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第29章 3、掃蕩“漢魂”

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苏言 8391 2018-03-18
要說日本真正地開始強大起來,還真是從脫亞入歐以後開始的。第一個提出“脫亞入歐”口號的人叫做福澤諭吉,號稱“日本的伏爾泰”。其理論核心就是倡導“全面西化”。福澤諭吉出生於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多年來習慣了日本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加上自己的武士身份,使得他不用太辛苦勞作就可以得到比普通人要優越的生活。 後來,因為偶然的機會,他開始跟隨日本駐外使節遊歷西洋。當福澤諭吉第一次走進美國的飯店時,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皮鞋在上面走來走去。而絨氈在日本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只有那些極為富有的人才可能買到一小塊,用來做錢包或一些用於炫耀的挂件。後來他們又到了巴黎,住的旅館是五層樓,無數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裡擺滿了山珍海味……

百聞不如一見,福澤諭吉跟駐外使節一起,考察了西方國家的醫院、銀行、郵政、兵制、議會等,處處感受到西方社會的發達與先進,面對這一切,福澤諭吉“開始驚訝”、“接著迷戀”、“最終狂熱”。他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發達,同時將之與日本本國對比,深感日本以前的製度非變不可。 於是回國後的福澤諭吉開始著書立說,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一文,他提到: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中國、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順便提一下,這位得力於漢學修養,能寫一手漂亮啟蒙文章的東洋思想家,後來卻叫嚷著掃蕩一切“漢魂”。

如同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裡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亮,一切都模仿西方最發達國家的發展樣本。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後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建立起了以重工業為主的現代化意義上的日本經濟體系。在日俄戰爭後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電力產業革命”,這就是俗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樣日本在經濟上終於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結束後,日本以戰勝國之一的身份,與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崇拜強者,本來無可非議。令人遺憾的是,日本人的強者崇拜中,缺少公正的氣度。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曾指出:“日本人對其他國家的態度猶如一個鐘擺,晃動於自卑感和優越感之間。”這就是說,在比自己先進的文明面前,日本人總是感到自卑,不得不認真學習、模仿,等到把人家的東西學到手,就開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師益友,自卑感於是變成優越感。賴肖爾還發現,日本人每次向外學習最後都轉向對抗,優越感極度膨脹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所發生的那樣”。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當然不是什麼“窮了、落後了幾千年”,日本更不是特別富裕、人種優秀的“神國”。真正的事實恰恰相反:是中國富了、先進了幾千年,形勢只是在最近不到100年的區間才突然急轉直下,中國由巨富而挨打遭暴搶,由挨搶被打墜入貧困的深淵,而日本當時不但絕不是什麼闊主兒,而是窮得叮噹響的小國。 根據經濟學家麥迪遜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的統計,1830年中國經濟的總量佔世界GDP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不但是日本從來不能和不敢想像的,它也超過了現在美國經濟佔世界25%的水平,說白了這是至今無可匹敵的經濟總量的世界紀錄。 但是,1840年中國卻被經濟總量不及自身九分之一的英國打敗了。而且更為可悲的是,當1895年中國甲午戰敗,割地賠款之後,大清的經濟總量依然還是日本的七倍。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的生活狀態其實並不比中國人好,他們缺衣少食,甚至連當年作威作福的武士們,也經常吃不飽飯。