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浪潮之巔

第72章 第1節太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

浪潮之巔 吴军 9935 2018-03-18
從斯坦福大學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並直接與中國政府開展技術合作的計算機公司。在2001年的高峰期,太陽公司在全球擁有五萬僱員,市值超過兩千億美元,不僅是它今天市值的三十多倍,而且遠遠超過今天市值排名第二的Google的一千七百億美元、和排名第三的IBM的一千六百億美元。它的辦公面積超過五十個足球場(四十五萬平方米),並且還有十幾個足球場大小的辦公樓正在建設中。太陽公司不僅打敗了包括IBM在內的全部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機(Mini Com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Solaris(一種Unix)和風靡世界的Java程序語言,成為在操作系統上最有可能挑戰微軟的公司。太陽公司不乏能人,它不僅為Google培養了CEO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總裁韋恩·羅森(Wayne Rosen),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Google工程部門的基礎。

但是,今天的太陽公司,不僅人數規模、市場股值、辦公面積遠不能和當年相比(能人都走了,辦公樓也賣了,股票一落千丈),而且徹底退出了IT領域霸主之爭。太陽公司從1982年成立到2000年達到頂峰用了近二十年時間,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經營者為戒。 太陽公司名稱的由來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實是斯坦福大學校園網(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縮寫。當安迪·貝克托森Andy Bechtolsheim(我們以後介紹Google時還會提到他)還是斯坦福大學研究生時,他設計出一種“三個百萬”的小型圖形計算機,稱作圖形工作站(Graphic Work Station)。這“三個百萬”是指每秒一百萬次的運算速度(現在微機的萬分之一)、一百萬字節的內存(今天PC的千分之一)和一百萬像素的圖形顯示器(比今天的微機顯示器低、比手機高)。但是,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先進的了。貝克托森採用了摩托羅拉68000處理器,並用了一種當時很先進的內存管理器芯片來支持虛擬內存。和一般微機不同,網絡功能是其必選項。貝克托森開發出原型機Sun-1後,便於1982年和斯科特·馬可尼里(Scott Mc Nealy)等斯坦福畢業生從學校出來創辦了太陽公司。馬可尼里擔任了公司的CEO,直到兩年前退休。半年後,公司便盈利了。這是我知道的最快實現盈利的科技公司。四年後的1986年,太陽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當時的股票代號是SUNW,即太陽工作站的縮寫,而不是今天的JAVA。

太陽工作站早期採用摩托羅拉公司的中央處理器。 1985年,太陽公司研製出自己的SPARC減指指令(RISC)處理器,將工組站性能提高了一大截,並且保證了工作站在對DEC和HP小型機的競爭中最終勝出。在九十年代前很長的時間裡,太陽公司的競爭對手是小型機公司和SGI等圖形工作站公司,雖然在具體的商業競爭中,太陽和DEC等公司互有勝負,但是太陽總的來講是無往不利。太陽公司的勝利,實際上是基於Unix服務器和工作站的系統對傳統集中式中小型機(以DEC、HP為代表)和終端系統的勝利。前者淘汰後者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太陽公司遠沒有當年AT&T和IBM那樣的好運氣,後者一個主流產品可以銷售十幾年。而太陽公司崛起的時候正是信息革命的大時代,一切技術革命的周期都被大大地縮短了。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微機的發展,基於微機的網絡系統佔領了中小企業很大的市場。雖然早在80年代,3Com和Novell就在推廣它們基於微機的以太網系統,但是他們的業務和太陽沒有太大的重複,因此不會威脅太陽公司的發展。到九十年代後期,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硬件上,高端微機在計算速度上已經不遜色於低端工作站,但價錢便宜了很多。在軟件上,微軟公司推出Windows NT後,有了企業級(enterprise)的網絡操作系統解決方案。這樣,高端微機取代低端工作站和小型機進入企業級市場的時機就成熟了,企業級的霸主的爭奪戰就在微軟和太陽之間展開了。

