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第42章 9、壓力

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苏言 7310 2018-03-18
軍事家蔣百里,他的名氣在日本比在中國還大,日本人記得他的《國防論》和他的抗日戰略理論。蔣百里曾留學日本,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時輕鬆奪得第一名,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面前把日本天皇佩劍取走了,他的同學荒木貞夫之流後來是打太平洋戰爭的日軍主要將領。 蔣百里在分析日本人時,首先就談到了日本人的悲劇情結:日本人喜歡吃魚,尤其喜歡吃活鯉魚。日本人把鯉魚比做武士,因為鯉魚放在案板上,即使挨了刀子也不會動彈。日本民族切腹的傳統估計與吃鯉魚有關。日本人吃魚要看著活活宰死才吃,覺得這樣才有風味。所以,日本人有殘忍性,還保留著島國人吃人肉的遺傳。 蔣百里認為,日本人屬於血氣熱騰的人種,不適合寒帶生活。與同是英國的島國相比,日本沒有倫敦那樣的霧,濃霧天氣鍛煉了英國人的體魄和眼光,而日本人不具備。與同在東亞的中國人相比,日本沒有中國的黃河長江,黃河長江培育了中國人浩瀚的胸懷和悠遠的風度,而這些日本人不具備。日本的自然環境明淨艷麗,刺激這個血氣旺盛的民族的眼睛,使他們時時關注外部世界,缺少了內省的能力,同時,因為外部世界繽紛複雜,又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無法從復雜的環境中找到重點。 “短急清淺的水流,又誘導他們成了性急的、焦急的、容易陷入悲觀的性格,地震、火山噴發,這些不可知的自然變動,也給日本人一種心理陰影。”蔣百里認為日本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使得他們容易性急,也容易陷入悲觀和淺薄。

英國女作家拉梅曾寫過一部小說《龍龍和忠狗》,故事的背景是在19世紀的比利時。有一天,一位修女造訪了安特衛普鎮的大教堂。這位修女仰望著魯賓斯“聖母升天”畫,回憶一下子墜入到20年前……少年龍龍和爺爺以幫人運送牛奶為生,生活過得相當清苦。一日,龍龍和爺爺在路上撿回了被五金行老闆欺負得奄奄一息、棄置於路邊的老犬阿忠。這樣的緣分展開了龍龍與阿忠的患難情誼。緊接著,沒有能力看病吃藥的爺爺撒手歸天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村子此時居然又發生了大火,沒想到村人居然認為龍龍是縱火犯,讓悲傷又無助的龍龍根本無處遁逃。失去爺爺的龍龍,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大教堂,龍龍心想“我已經感到非常滿足了……” 這部小說於1872年發表。事實上發表後的很長時間內,一直口碑不佳。原因就在於小說的悲慘結局不討人喜歡。好萊塢曾經4次將此作品拍成電影,但每一次都把結尾替換掉,改成了皆大歡喜的結局。

然而,在全世界都不受歡迎的悲慘小說,卻在日本取得了極大的反響。 20世紀初期該小說被介紹進日本之後,屢屢重譯重版,1975年拍成動畫片,此後反而開始從日本出口到全世界。由於日本人的努力,《龍龍和忠狗》現在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名著。 為什麼這個故事唯獨在日本受到如此的歡迎呢?這是一個非常難解的問題。日本人眼裡,死亡有一種特別的美感。為了友情而遭受挫折,從而以死來明志,所以,這部小說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價值觀。一般來說,比較寒冷的地方,會有崇拜死亡的傳統。北歐地區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但是,要把日本也算作寒帶國家有些牽強,他們對於死亡的獨特看法是如何形成的,還是很值得研究。 美國作家多諾萬·韋伯斯特曾在其作品《滇緬公路》中寫道:“日本人全然不懼於他們個人的末日救贖——也極少有人形於顏色地害怕死亡。每一位日本帝國軍隊的戰士都清楚:勳章和榮譽只會被授予為天皇陛下成功地贏得了戰役勝利的人們,沒有誰僅僅因為在戰場上勇敢而受到獎勵。每一個士兵都不過是整支軍隊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他不作出最大的努力,那麼他所在的小隊、大隊、聯隊甚至師團都將蒙受恥辱。他同樣也很清楚,當他離家遠征的時候,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員都決不被准許做、說或者在信中寫到任何可能令士兵們對為天皇獻身稍感猶疑的事情。這就是滿腦子進攻念頭的日本帝國軍隊官兵們長期被灌輸的思想。”

