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企業沒戲嗎Ⅰ

第4章 第三節中國葡萄酒

中國企業沒戲嗎Ⅰ 郎咸平 14773 2018-03-18
說實話,我們在研究外國葡萄酒和中國葡萄酒的時候心情天差地別。 舊世界的造酒人們有一種“貴族”的氣息,將葡萄酒當成一門真正的藝術,他們對葡萄酒的熱愛和追求完美的態度無法不令人讚嘆。即使暫時在中低端酒上栽跟頭,也是因為恪守“讓自然去釀酒”的理念因而與中低端酒行業本質有所衝突,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雖敗猶榮”,輸得有氣節;而新世界中低端酒的造酒人則充滿“民主”的務實精神,鑽到普羅大眾的心眼裡,造出令人可輕鬆愉悅享用的葡萄酒。 而國產葡萄酒呢?高不成、低不就。葡萄酒市場表面上蓬勃發展、充滿希望(如今中國葡萄酒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十,葡萄種植面積更是名列世界第五),但實際上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中國整個葡萄酒市場如此混亂的狀況,根源有兩個:①標準的缺失;②浮躁、投機取巧的中國酒企。其實這兩個缺陷不管在任何行業都是企業走向成功的大坎,在葡萄酒行業中其危害可說是致命的。 誰說我們國家葡萄酒沒有標準的?怎麼可能沒有標準呢?應該說清楚的一點是:真正的標準包含兩點:一是標準的存在;二是標準的貫徹。我國大部分時候第一步走得非常漂亮,然後停下。這並不是“有標準”。 但是我們很驚訝地發現,在葡萄酒行業,這個情況發生了改變——連第一步都不行了。 1.我們喝的真的叫葡萄酒嗎 1994年在國家試圖與國際接軌,出台與國際標準相當的葡萄酒行業國家標准後,輕工部很貼心地“考慮到參差不齊的中國紅酒各生產商之綜合條件”,反應迅速地出台了另一個行業標準。這個標準如何?只需一點就足以見其水平:允許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什麼是半汁葡萄酒?可在葡萄汁中隨意加酒精、加水以及很多其他稀奇古怪的東西,那還是可以合法地被稱為葡萄酒的。

“行標”一出,“國標”立即淪為“推薦標”。推薦?就是隨便,想執行就執行不想執行算了,只要到達“行標”我們就不會找你麻煩了。 當時什麼狀況呢?葡萄酒這個行業在中國剛剛起步,消費者們大多沒喝過也不知道葡萄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而且興致勃勃。中國葡萄酒消費在1994年至2000年增長達61.8%(世界葡萄酒產量只增長了6.5%左右)。面對這麼一群熱血沸騰又無知幼稚的消費者,谁愿意袖手旁觀?葡萄酒廠從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2002年的600多家,大多數投入了“行標”的懷抱。於是乎中國葡萄酒市場一片混亂,烏煙瘴氣。 2002年一則新聞震驚市場《業內人士惊曝葡萄酒業內情:80%是“洋垃圾”》:“市場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兌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問題;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問題。不客氣地說,哪個企業敢站出來說自己的酒沒有勾兌過,我可以和他叫板。”

“其實真正的干紅是沒有任何添加物的,而現在市場上的很多干紅都有添加物,因為國外的很多'洋垃圾'進來後,必須要用這些物質去勾兌。夏天一到,港口會有很多大塑料罐裝的進口原酒,這些國外的'洋垃圾'進入中國組裝,然後讓中國的消費者喝。” 這則新聞像炸彈一樣把葡萄酒市場炸開了鍋,引得國內大牌紛紛出面反駁(這是中國酒企第一次那麼團結!還有第二次,請看下文),酒協也義正詞嚴地聲明。可諷刺的是,很少有企業敢直截了當地否認自己有如此行為,大多顧左右而言他。某名牌宣稱“國家質監總局每年都要對紅酒進行抽檢評比,大企業的優質率都在90%以上。”用的是什麼標準? ——行標吧。 那是2002年的新聞了,如今呢?

