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企業沒戲嗎Ⅰ

第2章 第一章葡萄酒與茶——如何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中國企業沒戲嗎Ⅰ 郎咸平 14856 2018-03-18
日本漫畫《神之水滴》引爆亞洲葡萄酒市場。 2008年年末遠在歐洲的英國《泰晤士報》援引業內人士評論報導:神咲雫(《神之水滴》裡的主人公)比有血有肉的真人品酒師更具影響力,他有力地推動了亞洲葡萄酒的銷售。倚仗神咲雫的品酒故事,日本最大葡萄酒銷售商已打破銷售紀錄。日本最大葡萄酒進口商之一恩諾特卡承認,《神之水滴》的流行巳影響了公司的訂貨決策。一些年代久遠的葡萄酒因此價格大漲,某些特定葡萄酒價格甚至漲至原來的三倍。全日本航空公司機上供酒主要採購員說,她必需根據《神之水滴》更新機上供酒清單。 不只有日本,《神之水滴》的流行還激發了亞洲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葡萄酒的興趣。韓國一些酒類商店,葡萄酒銷量從原來佔不到總銷量1/3到如今的70%或80%份額。一個中國台灣進口商在兩天內就賣掉了50箱從前知名度較低的法國蒙琵哈酒莊的酒。

日本一些葡萄酒進口商說,他們從不知道一個事物對葡萄酒行業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其實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不過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這個漫畫影響力之所以如此驚人,正是因為它歪打正著地擊中葡萄酒的行業本質,拉近了亞洲人與歐洲葡萄酒的距離。 一說起葡萄酒你會想到什麼?十有八九的人,即使對葡萄酒幾乎一竅不通,都會答:法國。的確,法國葡萄酒美名享譽全球,在當今世界葡萄酒界,它已稱雄稱霸200多年,至今尚無他者可撼動。法國是世界葡萄酒文化的標準制定者、詮釋者,是世界葡萄酒標準的模本。 那假如想買較上乘的葡萄酒呢?只要對葡萄酒略知一二的人就知道,認准了名酒莊或者法定產區(AOC),基本上就不會錯。對葡萄酒認識較深的人還會講究年份等等,但不論怎麼挑基本上也出不了名酒莊和名產區。

究竟這些聞名佳釀是如何“造”出的呢? 珍藏自然,然後吸引人,這就是答案。 葡萄酒是“大自然的饋贈”再貼切不過。 在釀酒理論中有此一說:世界上所有優質的釀酒葡萄,種植位置都在地球上南北緯大約30度~50度之間。這個說法對錯與否不在此討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釀酒葡萄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極高。因為它是一種對於種植條件非常敏感的植物,即使各個葡萄園的種植位置非常相近,其出產的葡萄原料的質量也會由於各種微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影響而有很大區別。 先民經由觀察葡萄於各種土地生長的情形,了解到唯有尋找到適合耕種葡萄的特定環境,才能釀造出最優質的葡萄酒。因此數千年來,舊世界各產區逐漸發展培育出各地特性之葡萄品種,釀製出蘊含當地特有風味之葡萄酒。

這一切,不都是關乎尋找與葡萄最契合的自然環境嗎?這是處在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哲學截然相反的那個極端上的產業——最優質、最適宜的自然環境是“造”出聞名佳釀的基礎。 眾所皆知,法國的波爾多和勃艮第產區、意大利的貝蒙特及拓斯根產區、美國納帕山谷、澳大利亞等國的優質產區無不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就連中國想要發展葡萄酒行業,都得精心挑選北緯40度的新疆天山南麓、甘肅武威、寧夏和河北昌黎一帶。在此以法國的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為例簡單說明優越自然環境是釀造優質葡萄酒的基礎。 拉圖酒莊:“葡萄園是上天的恩賜”。 2008年年底,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舉行了一場令人無比興奮的拍賣會。在這個叫做“頂級珍貴名酒及拉圖堡酒莊陳年佳釀”的專場拍賣中,12瓶年份為1961年的拉圖堡紅酒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以116.4萬餘元人民幣成交,每瓶價值將近10萬元。

