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

第14章 第一節狙擊點

00整個世界是一盤大棋局,中國也是這個棋盤中的一部分。只有明白大棋局的走向,才能真正洞悉這個世界的變化,明白中國趨勢的演變。因此,我們需要對國際大棋局一點點地進行剖析--當走進去,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站在其內看中國的大趨勢,看中國的樓市、股市,看中國的未來,一切都那麼清楚明了。 作為大棋局的主導者,美國的影響獨一無二。這一點幾乎是舉世公認。 美國拯救經濟是"三部曲"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當所有的這一切完成,美國經濟真正實現了復甦,就意味著美國必須重設大棋局。美國必須遮掩自己將來可能爆發的債務危機,以確保全球資源流向美國,為美國贏得實現經濟復甦的時機。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策的對外攻擊性就會顯現出來。為什麼會這樣?眾所周知,美國政府是一個民選政府,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都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選民的利益訴求,以維持自己的群眾基礎和政治生命。 2010年11月3日,美國國會中期選舉落幕,民主黨創下60多年來最大的慘敗:痛失對眾議院的控制權,僅以微弱優勢保住參議院多數。兩黨各控一院意味著,他們更難以在對內諸如增加稅收以擺脫危機等方面達成一致,只能在對外轉嫁危機為美國爭取利益方面趨於一致。這必然強化它的對外狙擊性,而非中國很多專家一相情願認為的,這將有利於美國兩黨在互相制衡中,達到某種妥協,有利於中國云云。

同時,美國民眾心目中有著根深蒂固的人權意識,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在海外為美國人爭取利益的同時,不能做太出格的事情(在虐囚醜聞公佈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民眾的抗議一點不比海外弱),必須遵循他們所能承受的底線。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美國政府必須保持一種平衡,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眾的抗議。 這一點與非民主政體有本質不同。一些****國家(比如非洲的一些國家)通過對內掠奪民眾,就能斂取巨額財富,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們要做的是維護國內的統治地位不動搖,為此甚至不惜在某些方面向外出賣民族利益,哪裡敢對外掠奪?畢竟,一旦引來外敵,遭受內外夾擊,其統治基礎將在瞬間走向崩潰。 民主政體給人類帶來的最寶貴財富是,它搭建了一個使各個利益主體公平表達利益訴求,使各方利益逐漸趨於一種平衡點,從而,實現民富國強、政權和平交接和過渡的製度體系。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通過流血衝突實現政權更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累積了財富。

試想,假如中國明朝開始建立起類似西方的文明製度,步入民主軌道,當今世界有哪個國家敢與中國比肩?中國一直到明朝,在科技發明方面還位居世界前列,僅鄭和船隊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就足以令世界驚嘆不已。直到清朝才徹底衰落。美國人Robert KG Temple所著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書中,列出中國100個世界第一的發明,基本上都在明朝和明朝以前,清朝幾乎沒有。 1820年,中國的GDP約為英國的7倍,卻在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因為清朝GDP中有相當高的份額是皇家園林及貯藏其中的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1895年,慈禧太后沒能把對日戰爭堅持到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日寇打進北京城,讓她心愛的頤和園重蹈圓明園毀於一炬的覆轍。 ①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我們重回主題。 美國的經濟復甦之路儘管走得非常謹慎和紮實,但它有一個巨大的軟肋,那就是它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說輕一點,只要美國的國債發行遇阻,就將成為美國經濟的不堪承受之重。說重一點,一旦美國債務的軟肋亮出來,就必然引發資金的外逃,甚至引爆世界上最慘烈、最嚴重、最難以挽回的債務危機。 因此,美國一方面大張旗鼓地通過減稅等措施拯救本國經濟,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債務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要做到這一點,讓其他經濟體的債務問題顯得更加突出無疑是一條捷徑。華爾街的大鱷們,在自身處於深度危機的情況下,為了把人們的目光轉移開,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也為了減少政府在救助自己方面的干擾和顧慮,在歐元的缺陷暴露出來後,展開了狙擊行動,這種狙擊使得歐元國的債務問題更徹底地暴露出來,吸引走全球關注的目光,間接為美國整體經濟復甦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這其實也是美國的慣用之招。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增大,國際社會開始對美元的價值產生疑懼之心,令美元的權威蒙塵之時,美國等發達國家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最終摧毀日元的影響力,即為經典案例。 在不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的情況下,讓對手做得比自己更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理解了這個思路,就不難理解在次貸危機之後發生的種種反常的情形:那些受次貸危機影響的國家,反而比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顯得更加糟糕--當然,很多做得更差的國家更多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華爾街出於逐利和遮醜(避免危機更深、更廣地蔓延)的需要,利用相關國家的缺陷,展開狙擊行動。 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具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充裕的尖端人才儲備和豐富的經驗。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華爾街,在這方面,在當今世界,沒有可出其右者,因此,它們得以在貨幣戰爭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而主權債務的擴張,留下了一個天然的缺陷:

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認為,從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到2010年年底,全球主權債務總量將增加50%以上,達到15.3萬億美元。而迪拜事件只是個開始,即使各國政府採取補救措施,全球主權債務總量至少還會再增加50%,在4~5年後達到峰值。 ② 而這個缺陷被華爾街利用到了極致。 我在《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一書中已經做了分析,當時我認為,冰島危機只是一個小白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與其相抗衡的歐元。並且,在書中,我寫道,美元與歐元的首次決戰之年,就是2010年:"2000年,歐洲議會制訂了'里斯本議程',確定到2010年把歐盟建成'世界上最有競爭力、最有活力的知識經濟體'。這一目標,何嘗不是亮出了美歐決戰的日期?"③

對歐元的狙擊,策劃之縝密,令人心生寒氣。 我在試圖找到這個脈絡的時候,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們不妨列一個時間表: 歐洲危機惡化:2008年3~7月,已經蔓延到歐洲的次貸危機在歐洲惡化。由於美國在次貸危機初始階段一直淡化危機掩蓋真相,由此,引發大量資金前往美國抄底--截至2007年年底,僅歐洲各國為挽救次貸危機,就注入1萬多億美元。直到2008年2月11日,布什在簽署的年度《總統經濟報告》中還認為,2008年美國經濟將繼續增長,不會陷入衰退。等歐洲真正認識到,這場危機的嚴重性超乎想像時,危機已經迅速蔓延到了歐洲。更關鍵的問題是:第一,歐洲向美國"輸血"之後,缺少救市資金;第二,歐洲國家受到政體的限制,無法像美國那樣,擴大政府赤字,反而必須縮減財政赤字。

冰島危機: 始於2008年3、4月份,惡化於當年10月份。 2008年3月,冰島中央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達成的5億美元貸款協議到期,後來,冰島就續約一事接觸國際清算銀行,遭到拒絕。 2008年4月,冰島央行向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尋求籤署貨幣互換協議,遭到拒絕。 ④從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一年中,冰島克朗貶值45.9%,居民購買力隨之下降。 迪拜危機: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負債累累的迪拜酋長國傳出驚人消息:迪拜宣布,將重組其最大的企業實體"迪拜世界"(業務橫跨房地產和港口的企業集團),同時宣布,將把迪拜世界的債務償還暫停6個月。 2009年11月26日,美元指數在到達74.18的低點後,開始反彈。

迪拜之後,希臘第一個遭到了攻擊,因為它最脆弱。歐盟委員會曾預測:到2011年,希臘公共債務在該國GDP總額中所佔比例將從113%上升至135%。 希臘債務危機:2009年12月8日,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貸評級下調一檔,從"A-"降為"BBB+"。 12月16日,標準普爾宣布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貸評級也下調一檔,從"A-"降為"BBB+"。這是希臘主權信用級別在過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級以下。希臘股市隨即大跌,歐元對美元比價也大幅下滑。 2009年12月22日,穆迪宣布將希臘主權評級從A1下調到A2,評級展望為負面。三大評級巨頭同時出手,希臘深陷困境。

縱觀以上危機惡化的時候,都是華爾街因次貸危機爆發深陷困境的時候,同時,美國政府也飽受債務、失業等問題困擾,美元也都正好處於較低點。這些外部危機的發生,瞬間把全球的注意力吸引走,使華爾街得以有時間自我救贖,也使美國有更多時間應對棘手難題,而歐洲經濟形勢的惡化,反過來又可能為美國贏得緩衝時機。 在歐洲危機蔓延時,大量避險資金流向美國,為美國帶來經濟復甦亟需的資金,並暫緩美元的跌勢--美國雖然實行弱勢美元政策,但並不願意美元的影響力被廢掉(具體原因後面還會更具體地分析),既要實行弱勢美元政策,又要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不動搖。保持這種互相對立和矛盾的平衡,一般國家很難做到,但美國能夠做到。 而且,當美元處於較低階段時,投機大鱷們狙擊其他經濟體,無論是華爾街還是美國政府,所承擔的成本最小。因為,假如在美元處於高位時引發其他經濟體尤其是那些與美國有競爭關係的經濟體的混亂,會促使美元的快速上漲,給美國的出口戰略帶來重大衝擊--在危機蔓延的大背景下,出口對美國的重要性明顯增大。