仍時不時有假酒新聞、受害受騙消費者出現,連央視都有相關報導。許多人是這麼評價大牌如長城、張裕的“其葡萄酒還是相對高質量的”,前提是“相對其他諸多國產還在以葡萄汁加水來造葡萄酒而言”;各種假酒劣酒新聞仍頻頻見諸報端。 2.尊貴的年份酒 中國名牌酒企總是不斷宣稱自己的酒為“年份酒”,為好酒,試圖抬高形象賣出個好價錢。其實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宣稱,就犯了兩大致命錯誤。 首先是對年份的錯誤宣傳。其實酒的年份不是越久越好,單靠酒的年份無法說明酒的好壞。 第二是說謊。前面把“年份酒”宣傳成那麼一個好東西,自家產品沒有點“年份”怎麼下得了台呢?於是瞎編年份。 2005年時嘉裕長城葡萄酒被曝年份作假,公司總經理蘇誠最後不得不在媒體公開承認:公司產品確實存在虛標年份問題,但這種不規範操作是目前葡萄酒行業內的“慣例”。而情況也確實如此,當時各大品牌,如長城、豐收、威龍等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價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

可是實際上我國從1996年以後才開始大規模出產乾紅葡萄酒,1922年時國內種植的葡萄產量及葡萄酒產量都非常稀少,只有數十噸,哪來成群結隊的“92年份”“94年份”酒呢?再如前文所說,不是所有酒都放得的,最好的那些才可以,在法國也要AOC的才有存貯價值。在1992~1996年中國,試問哪個廠家有那樣的釀酒水平? 作為葡萄酒領軍企業的中糧集團,在那時也被“波及”。被問及其華夏長城干紅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的葡萄時,紅酒部有關負責人卻答非所問,轉而進行“紅酒知識普及”:1992年是葡萄生長和收穫的好年份,口感特別好,因此價格就高。好笑的是,該人士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其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葡萄,還敢說“是按國家標準生產的”,且同時強調目前還沒有年份酒的標準。

不僅如此,過了兩年,情況仍不見改觀。 2007年底,王海公司告張裕卡斯特酒莊年份有假。情況同從前類似:張裕卡斯特酒莊註冊成立時間在2001年9月3日,但在市場上居然出現了張裕卡斯特酒莊生產的1995年、1999年的年份酒。經過3個多小時的審理,法庭沒有當庭判決。 有葡萄酒愛好者特地帶了國內某名牌“年份酒”與法國釀酒師一起試酒,結果實在不難預料:顏色很淺,單寧鮮明(新酒的特點);以其質量存10年以上是妄想;按其宣稱的在“法國橡木桶發酵”,保守計算其售價是大虧本。 3.不能用年份?創新分級! 缺乏標準的情況下,為了盡力體現自家葡萄酒的“高貴血統”,中國商家可謂絞盡腦汁,於是各種葡萄酒分級方式應運而生,可謂“想像力”十足。

長城干紅的葡萄酒,有評星級的,如“四星”、“五星”,星級越高價格越貴;同時還分產區,有“葡園A區”、“葡園B區”,A區的比B區的產品每瓶也要貴100多元。 張裕葡萄酒,則分為“大師級”、“珍藏級”、“特選級”、“優選級”。記者註意到,大師級葡萄酒市場上的售價在每瓶300元以上,特選級每瓶在100元上下,而優選級的每瓶僅需50元左右,大師級的價格比優選級高出了近7倍。 在中國酒莊也作了葡萄酒質量等級的代言,從長城、張裕到小酒廠,不管有酒莊實體或者沒有酒莊實體,幾乎個個生產酒莊酒。 以上分級都還算有根可循,借鑒於外國經驗。這個就令人哭笑不得了:按照“樹齡”分級等,樹齡10年的葡萄酒標價108元,樹齡20年的標價328元!中國酒商的“想像力”在此可算登峰造極……

無可否認,產區、年份、酒莊、樹齡等條件,跟葡萄酒的質量都有著很直接的關係。然而,都不是構成優質葡萄酒的唯一條件。前文已經提及不是年份好質量好,同理,不是產區好、在酒莊生產(甚至不在酒莊生產)、樹齡老酒的質量就是好的。不知道這點的酒廠絕對做不出好酒。假如他們都知道,還用這種方式分級來進行產品區分,是不是誤導和欺騙消費者呢? 好吧好吧,這麼要求太苛刻了。假如分級可靠,不管怎麼分其實都無所謂。那分級可信嗎?畢竟那些可都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葡萄酒大廠呢。 拿張裕為例,張裕公司總工程師李記明博士介紹,該標準劃分以質量為核心進行綜合評定。其影響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原料質量,包括葡萄品種、產區土壤、氣候、栽培技術等;第二是工藝條件,包括釀酒師的技術、原酒的發酵溫度以及酵母的選擇等;第三是陳釀設備,包括選用的橡木桶等設備。以此為基礎,將張裕產品等級劃分為四級:大師級、珍藏級、特選級、優選級。