中國北方餵馬的蕎麥,在日本便是作為主食的,“燉牛蒡”這樣的菜已經是大戶人家待客的佳餚。 或許正因如此,面對戰敗對手,壓榨得更變本加厲,而使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瞠目結舌。回顧甲午戰爭時日軍的獸行,就可以知道這一切。西方史學家胡蘭德在描述日軍佔領旅順後的情形時這樣寫道:“當時日本將卒之行為,實逸出常態之外。四日間殘殺非戰鬥者婦女幼童。從軍之歐洲軍人及特約通訊員目擊此殘虐之狀況,然無法制止,唯有旁觀,不勝嘆息。此時得免殺戮之華人,全市內僅三十六人,然此三十六人為供埋葬同胞之死屍而被救殘留者。”對此,連日本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曾對人說:“把俘虜綁上屠殺,殺害平民,甚至連婦女也不例外,這些似乎都是事實。”美國的一家報紙抨擊日本國是“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1893年,甲午戰爭前一年,明治天皇決定此後六年,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帑銀,用於海軍建設。而這,已經超過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 據說明治天皇甚至乾脆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飢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天皇恨不能把“聖岳”富士山變成金山、鐵山、鋼山、火藥山,把瀨戶內海的每一塊礁石都變成戰艦。他不要慢節奏的跋涉,他一開始就要求他的國家“衝刺”。 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引發了社會的長期動盪,把中國現代化進程逼入坎坷凶險的途徑。甲午戰爭慘敗源於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戰敗。當時,日本使用了偷襲的方案,並對戰爭的結果準備了三種預案:如果海戰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獲勝,則在中國登陸,打平的話,就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拉鋸。正如以後眾所周知的那樣,清帝國在那場決定性的海上會戰中嚴重受挫,從而完全喪失了製海權,接著在日本海陸進攻下,輸掉了整個甲午戰爭,並以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舉實現了“大陸政策”的前三期計劃,中國台灣、朝鮮、遼東半島都收進囊中。而2.3億兩的戰爭賠款則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這筆意外之財,讓日本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當時的外務大臣井上馨說:“這筆賠款以前,日本的財政官廳從未談到數万萬元的大數位。國庫收入僅達8000萬日元。因此3.5億日元巨款流入國內,在朝在野的人,都認為是無盡的財富。國營也好,私營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實行大大的擴張了。” 日本《女學雜誌》曾沾沾自喜地寫道:“全國同胞,如乘鐵甲之艦,悠然遨遊於日本海上,此即為大日本之現狀也!”甲午一戰,由此埋下了日後日本舉全國之力試圖吞併中國的伏線。 1927年,日本完成了大陸政策,認為“欲征服中國,必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征服中國”。這一政策表明,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已把中國作為其整個擴張戰略的重要步驟。在這個戰略指導下,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侵入了中國東北;1937年,日本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

沒有到過中國的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大,是沒有什麼感覺和體會的。只有到了中國以後,見識了中國以後,才會慨嘆中國何其大。 中國很大,一個四川省,就相當於法國的面積;全國面積之和超過中歐、西歐加起來的十幾個國家。中國是日本國土面積的30倍,當年中國人口比日本多20倍(現在比日本多10倍)。 日本軍隊再多,到了中國以後,就像撒胡椒面一樣,只能零零星星地分佈。當年的中國是農業國,是農業經濟,日本打贏幾個戰役,佔領一些地方沒有用,佔了一些城市也沒有用。中國的優秀軍政人才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把農村、農民組織起來,的的確確形成了強大的抗擊力量。 1940年,岡村寧次出任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後,對華北的情況作了調查。據他統計,華北每平方公里只有2名日軍。活動在敵後的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每天都在消耗日本兵,正面戰場國民黨正規軍又與日軍大規模作戰,戰爭天天都在打,每天都在死人,日本如何經得起這種消耗呢?