太陽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機爭霸戰中的蘋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統,但是它缺乏應用軟件。太陽的Star Office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沒有其它像樣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軟只做軟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統(Windows NT),數據庫SQL Server和辦公軟件(Office)等少數但同時是至關重要的軟件。這三種軟件是一個企業必不可少的。 這次爭霸對微軟來講比它和蘋果的競爭要輕鬆的多,首先,1995年的微軟已經不是八十年代初的小公司了,它當時已經成為歷史上罕有的高成長、高利潤公司。有了錢,一個有雄心的企業家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比如蓋茨甚至為了照顧那些不願意搬家的數據庫專家,在他們現有的城市設立研發辦公室。這是微軟早期在和蘋果競爭時根本做不到的;其次,微軟已經在微機領域形成了壟斷,並且它很善於將壟斷的優勢擴展(Leverage)到其它領域—非計算機專業的用戶接受微軟的Windows NT操作系統比接受太陽的Solaris要容易得多,因為大家在自己家的微機上使用和NT沒有什麼區別的Windows3.1和Windows95;第三,在應用軟件開發上,微軟更多地依靠第三方,而太陽和蘋果一樣,經常不得不自己開發。 (蘋果公司也曾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知道,一種操作系統是否能推廣,關鍵看上面有多少應用軟件可用。微軟Windows NT上的應用軟件比太陽Solaris多得多。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人的因素。我們不能不承認,微軟的管理團隊是當時世界上IT領域最好的,比爾蓋茨當年也是最棒的工業界領袖。

反觀太陽公司,它的操作系統Solaris在技術上比Windows NT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在這裡跳過技術上的細節,因為把它講清楚需要花很大的篇幅。事實證明,包括Solaris在內的各種Unix操作系統比Windows NT能更好地利用計算機資源,尤其是當計算機系統龐大、用戶數量巨大增加時。 1997年,微軟買下了Hotmail後,花了很大力氣想把後者的電子郵件服務系統從它原有的兩種Unix(FreeBSD和Solaris)操作系統移植到微軟自己的Windows NT下,居然沒有成功,因為Windows NT管理這麼多服務器和用戶並不方便。但是,這件事微軟又必須做,否則它無法說服企業級客戶購買自己的操作系統。於是,微軟花了更大的力氣,終於把Hotmail移植到NT後來的版本Windows2000上。但是據說其中某些功能仍然由Unix來完成。太陽公司版的Unix,即Solaris是所有商業版中最可靠最完善的版本。太陽和微軟之爭,其實就是企業級的操作系統之爭。對太陽來講,取勝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將它在Unix上的技術優勢轉換為市場優勢。

馬可尼里領導的太陽公司在很長時間裡甚至沒有看出決戰操作系統的重要性,這樣太陽公司和微軟公司的競賽還沒有開始就先輸了第一回合。這倒不是馬可尼里無能,而是馬可尼里等人的“思維”鎖定在賣硬件上了。雖然太陽公司的工作站當年每台要上萬美元、服務器要十萬美元,但是比DEC的小型機和IBM的大型機便宜多了。在九十年代末由於互聯網的興起,太陽公司的服務器和工作站銷路太好了、太掙錢了。雖然太陽公司的中小企業市場份額不斷被微軟/英特爾聯盟侵蝕,但是它也在不斷佔領原來DEC和HP小型機的市場並有足夠的處女地可以開發。因此,它的整體業務還在不斷擴大。這很像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王國,雖然它的無敵艦隊已經被英國人打敗了,並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於世界上可殖民的處女地仍然很多,支撐著這個海上老二繁榮了兩個世紀,直到十九世紀全世界再無殖民地可開拓時,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機才表現出來。當然,衰落要比繁榮來得快,在很短時間內,西班牙從歐洲的富國淪為窮國。太陽公司也是如此。從1986年到2001年,太陽公司的營業額從2.1億美元漲到183億美元,成長率高達平均每年36%,能連續十五年保持這樣高速度發展,只有微軟、英特爾和思科曾經做到過。在這種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靜地看到高速發展背後的危機。太陽公司當時不自覺地滿足於捏SGI、DEC和HP這些軟柿子、並沉溺於在硬件市場上的勝利,忽視了來自微軟的威脅。但當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碎時,它以服務器和工作站為主的硬件業務便急轉直下。 2002財政年度(到2002年六月),它的營業額就比前一年跌掉了三成,並且從前一年盈利九億美元跌到虧損五億美元。太陽公司找不到穩定的利潤來源和新的成長點,從此太陽公司便江河日下,一下從矽谷最值錢的公司淪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