聽起來十分科學可靠吧? 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曾報導,記者選擇了某品牌分別標註為大師級、特選級和優選級的三款葡萄酒讓三位國內頂尖評酒專家進行質量評價。按照這個品牌的分級體系,大師級是最高等級,特選級為中間等級,優選級為最低等級。按照國際通行的葡萄酒質量品評方法——盲品請三位專業評酒師對這三款葡萄酒進行品評打分。評酒師的品評結果讓人大吃一驚,不同等級的這三款酒的質量沒有明顯區別。 人難免出差錯,即使是評酒師。記者又把這三款葡萄酒送到實驗室進行測試。根據分析的結果來看,專家得出了和評酒師品評結果完全相同的結論,標註為不同等級的這三款酒沒有明顯區別。 國家沒有嚴格科學的質量分級導致了那麼多問題,2008年1月開始實施的新葡萄酒國家標準中,僅僅把葡萄酒分為劣質品、不合格、合格、優良、優質幾個級別,同時缺乏可操作的對應細則。葡萄酒商為了把不同質量的酒區分開來,也只好“被迫”發揮想像力,但等級區分和質量區別、質量區別和價格區別是否合理、一致,也只能辛苦各位消費者你們自己評了。

在一個缺乏嚴格法制遊戲規則的環境裡,用亂世來比喻再恰當不過。雖然人們常言“亂世出英雄”,但這放在現實狀況中就不一定了。亂世確實有可能英豪輩出;但也有可能流氓伺機而起、適時作亂,使局面更加混亂不堪,最後由第三者將江山一併取之。在中國,不幸的是,後者的可能性要大些。 1.胸無大志、亦無廉恥 那些始終不知名也似乎沒有出名念頭的中低端酒商就是亂世中流氓小混混的最佳代表。 2002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洋垃圾”案中,業內人士透露,“4000多元人民幣一噸進口原汁可灌1333瓶750毫升的葡萄酒,相當於每瓶原汁3元,加上稅費和加工費,一瓶酒的總成本不超過15元人民幣。但在市場上售價通常在30元左右,有的甚至在50元以上,利潤豐厚。而靠自己種葡萄就不行了,釀酒葡萄種下三年後才掛果,這使得前三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有多少企業願意等?”伴隨的是不斷上升的需求、不需要擔心的市場和單純無知的葡萄酒初級消費者。 這就像有那麼兩三下功夫的一夥人,於亂世中游盪,看見一個富饒的村莊,旦路不拾遺。那伙人想啊想…… 是趁火打劫搶他一把,發筆小財然後迅速跑掉到別的地方去(說不定還有這麼一個村莊呢!)呢? ——反正社會正亂、沒有軍隊保護村莊,規則未定、罪行並不成立(搶搶騙騙老百姓的小雞小鴨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此做了壞事也不會受到追究,只是名聲壞些罷了。 還是老老實實地為村民提供服務,抵禦匪盜侵擾、指導農業生產,取得村民的信任對村莊進行管理,將之發展成自己的大本營,將來進可攻退可守奪下大好河山呢?這樣,來錢也太慢了吧?過程也太漫長了吧?說不定吃力不討好他們發現自個兒小日子過得挺舒坦的根本不需要我們呢?我們其實也沒什麼指點江山的壯志啦,票子夠了就什麼都夠了,好好賺他幾筆然後衣錦還鄉過土財主的日子,嘿!多省心多舒坦! 2.或許胸中有大志,但心存僥倖、投機取巧 相比之下,那些背景雄厚、資金充足、關係很硬、有頭有臉的大牌酒商就像亂世中分裂割據的軍閥了。他們兵力充足、糧草滿倉、有一定的聲望、為百姓之期盼依靠。哪個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成為天下霸主?照理來說,按他們的條件稱霸一方是絕對沒問題的。 或許這個“絕對”就是一個問題。反正我兵多錢多名聲響勢力大,你們老百姓不買我的賬還敢買誰的賬?我那麼顯赫的家世淵源,不會出太大問題的,出了也有上頭頂著。我那麼有頭有臉,撒點小謊騙一點點民脂民膏他們也不會介意的吧,很快就忘了;況且普天之下沒有一個大軍閥小軍閥不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不這麼做了才吃虧呢! 因此大眾酒質量實在平平,好在對手是更糟糕的流氓們;在高端酒上顯得異常積極,不斷打破自己的價格紀錄。至於質量呢?在吹噓的總是自己人。一向關心中國葡萄酒的英籍葡萄酒大師JancisRobinson女士2008年拜訪中國時說:“據說中國國產葡萄酒的龍頭企業'長城'每年可以灌裝約1.5億瓶葡萄酒。對一向佩服中國人的決心和組織力的我而言,更期待看到國產葡萄酒在質量方面的進步。但讓我感到遺憾的是這五年來,中國葡萄酒在質量方面並沒有多大改觀之處。” 3.情勢逼人? ——當反觀自身 大小流氓和大小軍閥們在受到譴責的時候,或許要說:“亂世之下,不由自主。”言下之意,都是國家產業環境太糟糕、法製配套不完全、發展歷史短、標準難確定……所以我們誰也沒有錯。 軍閥們還有別的話可說的呢! ——誰說我們不成功?我們每年釀了這麼多酒,也買了這麼多酒,市場佔有率那麼高,我們的品牌誰不知道?我們還要打入歐洲市場,以獲得好評! 首先國內大牌們有必要好好思考,自己的高產量、高銷量、高品牌佔有率從何而來。真的就是因為酒好嗎?那麼,相比國外酒商只有一半的稅費呢?長久以來在銷售終端的優勢呢?政府採購和地方保護呢?較少量的中西信息交流呢?因為“洋垃圾”而造成的錯誤消費者觀念呢?這麼多利己的因素對中國大牌的成功有多少貢獻?這不是揭短,更想做的是提醒,因為這些因素都在一個個消失。 大降的葡萄酒關稅,銷售終端的多樣化和自由化,超自由快捷的網絡信息,曰益成熟的消費者,磨刀霍霍的優秀外國酒商(旦攜帶著過剩但絕對不低質的酒)……你們不擔心,旁人都為你們緊張!據今日投資統計,中國葡萄酒行業(2009年)的最新排名為:張裕的市場佔有率為17%,位居其後的長城為12%,第三名王朝酒業為5%。