這一點,是投機大鱷們必須顧忌的。 華爾街儘管在某些時候痛恨奧巴馬實行的嚴厲的監管政策,但他們在危機階段,亟需政府的救助,還必須依靠政府,更何況,奧巴馬並沒有真正去清算華爾街--昔日的許多罪魁禍首依然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因此,華爾街必須小心翼翼地與美國政府的國際戰略保持高度的一致,否則可能引火燒身、作繭自縛。事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保持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美國那些投機大鱷們始終嚴格遵守的規則--確切地說,他們怕的不是美國政府,美國是小政府,權力有限,他們怕的是美國政府後面的民眾。危害了國家利益,將遭民眾唾棄,這意味著他們的事業在美國徹底終結! 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歐洲等經濟體的危機惡化時,美國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得以順利實施。次貸危機在歐洲的蔓延、惡化,為美聯儲開動印鈔機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試想,假如伯南克沒有歐洲經濟體惡化的前提,美聯儲的印鈔機一旦開動,必然撼動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 受冰島危機和歐洲可能發生危機的預期影響,美國有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布,"為改善私人借貸市場的條件",將在未來6個月內買入總額為3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同時,決定增持房利美與房地美髮行的房屋抵押證券7500億美元至1.25萬億美元,增持"兩房"發行的機構債券1000億美元至2000億美元。 而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歐元危機,使得美聯儲得以在2010年11月3日,推出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甦。 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雖然,歐洲發生危機有其內在缺陷導致,但是,上面的這種邏輯關係,誰有足夠的理由完全排除人為操縱的痕跡?我不認同陰謀論,但也同樣不認同極右者把某一經濟體當成純情聖女看待的那種一相情願的看法。道理非常簡單,越是民主經濟體,越千方百計為民眾爭取利益。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人們希望這個世界如同童話一般,但事實上,這種童話在經濟世界中並不存在,或者說,在國與國之間並不存在。至於在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博弈無疑要更加激烈和殘酷。 喬治·索羅斯實際上,從192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一直到這次的次貸危機,每一次危機中,相關國家的明爭暗鬥、互相轉嫁危機,都是赤裸裸的。比如,在東南亞危機中,日本以鄰為壑,大幅度貶值日元,使中國承受了巨大成本和莫大痛苦。不過,自作聰明的日本人,在東南亞的影響也因此逐漸走了下坡路。 為了更清楚地講明國與國之間在危機中的博弈,我們有必要再向深處做進一步剖析。因為,這種狙擊距離中國已經不再遙遠。當美國被債務問題折磨得痛不欲生時,就是它展開攻擊的時間節點。 對歐元的狙擊,很多人認為是從2010年2月開始。 《華爾街日報》2010年2月25日報導稱: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幾家基金公司(包括赫赫有名的對沖基金SAC資本、綠光資本等)的代表,最近在紐約參加了一場私人晚宴,他們預計歐元會跌至1歐元兌1美元的水平。索羅斯在2010年2月底公開警告說,如果歐盟不解決其財務問題,歐元將會土崩瓦解。 1992年,索羅斯曾大舉做空英鎊,淨賺10億美元。索羅斯本身就是一面旗幟,其號召力無人能及。 "晚宴"後一周內,做空歐元期貨合約高達6萬份,為1999年以來最高,歐元匯率也應聲下跌。 但是,即使不算前期準備時間,對歐元的狙擊也非2010年的2月,攻擊點始於迪拜危機。 迪拜危機重傷了誰? 迪拜危機與希臘債務危機相差只有10天左右的時間,兩者似乎是完全孤立、毫不相干的兩次危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如果沒有迪拜危機在先,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後果將不會迅速放大和擴散到如此劇烈的地步。 這其中被什麼聯繫著? 讓我們撥開迷霧。 迪拜曾經創下過舉世矚目的輝煌。 十年前,迪拜鮮為人知,但迪拜的老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馬克圖姆制定了一個清晰的發展藍圖: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憑藉先進的設施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轉口貿易等優勢,將迪拜向商業、貿易方向發展,使商業成為石油產業之後的第二大經濟支柱。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的迪拜經常被人們譽為海灣的明珠、東方的香港、美國的紐約、意大利的威尼斯。