10萬元一瓶酒?或許你要瞠目結舌,但深知拉圖價值的人卻不以為奇。它是波爾多五大名莊中的佼佼者——first of the firsts,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國寶。 300多年過去了,拉圖葡萄酒始終是頂級葡萄酒代表之一的地位不容撼動。此時你不免會有這樣的猜測,他們一定有釀造工藝上的秘方吧?非也,拉圖酒莊被認為擁有了這地球上最棒的一塊葡萄園土地。 “這全賴上天的恩賜”,他們的總裁如是說。拉圖酒莊的葡萄園位於波爾多市西北大約40公里的地方。酒莊一共擁有65公頃土地,其中只有47公頃可以用來釀造正牌酒,這塊土地叫做“Grand Enclos”或“Enclos”。 這塊土地具有典型梅道克地區的地形特點。有輕微的坡度,朝東的緩坡相當有利於曰照。南北各有一條小溪流過,離吉倫特河岸只有大約300米,這正驗證了梅道克地區的一句諺語:“只有能看得到河流(吉倫特河)的葡萄才能釀出好酒。”

它位於北緯45度的波爾多產區,剛剛和北極和赤道等距,是世界公認的葡萄酒“黃金地帶”。但同世界上其他優質葡萄酒生產區相比,波爾多又是世界上有限的葡萄酒生產寶地,若稍偏北則葡萄不易成熟。在這個方位,成熟不會有問題,並且更長的生長期會促進葡萄香氣的複雜度,增加高貴的口感。得益於受到暖流影響的溫和的地中海氣候的影響,加上海岸邊的棕櫚樹抵禦了海洋風,使典型的海洋氣候得到了調節,波爾多地區常常會有溫暖晴朗的夏季以及很少結霜的溫和冬季。 這片葡萄園的土壤分為三層,粗礫石層和下面的灰土、粘土層。表層0.6~1米厚的粗礫石大有來頭,是第四紀冰川開始時冰河融化侵蝕的產物。這對於葡萄種植來說非常重要,它能迫使葡萄將根係向深處生長尋找養分,同時在葡萄生長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吸收熱量,促使葡萄成熟。此外,它還有極佳的排水性能,這在雨水量過大的年份非常重要。

灰土與粘土層有一定的水分和營養,在乾旱的夏天,葡萄藤的根係就從這一層吸收水分。不肥沃的粘土層對於葡萄生長來說卻是件好事,它可以促進葡萄根系的生長,讓葡萄產量降低,同時得到更加集中、濃郁的香氣和復雜的結構。拉圖酒莊的葡萄藤,尤其是那一些老植株,其根係可以達到5米之深。 拉圖葡萄藤平均年齡為35歲,而釀造頂級酒的葡萄藤年齡在45歲左右。一片被稱做“採石場”的地塊上的葡萄甚至有124歲高齡,栽種於1886年。 獨特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土壤結構和優良植株,是造就佳釀的前提和基礎。這大概是為什麼他們總歸功於上帝,大呼“上帝保佑法國人”了吧? 在法國,人們認為人工的痕跡越少,越證明葡萄酒的珍貴,葡萄酒是“上帝的禮物”,一瓶真正的葡萄酒,其風華是大自然所賦,釀酒師的角色只是選擇最理想的方式,將葡萄裝到瓶子里而已。讓葡萄樹自然生長,讓自然去醞釀酒的滋味與風華,這就是“自然預防釀製法”的理念。

其實,自然預防釀造法的理念一直是歐洲高級葡萄酒的精神。在歐洲的傳統葡萄酒產區,無一不是經過數千年的實驗種植,才能天然地培育出最適合當地氣候條件之葡萄品種和發展出一套最適合的栽培方式。 拉圖酒莊總裁說:“拉圖不'做'酒,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種葡萄,選擇質量最好的葡萄放到發酵罐裡,控制好溫度,如此而已。”此處仍用拉圖酒莊為例,看看人家是如何“如此而巳”地珍藏自然的。 1.控制產量 在當下生產者們都鑽破腦袋想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產出的今天,拉圖酒莊規定,葡萄園每公頃只能種植1萬株葡萄,單位產量不超過每公頃4500公斤。拉圖酒莊採用波爾多傳統的GuyotDouble剪枝法,每側主枝只留3個芽以控制產量。到了6月份還要進行疏果,去掉部分果串保證剩餘部分能夠有充足營養和更加集中的香氣,這時,每株最多只能留8個果串。

2.因材施教 對於那些太老巳經失去活力的植株,酒莊會將其鏟去重新種植。酒莊一般不整塊土地地對葡萄植株進行更新,而是對植株進行單獨更新。如何得知哪些葡萄們已經老得失去了活力?這裡每一棵葡萄都有身份證,註明了其種植日期以鑑別年齡。 葡萄工人分幾次進行葡萄收穫,先採摘年輕葡萄藤的果實,然後再採摘較老的。由於新老植株混在一起,只能利用手工工作。幾乎不用機器又要照顧60萬株葡萄藤,酒莊的管理難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效率雖低,但在採摘的同時經過人工篩選,根據質量分類處理,丟去質量差的。釀酒工序開始後,不同地塊、不同年齡、不同品種還得分別進行發酵,“一刀切”對他們來說是對葡萄難以想像的糟蹋。 3.漫長等待、層層萃取

接下來一大段你們可能會懶得看、不想看,但正是如此單調繁瑣得令人心生厭倦的工序以及造酒者對這些工序一絲不苟、長年累月(上百年!)的堅持,才成就了傳奇般的佳釀。 酒精發酵過程持續大約一個星期,然後在發酵罐內進行為期長達3個星期之久的浸皮過程。之後將酒液轉到另外的干淨的發酵罐中,分離酒渣,開始蘋果乳酸菌發酵過程。發酵過程完全結束後,酒與發酵好的酒液要進行一系列的品嚐,只有質量最好的才有資格作為正牌酒,其餘的,則只能做第二酒(Secondary Wine)和三等酒。 正牌酒在12月份的時候會被注入全新的法國橡木桶裡,接下來就要進行最短(18個月!)的陳釀過程了。在第二年的6月份之前,橡木桶放在新酒專門的酒窖裡,酒桶並非完全密封,每星期都要有兩次將橡木桶補滿,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倒桶,以分離澄清的酒液和沈淀物質。到了6月份,天氣轉熱,橡木桶酒要轉入地下酒窖,這裡被稱作“第二年酒窖”。此時不需要定期補充酒液了,但每3個月的倒桶工作依然需要進行,直到葡萄酒陳釀結束開始裝瓶為止。