而在2008年,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在中國葡萄酒市場上張裕、長城和王朝酒業的份額分別為21.24%、20.19%和10.67%。 其次,難道中國葡萄酒行業目前的問題,都是產業環境不好的錯嗎?葡萄酒酒企無能為力? 4.法國的法寶:嚴苛AOC 在前面分析法國酒的時候提到原產地命名制度(AOC),它是法國葡萄栽培制度的一件法寶,不少國家對此十分羨慕。可是這個制度並不是法國人突如其來的靈感,其產生亦是被逼無奈。 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危機和種植災難(霜霉病和葡萄根瘤蚜蟲害)席捲法國葡萄園,由此造成的歷史性低產量導致假酒和人工酒氾濫,正經酒商和法國酒聲譽同樣受損;同時,國外葡萄酒也開始崛起同法國酒競爭。於是法國葡萄酒農、酒商們迅速組織起來一齊保護共同財富;也另有一說是政府採取的主動權。 但不論誰邁出建立這個制度第一步,這是個沒有生產者充分理解和協作就不可能成功的製度——原產地是這塊地上合資格酒人的共同財產,也關係他們世代傳承的葡萄酒,因此為了利益和榮耀他們成為原產地命名制度的堅定參與者,即便那意味著受嚴苛規則的束縛。 5.寬以律己的中國酒企 記得前文說的2002年中國酒企反對“洋垃圾”說法而產生第一次大團結嗎?那之後不久,第二次大團結出現了。 “洋垃圾”的合法性在2002年12月終止——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新政策:停止使用半汁葡萄酒的標準。但廢除半汁只是杜絕了類似“三精一水”的產生,對提高中國葡萄酒業的整體競爭力無實質意義。因為標準實在太粗糙、太低了。 於是,2003年8月10曰~8月14日,由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支持,煙台張裕、中國長城、中法合資王朝等單位協辦,在甘肅舉行一個行業特別會議,其中一個主要話題是修訂10年前製定的《釀酒葡萄及葡萄酒國家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 誰知在緊隨其後的15天裡,新天國際酒業也突然邀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業委員會,舉行2003年全國葡果酒會,並且在會上提出自己另一個新的葡萄酒國標修改方案。據悉,新天參與研究、制定的內容、指標要比張裕、王朝等參與的國標修訂內容全面得多、高得多。 比如說,新天課題研究、新標制定中有10個指標,但張裕參與修訂的國標中可能只有5個指標。又比如,新天一方的修改方案中,對於釀酒葡萄的糖度含量指標底線定在230克以上。而業內專家指出,河北、山東一些號稱中國葡萄主產區的糖度含量在180克以上的葡萄也不多見,而長城、張裕等大牌葡萄酒企業的生產基地則集中於這些產區。 釀酒葡萄的含糖量有什麼要緊的呢?含糖量決定酒精度,葡萄天然含糖量不夠的話就必須在釀酒的時候另外加糖。可是盲目加糖對葡萄酒的質量影響其實不亞於加水(半汁)和添加其他輔料,一些專家認為,什麼時候釀酒不加糖了,中國葡萄酒就達到了世界水平。這一觀點不無道理。 國際上對葡萄釀酒加糖就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只允許在高緯度產區和特殊的年份添加限量的糖,同時銷售價明顯降低。新世界美國佐餐酒、幹白、桃紅葡萄酒要求原料含糖量20%~23%,干紅葡萄酒要求原料含糖量21%~23%。東部地區相當一部分葡萄產區,釀酒葡萄採收時一般含糖量在15%~18%,遠遠低於釀製優質葡萄酒所需的葡萄含糖量。 英國葡萄酒大師Jancis Robinson就曾指出:“在夏季和秋初,(中國)大部分酒廠降雨不斷,只有和上海有著5小時飛行航程的西部地區除外。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是中國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地區,但在潮濕的環境下,葡萄病蟲害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酒精度也不足,常常需要靠人為地添加糖分來提高酒精度。”所以事實上,就自然條件而言,中國“十大葡萄酒產區”(或者是十一大)中究竟有幾個真正適合種釀酒葡萄的?那些產地的形成是因為酒企的一窩蜂還是真的經過自然環境的考慮?答案並不甚樂觀。 當然,我們並不假定新天酒業提出高標準有著多崇高的出發點,什麼“為了提高產業水平”之類的。但是從客觀角度出發,它們所倡導的標準確實應當成為中國葡萄酒追求的目標,若真成為國家行業標準並且貫徹實行的活,無疑會逼迫中國酒企提升質量,而不是如現在一般得過旦過。 第一次團結是當有人指出“洋垃圾”的行業潛規則的時候,第二次大團結是有新興企業倡導嚴格行業標準的時候,這兩次大團結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而第二次團結的結果呢?最新通過的行業標準中,含糖量下限是180克,參與製作酒企大牌雄赳赳氣昂昂地坐在頭幾把交椅上,新天酒業縮在名單末尾,身影顯得特別孤單和無奈。 6.