中國是一個各種地貌地形極其複雜的國家。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山地,有丘陵,有青紗帳,有江河水網地,還有熱帶叢林,等等,每一種地形地貌,都可化為軍事利用。適應這種地形,另一種地形卻不一定適應。中國很大,地形分三級階梯。成階梯狀的地形,對中國有利,中國軍隊居高臨下作戰,日軍的優勢戰力發揮不出來。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抗戰八年,日軍只佔領第三級階梯內的區域:即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的地盤。而且日軍佔領的東部的這些區域,還成塊狀地東一塊,西一塊地分佈著國統區和抗日根據地。中日對壘,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日本有多少勝算呢? 抗戰爆發初期,蔣介石提出的“以時間換空間”,毛澤東提出的“論持久戰”,講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打消耗戰。中國很大,所以,有足夠的本錢來打持久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粹德軍在歐洲戰場的勝利,使日本決定盡快佔領法國、荷蘭、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佑發表“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稱“要根據我們皇道之偉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為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大東亞共榮圈”一詞。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由“東亞共榮圈”和“南方共榮圈”兩個部分構成。東亞共榮圈主要由“日、滿、華”組成,“南方共榮圈”主要是指原來屬於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 “南方共榮圈”在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衛核心圈的作用;二是取代歐美列強的宗主國地位,形成一“南方經濟圈”,以滿足戰爭經濟自給自足的需求。

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日美矛盾尖銳起來。當然,美國這種“不使戰爭升級”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這就是不能影響到它的根本利益。而日本對東南亞的佔領,則被美國認為,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於是立即給予強烈反應。 1941年7月28日,日軍佔領了越南。這個行動大大激怒了美國人。美國國務卿赫爾要求總統羅斯福對日本實行更加強硬的禁運。在日本佔領越南的前兩天,美國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年8月1日,又宣布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美國一領頭,英國、加拿大、荷蘭、新西蘭、埃及等國家也對日本實施了製裁措施。這對於日本打擊太大了。日本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絕大多數戰略物資需要進口。美國帶頭禁運,等於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美國報紙說:“這一招是除了開戰以外的最嚴厲的打擊。” 面對美國的製裁,日本高層極為擔憂。海軍軍令部部長永野修身海軍大將估計,現在日本的石油儲備可用兩年的時間,如果打起仗來,只能使用一年。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不惜對美一戰。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實施要領》,正式提出:“帝國為確保自存自衛,在不惜對美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為期,完成戰爭準備。如果至10月上旬外交談判仍不能實現我方要求時,即決心對美開戰。” 11月15日,日本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了《關於促進結束對美、英、荷、蔣戰爭的草案》,規定戰爭的要領為:“實施閃擊戰,摧毀美、英、荷在東亞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根據地,確立戰略上的優勢,同時確保重要資源地區和主要交通線安全,造成長期自給自足的態勢;用盡一切手段,引誘美國海軍,適時加以殲滅。” 1941年12月6日,是美軍官兵所謂的“神聖的周末”。然而,就在此刻,珍珠港周圍卻是殺機四伏。以6艘航空母艦為主體的日特遣艦隊正向它全速逼近。另一支潛艇特攻部隊,已按照戰鬥序列包圍瓦胡島,其中多數潛艇已潛抵珍珠港外。 