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自殺事件就是在日本行將戰敗之際的“神風特攻”行為。這是由日軍基層官兵創造並經過決策層大肆渲染的一種作戰方式。日本人準備了幾千架自殺飛機和自殺快艇,擔任出擊任務的飛機只攜帶單程燃料,而將空餘的載重量全部攜帶炸彈,對敵方軍艦的要害的煙囪、機艙、彈藥艙等部位進行撞擊,達到“一機換一艦”的目的。為提高“特攻”的攻擊效能,日本人還專門研製了自殺飛機“櫻花”號。這種飛機裝有2噸多重的烈性炸藥,日軍為了堅定特攻隊員們誓死不回的決心,還採取了一個“絕招儿”:飛機的起落架在起飛後會自行脫落。這樣,飛行員別無生路,只能拼死搏殺、機毀人亡了。日軍飛行員們的瘋狂自殺行為讓人們無法理解:這些駕駛飛機進行自殺性攻擊的都是一些年輕的飛行員,而且都是自告奮勇加入的。因此,二戰中的神風特攻隊則成了國家的英雄,體現了對天皇的忠勇。

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海軍航空兵已經有2525名神風特攻隊飛行員在自殺攻擊中送命,日本空軍有1387人在攻擊中喪命。根據日本的一份正式記錄,日本神風特攻隊總共擊沉了81艘艦隻,擊傷195艘。根據日本人的統計,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階段,日本自殺攻擊給美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占到80%。根據美國空軍的統計,將近2800次神風攻擊導致34艘海軍艦隻沉沒,損壞368艘,4900名海軍官兵死亡,受傷者超過4800名。孤注一擲的自殺攻擊沒能挽救日本戰敗的命運。建立神風特攻隊的大西瀧治郎,在日本宣布投降不久自殺身亡。 1945年3月,54.5萬美軍攻打堅守沖繩島的日軍,這是二戰中最後一次大型戰役,一時間,與其被殘殺,不如選擇自殺的輿論瀰漫沖繩島。為了讓沖繩的百姓更迅速地解決自己,日軍將當時極度短缺的手榴彈分發給當地居民,鼓動他們寧可自殺也不可被美軍俘虜。不少人還收到了兩枚手榴彈,按照軍隊的解釋,是為了讓他們將第一枚扔向敵人,然後用第二枚自殺。用手榴彈來自殺在二戰後期的日本軍人中是比較常見的行為,但是此前還沒有發生教唆日本平民殉葬的事情。

隨著日軍節節敗退,沖繩淪陷的命運已經註定,日軍開始逼迫不願自殺的沖繩居民為天皇“獻身”。據沖繩人戰後統計,沖繩慶留間島的一個小村子130名居民中,有45人被逼迫自殺。僅在由21個小島組成的座間味村,就有大約1200人喪生,其中402人被日軍強迫實行集體自殺。沖繩地區的慶良間列島上,居民大規模自殺現像比其他地方更為普遍和嚴重。除了強迫居民集體自殺外,日軍還瘋狂屠殺了很多沖繩人。絕望的日軍不僅出現了偷竊為婦女和兒童準備的糧食的不齒行為,還出現了霸占沖繩居民藏身的山洞,強迫居民出去自殺,或者乾脆殺死他們的殘暴行徑。日軍甚至開始出現對百姓的大屠殺,日軍司令部就曾以涉嫌間諜為由殺害了上千名沖繩百姓,原因僅僅是因為這些人只說本地方言,來自其他地方的日本人聽不懂。

沖繩戰役持續了3個月,共有20多萬人喪生,包括約1.2萬名美軍官兵、9.4萬名日軍和9.4萬名沖繩平民。據戰後統計,在此次戰役中遇難的沖繩居民,多數人並非死於美軍槍砲之下,而是被日軍強迫自殺或者被日軍殺害的。這段沉痛的歷史成了沖繩人心裡無法散去的陰霾。 在沖繩縣博物館內,至今仍有一件雕塑作品形像地描繪當年日軍士兵惡狠狠地用刺刀逼著7個沖繩人自殺的情形。雕塑上面還刻著“日本士兵屠殺平民,強迫他們殺死對方,然後自殺”的字樣。現在沖繩島上的和平公園最高處就是一座懸崖絕壁,走到懸崖絕壁的頂端再往下一看,只見近百米下就是太平洋,令人不寒而栗。這就是沖繩島的“自殺懸崖”。 “切腹”自殺正是日本獨有的現象,有其深沉的歷史文化背景。也稱為“割腹”、“屠腹”、“腹切”,在中國常被意譯為“剖腹自殺”,乃是用短刀切開腹部以自殺的手法。一般認為起始於日本的平安時代、成形於鎌倉時代、盛行於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並非特限於武士,但隨其儀式化及榮譽化,便在近世作為一種特別對武士施行的“閏刑”而與武士道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從肯定“武士道”思想的角度來探討切腹現象的研究者,多認為切腹乃日本之國粹,源於日本原始信仰。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新渡戶稻造(1862-1933年),他在日本打敗了中國的甲午戰爭結束後第四年,挾已躋身列強的日本國之國民的自豪感,出版了《武士道:日本之魂》一書,對武士道及切腹自殺充滿了褒美之辭。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剖腹的盛行,是在鎌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的佔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而被譽為日本第一名將的源義經被自己的哥哥幕府將軍源賴朝逼迫之下,先殺老婆和孩子,然後從容切腹,並且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大笑而死。