標准其實無所謂——獨善其身的典範:美國酒 在査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試圖證明世界上其他主要葡萄酒生產國都有政府維持的嚴苛標準來管束酒企們,所以它們國家的葡萄酒行業才有相比中國有序那麼多、優秀那麼多——也想幫中國酒企說說公道話,一味責怪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嗎?可事實卻證明,中國葡萄酒之慘烈,酒企實在脫不了乾系。 分析外國葡萄酒的時候,美國葡萄酒主要作為優秀的中低端酒範例出現,但事實上美國也有卓越高端葡萄酒(在葡萄酒比賽時有簡要提及)。在二十幾年前,沒有人會將美國葡萄酒和歐洲舊世界葡萄酒進行比較,但今天美國葡萄酒已遍布全世界,並且有些價格之昂貴已經超過了法國的列級酒莊酒,釀出的佳釀享譽全球,即使與舊世界的頂級酒相比也毫不遜色,如羅伯特·孟大維酒園(Robert Mondavi Winery)、賀蘭酒園(Harlan Estate)、鳴鷹酒園(Screaming Eagle)、傲翁酒莊(Opus One)、爵菲酒園(Joseph Phelps Vineyards)、卓恩酒侯(Domaine Drouhin)等等。難道美國也有如法國AOC—樣的嚴苛體系? 非也。屬於新世界國家的美國,雖然也有類似於法國AOC的葡萄酒管理體系American Viticultural Areas(美國葡萄酒種植區域),簡稱AVA。不過AVAs只是按地理劃分的葡萄種植區,對葡萄品種不作限制,對每畝的最大產量也沒規定。所以比起歐洲的酒法律是相當寬鬆的。 而旦,美國的酒企其實也和中國的一樣喜歡在“分級”上吹牛:在酒標上通常可以看到有“reserve”(珍藏)、“special selection”(精選)、“classic”(經典)、“private reserve”(私人珍藏)等等貌似形容等級的詞,事實上美國酒沒有特殊的分級體系,因此這些稱號都不被酒法律認可的,只是酒莊用來區分他們自己酒的分類罷了。這說明什麼?酒的定價和名聲全靠酒廠自己了。 沒有法律的嚴苛規定,沒有官方權威證明的質量和等級,但美國還是有那麼些酒莊老老實實地種葡萄、釀造酒,在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時候蟄伏,後來居上憑自家好酒打下天下。沒有嚴苛法律準則的美國,某種程度上不也是亂世嗎?美國頂級酒莊完美地詮釋了“獨善其身”的高貴。 現在如果想買價格適宜的國產酒,選擇有很多。可價格雖然是“親民”的,其質量卻是“擾民”的。 我們在新世界中低端酒商身上得到的“迀就”是完整的:低價、好喝、優質(相對中國酒而言)、方便……中國低端酒相形之下,安全的不一定好喝,好喝的可能不安全,還有很多不好喝也不安全,安全又好喝的價格就不那麼好看。隨著稅率的降低、市場的開放、消費者的曰漸成熟還有國外葡萄酒的產量過剩,中國中低端葡萄酒究竟還能憑什麼立足? 還只能是“改造自然遷就人”,是“改造”,而不是“摧殘”。 尋找相對合適的釀酒葡萄產區,以踏實的態度釀出安全可靠的酒,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好好琢磨中國人的口味,釀造出討喜的酒;研究什麼特點的酒能最好地與中國菜搭配;研究中國人的飲酒習慣,什麼場合什麼偏好什麼包裝,都是可以好好深究一番的。 把中國消費者們的心思看清楚然後多多遷就、好好伺候,而不是多多糊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從嚴格標準來說,中國暫時還沒有高端酒,高價酒倒是不少。在前面對外國佳釀的分析後,我們認為高端酒要在優越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做到“珍藏自然吸引人”。優越的自然基礎我們顯然是有的,人稱“全球三大品酒師”之一的傑西絲·羅賓遜女士在《世界葡萄酒地圖》一書中也指出,北緯44度是釀酒葡萄的最佳產區緯度,而我國的新疆地區就處在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再加上我國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氣候、地質條件都很複雜,其他地區亦可能分佈著適合種釀酒葡萄的小產區。 而行業本質中最核心的“珍藏自然”,中國酒企卻鮮有認認真真去做的。要不毛毛躁躁,沒種幾年葡萄酒就敢輕易推出高價酒;要不與其他國家的酒企合作,想一步到位;要不專想投機取巧,拼命搞噱頭(比如限量版、請藝術家設計包裝等)。珍藏自然,自身不斷追求卓越是必須的,達到了一定高度自然不愁沒有權威第三方考驗和證明。加州酒“五月革命”事件不正證明了這是個實實在在靠質量說話的行業嗎? 好在中國還是有一小撮酒企顯露出誠心和決心的,比如曾被拉菲酒莊看上的怡園酒莊和產品被選為世博聯合國館唯一指定葡萄酒的甘肅紫軒酒業。儘管他們本身在走向名酒莊、釀造“中國好酒”的路途上仍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但是目前確實是中國中高端酒企應該學習的典範之一。 1.