在第二年的冬季,要對葡萄酒進行一次澄清。在裝瓶的前一個月,要進行最後一次倒桶,並將葡萄酒轉入酒槽中,進行混合。這時,又要調酒師進行一系列嚴格的品嚐,確定每桶酒的質量,按照恰當的比例將它們混合,裝瓶的日期才可以決定。計算下來整個陳釀過程要經過至少48次的補酒工作、至少6次的倒桶工作、數次澄清、兩次一系列嚴格的品評和分級。 4.“自降身份”,以退為進 拉閣爾酒莊三傑,正牌酒叫做“Grand Vinde Chatour Latour”(拉圖爾特級),第二酒叫做“Les Fortsde Latour”(拉圖爾堡壘,一般稱為“小拉圖”),三等酒則簡單以“Pauillac”(波伊雅克)命名。 正牌酒,按照法國的傳統觀念,只有最好的葡萄園才能出最好的葡萄酒。因此,只有在那片47公頃的“Grand Enclos”葡萄園內,12年以上的老植株生長出來的葡萄,才有初步資格(只是初步),用來釀造正牌酒。精挑細選之後,平均每年只有55%會製成拉圖特級。二等酒小拉圖來自“Grand Enclos”以外的另外3小塊葡萄園,或者是“GrandEnclos”中12年以下的年輕植株。釀造正牌酒過程中淘汰下來的酒,也會用於釀造小拉圖。雖然是拉圖爾的第二酒,但是其質量依然可以與頂級四等酒莊(Forth Growth)媲美。拉圖爾酒莊平均每年生產“堡壘”15萬瓶,佔年產量的37%。拉圖爾的三等酒“Pauillac”,主要是使用非“Grand Enclos”葡萄園出產的葡萄釀造。 正牌酒,也就是拉圖特級,價格一般在10000元到20000元左右(普通年份的);二等酒小拉圖價格降至2000元到3500元左右;而三等的價格就在1000元以下了。價格懸殊,令人讚嘆拉圖人之實事求是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達不到標準,寧可降級賤賣,也不願砸掉正牌酒的金字招牌。大概正是這樣的執著,才讓法國在兩百年時間裡,一躍成為世界上生產最好葡萄酒的國家。 5.“千年等一回” 看得頭都暈了吧?從葡萄採摘,經過5週的發酵、18個月的陳釀、2個月進行裝瓶工作,還需要等幾個月進行分銷,兩年半的時間過去了,消費者才能買到拉圖爾酒莊的美酒。但是,還沒完呢。拉圖爾剛剛釀成時十分青澀,甚至有難以入口的感覺,還需要在瓶中至少熟成10年。 這是怎樣漫長的歲月啊?但顯然等待是值得。英國的著名品酒家休?約翰遜(Hugh Johnson)對比拉斐特酒莊和拉圖爾酒莊時說:“如果拉斐特是男高音,拉圖爾就是男低音,如果說拉斐特是一首抒情詩,拉圖爾就是史詩巨著。”英法兩國甚至為了拉圖爾莊園的所有權也進行了一場“戰爭”。 1963年英國的辛迪加集團購買了拉圖爾的70%的股份,當時在法國國內掀起軒然大波,認為這是一個賣國的行徑,由此也可見拉圖爾在法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舊世界的釀酒師們大多如此,他們執著而堅定地遵循著傳且嚴格的葡萄酒釀製工藝,他們推崇手工工藝,他們會一顆一顆地手工採摘葡萄,在年份不好的時候,甚至不出正牌酒,以保證其最高的質量。他們讓葡萄酒深深沉睡於地窖的橡木桶中,在祖輩留下來的土地上收穫驚喜。他們的釀酒哲學是都保留葡萄酒獨自的個性,在他們的眼中,葡萄酒是有生命的。 而這生命,來源於土地,來源於自然,因此細細呵護、珍之重之。 其實好酒千千萬,大多數人是難以分辨口味的細微差別和類似等級的酒相對好壞之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第三方來考驗釀酒商、考驗葡萄酒。 這個第三方在法國包括了資深專業人士如釀酒師、調酒師,政府機構如法國國家葡萄酒及烈性酒命名管理局、國家葡萄酒行業管理協會、國家稅務總局等,準官方機構如葡萄酒行業協會,包括釀酒者協會(管理AOC級別標誌)和批發商協會等等。就是這些人、機構,從生產(種葡萄)到銷售、消費(餐桌上)為飲者層層把關,確保昂貴如“液體黃金”的葡萄酒是真正萃取自大自然的精華。 1.政府——原產地保護製度(AOC) 原產地命名保護製度(以下簡稱原產地命名)最早源自於法國,是一種保護特色產品的強有力手段。制度的基礎是相信產品的特徵來源於產地,是產地賦予它與眾不同的個性。因此制度著重於保護和宣傳傳統和地方特性。原產地命名保護製度其實囊括很多農產品,著名的有奶酪、火腿和葡萄酒。 原產地對葡萄酒影響之大毋庸置疑,其生產有“三分工藝,七分原料”之稱。如著名的香檳葡萄酒,其特有的色澤口感離不開法國香檳省特有的地理環境和釀造工藝。但是上帝並不總是公平的:有些地方有良好的水質、適合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就能造出好酒,有些就是不行,自然冒名頂替的假貨就會出現。 葡萄酒歷史悠久的法國自然不例外。這個制度產生的原因正是因為19世紀初期假冒葡萄酒猖獗,嚴重影響其優質產區的聲譽,因此政府急急站出來維護產業秩序和法國千年傳統精華。為此1935年法國政府成立了“葡萄酒和烈酒國家管理委員會”,為“原產地命名體系”立法,並確定了行政、司法和專業手段加以支持,使“AOC”法律體系首先在酒行業得以實施。