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大敗局Ⅱ

第54章 新新觀察企業家的“政治博弈術”

大敗局Ⅱ 吴晓波 1685 2018-03-18
在中國公司的成長路徑上,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之密切其實遠遠超出一般學者的想像。這不僅僅是尋租牟利的問題,而是由中國經濟的變革邏輯所造成的。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的商業決不會進入“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狀況,相反,政商之間的密切度將越來越高。我們觀察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企業敗局,如三株、愛多、秦池等等,大多數為企業家市場戰略的失誤;而近5年裡的企業敗局,如華晨、德隆、格林柯爾、鐵本、三九等等,無一不表現出強烈的政商博弈氣息。 這種特徵,便要求企業家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在很多關鍵的時刻,企業家的“政治博弈術”往往決定了企業的命運軌跡。仰融在商業上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可是卻在政商關係的處理上失去理智,以致在事業的巔峰時刻陡然墜落。而造成這一結局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政治博弈的失敗。與他這種“對抗型”相對照的,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其他的一些類型。

●“依賴型”——早期改革往往有典型先行的特徵,那些被選中為改革典型的企業家有時候便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既然是典型了,那麼政府一定不會讓我倒掉。其最典型的便是步鑫生。 1983年,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因嚴格管理而成為舉國學習的“活榜樣”,政治的光環使得步鑫生放鬆了經營而日日忙碌於演講和開報告會。日後他曾對人說:“當時我有一個錯覺,既然是黨中央把我樹為典型,肯定是不會讓我倒掉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呢?”而事實卻是,幾年後企業難以為繼,誰也保不了他,最後他以黯然下台而中止了企業家生涯。 ●“濫用型”——因改革而成名,卻將這種辛苦形成的信用濫用。 1991年前後,南德集團的牟其中在既沒有外貿權,也沒有航空經營權,更沒有足夠現金的情況下,用幾車皮的四川罐頭換回了蘇聯飛機,他也因此成為“資本經營”的先驅。當時,舉國輿論及各地政府均對他充滿敬意。然而,牟其中卻從此再也沒有認真地做過一筆生意,他到處演講許諾,常常信口開河。幾年下來,他連續不斷的、讓人瞠目結舌的、惡作劇式的承諾,最終使他在政界、經濟界、傳媒界和社會公眾層面多重失信。

●“借用型”——中國的改革帶有很強的周期性,每到一個階段就會形成一種新的思潮,而善於借用者便自然成了最有可能的利益獲得者。在這一方面,很多老資格的民營企業家都是其中的高手。曾擔任了48年村支書的知名農民企業家、江蘇華西村的吳仁寶便曾直言不諱:“政治優勢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這一點華西村從來沒有動搖過。”據稱,他每天晚上必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從中揣測政治風向標。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甫一公開,他當夜召集人開會,預測中國經濟將再度高速成長,於是決定囤積鋼材,後來狠狠地賺了一筆。 在外來商人中,黃鴻年最具典型性。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後,加快開放頓時成為共識。這時,印度尼西亞巨賈之子黃鴻年第一時間來到中國,他先是在香港組建了一個中策公司,自稱是“配合中國改革開放策略”之意,然後便在國內開展大規模的收購活動。他的併購基本上都是“市長工程”:與政府一把手直接溝通,利用他們急於創造改革業績的心情,借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東風,用好政治牌,高舉高打,以氣造勢。在短短1年多時間裡,中策斥資4.52億美元購入了將近300家國有企業。之後黃鴻年將優質資源包裝出售給其他跨國公司或在海外上市,成為當時獲利最為豐厚的外來資本者。

●“若即若離型”——與政治始終保持一步之遙,這是另一位民營企業家浙江万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的名言,他也因此成為企業界的“長青樹”。魯冠球成名甚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成了鄉鎮企業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成立的時候,會長由農業部部長兼任,兩個副會長,一為禹作敏,另一為魯冠球。我在企業史的創作中,蒐集到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細節:1993年,禹作敏與天津市政府公開對抗,矛盾激化。與禹作敏關係頗佳的魯冠球曾去信慰問,其中有“投鼠忌器”一詞,言下之意是安慰禹作敏,政府應該會考慮到他的改革影響力,不至於給予嚴厲的懲戒。然而,日後的事態發展竟大大出乎他的預料。這一事件之後,魯冠球開始重新思考企業家與政府的博弈關係。 10多年後的今天,他身上的政治色彩已非常之淡,呈現出一位老練的家族企業家的本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