在太陽公司,至少有兩個人從中吸取了教訓,就是後來成為GoogleCEO的施密特和太陽現在的CEO強納森·施瓦茨(Jonathon Schwartz)。施密特當時是太陽公司主管軟件的副總裁,他從太陽失敗的教訓中總結出了反摩爾定理,我們已經介紹過。施密特認識到依靠硬件的利潤是不斷下降的,而IT服務業的利潤則是恆定的(並隨著通貨膨脹而略有增加)。如果說施密特是理論家,施瓦茨則是實踐家,後者著手太陽公司從硬件製造商到IT服務的轉型。遺憾的是,當時馬可尼里領導的太陽公司沒有看到、也很難看到這一點。 事實證明,微軟雖然是IT史上最可怕的對手,但是並非無懈可擊。歷史上甲骨文(Oracle)、Intuit(TurboTax)、Adobe和Yahoo以及今天的Google都在自己的領域打敗了微軟。微軟雖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機科學家和軟件工程師,但是,它的產品在技術上很少領先於競爭對手,它更多的是靠商業優勢取勝。上述公司看到了它們和微軟競爭的關鍵所在,利用技術優勢固守自己的領域,不給微軟可乘之機,並最終勝出。九十年代時,Unix相比Windows NT在中小企業的業務上佔優勢。各種版本的Unix,包括開源的Linux都有自己穩定的客戶。

太陽應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利用它在Unix上的主導地位,或聯合、或兼併其它Unix服務器廠商共同對付微軟並穩守中大型企業市場。它至少可以在操作系統上和微軟分庭抗禮。至今,Windows的服務器在很多業務上還無法取代Unix的位置。但是太陽公司當年帶頭在Unix陣營裡窩裡鬥,根本沒有把精力轉到和微軟的競爭上。 太陽公司該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改變商業模式開源Solaris,從賣操作系統變成提供服務。要知道,一份Solaris操作系統不過兩三百美元,但是IT領域一小時的服務就能收這麼多錢。但是,太陽公司以硬件業務(而不是服務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使得它不可能開源Solaris,因為它主要的錢來自於硬件。 (正是這個道理,蘋果也不可能把它的iPhone操作系統開源。)我在前面的章節中經常提到基因決定的理論,有些讀者認為我是宿命論。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公司包括很多偉大的公司都很難逃脫這個宿命。 (也有一些例外的,以後我們會介紹這些例外的公司,比如通用電氣GE公司和3M公司。)而相反,以服務為主的IBM公司倒反而比較早地加入了開源Linux的行列。 2000年以後,由於高檔微機已經達到了工作站的計算速度,價錢又便宜很多,IBM靠開源Linux服務器從對太陽公司的價格劣勢變成了價格優勢。等到2004年,太陽公司明白了這個道理,將Solaris開源,IBM已經搶到了先機,成為Unix市場的最大服務商。

馬可尼里非常重視研發,太陽公司先後開發出Sparc系列處理器和工作站、Solaris操作系統,這些產品為太陽公司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但是太陽公司最有意義的發明是至今沒有給太陽公司帶來什麼經濟效益的Java程序語言。太陽公司第三個遺憾之處就是沒有能將Java間接地轉化成利潤。 讓我們來簡要地回顧一下Java誕生的背景。九十年代以前,世界上的計算機要么不聯網,要么在企業內部自己聯網。可以被公眾共享的內容和資源是很有限的。每個單位內部的計算機系統只要自己統一就好了。當互聯網蓬勃發展起來的時候,不同計算機之間共享信息和資源的需求就產生了。這時,需要一種跨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系統的新型平台(Platform),在這個平台上實現人機交流。一九九五年五月太陽公司發表了Java高級程序語言,由於它不需要和硬件相關的編譯器,正好適合這個需求。 (註釋:大多數高級語言的程序在運行前需要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進行編譯,然後才能運行。Java的程序不需要編譯,而是在運行時邊解釋邊運行。這樣Java的程序就不受計算平台限制,在互聯網興起後,特別適合在互聯網上編程。)可以說Java誕生的時機非常好,它給太陽公司提供了一個取代操作系統公司(主要是微軟)主導計算機領域的可能性。下面這張附圖表示在網絡時代以前,操作系統公司如何通過操作系統來統一不同的硬件,控制用戶。這時的計算機工業的皇冠屬於操作系統公司。

而這張圖,則是在互聯網時代通過跨操作系統的平台控制用戶的新構想。這時,控制跨操作系統平台的公司有可能成為新的王者。 馬可尼里看到了這一點。在Java出來以後,太陽公司便賠錢作了大力推廣,僅三個月後,網景公司就決定採用Java。由於Java是新一代的面向目標(Object Oriented)的程序語言,並且有不受操作系統限制、對網絡功能有很強的支持、可以在本地計算機上運行遠程程序的優點,加上對終端用戶是免費的,Java一下就推廣開了。很快甲骨文公司、Borland公司、SGI公司、Adobe公司、IBM公司、AT&T公司和英特爾公司也加入了Java的同盟軍。 但是,太陽公司通過Java實現跨操作系統平台的夢想至今沒有實現。用華爾街的話講,就是Java是賠錢賺吆喝。賺到吆喝後怎麼掙錢,太陽公司至今不知道。我接觸過太陽公司的很多人,他們大多抱怨Java這種免費的東西無法掙錢。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人,設想如果Java當初掌握在蓋茨手裡,他一定能玩出無數的名堂。