法國的葡萄酒原產地命名體係經過了反复挫折、試驗和改進,如今成了規範、保護法國葡萄酒的一件法寶為全世界所稱道。 法國的葡萄酒分為原產地命名控制(AOC)葡萄酒、優質葡萄酒(VDQS)、地區餐酒和日常餐酒四個等級。只有AOC和VDQS葡萄酒可以使用原產地名稱,而原產地命名體係正是負責規範和保護這兩類酒,以求其味道,能“以最平靜的方式表現地理位置和季節的事實”——體現當地的卓越自然條件。 這個嚴密優良制度並非一蹴而就。 首先,它建立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在幾百年的實踐中,法國人找到了種植葡萄的最佳地區,又找到了最適合這些地區的葡萄品種。這麼長的歷史經驗是建立細緻入微規範的基礎。新近種植葡萄的國家還沒來得及作如此完整的深入實際工作。 其次,這個體係其規範有著令人驚嘆的細緻和嚴苛。法國保護原產地域產品的法律法規體係由三部分組成:國家法律、主管部門發布的法規和由政府授權的行業或協會的規定。這三層由廣泛到細緻,幾乎包括了葡萄酒種植、採摘、運輸加工、窖存、調製、質量、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完全公開、十分詳細、可操作性高。 比如對級別最高的AOC葡萄酒生產過程的要求,包括最低和最高酒精含量、最高產量(限定葡萄園每公頃的生產量)、培植方式(如規定葡萄從開花至採摘間的日照時數為1300小時)、灌溉方式(除非嚴重旱災,人工灌溉葡萄田是嚴格禁止的)、釀酒方法(只能採收符合含糖分量的葡萄進行發酵,發酵方式)、儲藏方式甚至是連裝瓶時機等都受到最嚴格的監控。正是這種如此嚴苛的規定和對嚴苛規定的堅決貫徹才確保了AOC等級的葡萄酒最大限度地保存當地環境給予葡萄酒的性格,造出來自大自然的葡萄酒。 不符合規則的生產者一旦被INAO(原產地名稱管理局)發現就很有可能被降級,被趕出原產地系,或受監禁或被處以罰款,或者兩者併罰。 在國際上,法國通過《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註冊里斯本協議》和TRIPS協議等國際條約和協議不遺餘力地推動原產地名稱的國際保護水平。同時,法國企業還積極在國外註冊。例如,通過《里斯本條約》註冊的葡萄酒產品為470種,而法國就佔去了383種。所以,即使波爾多地區的酒廠從內部來看小而分散,但對外卻是一個強有力的面孔——就是受法國政府不遺餘力維護的原產地名稱。 正是由於這個嚴苛異常的製度逼著在優良產地的每個酒莊都不負上天賞賜的自然認真釀酒,也保證了即使名不見經傳、勢單力薄,仍憑著AOC的信譽,自家產品為人所知並信賴。 2.非政府機構 除了國家政府部門,一些非官方行業協會也在葡萄酒產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比如各地葡萄酒行業協會、法國獨立釀酒者聯合會之類的專業機構等等。 法國人常說:“只要有葡萄種植的地方就有酒協會。”法國政府很多政策的實施和完善,都是通過各個地區的葡萄酒行業協會來完成的。我們國內缺的東西很多,但從來不缺這個協會那個協會的,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啊、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啊、作家協會啊、美術協會啊……不過我們不要想當然以為國外行業協會也是這樣,他們可不是光開開會吃吃飯拿拿錢。 人家法國的非官方組織可是充滿權威並且作用巨大。協會工作人員可都是真正的葡萄酒行業中人,對當地葡萄酒生產、銷售等環節有著數十年豐富經驗;代表人由民主選舉產生,而非政府委派;運營費用來自會員的會費。 例如法國勃艮第葡萄酒行業協會,它的職能就是依照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分級標準對地區內的酒莊進行監管。同時,還開辦釀酒師培訓,品酒師培訓等相關的文化推廣活動。葡萄酒營銷價格也會由這個協會協商確定,不存在相互壓價和惡性競爭。協會還在一些大的葡萄酒消費國設市場巡視員,一方面對勃艮第葡萄酒的銷售進行跟踪和信息回饋,另一方面收集最新的消費動態,為協會的工作提供信息依據。總體來說在行業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權威性。 其實行業協會的主要作用應是維護和支持,但有些地方,在利益和榮譽驅動下,居然升牮成了“我會像愛護我的葡萄樹一樣愛護你的樹”的榮辱觀。以一級酒莊拉菲莊園為例,對於村子旁邊的其他小型莊園,拉菲經常派出管理團隊去傳授經驗。相對於幫助,似乎用分享這個詞更妥帖。 再舉一個小例子,法國葡萄酒莊分級制度,最著名的是波爾多1855年的分級就是由一群商人和專家定下的。 1855年為舉辦巴黎博覽會,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帕特使到波爾多挑選葡萄酒在博覽會上展示。要求不僅有各產區的葡萄酒,而且要有葡萄園分級(crus classes)目錄。 根據拿破崙三世的指示,在波爾多商會的指示下,波爾多的葡萄酒專家和經紀人根據以往的歷史記錄做出頂級紅葡萄酒和頂級甜白葡萄酒的分級目錄。紅葡萄酒分為五類,共有61個酒莊。