怡台園酒莊 (1)自然基礎 怡園酒莊坐落在距山西省太原市以南40公里的太谷縣,那裡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乾旱、雨水少且曰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向陽坡地,這樣的氣候相比多雨的東部更適合釀造葡萄酒,乾旱、病蟲害少,就不需要噴那麼多農藥;光照強、溫差大利於糖分的積累;黃土地貌間於丘陵和平原之間,土層厚度10米以上,最厚達800米;土壤為褐土,pH值7.5左右,中性,含豐富的鉀、鈣等礦物質,孔隙度好、透氣性佳,肥力低,是種植釀酒葡萄的理想上壤。 但好的自然條件僅是前提,看看他們是如何種葡萄和釀酒的。 (2)珍藏自然 怡園酒莊是在世界著名的法國葡萄酒學者Denis Boubals教授的協助下,由香港商人陳進強先生和法國葡萄學者詹威爾聯合創辦的。 “怡園酒莊從一開始就走出了一條完全法國化之路。”這裡所說的法國化,指的就是尊重傳統、尊重自然的精神了。 酒莊初建時,怡園進口了十萬株法國葡萄苗,經山西果樹硏究所栽培和育苗,交給當地農戶種植,150公頃葡萄園分種了11個葡萄品種。經過數年試驗,篩選出最好的68.5公頃葡萄園保留下來,並持續發展表現良好的葡萄品種。 自1997年下苗,經過三年的護苗、育苗,在2001年才收成釀酒。踉國內很多酒企的“神速”形成鮮明對比。 一年四季,葡萄園中的大量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為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3000多畝葡萄園,每畝產量嚴格控制在350~400公斤,每株葡萄掛果6~8串。嚴格控制產量與中國傳統思維確實大不一樣,有的種植戶覺得很捨不得將未成熟的葡萄摘下,便會悄悄地留下,影響了葡萄的質量,怡園考慮到這一點,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實行保護價、對葡萄打分,對高分的種植戶給予獎勵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鼓勵種植戶更安心地去種植優質的葡萄。與國內許多品牌的葡萄酒原料畝產1000公斤左右相比,可見其誠心。 其次在採收葡萄的時候,由釀酒師檢測葡萄的含糖量,根據含糖比重不同分開釀造;採用來自法國、美國和匈牙利最好的橡木桶,桶上都有標籤:“木桶貯酒原始記錄”,堅持使用兩年更換;聘請法國釀酒師進行釀製工藝的試驗和管理;不能不說的是怡園所有葡萄酒均採用如該瓶上酒標所說的年份葡萄釀造——即使“國家沒有年份的相關規定”,決無誇大作假。 酒莊聘請了經營澳大利亞葡萄酒業25年的肯特·莫其森先生為首席釀酒師,他自己在澳洲的Portree葡萄園曾臝得2002年維多利亞省最佳葡萄園的榮譽,並在其後數年屢獲獎項;又請來權威的香港飲食作者劉志新為首席顧問,為怡園諫言。 (3)第三方考驗認證和宣傳 中國賽事就沒什麼好提的了,怡園有3支酒在2007年和2008年裡英國Decanter“品醇客”大賽中獲獎,“怡園珍藏”系列的“珍藏梅鹿輒”亦受到世界級葡萄酒專家傑西斯·羅賓遜女士(Jancis Robinson)的讚賞。 最具意義的並不是獲得大賽,而與半島酒店有關。 2003年,香港半島酒店之前的來自法國波爾多的“店酒”合同期滿,各大酒商競相拿出自己最上乘的葡萄酒請求試酒。山西怡園也在其中。一試之下,山西怡園竟脫穎而出,成為大名鼎鼎超豪華半島酒店的店酒。此後,“香格里拉,凱賓斯基,香港、北京、上海的星級酒店都接納了山西怡園”。陳進強介紹,在香港、德國、新加坡東南亞地區,山西怡園一炮而紅,許多星級酒店、高檔會所都接納了山西怡園。 (4)怡園總結 或許你看過某些大牌酒莊,處處顯出“不凡”氣象。葡萄種植、釀酒、旅遊度假三項並舉是他們的常見規劃。不出意料,它們都會有一座建築宏大、歐式風格的高級會所,向周邊城市的遊客提供參觀釀酒、休閒、餐飲、住宿一攬子服務。比如某莊園投資5億元,是一座能打高爾夫的酒莊,又比如去年落成的某酒莊城堡,絕對稱得上是國內最具法國風格的酒莊建築。從北京向河北沙城、昌黎、山東蓬菜一路延伸,已儼然形成了一條酒莊旅遊帶。 而去怡園酒莊,你真會暗自揣度,這也太不起眼了吧?灰色小樓,但一般不接待訪客入住。酒莊小而樸素,四周疏疏朗朗地種著葡萄。就是這麼不起眼的酒莊,陳列室中卻能看到怡園為香港半島酒店特供的“House Wine”,貼著半島的酒標,卻是在中國老外被問到最喜歡的中國葡萄酒時常吐出的名字。 當然,怡園仍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讓我們拭目以待。高端葡萄酒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自然數億年的歷史演變成如今這個模樣,怎能用十多年就能摸透它、呈現它?法國名酒莊可是歷經百年時光見證的。 不要再說高端酒賣的是文化、賣的是品位了。所謂的“法國精神”不是撒撒鈔票蓋法國城堡就能得到的,其真正價值是追求完美的態度。而追求完美葡萄酒,就意味著尊重、熱愛自然,漫長歲月的磨礪、積澱和一代一代的傳承,以求以最熨帖的方式珍藏當時當地的自然精牮,為自然發聲。 2.紫軒酒業 相比怡園而言,紫軒酒業成立得較晚,目前知名度仍不及前者。多虧上海世博,紫軒有機酒似乎漸漸踏上軌道。 (1)自然基礎 其實一聽到甘肅,就知道紫軒酒業的自然基礎絕對不容小覷。本文多次提及的葡萄酒大師傑西絲·羅賓遜女士在分析世界適合釀酒產區的時候就把我國西北新疆、甘肅一帶包括進去。而紫軒酒業公司的葡萄種植基地正位於祁連山北麓的戈壁灘。