7日7時55分,偷襲行動正式拉開序幕。日軍第一波俯衝轟炸機像晴天霹靂一般,驟然出現在希卡姆陸軍機場上空,輪番對機庫、航空、防空火力進行轟炸和掃射,美海軍福特島機場、陸軍惠勒機場同時遭殃,飛機、跑道和機場其他設施悉數被毀。 5分鐘之內,瓦胡島美軍空軍力量即已陷入癱瘓。幾乎與此同時,日軍魚雷機、水平轟炸機、戰鬥機相繼進入各自作戰空域,對港內的艦船、機場實施猛烈攻擊。第一波突擊歷時45分鐘,幾乎未遇到任何抵抗便順利完成作戰任務。日軍第二波171架飛機於7時15分起飛,8時55分進入戰鬥,突擊持續約1個小時,在第一波次攻擊的基礎上,擴大了戰果。 這是一場海上、水下、空中閃電式的立體襲擊戰,在短短的1個多小時裡,日軍共投擲魚雷40枚,各型炸彈556枚,共計144噸。擊沉、擊傷美軍各型艦船總計40餘艘,其中擊沉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2艘和油船1艘;重創戰列艦3艘、巡洋艦2艘和驅逐艦2艘;擊傷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和輔助船5艘;擊毀飛機265架。美軍傷亡慘重,總計2403人陣亡,1778人受傷。日軍只有29架飛機被擊毀,70架被擊傷,55名飛行員死亡,6艘袖珍潛艇被擊毀,1艘袖珍潛艇被俘。 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珍珠港事件”中,日本為達成作戰的突然性,採取了大量保密措施以掩蓋己方的真實企圖。例如,嚴格控製作戰計劃的知情範圍,及時更換所有艦船的呼號,斷絕攻擊艦隊與外界的直接通訊,出發後實施電波封鎖並禁止船員向海中投放垃圾等等。 然後到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時,這種小心謹慎、一絲不苟的精神已經蕩然無存。日本軍隊的放鬆警惕和麻痺大意主要源於對敵人智慧和戰鬥意志的極端低估。甚至有日軍指揮官說:“總說什麼保守秘密,其實洩露一點也沒啥。如果美國人出來的話,那正好可以像老鷹捉小雞一樣,輕而易舉地干掉它。” 日本軍隊過於自信的“勝利病”在密碼的使用問題上得到充分暴露。美國早在1942年1月就從被擊沉的日本“伊—124號”潛艇上撈出了一批有關“JN-25”密碼的密碼本,然而日本人卻放心大膽地照用不誤,甚至用來收發有關作戰細節的重大機密。 杜利特空襲後,日本海軍在瘋狂追擊美軍艦隊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無線電信號,也為美軍破譯人員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到4月底,美軍情報機關對日本海軍堅持使用的“JN-25”B型密碼已經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破譯截收到全部密碼電報的二十分之一。對此一無所知的日本海軍司令部由於深信他們的雙層密碼無人能破,將更換密碼本的日期一再推遲到5月底,結果使美軍得以提前知悉其作戰計劃並做好充分準備。 而日軍在錫蘭和阿拉斯加實施的佯攻,也被尼米茲輕鬆識破而成為徒勞。如果日本人少一點自信,如果他們早兩個月更換密碼,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很可能是另外一種結局。 1945年夏,日本基本敗局已定。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出於軍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在日本的廣島、長崎等四個城市中選擇一個目標投擲原子彈。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10億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剎那間被燒毀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倖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當時廣島人口為34萬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日死者計8.8萬餘人,負傷和失踪的為5.1萬餘人;全市7.6萬幢建築物全被毀壞的有4.8萬幢,嚴重毀壞的有2.2萬幢。 但是,廣島的悲劇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但8月8日,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進行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聯合國的義務,接受聯合國的要求,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釀成了廣島以來的又一次悲劇。 1945年秋,隨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遠東的形勢急轉直下。 8月9日,蘇軍出兵當天,日本首相鈴木在內閣會議上說,我們不能無限地進行戰爭,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外,我們無路可走。 