自從1855年後,波爾多紅葡萄酒分級唯一的變動是在1973年將原名列二級葡萄園莊第一位的木桐酒莊升為一級葡萄園莊。如今波爾多的拉菲酒莊、奧比昂酒莊、拉圖酒莊、木桐酒莊、瑪歌酒,至今仍被人稱為“世界頂級五大酒莊”,其公信力可見一斑。但這的確是由一群商人和專家組成的團隊評出來的東西,在“無商不姦”和“專家”遍地的中國出現類似的民間組織應該是不大可能了。 又如在國內外葡萄酒業享有崇高地位的法國獨立釀酒者聯合會,這是個相對來說官方色彩更弱、專業色彩更強些的民間機構。此聯合會的公約對獨立釀酒者生產過程有著嚴格限定,其特色在國際上廣為人知:所有加盟酒莊、莊園和城堡必須是小規模獨立生產者,每個釀酒者只能經營自己土地上的葡萄。從種植、採收、釀酒、裝瓶到品嚐,必須由本莊園獨立完成,控制嚴格,產量有限,葡萄酒質量超群。因其有特色的傳統釀酒工藝,法國獨立釀酒者在各種葡萄酒刊物指南和品酒競賽中屢獲大獎,每款酒視為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3.自然守門者:權威第三方 第三方並不是將這些的非政府機構標榜得多麼崇高,但不論純粹是為了利益或是為了對葡萄酒的愛好,抑或是為了維護引以為傲的法國文化傳統,他們在釀酒這回事上對自然的推崇和信念、其態度之嚴謹、追求之完美卓越令人欽佩,毫無疑問為成就法國高端葡萄酒獨一無二的口感與質量以及與之匹配的榮耀聲譽助了一臂之力。 上文所述應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生產者本身追求卓越和權威第三方的反複檢驗創造出成功珍藏自然的佳釀。可回到文初,我們所說的行業本質是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珍藏了自然的佳釀造成了,還有一步——如何吸引人呢?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法國葡萄酒文化 法國著名化學家馬丁·夏特蘭·古多華(1772-1838)曾說過:“酒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許多東西,它向我們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體和生命。它是涉及生與死、性、美學、社會和政治的百科全書。”這段話以東方人的眼光看來可能有點誇張,但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確實意義非凡,一點不誇張。 2.宗教 喜愛葡萄酒的人們不得不感謝宗教,《聖經》中葡萄酒的地位甚至略高麵包一籌,在宗教活動蓬勃發展的中世紀時期,被視為是上帝之子之血的葡萄酒隨之得到發展,葡萄酒業的推動受益於這個時期。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酒是上帝之子的鮮血。直到18世紀,人們還認為喝下去的酒會在體內變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時,所有的人都會喝酒避邪。 3.文學藝術 在文藝復興時期,詩人讚美美酒帶來的創造力。從很古老的時候開始,人們已將酒與藝術、善與美兄弟般地結合在一起。在希臘神話中,維納斯因為酒才與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認為給人類帶來情愛和歡娛。幾乎所有的藝術都讚美美酒給人帶來的陶醉和靈感。在伏爾泰的小說中,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句子:“克拉里·艾黎克斯親手倒出泡沫濃濃的阿伊葡萄酒,用力彈出的瓶塞如閃電般劃過,飛上屋頂,引起了滿堂的歡聲笑語。清澈的泡沬閃爍,這是法蘭西亮麗的形象。” 4.風俗習慣 1650年,巴黎出現了最早的可飲酒咖啡館。那兒通常擁有一個平台。在風和日麗的曰子裡,巴黎市民常會聚在其上暢飲歡歌並品嚐美食。 1789年,僅夏河內(Charonne)一個地方就擁有102家這樣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的人物在那里或賭博,或嫖妓,或吵架,或跳舞。那裡是平民百姓尋找歡樂,忘卻煩惱的地方,這就是“Bistrot”(小酒館),一個能激起法國人無限懷舊情思的名字。同時,它也被留在了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中,留在了戰前戰後的黑白電影中。小酒館溫暖的場面一直深藏在法國人的記憶裡。 5.評品酒文化 “飽滿,豐腴,厚實,芬芳”,“散發著溶化單寧的芬芳和可可樹細膩的清香”,“有如松樹在林間跳躍的流暢”,“熱烈透明得像漁夫的眼淚”,這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表達了愛酒的人對葡萄酒的感受。在法國有專門的學校和專業研究品酒藝術。他們認為,如果在沒有欣賞到酒的色澤和芳香之前就把酒喝下去就是放棄對喝酒最基本的享受。此外,喝酒也是有步驟的:在拿起酒杯前,必須停止說話。品嚐前,向上舉起酒杯,用眼觀賞美酒色澤,輕輕晃動酒杯,讓酒香散溢開;再用鼻子嗅一嗅,然後開始品嚐。 