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非常營銷·娃哈哈:中國成功的實戰教案

第2章 2、在質疑中高歌猛進

其實,娃哈哈的營銷模式——實而言之,便是宗慶後的市場運作策略,一直受到質疑。 1991年底,娃哈哈靠一支兒童營養液獲取“第一桶金”後,宗慶後突然退出保健品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轉而進入兒童飲料領域,當時有不少人為此扼腕惋惜。 1996年,娃哈哈出人意料地宣布合資方案,將下屬公司51%的優質資產出售給法國達能公司,在國內濺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 也是在這一年,宗慶後全力拼打純淨水市場,然而“娃哈哈”這個充滿了童趣的品牌能否延伸到成人產品之中,則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1998年,娃哈哈突然宣布進軍碳酸飲料市場,推出非常可樂系列。當時業界有人譏之為“非常可笑”,預測其生命週期絕對不會超過8個月。然而今天,非常可樂的產量已直逼百事可樂“老二”的市場地位,宗慶後宣稱非常系列將在三年內超過百事。這時候已經沒有人覺得他是在說笑話了。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娃哈哈讓人跌破眼鏡的事絕不僅僅上述幾件。它一直以一種出人意料的姿態在遼闊無垠的中國市場上沖鋒陷陣。 我們在創作本書的時候,曾與上海一家跨國諮詢公司的總監談及娃哈哈。這位出身哈佛MBA的營銷專家自稱研究娃哈哈整整10年。他告訴我們的結論是:娃哈哈的營銷其實並沒有什麼秘密,從營銷理論上也似乎沒有什麼創新的東西。 “可它為什麼總能夠成功?”他瞪大眼睛問我們。看樣子,他已經迷惑了整整10年。 他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我們正坐在他的對面。他背後的牆上貼著一張剛剛設計完成的廣告招貼畫,上面有一段北京地下搖滾歌手張淺潛的歌詞:“你們的熱血消失在你們的思想中,你們的自由消失在你們的房子裡,你們的愛情消失在你們的懷抱中。”

“你們的創新消失在你們的理論中。” “什麼?”這位營銷專家滿臉困惑地盯著我們。 管理、秩序與創新,是當代營銷學的三個要素。菲利普·科特勒表述道:營銷者必須謹慎地選擇目標市場,創造出最適當的產品特色與產品利益,擬定有效的定價,並決定最適當的銷售人員與營銷預算的分配多寡和分配方式。尤其是必須在資訊不夠充分、市場時時變化的情況下做決策。為了實現這一流程,必須從四個方面對每一次營銷進行研討:一是商品的開發與定位,二是營銷組織的運作方式,三是不同營銷活動的組合與市場運作,四是營銷的科學決策與整合管理。惟有如此,才形成了營銷的整體性。 如果把科特勒這段文字中的要點劃出來,你會發現,要真正做到其中的某一點,都不是十分的容易。而更困難的是,如果你有哪一點沒有做到位,你就無法實現一個真正成功的營銷。這就是營銷的困難和魅力。

我們這樣講,並不表示我們是一個營銷的唯美主義者。相反,我們認為,營銷是一個十分功利化的市場概念,它惟市場效益論英雄。一個營銷方案不管多麼科學、聽起來多少誘人,如果不能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那它就是一張廢紙。 也就是說,所有營銷模式的價值其實都在於盈利能力的創新。 娃哈哈的營銷實踐,正印證了這一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