切腹在戰國時代一直是一種可以視之為榮譽的死法,如果主君賜死武士,不允許其切腹,將是對武士最大的侮辱。因為他們相信人的靈魂是寄居在腹部的,切腹的意思也是“我把我的靈魂掏出來給你看,證明我的忠心(或者清白)”。 在日本關於武士的描述中,通常武士腰間有兩把刀,長的叫大刀(主要有太刀和打刀兩種),這是必備的,無論是正式武士還是野武士都要備的。騎士和高級武士一般配太刀,刀反(刀的弧度)大,適於馬上劈砍並且外觀華美,但是由於其佩帶方式為刀刃向下掛在腰帶上,所以一般都在腰上只配一把太刀,而肋差(尺寸比較短的刀)放在懷中,常用來殺自己,可作為切腹專用刀具。 低級武士由於佩帶打刀,而打刀的佩帶方式為刀刃向上插在腰帶裡,所以可在腰上插兩把刀。大刀長度大約在66厘米到72厘米之間,肋差長度大約在30厘米到60厘米之間。

切腹者剖腹後由於未必會即時死亡,剖腹自殺者為了減輕劇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剖腹後找來“介錯人”(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斬首。儀式通常如下,切腹者穿著莊重服裝,用來剖腹的刀或劍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別的布料墊著。武士會作死亡的心理準備。待他和身旁的介錯人助手準備好,剖腹者揭開衣服,進行切腹。 切腹分為一字切,二字切,三字切,還有十字切,顧名思義,就是拿刀在腹部劃一個十字,但是此過程中不能把刀抽出來,要劃回去然後換個方向再來一次。所以切腹也是考驗勇氣的自殺方式,要是切到一半手軟了會被人嘲笑。還有切完了不能叫喊,否則也被認為是懦夫,同時不能後倒,那樣也是懦夫的行為,要向前伏倒。 通常,腹部受傷一般要兩個小時左右才死,這中間的過程異常痛苦。當然亦有強悍的人切完之後自己再往心臟補上一刀。