6.美食 食物與酒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大家都知道,法國是世界著名的美食大國。然而對於法國美食,無論是個人小酌還是賓主聯歡,葡萄酒都是永恆不變的主題。法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00多公升葡萄酒,基本上,在法國吃一餐要喝三次酒,即餐前喝開胃酒,餐中喝佐餐酒,餐後喝消化酒,當然這些酒都是以葡萄酒為主。 7.節慶 收穫葡萄是法國農業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到處可見快樂的人群,隨處可聞愉快的歌聲。在著名的波加菜榨汁歌中,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詞:“滾滾的美酒,快裝滿酒壺……”每年新酒上市時,法國餐館都會忙乎一陣。全國大大小小的餐館開始出售各種牌子的新酒,而親朋好友、同事、戀人們則會去餐館相聚,品嚐新酒。空氣中到處洋溢著豐收的節曰氣氛。 8.傳奇人飲傳奇酒 即使大多數人的一生只能在默默無聞、平淡如水的曰子中度過,但這不妨礙大多數人對非凡生命的嚮往,對名流的好奇、追捧正是體現之一。法國的名酒莊常被稱為傳奇,因有金光熠熠的名字相伴。 如上文提及的拉圖酒莊,拉圖酒莊早在18世紀就已經為英國王室和貴族所欣賞,當時就已經比其他波爾多酒貴20倍左右。它是拿破崙三世親自評定的頭等酒莊。 1787年,痴迷法國葡萄酒的美國前總統托馬斯·杰斐遜就對拉圖酒莊讚賞有加。 同時受到杰斐遜總統青睞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拉菲酒莊。拉菲酒莊還與希剛公爵(JDSegur)(17世紀世界的酒業一號人物,當時同時擁有頂級的歷史名莊拉圖、武當王(Chateau Mouton)和凱龍世家(Chateau Calon-Segur)、上流社會的著名“交際花”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迪、詹姆士·羅斯柴爾德爵士等響噹噹的名字連在一起。 9.評酒師(也譯為品酒師,下文一律作評酒師) 葡萄酒評酒師(英文judge,意思為審判員、鑑定人),是指通過感覺器官對葡萄酒的質量進行檢驗的專業人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為商家定期品評葡萄酒,進行感官質量評分和價格定位,向消費者推薦。其實大多數人是難以分清紛繁複雜葡萄酒之細微差別的,而評酒師正是可信賴的引路人。 評酒師的行業地位相當崇高,若是由具公信力的評酒師或葡萄酒鑑賞機構做出,往往可左右葡萄酒的價格。 就目前來說,具有公信力的、影響力較大的有美國的評酒師羅伯特·帕克、美國的《葡萄酒鑑賞家》雜誌(wine spectator)等。下文重點介紹羅伯特·帕克,在他身上,“吸引人”的因素體現得最為明顯。 10.100分制評分系統創始人——羅伯特·帕克 “他也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真正影響葡萄酒市場的人,只要英語國家的人關注他的評酒結果,他的影響力就不會消失。麻煩的是,波爾多人,事實上還有美國的零售商和批發商,都認一個死理,那就是,沒有帕克的鑑定,他們的一切努力都會付諸東流。”——英國評酒師、《葡萄酒》雜誌的出版商克利夫·考茨說。 說羅伯特·帕克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葡萄酒評論家絕不誇張。紐約一個酒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帕克給不到90分的酒他賣不掉,帕克給超過90分的酒他拿不到。有商學院的學生作專題研究,發現拍賣市場上好酒的增值率受年份、名聲、產量等很多因素的影響,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帕克給的分數。 在帕克之前,法國一直沿襲著傳統的葡萄酒20分打分體制,英國則風行用形容詞堆砌的描述性評酒法。帕克作為評酒師,除了嘗試用以上方法評價葡萄酒之外,建立了“帕克式”100分制打分系統,用直觀的雙位數數字作答,使葡萄酒少了一份神秘感,更為大眾接受,一個標準就統一了葡萄酒新、舊世界。評論家們把出身是中產子弟的帕克和他顛覆傳統的評酒方式歸結為:在“精英人物和反對派操縱的、等級分明的葡萄酒社會裡”帶給我們一場“民主革命”。 其實,要明白羅伯特·帕克為什麼採用100分製而非20分制,就必須仔細看其中的分級,98~100分一級,94~97分一級,90~93分一級,類似如此。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分法幾乎和美國大學中A、A-、B+這樣的打分制對應的100分制分數八九不離十? 多麼直接多麼一目了然!這就是學校里大家最熟悉的方法。 90分顯然比89分高,所以90分的酒顯然比89分的酒好,對於賣酒的和買酒的,再也沒有比這更方便的參考標準了。