事實上,微軟很眼饞Java這個寶貝,1996年它不得不向太陽公司購買Java的授權(License)。太陽公司當初的想法是通過微軟推廣Java,合同也是這樣籤的。但是,微軟有自己的算盤,並沒有依照合同向用戶提供用Java開發的產品,而是通過太陽的技術,搞自己的類似產品。更有甚者,根據後來法庭的判定,微軟誤導Java開發者、阻礙他們開發兼容太陽公司Java技術的產品,以達到打壓Java的目的。為了滿足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和開發應用程序的需求,太陽搞出了相應的基於Java的JSP開發環境,微軟則爭鋒相對,搞出了基於自己的Visual Basic的ASP技術。鑑於微軟利用它在操作系統領域的壟斷地位打壓太陽公司,後者不得不於1997年10月向美國加州地方法院起訴微軟,指控後者違反了兩公司就Java技術所簽定的合同,並要求微軟公司停止侵犯Java兼容標準。這場官司後來升級,又和微軟的反壟斷官司扯到一起。 2001年,太陽公司打贏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獲得微軟公司高達十億美元的賠償。但是,微軟已經獲得了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雖然ASP和JSP的授權費本身對雙方的直接收入並不重要,但對計算機服務器市場格局的影響卻是很大的。在九十年代末,全世界計算機服務器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這一方面是受美國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帶動(在過去的近二十年裡,這兩個國家貢獻了全球GDP淨增值的一半),另一方面,是靠全世界互聯網的興起。幾乎每一個公司都必須有自己的網站,都必須購買運行網站的服務器,或者租用專業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不論是自己維護網站,還是租用數據中心,都會刺激服務器市場的極速發展。全世界網站對外的接口基本上非ASP即JSP,前者使用的操作系統就是微軟的操作系統,使用的服務器是Dell和HP等微機廠商的服務器;後者對應的操作系統主要是Unix,使用的服務器則是太陽、SGI和IBM等工作站和服務器廠商的產品。 2000年以前,整個服務器市場不僅發展快,而且似乎看不到飽和的跡象,甚至發生過IBM公司購買太陽公司服務器的荒唐事。由於兩種服務器市場都能得到發展,太陽公司的業績和ASP與JSP之爭無關。但是2000年後,網絡泡沫破碎,絕大多數不盈利的.com公司都關門了,存活下來的公司也急剎車似的停止了採購。服務器市場突然低迷,服務器市場成了一個零和的遊戲。 Windows的服務器多賣一些,太陽公司的硬件產品銷路就不暢。這樣,太陽公司在短短一年間便從巔峰跌到谷底。下圖是太陽公司股票在2000年前後的走勢。 太陽公司與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和互聯網平台之爭失敗的後果至此才看出來。更可怕的是,即使在Unix服務器市場,以IBM為首的基於開源Linux的廉價服務器超過了太陽公司的Solaris服務器。太陽公司前門拒狼、後門驅虎,苦不堪言。在2003年,Windows服務器的市場佔有率和Unix的服務器基本上平分秋色(當然,銷售額還是後者大一些)。這一年,太陽公司虧損高達三十四億美元,人們甚至懷疑它是否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生存下去。太陽公司終於意識到通過開源提高Solaris服務器市場佔有率的重要性,但是為時已晚。 2006年,在太陽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創始人,硬件出身的馬可尼里辭去了CEO的職務,軟件出身的舒瓦茨接任。舒瓦茨進行了大規模裁員,並且賣掉了不少房地產,終於將太陽公司扭虧為盈。同時他將太陽公司從硬件製造商轉變成軟件開發商和服務商。太陽公司服務業收入從2001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37%。舒瓦茨是太陽公司裡面開源的創導者,在他擔任第二把手COO時就開放了Solaris。這些舉措使得太陽公司市場佔有率有所回升,同時IT服務給太陽公司帶來了強勁的現金流。現在,太陽公司生存是沒有問題了,但是它已經淪為一個二流公司,永遠地失去了與微軟和IBM分庭抗禮的機會。 太陽和微軟之爭已經成為了歷史。其中的經驗教訓卻值得科技公司總結。太陽公司首先輸在人上(或者說人才體制上)。馬可尼里有心打造一個跨平台的系統控制企業級的網絡,但是太陽公司從上到下的執行力不足以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馬可尼里絕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馬可尼里領導下的太陽公司效率之低在矽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陽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鍋飯式的管理實際上是在進行劣勝優汰。太陽公司很多人離開後都比在太陽幹得出色得多,其中包括Google的CEO施密特和Juniper的共同創始人BjornLiencres以及Google早期很多資深的工程師。在太陽公司擔任過副總裁的Google前副第一總裁羅森·韋恩講,在人才競爭中最厲害的一招是從對手那裡挖到好的人,而同時必須讓它把那些低於平均水平的人全留下來。不幸的是太陽公司自己替對手做到了這一點。太陽公司的很多人居然以加入微軟為榮,這足以說明了太陽公司在管理上的問題。當大量傑出人才離開、同時公司業績大幅下滑時,馬可尼里沒有果斷地大量裁員。他總給自己一個藉口,我們好不容易招到這麼多人(在網絡泡沫時代,找工程師是很難的),如果現在裁掉冗員,萬一市場好起來,我從哪裡去招人。