向國民黨軍隊發起了猛烈的攻勢。在我軍的沉重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佔領區日漸縮小,不得不轉入分區防禦,主要兵力都麇集到戰略要點和交通線上。

就在這一年的12月27日,我剛組建的第8縱隊和西北野戰軍的第2縱隊,晉綏軍區獨立第3旅及太岳軍區的4個團,發起了運城戰役,一舉攻克了閻錫山、胡宗南在晉南的重要據點——運城。而運城一失守,閻錫山在晉南就只剩下臨汾這座孤城了。 臨汾——這座晉南最大的城市,相傳是唐堯建都的地方,歷來是軍事重鎮。自從縱貫山西全省、溝通華北與西北交通的同蒲路建成以後,這裡是南段的樞紐,地位益加重要。臨汾城築在汾河東岸一片沖積而成的黃土高地上,城外地勢比城內低,黃土壘砌的城牆,黏結得非常堅固,基部最厚處有30餘米,牆面如牛背,傾斜向上,高達14米,頂上有10米寬,可並行3輛大車;城周長近10公里;城外的東南部又加修了一座護衛城,高厚度略次於主城,周長3公里多。整座城,西傍汾河,南、東、北三面均為開闊地。從遠處看,宛似伏在汾河邊上的一頭黃牛。所以,臨汾又稱“臥牛城”。據當地人說,臨汾城在歷史上沒有被攻破過,連闖王李自成被射瞎一隻眼,也沒有降伏得了這頭“臥牛”,氣得他把盔甲掛在城外一棵樹上撤兵而去。於是後人把那掛盔甲的村莊,稱為“掛甲屯”。

也許是歷史記載的作用,自運城解放後,晉南的反動鄉團、地痞惡霸都縮進臨汾躲避,把臨汾當做了一個避風港。 臨汾,確實太重要了。它是晉中的橋頭堡、太原的南大門。國民黨軍要想保住晉中和太原,並牽制我晉冀魯豫部隊對西北戰場的支援,就不能沒有臨汾。蔣介石是看到了這一點,他不能再讓臨汾丟失了。於是急令胡宗南部的第30旅留守臨汾,並電催閻錫山從晉中抽調1個師加強臨汾防務。根據蔣介石的指示,閻錫山作出了加強臨汾防衛力量的決定,命令駐介休的第66師徐其昌率部入晉中趕來增援。同時,為統一調動指揮臨汾駐軍,命令已任臨汾守備軍第6集團軍總司令的梁培璜兼任晉南武裝總司令。 “還得給臨汾的梁將軍發個電報!”閻錫山命令他的參謀長郭宗汾說:“要他根據運城失守的教訓,加修、改造城防工事。日本軍事顧問3人,將同第66師徐將軍一同進入臨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