即使根據研究結果,人的味覺並沒有辦法分辨1%的差異,所以100分中一兩分的差別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假如你想挑瓶好酒,一大堆酒瓶子擺在你面前,價格懸殊。若是20分制,就有相當一部分酒得相同的分數。這時再面對一個“香氣精緻而傳統,橡木桶中陳年帶來的烤麵包香增添了越橘和櫻桃醬的香氣”,還有“豐富的果味一層又一層地如同瀑布般地衝到整個上鄂”,或者更誇張的“既強且長的餘韻像細長的寶劍一樣”……你要如何下決定呢?你難道不會想:分數沒有差別要分數幹嗎呢?何必將實實在在的葡萄酒搞得如此意識流呢?我其實喝不出也分不清越橘和櫻桃的味道啊?評酒師您自己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這不正是行業本質的體現嗎?紅酒如此復雜難以捉摸,有了評酒師的指導和把關當然很好,評酒詞也確實美麗。但是,大多數消費者對於100分制數字的接受能力絕對遠遠勝過複雜、描述性甚至大量比喻的含蓄文字。 現在商店架上的酒的介紹中常常附上帕克的評分(而不是他的評酒詞)。一般消費者希望要喝到好的紅酒,但是又不希望費時費力地去學習那麼多複雜的產地、品種以及年份數據,有了帕克簡單明了的評分就可輕鬆地挑選酒,也不用擔心被一旁虎視眈眈的售貨員誤導;送人的時候、分享酒的時候,簡簡單單“帕克評分XX”,質量不言自明。 11.評酒師的公信力 羅伯特·帕克很自豪的一件事是:他完全是一個獨立而客觀的酒評家。他花錢買酒,不接受招待,極力避免利益衝突。他投資他弟弟在美國Oregon的酒莊Beaux Freres,所以他從來不評這個酒莊。他主辦的雙月刊《葡萄酒愛好者》也從來不刊載任何廣告,其成本費完全由帕克自己負擔。 其他較知名的酒評家大部分都在新聞界工作,對利益糾葛一向非常敏感,所以也算是比較具有公信力的。 其實在法國,評酒師的實際作用遠遠超出法規的定義。他們是法國葡萄酒的形象代言人,也可以說是最大的“托兒”。他們被認為最知道酒的好,酒好在哪裡,他們說了算。進入酒文化大系統,並在其中掌握話語權,絕非易事。每一個合格的評酒師的成長期至少要4~5年的時間,都是靠多年的積累才建立起一套對酒完整的認知體系,沒有數十年的磨煉和積累是不行的。而一個頂級評酒師,除了要有天賦靈敏的味覺和嗅覺以外,往往還需要具備豐富的釀酒經驗——不少世界知名的評酒師都有自己的酒莊,“評酒”只是他們多年經營酒莊後的副業。 他們憑著高度靈敏的感知能力,豐富的經驗和準確的判別能力完成了現代化分析儀器無法完成的任務,也是憑此,成為大眾在紛繁複雜的酒世界中的指南針、引路人,使看似不可捉摸的陳釀也不再遙遠模糊。 12.葡萄酒比賽 具公信力的比賽包括上文提及的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葡萄酒專業雜誌《葡萄酒鑑賞家》每年從當年品評過的葡萄酒中選出的“百大年度葡萄酒”、《品醇客》(Decanter)每年舉辦的被業界公認為是最有權威的評酒榜之一的世界葡萄酒大獎賽(DecanterWorldWineAwards)、由法國農漁業部總負責並由相關國家機關負責採集產品樣本的法國巴黎農業評比競賽(該評比賽完全置於國家監管之下,具有至高無上的公平性和權威性)等。 其實類似具公信力比賽,實質上是權威評酒師或者權威機構(或者兩者結合)的延伸,因此在此不詳述,僅舉一個小例子——加州酒的“五月革命”。 美國加州雖然是世界第六大釀酒區,然而在1970年前,它幾乎完全不被行家青睞,人們均視之為典型的新世界廉價酒產區。今天的葡萄酒行家之所以能把加州、澳洲或者智利的葡萄酒與法國葡萄酒相提並論,是因為近30年前的一場巴黎“五月革命”。 在這一場由法國人擔任評委的品酒會上,加州葡萄酒,包括白酒和紅酒,均超過法國葡萄酒拔得頭籌。這品酒會上的9名評委可無一不是美食界、葡萄酒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旦全部來自法國!包括了皮埃爾·瑞久克斯(法國原產地命名管理局首席監察官)、貝爾·德·維蘭(波爾多列級酒莊協會主席)、米歇爾·都瓦茲(《法國葡萄酒雜誌》“La Revue de Vin de France”主編)等。 如此得出的結果自然不容人不信服。這場品酒會使人們第一次公開承認了“新世界”葡萄酒的地位。這次事件之後羅伯特·帕克曾說:“它摧毀了法國在葡萄酒領域神秘的至高地位”,這場品酒會讓加州酒一甩過去廉價低質形象,著名的蒙大維酒廠(Robert Mondavi Wines)便是揚眉吐氣的其中一員,以赤霞珠和霞多麗戰勝了法國同行因而聲名大噪。 舉這個小例子不是想說明法國酒劣於美國酒,而是證明權威第三方的威力。結合了權威評酒師和公正公開規則的品酒比賽,再加上媒體效應,使好酒的“好”為世人所見並信賴。 正如有句法國謗語道:“人喝葡萄酒鴨喝水。”西方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西方的歷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早已滲透進他們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面,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葡萄酒與人巳經相當接近。 