事實上,馬可尼里擔心的“萬一”永遠沒有出現。雖然後來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太陽公司的業務有所好轉,但是至今沒有回到它2001財政年度(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的水平(183億美元的營業額)。而且,世界對信息科技行業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馬可尼里儲備的那些人才(很多是硬件和系統的人才)的知識結構已經過時了。 太陽公司犯下的第二個致命錯誤就是沒有將太陽與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和互聯網開發工具之爭放在和HP、DEC等服務器公司市場爭奪之上。這導致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嚴重後果。在太陽公司2001年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財報中,太陽公司在投資風險因素(Risk Factors)一章中把IBM、惠普和康柏作為頭等競爭者,寫在第一段,而把微軟放在次要的地位寫在第二段。而且只是把它和微軟的競爭作為工作站和PC機簡單的競爭來對待。原文如下: Our competitors are some of the largest,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They includ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P),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Compaq), and EMC Corporation (EMC). We also compete with systems manufacturers and resellers of systems based on microprocessors from Intel Corporation (Intel) and the Windows family of operating systems software from Microsoft Corporation (Microsoft). These competitors include 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 (Dell), HP, and Compaq, in addition…… 2005年,太陽對微軟有了新的認識,把它放在了和IBM等服務器公司同一段裡,但是仍然把系統製造商IBM和HP寫在第一句話中,微軟寫在二句話中。今年,也就是舒瓦茨上任的第二年,太陽公司終於意識到微軟的威脅,把微軟寫到了和IBM公司同一句話中。並且在接下來,它首先提到了微軟的操作系統和Linux操作系統。然後才提到計算機服務商。它提到IBM和惠普時,不再把它們作為計算機製造商的競爭對手而是作為服務商。原文如下: Our competitors are some of the largest,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They include IBM, Dell, HP, EMC, Fujitsu, HDS, the Fujitsu-Siemens joint venture, Microsoft and Intel. We compete with (i) systems manufacturers and resellers of systems based on microprocessors from Intel, the Windows family of operating systems software from Microsoft and the Linux family of operating systems software from Red Hat and others, as well as (ii) companies that focus on providing support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for computer systems and storage products. 但是,也就是在這一年,基於Windows的服務器市場的銷售額終於超過了Unix的銷售額(177億美元對175億美元),而且這個趨勢至今沒有逆轉。 如果太陽公司在十年前能意識到操作系統、互聯網開發工具和IT服務業的重要性,今天的計算機工業界可能就是微軟、IBM和太陽三足鼎立的局面。十年前,Unix操作系統在企業級用戶中的優勢如此巨大,連微軟都不得不開發一個自己的Unix(十六位微機上的Lenix)。當Unix的工作站公司和相關的軟件和硬件公司如雨後春筍一樣在全世界出現時,它們需要一個領袖和微軟競爭,而太陽公司是最佳選擇。太陽公司的正確做法是聯合、兼併和扶助大大小小的Unix軟硬件公司,同時開源Solaris,而不是打壓其他Unix公司。也許Google從太陽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和以往大多數網站都希望其它網站關門自己獨大不同,Google一直在幫助其它網站共同發展,分享利潤,它的同盟軍包括AOL、AskJeeves在內的上百萬個網站和網上銷售商,這樣它在和微軟的競爭中至今處於不敗之地,因為後者不是簡簡單單地與Google競爭而是與半個互聯網業在競爭。如果太陽公司能做好Unix軟硬件公司的領袖,那麼今天的企業級計算機市場很可能就是太陽的天下了。 如果說不得不和微軟競爭是太陽公司的不幸,但是後者並非沒有過機會。遺憾的是,太陽沒有抓住一瞬即逝的機會,終於功敗垂成。 這正應了茨威格的話,“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