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毛澤東文集第五卷

第56章 箝制徐州援敵殲滅黃百韜兵團[1]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四日) 饒粟譚[2],並告中原局: 文子、文亥、元午三電[3]均悉。 (一)你們文子電部署的缺點是將打援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側面。你們元午電同意我們真電[4]意見,即可改正此項缺點。其具體部署應以一個強力縱隊襲佔運河[5]車站,殲滅守敵,控制該地一帶;以三個縱隊攻占及控制台兒莊及其以南地區,一部直達鐵路;以兩個縱隊攻占臨、韓[6](得手後留一個縱隊於臨、韓,直迫賈汪,以一個縱隊移至台兒莊及其以西地區)。以上共六個縱隊,可由三縱、八縱、十縱、十三縱、渤縱(你們文子電未提到渤縱,不知何故)及從韋吉[7]到路北[8]之兩個縱隊中抽出一個縱隊充任。務使邱、李[9]援敵感到威脅,不驅逐我側面兵力,不攻占台兒莊,即無法越運河向東增援,又使徐州城內感受威脅,不得不留李部第八軍駐守。

(二)韋吉率一個縱隊南下(不要到濱海去補棉衣,應在現地補棉衣,即從運河車站附近直下睢寧),會合留在路南之十一縱,不要位於宿遷以東,而要位於睢寧地區,控制徐宿公路,從南面威脅徐州,使邱、李援敵感到如不驅逐韋吉,則無法經睢、宿東援,同時對於徐蚌[10]線亦起威脅作用,使李部第九軍不敢離開該線。 (三)以九、廣兩縱出魯西南,會合當地地方兵團,位於豐縣、魚台以西,虞城以北,城武[11]以南地區,從西北威脅徐州,使孫元良部[12]只能對付我九、廣兩縱,而不能到徐州接替李部第八軍守城。 (四)我劉鄧[13]主力一、三、四、九縱,不日開始攻擊鄭州,得手後以一部向東,威逼開封,吸引劉汝明[14]全部、孫元良一部西顧。

(五)以上各項部署,都是為著箝制徐州各部援敵,使其第一個感覺是我軍似乎有意奪取徐州,而不能確切斷定我軍並非奪取徐州,而是殲滅黃兵團。等到我軍對黃兵團攻殲緊急而決定增援時,又發現如不解除南北兩側威脅,則很難赴援,這樣就給我軍以必要的時間殲滅黃兵團。至於敵人援軍的組成,大概只能使用邱兵團各師。李兵團似難離開徐、蚌,因為劉峙[15]不但要對付我軍對徐、蚌的威脅,而且要防備馮治安、孫良誠[16]的可能叛變。孫元良部則可能停留在汴徐線上。 (六)以一、四、六、七、十一、魯中等六個縱隊再加特縱,擔任殲滅黃兵團三個師,這是全戰役的中心目標。 (七)除九、廣兩縱應從兗、濟[17]直出豐、魚、虞城地區外,其餘各部,第一步,應全部開至臨沂、梁丘、白彥[18]、鄒縣之線的展開位置,並休息幾天,而不應先後參差不齊;第二步,各按規定任務由該線同時前進。因此,你們不但應等候棉衣、棉花完全到手分配,而且應等候攻濟各部的兵員補充及由濟南附近開到臨沂、鄒縣之線,因此全軍從臨鄒線向南出動之日期,應推遲至十一月五日至十日之間為適宜。