終年氣候乾燥,少於100mm的年降雨量和多於2500mm的年蒸發量使產區葡萄免受病蟲害,再配合上充足曰照、大幅晝夜溫差和合適有效積溫,也意味著適宜的葡萄含糖量和含酸量。鉀、鈣含量極高的沙礫土壤,與波爾多地區極其相似,是釀酒葡萄的理想沃土。更可貴的是,從前一片荒蕪的戈壁灘使土壤同其他歷史悠久農耕區相比少了污染;水源來自祁連山冰川,可算再天然不過的礦泉水。 (2)珍藏自然 想來現在大家對“有機”這個詞已不再陌生,而“有機”這個詞用本文的語言來說,正是“珍藏自然”。到目前為止,通過中國國家有機葡萄酒認證的有威龍、鄉都葡萄酒。但獲得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國際有機葡萄酒認證的在中國祇有紫軒一家。 得到這個認證就意味著不僅釀酒葡萄的種植,甚至是釀酒、裝瓶過程也嚴格按照有機產品的標準。 比如種植釀酒葡萄過程中完全按照天然的耕作方法種植,不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及滅草劑。雖然由於種植園位於乾旱氣候區,使病蟲害防治難度大大下降,但要防治實屬不易,經過五年的實踐才做到了不噴酒化學農藥完全可以控制病蟲害發生和傳播;同時為了避免使用化學肥料,又能保持葡萄養料供給,公司同時發展畜牧養殖業,建成了年產15萬頭豬的養豬場、1萬頭牛的養牛場,為葡萄種植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 國際上有兩種有機葡萄酒,一種是採用有機葡萄和普通葡萄酒釀造方式製成的酒,另一種就如紫軒有機酒的雙認證,不僅原料有機,釀造過程也有機。比如只用天然酵母、不加化學穩定劑,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對亞硫酸鹽的控制。 為了防止葡萄酒氧化,在釀製過程中會添加硫化物,硫化物經化學反應轉變成S02。很多人喝酒會有臉紅、頭痛的症狀,很多時候就是過多的硫化添加物造成的。百分百的有機酒是不添加任何亞硫酸鹽,但是大多數酒莊、酒企還是會添加少量S02,國際有機標準是成品葡萄酒的總S02含量低於100毫克/升,歐洲標準是低於80毫克/升,而紫軒有機酒現在已經可以控制在65毫克/升的水平以下,算是做得相當不錯。 還有一點值得一說,如前面提及,紫軒葡萄園灌溉水源來自於祁連山雪融水。他們還同時配備了以色列滴灌設備。眾所皆知,以色列的綠洲灌溉技術一向位於世界前列。這有什麼好處呢?良好的滴灌設備為有機釀酒葡萄的“按需定量供水”提供了可靠保證。而在東部很多釀酒葡萄老產區所處的無灌溉區(自然降雨量較大的地區)和大水漫灌區根本做不到這一點,過多的水分對釀酒葡萄來說是個很大問題,容易導致糖分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酒的釀製和成品酒的口感。 其實得到了國際標準的有機認證,就足以說明珍藏自然的誠意和水平了。 (3)吸引人 其實早在2007年紫軒酒就已經獲得了較權威的認可,“紫軒陳釀赤霞珠干紅葡萄酒”在“法國波爾多·中國國際葡萄酒與烈酒評酒會”上奪得大會唯一的特別金獎,“紫軒冰白葡萄酒”、“梅爾諾干紅葡萄酒”分別獲得金獎、銀獎;而於2008年,“紫軒A級赤霞珠干紅葡萄酒”、“利口酒”奪得了2008年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金獎。 2009年紫軒酒業又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第一家通過國際有機產品認證的葡萄酒企業。但似乎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成為聯合國館唯一指定專用葡萄酒後才算擁有較大知名度,讓自家有機好酒的酒香傳出了巷子。 (4)紫軒總結 走進今年上海世博,紫軒酒業算是上了另一個台階。與年長幾歲的怡園酒莊一樣,紫軒酒業仍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和考驗需要面對。 比如有機概念的應用。當我們提及歐洲好酒的時候,造酒者本身和消費者都不會刻意提及“有機”,因為雙方均心知肚明只有尊重自然與傳統,才有可能成就好酒;“有機”概念當下固然火熱,推崇有機產品的消費者會為紫軒有機酒所吸引,但由於中國市場對“有機”概念似乎有點過度炒作,有相當部分消費者要不對有機概念一知半解,甚至有誤區,要不就產生審美疲勞。這對紫軒酒業來說可能不利。 與此同時“有機”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尋找到最能洤釋當地自然的葡萄品種和釀酒方式才夠完全。但似乎怡園和紫軒酒業都走完全外國化的路途,包括引進外國葡萄品種和採用同樣釀酒方式。他們固然釀出了超出中國平均水平的好酒,但是否最終能造出屬於中國的頂級好酒,筆者認為還是應當尋找到能“珍藏中國自然”的造酒道路。 再者,筆者對紫軒酒業的央視廣告實在難言喜歡。大部分消費者和幾乎所有懂酒之人喝酒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著品味自然風味。 “你的健康,我的奉獻”傳達的仍是有機健康概念,不甚妥當——“有機”對葡萄酒而言,好是好在保留了自然風味,而不是起強身健體之效。