但強硬的日本陸相阿南認為,日本仍可調動的力量還有53個步兵師團和25個旅團,另外指揮官還能召集400萬陸海軍加入戰鬥,加上內閣剛通過一項措施,將徵兵範圍擴至15到60歲的男子和17到45歲的女子,日本的防禦力量可再增加2800萬人。日本內閣圍繞戰還是降激烈爭吵。最後,只好由天皇來決斷。 8月9日夜,天皇裕仁在皇宮的防空洞裡召開了御前會議,他說:“想到那些忠心為我服務的人,想到士兵和水手在戰場上死亡或受傷,家庭失去了財產,我感到痛苦。我們必須忍辱負重的時刻到了,我含著眼淚,同意接受盟軍宣言。” 御前會議結束時,已是8月10日凌晨,日本內閣立刻致電中立國瑞士和瑞典駐日使館,請其向中、美、蘇、英四國轉達投降之意,戰後被赦免的納粹戰犯蒂佩爾斯基希,在其編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記述,日本政府於8月10日決定接受敵人的要求,它只希望天皇作為最高權力的體現者,其特權不會受到損害,同盟國對此表示同意,條件是,日本的最終政體要根據波茨坦決議,由日本人民自決。 8月14日早上,東京居民看見天上飛來一架美國B29型轟炸機,但飛機上落下來的不是炸彈,而是傳單,上面這樣寫道,美國飛機今天不會轟炸你們,美國飛機在拋灑傳單,因為日本政府已經表示要投降,每個日本人都有權利知曉投降條件。 天皇裕仁看到傳單後,意識到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當天夜裡,裕仁就在皇宮的演播室裡錄製好了投降的《終戰詔書》,詔書共815個字母,用宮廷語言寫成,裕仁錄了兩遍,第一遍漏了幾個詞,第二遍聲音又太尖細,他想錄第三次,但被管家製止。次日凌晨,強硬派軍人為阻止錄音播出,曾發動政變,但很快被鎮壓,陸相阿南自殺。 此時,在日軍佔領下的中國,最先嗅到日本敗亡氣息的是淪陷區的民眾,楊多傑在《北平淪陷後的市井生活》中,記述了大柵欄精明眼鏡店學徒王永斌的經歷:1945年上半年,王永斌在店中站櫃,突然進來三個掛著手槍的日本軍官,一進店就把手槍掏出來扔在了櫃檯上,這把全店的伙計都嚇壞了,以為日本人又要明搶呢,結果發現好像不是,幾個日本人連比劃帶說的,意思是要把槍給賣了,就這也把掌櫃的嚇得夠嗆,趕緊把這幾位請走了。 當時,在日本東京,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到皇宮前,日本全國所有活動都停止了,8月15日正午12點,東京的廣播裡奏起了日本國歌“君之代”,接著,日本民眾有史以來第一次聽到了天皇的聲音,人群開始哭泣,一家報紙寫道,所有群集宮外哭泣之人員,均以無限羞恥之態度鞠躬至地,哭聲不時被清脆的槍聲打斷,那是軍人在用手槍自殺,東京居民木村良平回憶,雖然我們都不太清楚《波茨坦公告》的具體內容,但這一刻大家知道,日本真的已經戰敗了。 而在中國,在老百姓歡慶胜利的同時,一場對侵華日軍的受降行動也在全國迅速展開。當時,國民政府將全國劃為16個受降區,100多萬日軍在指定地點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而在東北,數十萬日本關東軍仍在與出兵遠東的蘇軍作戰,日本軍官不願接受天皇的“詔書”。 8月16日日本關東軍召開幕僚會議,總參謀長秦彥三郎說,軍人應服從天皇命令,那些頑固堅持作戰的人,最好是先把我的頭砍下來,然後再繼續戰爭。 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也說,既然聖斷已下,本軍只能奉戴聖旨,全力以赴終戰,山田乙三最終把自己的佩刀交給了前來受降的蘇軍上校,隨後與50多萬日本關東軍俘虜一道,被蘇軍運往西伯利亞,成為戰後蘇聯重建的勞力。 1945年9月2日,同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中國代表徐永昌出席,曾參與中國抗戰的美國將軍史迪威,作為時任美國第10集團軍的司令,也見證了這一時刻,而與中國人共同抗戰八年的美國“飛虎將軍”陳納德卻未被邀請參加,他難過地說,八年來,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敗日本,我多麼希望能親眼看看日本人正式宣稱他們失敗。 中國戰區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於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等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遞交了投降書。九點十五分日本代表開始簽署降書,小林總參謀長幫著磨墨,這是歷史的一幕,岡村大將簽字完畢,親手把降書呈遞給何總司令,於是日本民族的命運做了最後的決定。 忽然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強盜闖入一戶人家,家裡的婦女和兒童拼命反抗、防衛,雖然身負重傷仍揪住強人不放,後在鄰居壯漢的幫助下將強人扭送給警方。 強人以為敗在弱者手中很丟人,便強調說是壯漢將自己制服的。 警察問他:“你搶成了沒有?逃脫了沒有?” 強人說:“沒有。” 警察說:“敢與強盜作鬥爭,並阻止了強盜行為的,當然是英雄行為,所以才贏得壯漢的支持!” ——日本,你以為敗給美國比敗給中國光榮嗎?別忘了,你是在中國侵略,又是在中國投降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