(八)後勤工作準備(糧食、彈藥等)及政治工作準備,力求比較完備周到。 (九)你們對於上述意見望再考慮電告。 軍委 寒醜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原件刊印。 -------------------------------------------------------------------------------- 註釋 [1]指黃百韜任司令官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 [2]饒粟譚,指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當時分別任華東軍區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和副政治委員。 [3]指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二日子時、亥時和十三日午時給中共中央軍委等的三封電報。文子電說:據敵黃百韜兵團現有態勢便於我分割而全部殲滅之。因此決定:(一)以八縱、三縱襲佔運河東站,殲滅守敵,控制運河、邳縣、官湖地區,阻擊沿鐵路東援之敵。以九、十、十三縱位於蘭陵西南東南地區為總預備隊,威脅運河,使徐敵遲疑不敢東援。 (二)蘇北兵團(二縱、十二縱)第一步進到濱海地區,補充棉衣,於戰鬥發起同時南下,進至新安鎮以南、宿遷東北五花頂、曉(崔)店子地區,並以一部控制宿遷向睢寧攻勢佯動,阻敵東援,並準備適時(黃兵團大部殲滅後)協同路北主力,殲擊由徐州沿隴海路東援之敵,或乘勝南進進擊兩淮(淮陰、淮安),須依黃兵團殲滅後的敵援情況而定。 (三)以魯縱截斷包圍郯城之敵,相機攻殲之。以一、四、六、七、十一五個縱隊及特縱日榴野炮團(必要時出坦克十輛攻擊)擔任分割圍殲黃兵團主力於新安鎮、瓦窯、紅花埠地區。 (四)廣縱接替路北防務,擔任威迫與監視臨城、韓莊段敵人任務。 (五)如情況無大變化,擬本月二十五日前後發起戰鬥。文亥電提出:(一)根據部隊棉衣、棉花發放情況,建議將戰役時間推遲至二十八日舉行。 (二)為防敵孫元良、劉汝明兵團由魯西南地區北犯汶上、濟寧地區,搗亂威脅我新解放之濟南,影響前方作戰,擬以九縱隊放置於濟寧、兗州、汶上地區,作戰役預備隊休整待命,並協同冀魯豫獨立旅監視掌握魯西南豐縣、商丘一帶情況;其他縱隊不變。元午電說:接到軍委酉真(十月十一日)電,我們感到軍委部署有如下好處:(一)我們兵力規定全部展開,避免擁擠,給徐州敵側背威脅大,增大敵人顧慮,減輕我對敵正面抗擊、阻擊壓力。 (二)便於糧食供給和後方交通運輸。

[4]指毛澤東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給華東野戰軍並告華東局和中原局的電報。電報提出:(一)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為達到這一目的,應以兩個縱隊擔任殲滅敵一個師的辦法,即用六個至七個縱隊分割殲滅黃兵團三個師,另以一半兵力牽制阻擊邱、李兩兵團並殲其一部。戰役第一階段力爭在二至三星期內結束。 (二)戰役第二階段,是以大約五個縱隊的兵力,攻殲海州、新浦、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此階段亦爭取二至三個星期內完結。 (三)第三階段,可設想在兩淮方面作戰。時間亦須二至三個星期。這個電報已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題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

[5]運河,鎮名,在江蘇邳縣。 [6]臨,指臨城,即今山東棗莊市薛城。韓,指韓莊,鎮名,位於山東微山縣東南。 [7]韋吉,指韋國清、吉洛(姬鵬飛),當時分別任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 [8]指隴海鐵路線徐州至海州段以北。 [9]邱,指邱清泉,當時已接替杜聿明任國民黨軍第二兵團司令官。李,指李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官兼第八軍軍長。 [10]蚌,指安徽蚌埠。 [11]城武,今山東成武。 [12]指孫元良任司令官的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 [13]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14]劉汝明(一八九五——一九七五),河北獻縣人。當時任國民黨軍第四綏靖區司令官。第四綏靖區在淮海戰役時改稱第八兵團。

[15]劉峙(一八九二——一九七一),江西吉安人。當時任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 [16]馮治安(一八九六——一九五四),河北故城人,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司令官。孫良誠(一八九三——一九五一),天津靜海人,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第一○七軍軍長,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在江蘇睢寧率該軍軍部和一個師共五千八百人投誠。 [17]兗、濟,指山東兗州和濟寧。 [18]白彥,舊縣名,一九五三年撤銷,劃歸山東滕縣、鄒縣、平邑等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