來過迪拜的外國人,無論貧富,無論有何種宗教信仰,都認為迪拜是個開放、包容、很容易生存的城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繞了一圈之後,還是帶著全家老小選擇在迪拜落下了腳,並且一下就生活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 ⑤ 迪拜的成功,艷惊世界,也沖昏了它自己的頭腦。迪拜王儲、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在其著作中滿懷深情地寫道:"迪拜的領袖們都從父輩那裡繼承了發展迪拜的明確構想,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保障同胞們和在此定居的外國人的未來,設法為他們提供舒適和安全。但是,父親的構想確實超越了他的時代。他的一隻眼睛穿過'過去'的大門,另一隻眼睛穿過'未來'的大門。今天,只要站在迪拜世界金融大廈前放眼遠望,便會看到這種令人驚奇的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景象,這壯觀的場面讓迪拜和中東看到了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了迪拜和中東。"⑥ 遺憾的是,迪拜現在的舵手既沒有能夠看穿過去和未來,也沒有看清當下的重重危機。當他們站在槍口之下,還在回顧精彩的過去,展望美妙的未來。 迪拜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兩個致命傷:泡沫和負債。 "迪拜世界"的對外債務高達590億美元,佔迪拜總債務的74%。迪拜"倒債危機"傳出後,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穆迪馬上下調了迪拜國有企業的債權信用等級。在倫敦金融市場,體現迪拜債權違約風險尺度的信用違約互換(CDS)利率暴漲。 值得注意的是下面的信息:據報導,"迪拜世界"最大債權人是阿布扎比商業銀行(阿聯酋第三大銀行)和阿聯酋NBD PJSC,其他貸款人包括匯豐控股、巴克萊銀行、萊斯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勞埃德銀行和瑞信銀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銀行,而它們此前就已因金融危機大受打擊。 如果細心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除了阿布扎比商業銀行和阿聯酋NBD PJSC銀行以外,其餘的貸款人全部都是歐洲的銀行: 匯豐控股--歐洲最大的銀行; 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和歐洲的第二大商業銀行,世界上排名第五的大商業銀行; 巴克萊銀行--英國第三大銀行; 萊斯銀行--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也是英國第四大銀行; 勞埃德銀行--英國四大私營銀行之一; 瑞信銀行--瑞士第二大銀行集團。 歐洲的金融機構繼次貸危機後,在迪拜危機中再次受損--無論這種受損規模多麼的不足掛齒,由於人們尚處於次貸危機的陰影中,會在恐懼中不自然地放大危機的影響力,效果彷彿最後那根壓彎駱駝的稻草。 受迪拜危機的打擊,歐洲金融機構原本脆弱的抵禦危機的能力變得更弱。 另一方面,迪拜危機相當於對富裕的阿拉伯國家做了一次試水,當然也是警告,當富裕的阿拉伯國家在迪拜危機面前都面面相覷、無能為力之時,它又有什麼能力一擲千金地去幫助別的經濟體--比如,距離它很近的歐洲?從這個角度來看,迪拜危機實際上相當於屏蔽了歐洲的一個重要幫手。 而且,迪拜危機給試圖擺脫傳統能源局限而走向轉型的阿拉伯國家一個致命打擊。作為整個中東地區一顆耀眼的明星,迪拜的成功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模範和先行者。迪拜讓他們看到了轉型的希望,而迪拜危機又熄滅了他們的希望,轉而繼續做"賣油翁",這一點,顯然又有利於華爾街對油價的操縱。 其三,迪拜危機,及其後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民眾爭取民主的行動,引發了政府與公眾的強烈對立。中東、北非局勢的動盪,促使大量富人將資金轉移到發達國家,尤其美國成為最大受益者。關於這一點的註解在新聞報導中不難發現。 2010年2月7日,美國財長蓋特納在接受ABC電視台《本週》節目專訪時明確說:當投資者對全球金融危機感到不安的時候,他們選擇美元和美國國債避險,這是對我們能力有基本信心的非常重要的標誌。 暫且不提這些,重新回頭剖析迪拜危機。 迪拜危機之後,矛頭終於指向歐元國,以前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這樣一個目標,這場腥風血雨的搏殺,成為21世紀貨幣戰爭中最不動聲色而又最驚心動魄的一頁。 迪拜之後,對歐元狙擊的"試點工作"不僅全部完成,而且,歐元國的外圍基本上已經屏蔽。 自歐元問世以來,對歐元的最兇猛的一場狙擊展開。 歐元成為狙擊目標,獵殺已經開始,而這個突破口就是希臘。 註釋: ①清朝時中國GDP世界第一為何會挨打.青年參考,2009-11-14 ②每日電訊報(英),2009-11-27 ③時寒冰.中國怎麼辦.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④冰島前總理因金融危機受審或面臨兩年監禁.北京日報,2010-9-30 ⑤楊偉國,王雁芬.迪拜:沙漠奇蹟.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⑥(阿聯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我的構想:迎接挑戰,追求卓越.張宏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