以紫軒的價格和秉持的造酒理念來說,應當是希望走中高端路線。而在中高端酒“珍藏自然吸引人”行業本質的“吸引人”部分,我們從外國和怡園的例子可以看出,最有效的手段是造出得權威認可的好酒,然後從懂酒之人的酒杯走出開去。電視廣告對中高端酒來說並不是“吸引人”的理想方式。 總而言之,不論是怡園還是紫軒,還是中國其他中高端酒企,沒有例外,要成就頂級好酒必須珍藏自然吸引人,而珍藏自然是最關鍵的一步。而這一步若沒有造酒人勤勤懇懇、老老實實、經年累月不鬆懈地追求卓越就沒有達到的可能。我希望怡園和紫軒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精益求精,千萬不要像很多中國所謂的名牌一樣,稍有點成就,馬上開始走快捷方式,偷工減料,自毀長城。這兩個品牌能否走得長遠,我們拭目以待。當然據我所知,目前在新疆等地還有幾個類似於怡園和紫軒的小酒莊也開始慢慢出頭了,我希望這些酒莊能夠努力發揮珍藏自然吸引人的理念,將中國的葡萄酒提上一個新的層級。 (5)茶VS葡萄酒 從葡萄酒行業本質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舊世界高端酒一直以來恪守的釀酒賣酒哲學因為恰好符合了珍藏自然吸引人的行業本質,名酒莊、名產區令無數愛酒人一心嚮往甚而一擲千金;舊世界中低端酒同守保持自然風味的“貴族思想”,與普羅大眾遠隔千里,岌岌可危;而相反的,新世界酒以“美國式的民主精神”主動根據大眾需求改造不盡如人意的自然,造出討喜的“棒棒糖酒”,讓無條件講究或者不一定想講究的飲酒人品嚐到符合心意的葡萄酒,可謂“後浪推前浪”的典範。 雖然說到好酒大部分人還是會想到舊世界,舊世界高端酒市場仍有價亦有市,但在龐大的中低端市場中新世界一面倒巳是不爭的事實:每年,歐盟為了把過剩的廉價葡萄酒蒸餾成工業酒精,要支付8億歐元的補貼;歐盟針對葡萄酒行業的危機也開始計劃改革,“大膽”的改革方案中包括適當放寬葡萄酒釀造強制標準以及放寬針對葡萄酒標籤的限制,允許混合歐盟不同國家生產的同種葡萄來釀酒等等。 這確實讓我們想起中國茶葉現狀與文首關於那則報紙文章的爭論。在中國,說到好茶自然是“安溪鐵觀音”、“西湖龍井”、“黃山毛尖”等等,好茶不來中國找還能去哪?我們可是茶之王國!說到中低端茶,嗯,愛茶人們先別急著鄙視立頓,複雜的茶市場確實讓相當部分老百姓摸不著頭腦。你問問身邊的年輕人有誰喝茶?立頓產品倒是個個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如此聯想呢?因為茶葉與葡萄酒太相似了,不論其性質還是對於人的意義(茶對中國人,葡萄酒對西方人)。 (6)性質相似 首先它們都屬於農產品,並且非生存必需品。你喝它或為其風味、為健康,甚至附庸風雅也好,總之你不是為了填飽肚子活下去才喝茶或喝酒的。 其次環境對它們的影響之巨大是其他產品難以比擬的。龍井西湖的和非西湖的就有差別;福建正山小種就只在那方圓50公里之內(東至麻栗,西至掛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關),一出那地兒就被叫做“外山”以示區別;相似環境,土壤、氣候、製作方式只要有一丁點兒小小差別,成品天差地別,實在是“毫釐千里”的最佳寫照。 想到葡萄酒了嗎?波爾多產區、勃艮第產區下都有無數細分產區,兩個隔壁小村莊生產出的,甚至是兩個隔壁酒莊生產出的酒就可以完全不同,真正的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 綜上,人們飲用茶和酒是享受其風味,而其風味又大大取決於產地的自然環境和與之適應的加工方式。因此人飲用茶和酒,自然可看做品味自然的過程,本質上是一樣的需求。 (7)意義相似 茶和酒之於人的意義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聽到把茶和酒放在一起說,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兩個東西太不同了吧?事實上相反。 中國說茶為國飲實在貼切不過。即使現在上餐館很多人都叫可樂、雪碧之類的飲料,但是餐廳總少不了一壺茶放在那兒,典型如粵菜,就還保持著吃飯配茶的傳統;在國外,葡萄酒的角色一模一樣,以葡萄酒配餐在那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想當然把中國特別場合或是附庸風雅才喝酒配餐的習慣套到他們頭上。 在中國,客人來訪,奉茶以待;外國電影中常看到,客人拜訪,自然而然地一句:“來點酒?”中國許多地方仍是茶館遍地,打打麻將、下下棋、聊聊天,都可以在茶館完成;這不就和國外的酒吧一樣嗎?國外酒吧可不是有錢人炫耀或是“不良青年”混蹟的地方,就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社交場合,和中國茶館的作用是非常接近的。還有很多事例就不——列舉。但我想用一個例子來總結上文所說的茶和酒的性質和對於人的意義。 外國人聽到中國人往紅酒裡加雪碧、加綠茶,驚呆了:“為什麼在那麼天然美味的東西里加人工的垃圾?” 中國人看到外國人怎麼喝紅茶的,也驚呆了:“有這麼喝茶的嗎?又是糖又是牛奶,這還叫茶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