再加上專業評酒師的循循善誘、具有公信力大賽的賣力宣傳,使消費者對葡萄酒有了更實在更深入的認識,再一次拉近人與葡萄酒所代表的自然之距離,從而造就了世界名產區、名酒莊的成功。 通過上文對高端葡萄酒的介紹,相信一部小小日本漫畫《神之水滴》為何能引爆亞洲葡萄酒市場的答案一目了然——它給對葡萄酒文化一竅不通的亞洲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葡萄酒啟蒙課,吸引了亞洲人,拉近了他們與歐洲高端葡萄酒的距離。 原本亞洲就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的葡萄酒產業和葡萄酒文化。我們也喝酒,不過真正成氣候的是用五穀釀成的酒,好比中國的白酒茅台、五糧液、汾酒,又如日本的清酒。而喝酒也遠不如喝茶多,真正貴為“國飲”的應當是茶。中國人的以茶待客、以茶佐餐、以茶為禮和日本人的茶道無不顯示出茶在亞洲的地位。 所以這令外國人為之瘋狂的液體確實對大部分亞洲人來說是一片迷霧。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強勢西方文化的影響,葡萄酒抬頭不見低頭見,《神之水滴》正可謂“好風憑藉力”,剛好迎上了這一歷史機遇,也因符合行業本質成了一次弄潮兒。 《神之水滴》究竟是什麼呢? 它是一部講述葡萄酒的日本漫畫,原作是亞樹直,作畫則是衝本秀。從2004年講談社的周刊開始連載。兩位作者因為對葡萄酒在日本的普及做出的巨大貢獻,被法國授予“博若萊騎士”稱號。 故事主角神咲雫是國際知名酒評家神咲豐多香的兒子,從小接受品酒英才教育,在酒香的耳濡目染中長大。但叛逆的他不願順從父親的安排,故意以討厭喝葡萄酒為藉口跑到啤酒公司當小職員。多年過去,幾乎都快忘了什麼是葡萄酒的他接到父親死訊和一份耐人尋味的遺囑。父親過世之前收了一個酒評家——遠峰一青當乾兒子,遺囑給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挑戰:他必須接受遠峰一青的挑戰,進行盲評葡萄酒比賽,猜出父親給的13道謎題(也就是13瓶酒)才有資格繼承巨額遺產。雖然故意跟父親唱反調說不喜歡葡萄酒,但莫名其妙殺出一個可能奪走父親全部遺產的干兒子,任誰也咽不下這口氣吧? 一個是未曾正式學過葡萄酒的酒評家之子,一個是在酒界風頭正勁、備受推崇的帥哥酒評家,懸殊如此之鉅的倆人就這麼開始了激戰。 巨額遺產、後代爭奪、身世之謎、智勇帥哥從來都是抓人眼球的火熱賣點。當然,這只是加油添醋的佐料而已,故事本身設置十分巧妙。 常看日劇和日本動畫的讀者應該熟悉,日本人特別喜歡激勵小人物的劇情,而這便是一個典型。主人公神咲雫一開始什麼也不懂——跟對手形成鮮明反差,這跟大部分亞洲讀者不正是一樣的嗎——白酒、茶可能還懂些,但對葡萄酒還真是一竅不通。於是讀者很自然地擁有設身處地之感,與主人公一塊在激烈的競爭中從零開始不斷學習成長。圍繞他們的一次次過招,豐富多彩的葡萄酒知識被自然而然帶出,葡萄品種、氣候特徵、釀造工藝、產區分級、侍酒禮儀、品酒技巧等,例如:“AOC”有哪些規定? “Terroir”包含哪些要素?為什麼波爾多的產酒單位叫“Chateau”而勃艮第的叫“Domaine”?如何“換瓶”和“醒酒”? “單寧”是怎樣構成的?不僅如此,它描述葡萄酒風味的方式也討喜。假如一部漫畫自始至終都是用“果香濃郁,飽含紅水果和鮮花的芳香;紫紅色的酒體清澈透亮;單寧柔順,口感清爽和淡”,讀者不煩才怪呢!但聰明的作者挖空心思以天馬行空的方式描述葡萄酒看不見摸不著的風味——將之用畫面展示出來。 例如主人公品嚐第一使徒的時候,他看到的景像是在覆蓋著苔蘚的幽暗森林深處有一清澈池畔,水邊有一對恩愛的情侶。謎底揭曉,這第一使徒是來自勃艮第Chambdle-Musigny村,“愛侶園”(Les Amoureuses);第二使徒也很神奇,1999年份的帕瑪酒莊帶來的味覺享受更神奇——讓主人公反复看見了屈居於一個小木屋內的神秘蒙娜莉薩畫像,而圖像本身及其所處環境的每一個特點都蘊含揭開謎底的線索;又好比1999年份的亨利·賈伊爾的巴朗圖(Clos Parantoux),它散發甜美香味,像準備採收的野莓田。春天的野莓田站了一個背對著我們的美麗少女。入口的一瞬間,印象完全改觀,讓人心頭一震,就好像背影少女回眸一笑那樣,而它的餘韻像少女露出各種表情:初戀般的甜美微笑,初吻般的嬌羞模樣,最後是令人覺得天旋地轉的感覺,彷彿這感覺永不休止…… 作者不愧做足了功課,現實中這些酒的風味與漫畫的詮釋稱得上相當吻合。漫畫當然有誇張,但作者自能說出一番道理。日本人考究的認真嚴謹態度在此顯露無遺,酒和酒莊的數據都全面而豐富,能用這麼複雜的數據講精彩的故事,功力不容小覷。更貼心的是,每集還附錄幾頁“今夜派得上用場的葡萄酒講義”和“狗狗也明白的葡萄酒術語集”,把本集涉及的葡萄酒知識做詳細解釋,堪稱漫畫版的葡萄酒百科全書。 如今,漫畫仍在火熱連載,不僅是初識葡萄酒的菜鳥將它作為邁進葡萄酒世界的敲門磚,連專業酒友亦興致盎然地根據漫畫線索推敲謎底(哪個酒莊、哪個年份的酒)。不僅是出版社和作者賺得缽滿盆滿,亞洲酒商和歐洲酒商、酒莊們,看著隨火暴漫畫《神之水滴》踏進歐洲高端葡萄酒門坎來的大群富有亞洲消費者,也樂得眉開眼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