還有一種切法稱之為“隱腹”,這種切法是按照庖丁解牛的手法來的,專門往腹部空隙處切,這樣把自己切了之後不會流太多血,不會太疼,能夠再活12小時以上,是切腹最難之技,為著名的茶人千利休首創,知道豐臣秀吉想殺自己後為避免受辱而隱腹自殺,在床上直躺到第二天使者到來。 在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剖腹者並沒有“介錯人”協助斬首,會直接於腹部割開十字形狀,內臟爆裂流出,直至失血過多死亡。這種剖腹方法稱為“十文字切”。醫學一般認為刀鋒到達內臟時,剖腹者會失去知覺。最後使用十文字切方式自殺的,是1912年的乃木希典上將。 日本這個民族,當人自殺的時候,當血濺出來,他可以是審美的,但是中國人是絕對不行的。這是一種文化差異,日本民族的精神,其生命狀態是在兩個極端之中。按照古禮施行了切腹自殺的作家三島由紀夫(1925-1970年),生前在向英國記者解釋日本切腹儀式時也稱:“我無法相信西方的原罪,因其不可見。但在封建時代,我們相信罪惡潛駐於我們身體的內部……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 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名騙至總監辦公室內,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 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淳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系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還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類似川端康成自殺的作家還有很多:北村透谷、有島武郎、芥川龍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等。這是日本在生死問題上特有的文化心理表現。日本人認為,死是生之延續,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種修身律己的行為。 文學的誘導性無疑在影響著日本新一代。在岩井俊二的電影《夢旅人》中,兩個年輕人在自殺之前徒勞地向太陽開槍,當槍聲響過,世界依然寧靜,太陽紋絲不動。日本傳統文化觀念認為,不管多壞的人,一旦死亡就清白了,而且人死都會變成神佛。絕大多數日本人覺得,有人儘管生前做了很多壞事,犯了很多錯誤,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錯誤就一筆勾銷了。所以一些日本人在做了錯事,造成巨大損失時,往往試圖以死謝罪,以死換取別人的原諒。 日本人經常在尋找捐軀的目標,有時候為國家,有時候為公司,有時候為情人。總之,為了避免自己受恥辱,就去選擇消滅自我。在日本,由於公司破產,老闆自殺的不在少數。情人如果姻緣難了,也喜歡手拉手蹈海。在日本的農村,農民一旦在約定的時間內還不了債務,也會選擇自殺,以避免失去信用使自己蒙受羞辱。 據日本警察廳2011年3月3日公佈的報告顯示,該國2010年共有3.169萬人自殺,這也是日本的自殺人數連續13年每年超過3萬人。幾乎平均15分鐘就有一人自殺。就在日本警察廳公佈這份自殺報告前,日本最大電機公司之一的NEC公司前社長西垣浩司被發現在自己家中上吊身亡,終年72歲。據統計,日本2010年的自殺人數是當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6.5倍左右。 數年前,一部名叫《自殺俱樂部》的電影,成為日本當年最賣座的驚悚片之一。影片的開始,54名女中學生在東京一個地鐵站旁一字排開,在列車疾速進站的一剎那,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鐵軌…… 早在1993年,日本作家鶴見濟還出過一本《完全自殺手冊》,此書引起日本社會以至亞洲轟動並引發強烈討論。該書主要介紹藥物、上吊、跳樓、割腕與刎頸、撞車、瓦斯中毒(煤氣中毒)、觸電、投水(投河、投海)、凍死及其他自殺方法諸如餓死、被動物咬死或以其他物理形式致死方法。 《完全自殺手冊》地圖裡面的“樹海”,指的就是位於富士山山麓的“富士樹海”。因為這一地區生長的樹種單純,走在樹海中每個地方的景觀都很類似,再加上地底下蘊藏有磁鐵礦,指南針無法正常作用,為登山者指引正確的方向,整片樹林茂盛濃密,遮天蔽日,也沒有辦法用太陽來判別方位。因為種種原因,“富士樹海”才會被當成自殺勝地,因為一旦迷失其中,就彷佛走進了迷宮,很難走得出來。每隔一段時間,警方都得上山收屍。 1998年,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的自殺率一下子上升到了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峰,自殺人數較前一年陡增8000餘人。此後十幾年來,日本的自殺率一直在發達國家中位列第一。在自殺者的男女比例上,男性一直居高不下,占到了整體的70%以上。近幾年,日本年輕人自殺的問題開始逐漸凸現出來。據統計數字顯示,20歲至40歲的青壯年人口中,自殺已經成為死亡原因的首位。 近來,日本國內出現了眾多類似的以徵集自殺“夥伴”為內容的網站。網站內容通常是“想在去天國的路上有個伴嗎?徵集一起自殺的同伴……”之類的話題,通過互聯網召集志願者的事件,在日本接二連三地發生。這些網站中,既有充斥著各種能夠致人死亡的自殺藥品郵購內容的主頁,也有認為獨自默默自殺過於孤獨而建立起來的“死黨徵集”網頁。這種類似的“死黨徵集”的網頁大都採用開闢“殉情告示板”的方式徵集“志同道合”者。他們常常會通過匿名方式在網頁上發帖子,共同策劃自殺方案。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便一起赴死。 一名多次自殺未遂者回憶說:“我割過手腕,服過安眠藥,但均自殺未遂。我不想一個人去死,每天點擊募集自殺網站,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接受過精神病醫生的檢查,但一聽到集體自殺的“成功例子”,心裡十分羨慕。他說:“如果找到志同道合的自殺者,大概我現在就不在人世了。” 精神病醫生分析說:“如果遇到募集自殺帖子,過去不曾選擇死亡的人也可能輕易選擇自殺。這是集體自殺就不會感到可怕的想法。”關於年輕人集體自殺現象,一名警察指出:“要是一個人自殺,他們怕會不成功。如果有人一起同行,那麼就毫不擔心了。”在因特網上,網民互不相識,可以隨心所欲地談論死亡,因此難以製止自殺行為。而且,自殺自願者大多性格孤僻。他們下意識地認為,要去死,希望不是孤獨一人,而想找一個同伴。集體自殺事件由來已久,而因特網加速了它的擴散。 日本學者加藤週一認為,自殺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日本文化和歷史核心中,本身就存在一種追尋自我毀滅的傳統。日本人崇尚自殺,他們認為自殺是一種有著明確目的的高尚行為。在捐獻生命之際,能體驗到一種道德昇華的慷慨淒涼的滿足。當自殺現象愈演愈烈,已成為一種對日本社會造成嚴重影響的不良文化時,人們對自殺的冷靜觀察和理性思考就壓倒了對自殺者的同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